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西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群]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林牧渔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农林牧渔领域)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或专业代码:045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农林牧渔相关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力,胜任农林牧渔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了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和动态,掌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较为熟练地阅读农林牧渔领域相关培养专业方向的外文文献。
二、培养方向
农林牧渔—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
三、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前置学历所学专业与农林牧渔一致或密切相关(如生物学、生物技术、农学、园林、农产品加工等)。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学制3年,不能提前毕业,如不能按期毕业,最长学习年限5年。
五、课程设置及应修学分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3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3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农林牧渔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2 学分)
2.农林牧渔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2 学分)
4.农林牧渔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专题(3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专业选修课分为“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模块、“职业教育政策”模块、“行业技术技能”模块和“农林牧渔各培养方向专业基础”模块,每门课程1-2学分。在每个模块中,学生需至少选修一门课程,总学分不少于6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实践教学可采取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行业企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学生应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企业生产过程与岗位能力专题调研”为主题,提交2份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均不少于4千字。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累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少于3个月(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校内实践(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有关农林牧渔各培养方向专业课程的教学技能训练、助研助教助管实践、教育见习和课例分析,课内教学实践不少于36学时,课外教学设计累计时数不少于36学时,由导师组考核校内实践成果)(1学分)。
企业实践(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包括顶岗操作、生产加工、技术改造、产业或企业调查等实践,企业实践活动的累计时间不少于3个月,按要求提交实践报告,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考核)(3学分)。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在校内导师和中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和课程开发等实践活动,在校教育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4个月,按要求提交规定的教育实践报告,由校内和中职学校导师共同考核)(4学分)。
六、教学方式
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组,校外指导教师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人员。在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课程教学应贯彻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将新技术新设备等生产资源和企业文化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院校应与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实践教学指导组,精心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和能便捷利用的学习资源。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字数不少于1.5万字。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各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考生入学后,应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物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考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本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不计学分。
 
附件:全日制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农林牧渔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附件:
全日制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农林牧渔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时
总学
时数
学分 任课教师 考核
方式

 

 




E0101222 第一外国语 2 36 2 外国语学院 考试
E0051001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E0050005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E0032001 教育学原理 2 36 2 教育学院 考试
E0032002 课程与教学论 2 36 2 教育学院 考试
E0032003 教育研究方法 2 36 2 教育学院 考试
E004001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2 心理学院 考试




E0193001 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 2 36 2 张  辉 考试
E0193002 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3 54 3 龚大洁 考试
E0193003 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2 36 2 教育学院 考试
E0193004 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专题 3 54 3 宁应之 陈学林 考试

 

 


限选
信息技
术应用
E0194001 现代教育技术学 2 18 1 教育技术学院 限选
考查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E0194002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2 18 1 孔维宝 限选
考查
职业教
育政策
E0194003 职业教育政策解读 2 18 1 孔维宝 限选
考查
行业技
术技能
E0194004 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 2 18 1 张  继 限选
考查
自设
模块
(农技术基础)
E0194005 植物保护技术
(植保方向限选)
2 36 2 冯汉青 武国凡
万丽霞
考试
E0194006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中草药方向限选)
2 36 2 陈学林 杨  宁 考试
E0194007 农产品贮藏加工学
(农产品方向限选)
2 36 2 张  继 马君义 考试
E0194008 植物检疫原理与技术
(植保方向限选)
2 36 2 令利军 考试
E0194009 中药材加工技术
(中草药方向限选)
2 36 2 梁俊玉 考试
E0194010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农产品方向限选) 2 36 2 马君义 考试
其他
培养
环节
E0195001 校内教学实践 1学分,累计不少于36学时,第一学年完成考核
E0195002 职业学校教育实习 4学分,实习满完整一学期,第二、三学年完成考核
E0195003 企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3学分,累计实习满3个月,第二、三学年完成考核
总学分 不低于36学分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或专业代码:0710)
一、学科概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等的学科。从生物学建立初期至今,生物学相关研究日益趋向多层次、多尺度、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总体上体现了从生命活动的静态分析到动态综合研究的特点。21世纪的生物学不仅在揭示生命本质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而且也将在解决人类健康、能源、粮食与环境等诸多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1)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时期;(2)19世纪至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进入实验生物学时期,生物学建立并得到长足的发展;(3)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生物学时期。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是在1904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博物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设博物系,1951年改建为生物系,1958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植物分类研究室,2000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教授为本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朱格麟等多位专家参加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韦璧瑜教授研发的国家一级新药“氢溴酸高乌甲素”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本学科培养了何丽霞、贺超英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西部地区有较高的学科声誉。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0人,教辅人员1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2人,42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6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5人入选甘肃省“555”(“333”)科技创新人才工程,4人入选2009年甘肃省一、二层次领军人才,6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1人获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2人被评为甘肃省师德标兵,4人被评为西北师大“教学名师”,16人在全国性和省级学术团体中兼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汇集处的甘肃区域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围绕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形成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五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在西北寒区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系统进化、逆境生理与适应机制、珍稀动物保护和土壤原生动物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抗癌抗氧化成分的筛选与分子药理学研究、区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废弃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和盐碱土壤微生物资源生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区域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经过百余年的风雨春秋和精心耕耘,特别是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学学科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图书网络资源服务能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培养目标
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现代生物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前沿动态,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独立从事生物学相关领域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品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生物学和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知识,掌握较为系统的生物学某学科方向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研究技能和方法;熟悉并能够检索、应用本学科领域相关的中外文文献,及时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3.熟悉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独立承担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成为生物及相关行业的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4.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一门外国语,具有基本的中外文生物学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
三、培养方式
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校内第一指导教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同时,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讲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特别是参加或列席本专业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四、本学科所需其它相关(近)学科知识
现代汉语、化学、英语、数学、计算机科学等。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不准予申请提前毕业。
六、研究方向
1.植物学
2.动物学
3.微生物学
4.细胞生物学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七、学分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3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专业选修课9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学分),其它培养环节2学分。
八、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1.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按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不计学分。
2.学术交流
(1)学科组专题工作汇报,至少5次,第六学期之前完成考核,不计学分;
(2)累计听取校内学术报告10次以上,参加省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第六学期之前完成考核,计1学分。
3.“三助”实践
累计完成助教(协助实验教学)、助研(学院科研平台协管)、助管等“三助”实践不少于36学时,按学院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计1学分。
九、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应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研究时间不少于一年半,学位论文总字数不少于3万字。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严格按照《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办法》(西师发[2017]8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西师发[2018]33号)和《生物学(学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位授予基本标准》执行。
 
