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清华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 [清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清华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清华大学考研难吗]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考研群]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费] [清华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清华大学研究生辅导] [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人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简介

 1、学科体制及研究机构的发展
    清华大学航空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在机械工程系下设航空研究所,1938年成立航空系,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中,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航空系迁出清华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50年代末,为了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技术,清华大学又先后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和自动控制系,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航天基金,鼓励教师进行有关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发展航天航空学科的目标,并抓住“985计划”的良好契机,在“985”一期建设中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高强度投资。1998年,学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已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开设了“航天航空与新军事变革”等课程,并通过国防生、定向生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
    学院在航天航空方面注重与国内外的著名航空航天院校、研究所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院成立之前的2003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一航签订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动机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喷气推进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目前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2、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学院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开设的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力学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材,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在我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土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土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2005年,我院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
  
   3、师资队伍及设施
    截止2017年1月,在编人员共计1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讲师、助研10人;工程实验系列12人;教育职员4人兼职、双聘教授20人;非事业编制人员78人;在站博士后5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黄克智、过增元;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王永志。
    在近期进行航天航空学科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对稳定的、重要的优势学术方向上,建立了若干个教师"学术梯队",作为院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单元,以保证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4、学院发展理念和规划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是学校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平台,组织学校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基本定位是:(1) 高水平的、整合的航天与航空学科的培育地;(2) 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天航空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组织者;(3) 引导清华大学师生为我国的民用和国防航天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主渠道。 
  航天航空学院发展的理念清楚,“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的工作应该做到凝结力量,共同奋斗;凝聚人心,创建和谐;凝练学科,开拓进取,实现“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航天航空学院的前15年发展可用一个三步走的目标来加以描述。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多个在航天航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层次研究方向,构建成适合承担国家重大航天航空研究需求的学院。在第二个五年,完备学科建设,形成在航天航空领域高端研究占有优势的,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可一体化运行的实体。在第三个五年,形成可为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研究起先导作用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实体。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简介

清华大学的科学技术史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重要策源地。20世纪50年代,刘仙洲、梁思成、张子高三位先生分别在机械史、建筑史和化学史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成就。
 
  1954年9月2日成立的现代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中,叶企孙(物理学史)、梁思成(建筑学史)、刘仙洲(机械工程史)均为清华学人。
 
  2003年,清华大学获得科学技术史硕士授权。
 
  2017年5月16日,清华大学第23次校务会议决定成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17年6月30日,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隆重召开。吴国盛教授为首任系主任。
通讯地址:北京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话:86-10-6279 0252
 
电子邮件:dhs@mailoa.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简介

清华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26年,是中国大学最早建立的哲学系之一。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邓以蛰、贺麟、沈有鼎、林宰平、潘怀素、张岱年、任华、周辅成等先后任教于此,形成富有原创思想风格的“清华学派”。1952 年院校调整以后,清华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2000年5月,清华大学哲学系正式复建。
 
  哲学系2003年开始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目前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等学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
 
  从复建伊始,经过多年人才引进,哲学系会集了一批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归国人员,形成了一支高学术水平、高影响力的科研与教学队伍。目前任职教师有二十余人,其中教授 17 人(含外藉教授1人,学部委员1人),副教授4人;哲学系还延聘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他们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马克思文献研究、政治哲学等重要专业领域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组织实施“ 三一学术工程 ”(“清华哲学研究系列”、“清华哲学教材系列”、“清华哲学翻译系列”、《清华哲学年鉴》),并集中力量在伦理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寻求优先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多个专业领域取得了具有海内外学术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精、专、深基础上重视会通与原创的学术团队。哲学系今后的建设重点是,在巩固与扩大原有学科专业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养护原创思想,努力使清华哲学系成为一个酝酿新思想、传播新思想的思想策源地。
 
  现任系主任宋继杰教授,副主任圣凯教授、陈浩副教授,系党支部书记刘奋荣教授。
 
通讯地址: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话:86-10-6278 2777
传真:86-10-6278 2777
电子邮件:zhe@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简介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并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1985年,清华大学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1993年,历史系恢复建制;200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艺术史学科也成为清华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的历史系。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已经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图书资料积累量大,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学术格局。
 
