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招生 专业: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招生

Add北京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排名] [北京大学考研群]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招生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拟录取名单

  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拟录取名单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张辉

  个人简介

  张辉,江苏省南通市人。比较文学文学博士,师从乐黛云教授。历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1997-1999)、副教授(1999-2008)、教授(2008-),现任副系主任(2016-)、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2014-)。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副会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执行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主编。主要学术兴趣为中德文学与美学关系、文学解释学(兼及《诗经》解释史)、文学与思想史等。著有《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合著)《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本细读》《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学与思想史论稿》等。主编《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合编)及11卷本《伯纳德特集》,译有《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等。

  专著与论集:

  1.《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与赵宪章、王雄教授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高校名师讲堂”系列2008年修订再版)。

  2.《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学文本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4.《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罗森著,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5.《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5年。

  6.《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7.《如是我读》,商务印书馆,2015年。

  编著:

  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8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7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6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5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4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3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2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1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乐在其中:乐黛云教授80华诞弟子贺寿文集》(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赵宪章主编,张辉、汪正龙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巨人与侏儒:布卢姆文集》,布卢姆著,张辉选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2007年增订版)。

  12.《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与乐黛云教授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乐黛云教授等联合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2014年6月第二版)。

  论文:

  (近年文章选录)

  1.Feng Zhi’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rror of Du Du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6, 2015),2015年12月

  2.《解释学与读书人的虚心切己之道》,《跨文化对话》第34辑(三联书店),2015年11月

  3.《读书人的德性》,《文汇报》笔会副刊,2015年10月

  4.《身未动,心已远:佩索阿的精神空间》,《文汇报》笔会副刊,2015年9月

  5.《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的关系再思考:从<悲剧的诞生>开篇说起》,《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2015年4月;《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5年8月

  6.《诗主言志,最附深衷:试说<文心雕龙>如何接续<诗经>传统》,《从古典重新开始:古典学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7.《卡尔维诺与金克木的启示》,《文汇报》笔会副刊,2015年3月

  8.《尼采的面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书名试解》,《读书》2015年第2期,2015年2月

  9.《小题记的大意趣》,《文汇报》笔会副刊,2014年12月

  10.《假如<红楼梦>没有第一回》,《读书》杂志2014年第9期,2014年9月

  11.《读书,读一部完整的书》,《文汇报》笔会副刊,2014年8月

  12.《文体即意义?试论穆齐尔、尼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4期,201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第9期,2014年9月

  13.《我的老师乐黛云先生》,《传记文学》2014年第7期,2014年7月

  14.《做个好读者》,《文汇报》笔会副刊,2014年2月

  1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10月

  16.《剑桥中国文学史》之《明代前中期文学》(译文),三联书店,2013年8月

  17.《朱熹<诗集传序>论说——文学与思想史研究一个案》,《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2013年11月

  18.《真空中没有文学:关于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断想》,《跨文化对话》第29辑(三联书店出版),2012年12月


  19.Comparative Literature Chinese and an Interview with Yu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3.4,2011),2012年8月


  20.《保卫童年:<远近丛书>读后》,《博览群书》第六期,2012年6月

  21.《莱辛<拉奥孔>中的荷马史诗》,《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

  22.《亚里斯多德的准绳--论莱辛<汉堡剧评>对<诗学>的解释》,《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

  23.《冯至的精神嬗变及其内在问题》,《中国文学学报》2011年第2辑,2011年12月

  24.《尼采的读者》,《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2011年12月

  25.《你什么也没看见,你必须看见一切:赫拉巴尔<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讲述的故事》,《上海文化》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

  26.《第三次出发:乐黛云教授80华诞访谈录》,《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3期,2011年8月

  27.《历史新天使与我们:本雅明的启示》,《跨文化对话》2011第2期,2011年6月

  28.《画与诗的界限,两个希腊的界限——莱辛<拉奥孔>解题》,《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1期,2011年11月

  29.《试论文学形式的解释学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学理论》201年第5期,2011年5月

