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中国人民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中国人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辅导]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因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是个不错的研究生专业,所以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考研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0301J3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劳动关系学 [0301J3]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劳动人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法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36基础理论
803劳动科学综合
备  注: 复试专业课:劳动关系学,外语
科目三含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任选其二。科目四含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必考劳动关系学,其他任选其一。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2020年的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2020年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劳动关系学     专业代码:0301J3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法学

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一、学位设置
劳动关系学专业既有独立的硕士点也有博士点。
二、专业概况
劳动关系学专业在国外是一个非常成熟专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在英、美等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如伦敦经济学院开设专业甚至设立了单独的学院。目前,美国大约有39所大学招收劳动关系的本科或者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其中不乏名校,例如康奈尔(本科、硕士、博士)、普林斯顿(博士)、MIT(硕士和博士),还有UC伯克利(博士)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公认的劳动领域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劳动人事学院在1995年就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教研室。从2003年开始,学院开始招收“劳动关系”方向的本科生,随后在2004年开始招收“劳动关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9年又成立了劳动关系教研室。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将“劳动关系”作为“应用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上报教育部申请获准设立了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项目。从2012年开始招生。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独立的“劳动关系学”博士培养项目。
我院劳动关系学专业的教师承担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务院法制办委托课题《劳动合同法立法研究》,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劳工权利的法律援助》和《当代中国劳工和劳工政策研究》等。目前已经出版了如《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常凯,1995)、《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唐鑛,2011)、《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杨体仁李丽林,2000)、《劳工关系》(李丽林等,2000)、《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常凯,2000)、《工会论考》(彭光华,2001)、《劳动关系》(程延园,2002《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常凯等,2003)、《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常凯,2004)、《劳动关系学》(常凯,2005)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的劳动关系学专业学术著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劳动关系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劳动关系理论、国际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等。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内容。
四、主要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学的理论研究包括:一是对劳动关系主体的研究;二是对劳动关系环境的影响研究,包括法律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技术变革的影响,人口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影响等等;三是对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包括:沟通、协商、集体谈判、劳动争议的处理,以及产业行动等等;四是对劳动关系的运行结果的分析,例如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对生产率、企业利润与企业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高绩效工作制度的分析等等。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劳务派遣、冲突管理系统、企业民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与组织业绩之际的关系。比较劳动关系的具体研究内容是以国家为基础,对各国劳动关系制度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与不同的劳动关系制度之间的关系。
五、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关系调整和管理的需要,训练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劳动关系学专业人才,为各级政府机关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和大中院校,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劳动关系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六、本专业师资力量
我院劳动关系学专业集中了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劳动关系学者,主要有:常凯(教授,博士生导师)、唐鑛(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石书记、彭光华(副教授)、李丽林(副教授)、吴清军(副教授)与黄伟博士、黄森杰博士、张维博士等。劳动关系学专业教师介绍详见劳动人事学院网站:
http://slhr.ruc.edu.cn/content/2falcuty/falcuty_lr.asp.
七、对外学术交流
在对外交流方面,我院劳动关系学专业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为平台,与国际上一些设有劳动关系学专业的著名院校,如英国华威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该专业教师作为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前沿的代表,多次到国际劳工组织总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八、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方法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先修课六大类。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劳动关系理论、劳动法、国际与比较劳动关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劳工政策、集体谈判与工会研究、劳工运动史、产业民主与员工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等。
九、研究生的毕业去向
我国的劳动问题日益突出。企业和社会急需大批的劳动关系专门人才,但我国目前劳动关系学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劳动关系学专业在我国市场前景和学术前景都非常广阔。劳动关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的硕士生大部分进入了国家机关、高等院校、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以及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业单位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民生证券、中粮集团、浙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等。还有的学生申请到了康乃尔大学等著名学府攻读博士。
更多的相关内容,欢迎登陆我院网站http://slhr.ruc.edu.cn/,以了解劳动关系学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院校排名

0301 法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40 所,本次参评3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4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2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A+
3 10001 北京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A
6 10486 武汉大学 A
7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A
8 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9 10183 吉林大学 A-
10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11 10284 南京大学 A-
12 10335 浙江大学 A-
13 10384 厦门大学 A-
14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15 10611 重庆大学 B+
16 10726 西北政法大学 B+
17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18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B+
19 10055 南开大学 B+
20 10140 辽宁大学 B+
21 10246 复旦大学 B+
22 10285 苏州大学 B+
23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24 10422 山东大学 B+
25 10530 湘潭大学 B+
26 10533 中南大学 B+
27 10558 中山大学 B+
28 10610 四川大学 B+
29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B
30 1004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B
31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B
32 10212 黑龙江大学 B
33 10247 同济大学 B
34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B
35 10357 安徽大学 B
36 10421 江西财经大学 B
37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38 10459 郑州大学 B
39 10532 湖南大学 B
40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41 10589 海南大学 B
42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B
43 11066 烟台大学 B
44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B-
45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B-
46 10386 福州大学 B-
47 10475 河南大学 B-
48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49 10559 暨南大学 B-
50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51 10590 深圳大学 B-
52 10592 广东财经大学 B-
53 10673 云南大学 B-
5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55 10730 兰州大学 B-
56 11406 甘肃政法学院 B-
57 11835 上海政法学院 B-
58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C+
59 10030 北京外国语大学 C+
60 10075 河北大学 C+
61 10108 山西大学 C+
62 10126 内蒙古大学 C+
63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64 1027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C+
65 10280 上海大学 C+
66 10385 华侨大学 C+
67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C+
68 10657 贵州大学 C+
69 10755 新疆大学 C+
70 11078 广州大学 C+
71 11646 宁波大学 C+
72 118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C+
73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74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C
75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76 10125 山西财经大学 C
77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78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C
79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C
80 10294 河海大学 C
81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82 1048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C
83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C
84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C
85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86 11117 扬州大学 C
87 11832 河北经贸大学 C
88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89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C-
90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1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92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C-
93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94 10378 安徽财经大学 C-
95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C-
96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C-
97 10593 广西大学 C-
98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C-
99 11065 青岛大学 C-
100 11482 浙江财经大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