  历史系下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礼学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2008年,历史系还与化学系、图书馆等单位合作,成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从事清华简等出土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2011年,以该中心为主建立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人,另有兼职教授多人;专任教授中有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历史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等。目前,历史系可以招收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各相关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并设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任系主任侯旭东教授,副主任刘国忠教授、方诚峰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张勇教授。
 
通讯地址: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话:86-10-6278 5745
传真:86-10-6278 5745
电子邮件:lsxbgs@tsinghua.edu.cn; sxwhsbgs@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建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后改为外国语文学系;在建系早期的名师中,有首任系主任王文显,他早年负笈英伦,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和文学研究,所著英文剧作在国内外上演均获得热烈反响;有开中国比较文学之先河的吴宓,“新批评”理论的大师瑞恰兹等,当时半数教授均为外籍教员。
  在名师的引领下,清华外文系陆续培养出曹禺、李健吾、张骏祥等戏剧大师,享有“戏剧家的摇篮”之美誉;此外,文化昆仑钱锺书、学界泰斗季羡林,查良铮(穆旦)、杨绛、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李赋宁、王佐良、许国璋、英若诚、许渊冲、宗璞、资中筠、胡壮麟等都是清华外文系的骄傲。
 
  1952年院系调整,外国语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培养外语师资和外事翻译,清华大学曾分别于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语、日语和德语专业本科生。
 
  1983年复建外语系。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日语和英语双学位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校开设英、日、德、俄、法等语种的公共外语课程。20余年来,外语系在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和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对外合作交流、教学辅助基本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和长足进步。在两次(2004年和2008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系均名列第五,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北京市重点学科评审中被评为重点学科,2008年英语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2010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更名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简称清华大学外文系。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多项,国家精品课两门。目前在读各类学生800余人;其中,国际留学生480余人。近年来又培养出邓亚萍、李昕晢、焦三牛这样备受瞩目的优秀人才。
 
  1983年复系以来,在学校的领导与支持下,外文系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工作,先后引进多名学术带头人。同时,我系又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我系的教师队伍结构和水平整体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外语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外文系有28名教授,49名副教授。
 
  外文系承担了全校的公共外语教学课程以及部分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等大量的教学任务,在清华大学的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外文系现为清华大学38个教学科研实体二级单位之一,下设英语专业本科生教研室、英语专业研究生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基础课教研室、大学英语选修课教研室、大学英语研究生教研室、德语教研室、俄语教研室、法语教研室等9个实体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语言与心理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大学外语学习环境研究中心、大学外语测试研究中心、大学英语写作研究中心等9个虚体研究机构。
 
  在学术研究方面,外文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本系教师主持承担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达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多项,国家精品课两门。自2001年以来,全系教师每年平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5部以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覆盖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文化研究、影视传媒研究等学科领域;近5年来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的英文论文中,有50余篇被SSCI和A&HCI收录,在全国同领域中名列前茅;统计数据表明,我系教授在国内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的影响力连续保持在全国同领域中的前列。
 
  为推进学术研究走向国际前沿,本系不断扩大同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和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并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授。外文系每年还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系还是国内外一些重要学术团体的总部或办公地,如: 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究会、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等。此外,我系有多位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团体或学术机构担任编委、顾问或学会负责人。近年来,本系先后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举办文学批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前辈大师确立的贯通中西的学术传统,是一条奔流的文脉,将一直在清华外文系流传。
 
  现任系主任颜海平教授,副系主任杨小璐教授、吴霞教授、周鹏副教授。系总支书记张文霞教授,系总支副书记赵蓉副教授。
 
通讯地址: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话:86-10-6278 2115
传真:86-10-6278 5568
电子邮件:wyx@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26年。至1952年,先后执教于中文系的著名学者有陈寅恪、赵元任、杨树达、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俞平伯、浦江清、王瑶、王力、吕叔湘等,倡导和建立了包括戏曲史学、文学人类学、诗史互证之学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祥地。
 
  1952年院系调整,中文系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学术单位。
  1985年中文系复建,重视师资队伍、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目前有教师21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6名,有博士学位者15名,21名教师有国外长期学习、任教或合作研究的经历,是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国际化的师资队伍。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下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共6个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学术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部委重要研究项目,出版和发表多种高水平学术著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中文系重视人才培养,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本科生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中西融合优势的人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致力于培养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中文系积极开展留学生人才培养,留学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对中国语言文学及中国文化有较系统完整的了解,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理解、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的能力。同时,每年接收来自各国多所高校的交换生。
 