  30.《崇高的两副面孔》,《国家财经周刊》2010第20期,2010年10月

  31.《拒禅与逃禅:试说王夫之与方以智的不同人生选择》,《严绍盪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2.《1920年代:冯至与中德浪漫传统的关联》,《国外文学》2010年第3期,2010年8月

  33.《政治是可以逃避的?——论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跨文化对话》2009第1期,2009年8月

  34.《走向新的整合》,《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11月

  35.《自发之偏枯与交通传来之新疫——论鲁迅<文化偏至论>》,《开放时代》,2009年11月

  36.《什么是真正的开放:评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21日第42版。

  37.《生命的感恩》,见《走出白色恐怖》,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8.《诗与政治:一次尝试性的对话——冯至《杜甫传》人民叙事的形成及其效应》,见《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现代中国》第七辑,2006年(另收入《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汉语学术语言断想》,《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

  41.《朱光潜的《诗论》》,见《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不做半吊子文化人:评李欧梵《音乐往事》》,《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6月13日第3版。

  43.《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国》,访谈,《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1月25日第2版。

  44.《断念者的心灵复调:冯至的晚年歌德情结》,《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2005年。

  45.《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十四行集》与《伍子胥》合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特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

  46.《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对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多边文化研究》,2005年。

  47.《伪装成古典的现代?——孙但但《刀的刃冰凉着》序言》,见《刀的刃冰凉着》,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48.《西方文论经典:翻译与导读》,《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4年。

  49.《如何言说“无”》,罗森著,张辉译,见《理性及其限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50.《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见《柏拉图的会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51.《“无边的比较文学”:挑战与超越》,《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3年。

  52.《现代中国的王夫之:被追认的大儒》,《现代中国》第三辑,2003年。

  53.《谁可以“替天行道”》,《天则》第一辑。

  54.《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

  55.《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回归?——《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臆解》,《多边文化研究》第二卷,2003年。

  56.《时代精神的空白》,访谈,见《中国问题:来自知识界的声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

  57.《船山思想的知识背景与解释传统》,《论衡》第二辑,2002年。

  58.《尼采的“柏拉图主义”》,罗森著,张辉译,见《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59.《世界需要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跨文化对话》第11期,2002年。

  60.《恐惧巨人的时代》,《书城》第6期,2002年。

  61.《失去的乌托邦》,《书城》第3期,2002年。

  62.《上帝与爱欲:<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臆解》,《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63.《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的内涵与效应》,《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2001年.

  64.《古代与现代:曼斯菲尔德访谈》,张辉为参与者之一,见《启示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5.Nietzschean Aestheticism and Moder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ummer(2001).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陈跃红

  

  陈跃红(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陈跃红,男,籍贯贵州省贵阳市。现居于北京市海淀区,任职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专任副教授(1994)、校管岗位(A3级)、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人物生平

  主要学历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1999-至今,导师为W·L·Edema教授,现任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1991,导师为乐黛云教授);贵州大学文学学士(1982)。

  海外学习经历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人(1992),师从安东尼·泰特罗教授(AntonyTatlow)(前国际布莱希特学会主席)学习戏剧和比较文学理论。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人(1996),师从伊维德教授(W·l·Edema)(当时为莱顿大学文学院长,汉学院长。)学习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社团职务与海外工作经历

  韩国国立忠南大学交换教授(1999—2000)。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2003春季学期)。

  社会和学术团体职务: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文系党委委员,研究所党支部书记。

  学术研究

  专业教学和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理论;比较诗学;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汉译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以及中国文学教学。

  研究生教学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国外大学开设过十多门课程。其中主要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原著选读”“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研究”、“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原著选读”、“中国文学的域外读解”等。

  自1994年以来,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过17名(中外)研究生,已毕业12人、4人赴美国哈佛、芝加哥等名校攻读博士学位,2人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协助乐黛云教授指导过两名博士研究生。

  人物著述

  著作

  1,《欧洲田野笔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002年列入国家十五重点教材,已7次重印)

  3,《比较诗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即出)

  4,《比较文学》(合作),1997年,(国家教委“95”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四次重印)

  5,《中国语特讲》(合作),韩国忠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6,《中国傩文化》(合作),新华出版社,1991年

  7,《文学的现状与构想》(合作),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论文(自1991年以来部份论文)

  1.语言的激活:言意之争的比较诗学分析,《文学评论》,1994,4。

  2.走出困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国外文学》1994,2。

  3.阐释的权利--当代文艺格局中的比较诗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1。

  4.文化壁垒,文化传统,文化阐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出路,载《独角兽与龙:中西文化交流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活句与死句:道家美学的语言策略,载《面对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8

  6..天国的竖琴:中西诗学中的死亡意识分析,载《第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7..汉语诗学阐释理论的转化与重建,载《环太平洋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8..历史语境与学科定位,载《东方丛刊》,1995,3

  9.后现代与中国美学风范,载《社会科学探索》,1995,5

  10.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载《北京大学学报),1996,1

  11.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1

  12.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7年第四期。

  13.虚拟现实与反面乌托邦,载《通俗文学评论》1996,3。获湖北省“改革、发展、稳定”专题优秀论文奖,1997年。

  14.走出古典的泥沼,载《中国比较文学》1997,1.《新华文摘》1997年第七期全文转载.

  15.改良的西方话语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载《中外文化与文论》第二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傩文化奇观,载《中华文明之光》(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1),在《东方丛刊》1999年第一期。

  18.文化的冷感,载《跨文化研究》第二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5月。

  19.文学合法性的挑战,载《中外文化与文论》第六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学术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载《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二期,上海。

  21.误读与悟读,载《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22.文化的惯性与出轨,载《跨文化研究》第三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

  23.比较诗学:成规与突围,载《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24.“学术国际化”种种,载《天涯》2000年第四期》。

  25.汉学家的文化血统,《国际汉学》第八辑,2003

  26、阐释学与比较文学,载《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283-311页,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7、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2),载《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262-282页,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8、文本:在网络空间狂欢,载〈文艺争鸣〉,2002年1期,获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2003)

  29、也走自己的路——对话录之一,载《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华龄出版社2003年。

  30、比较文学学学科身份与体制建构,载《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二期

  31、网络时代与比较文学的发展,载《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一期。

  32.比较文学:学科规范与学科建设,载《第七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33、向生而死:论中国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载《多边文化研究》第二卷,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比较文学的学科身份与体制建构,载《中国比较文学》200年,第一期

  34、Cultural Barrier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Misreading. 载于LA LICORNE ET LE DRAGON,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5、By Experiencing Life to Comprehend Death : the sense of life in Chinese literature .载《东亚比较文学史》(中日韩合编),第一卷。2004年即出。

  36、(音像作品)《傩的文化精神》(主撰主讲),为“中华文化讲座电视系列片”之一。中美合作出版,1994年。

  37、(音像作品)《傩文化奇观》(撰稿主持),“中华文明之光”专题系列之一,中央电视台,1998年。

  获奖情况

  (1993年以来)

  1、《傩的文化精神》(主撰主讲),为“中华文化讲座电视系列片”之一,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集体一等奖。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1996年。

  2、《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四人合作),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

  3、《虚拟现实与反面乌托邦》,论文,湖北省“改革、发展、稳定”专题优秀论文奖,1997年。

  4、《天国的竖琴》北京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论文奖二等奖,1994年。

  5、《走出古典的泥沼》,北京大学第六届社会科学论文奖二等奖。1998年。

  6、韩国基金奖(研究奖),1998年12月。

  7、北京大学安泰教学奖,2001年。

  8、文本:在网络空间狂欢,获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2003)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专业目录

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专业目录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招生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计划招生数 全日制90人
拟接收推免人数 37人
备注说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含北京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汉语语言学双硕士研究生班”招生6名,详情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网页招生简章。
 
 
中国语言文学系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计划招生数 拟接收推免人数
全日制 非全日制 全日制 非全日制
050101 文艺学 5 0 25 0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6 0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15 0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5 0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6 0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8 0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3 0
050120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民间文学) 2 0
135105 广播电视 40 0 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