  中文系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每年都有多位教授出国讲学、访学,亦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和海外名校教授应邀来系从事各种学术活动。
 
  现任系主任李守奎教授,副主任马银琴教授、张赪教授,党支部书记张海明教授。
 
通讯地址: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084
网址:http://www.zhongwen.tsinghua.edu.cn
系办公室地址:清华大学新斋302室 留学生办公室地址:清华大学新斋314室
电话:86-10-6278 3158 电话:86-10-6277 3018
传真:86-10-6278 5736
电子邮件:zhongwx@tsinghua.edu.cn 电子邮件:zwlxs@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概况

一、学科与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学科专业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有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二、博士生招生培养要求及2012年在岗博士生导师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旨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优良的学术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文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相关的文学史与文化史、语言与计算语言的文献与资料,具有独立提出并解决本学科较为重大的研究课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 1—2 门外国语文,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学位获得者应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博士生导师名单(14人):傅璇琮 江铭虎 解志熙 刘禾 刘石 刘勇 罗钢 孙明君 汪晖 王中忱 谢思炜 张海明 张美兰 赵日新
 
 060100历史学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完成历史学的基本训练,对相关的历史文献与资料有较好的把握,有独立从事较为重大的研究课题的能力,应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博士生导师名单(18人):陈争平 李伯重 李学勤 廖名春 刘北成 刘国忠 侯旭东 彭刚 彭林 秦晖 汪晖 王晓毅 张国刚 张岂之 张绪山 张勇 赵平安 仲伟民
 
 010100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 、中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
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能系统掌握哲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独立从事重大哲学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能胜任较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宣传、宗教事务管理等实际工作,成为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专业骨干人才。 
 博士生导师名单(14人):贝淡宁 曹峰 陈来 韩立新 黄裕生 刘东 卢风 万俊人 王路 王晓朝 肖巍 肖鹰 叶秀山 邹广文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该做到:(1)系统全面地掌握英美文学和文论、英语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知识;(2)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3)能准确地把握本学科的国际前沿课题并独立从事课题研究;(4)具有用英文写作并在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5)能胜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
 博士生导师名单(17人):曹莉 陈永国 崔刚 范文芳 封宗信 何宏华 隽雪艳 刘世生 吕中舌 罗选民 王成 王宁 王婉莹 杨永林 杨小璐 余石屹 张文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科设置

学院现有学科专业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有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科,4个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
 
 
 
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
 
分 类 专 业
人文科学实验班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专业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专业
日语专业
世界文学与文化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门 类 学科代码及名称
文学 0453 汉语国际教育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门 类 学科代码及名称
哲学 0101 哲学****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0602 中国史***   
0603 世界史艺术学
艺术学 1301 艺术学理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师资

全院共有教职工172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70人、讲师18人。学院现有8位老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院在专门史、伦理学、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学术领域聚集了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和学术优势。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学院机关
 综合办公室
010-62784663
rwliyi@tsinghua.edu.cn
 人事办公室
010-62794029
rwdb@tsinghua.edu.cn
 党委办公室
010-62794941
rwdb@tsinghua.edu.cn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010-62794434
rwxyyjsb@mailoa.tsinghua.edu.cn
 本科生教务办公室
010-62771951
ywbgao@tsinghua.edu.cn
 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010-62794941
rwdb@tsinghua.edu.cn
 学生工作办公室
010-62784666
rwfj@tsinghua.edu.cn 
 外事办公室
010-62789014
rwxyws@tsinghua.edu.cn
 信息办公室
010-62780567
fengyl@tsinghua.edu.cn
 院培训中心
010-62785783
rwxyxxs@tsinghua.edu.cn 
 
 系
 中文系
010-62783158
zhongwx@tsinghua.edu.cn
 外国语言文学系
010-62782115
wyx@tsinghua.edu.cn
 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
010-62785745
lsxbgs@tsinghua.edu.cn; sxwhsbgs@tsinghua.edu.cn
 哲学系
010-62782777
zhe@tsinghua.edu.cn
   科学史系
010-62790252
mengjie1029@tsinghua.edu.cn
 
 中心、教学部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
010-62795870
hanyuzhx@tsinghua.edu.cn
 
 其他机构
 国学研究院
010-62792831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010-62781753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010-62773386
culture@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