附件:生物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附件:
生物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时
总学
时数
学分 任课教师 考核
方式

 

 




M0051001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查
M005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查
M0101222 第一外国语 一、二 2 72 2 外国语学院 考试




M0192061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72 4 刘国安 张腾国 考试
M0192062 生命科学学术素养基础 2 36 2 王俊龙 孔维宝 考查
M0192063 生命科学前沿进展 3 54 3 青年导师组 考试
M0192054 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仪器分析(实验) 3 54 3 杨颖丽 马君义
贾凌云
考查




M0193051 高级植物生物学原理与方法 3 54 3 植物学导师组 考试
M0193052 高级动物生物学原理与方法 3 54 3 动物学导师组 考试
M0193053 高级微生物学原理与方法 3 54 3 微生物学导师组 考试
M0193054 分子细胞生物学 3 54 3 细胞生物学
导师组
考试
M019305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题 3 54 3 生化分子导师组 考试
M0193056 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实践 3 54 3 张腾国 张辉
吴旺泽
考试
M0193057 组学基础 3 54 3 曾家豫 武国凡
李巧峡
考试

 

 




M0194071 高级植物生理与生态学 2 36 2 冯汉青 张世虎 考查
M0194072 进化与繁殖生态学 2 36 2 苏  雪 侯勤正 考查
M0194073 资源植物化学 2 36 2 王一峰 梁俊玉 考查
M0194074 微型生物生态学 2 36 2 宁应之 陈凌云 考查
M0194075 动物行为与保护生物学 2 36 2 龚大洁 万丽霞 考查
M0194076 高级神经生物学 2 36 2 丁艳平 于  鹏 考查
M0194077 分子发育生物学 2 36 2 李建真 李巧峡 考查
M0194078 微生物资源与生态学 2 36 2 朱学泰 令利军 考查
M0194079 现代微生物技术 2 36 2 张爱梅 孔维宝 考查
M0194080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2 36 2 葸玉琴 张丽娜 考查
M0194081 细胞信号转导 2 36 2 杨  宁 李建真 考查
M0194082 自由基生物学 2 36 2 刘国安 李巧峡 考查
M0194083 药物设计与分子药理学 2 36 2 丁  兰 张  会 考查
M0194084 植物分子生理学 2 36 2 杨颖丽 张丽娜 考查
M0194085 生化分析与传感技术 2 36 2 杜  捷 武国凡 考查
M0194086 糖化学与糖生物学 2 36 2 张  继 王俊龙 考查




MOOO7OOO 语言能力提升课程 2 36 1 外国语学院
文学院
考查
M0006000 荣誉课程 一、二 - - 1 研究生院 考查
其他
培养
环节
开题报告(第二、三学期完成,第三学期9月底前导师组完成考核,不计学分)
中期考核(第四、五学期完成,第五学期9月底前导师组完成考核,不计学分)
学科组专题学术汇报(至少汇报5次,第六学期完成并由导师组考核,不计学分)
学术报告(累计听取校内学术报告10次以上,参加省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第六学期完成并由导师组考核,1学分)
教学实践完成累计不少于36学时的助教、助研、助管实践,第五学期之前完成,学院统一考核,1学分)
总学分 不低于35学分
 
注:1.语言能力提升课程包括: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小语种课程以及古代汉语课程;2.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从科学知识概论、艺术知识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科学知识概论等荣誉课程中选修1门修读,计入1学分。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寒旱区恢复生态学介绍

寒旱区恢复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在高寒退化草地和退耕地形成机理与植被恢复模式、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机理、污染土地生物修复与植被恢复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尤其在高“寒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相关成果已经被大面积应用于祁连山地和环青海湖地区的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工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寒旱区恢复生态学理论,出版相关著作8部,在国际和国家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与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联合组建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北湿地研究所”,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研究项目,实现了理论研究与生态建设实践的有机对接,为本方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高寒退化草地种群更新机理与恢复技术研究。研究了高寒退化草地毒杂草的种群扩散模式和更新机制,发现了退化草地毒杂草种群更新的薄弱环节,研发了“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形成了相关专利和技术标准,为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②退耕地和退化林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结合国家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系统研究了东祁连山地退耕地和退化林地的生态水文学特征,集成了解决山区水资源供给和涵养需求的低密度宽林带林草间作技术模式,筛选了配套的林草品种,在示范区实现了该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出了半干旱山地基于水资源供给平衡的林草植被体系恢复理论框架。③内陆河荒漠河岸林衰退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恢复机理研究。研究了胡杨对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水文变量的生物响应过程,以及胡杨分布区的水盐空间异质性格局,揭示了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衰退的生态水文学过程,提出了河岸林重建的水资源供给模型,为修复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④沙化与污染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机理与技术研究。集成了新型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修复污染土地技术和高分子固沙剂防治沙化土地技术,研究了高分子新材料固沙种草、植被复壮和作物增产机理,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研究方向在高寒退化草地种群更新机理与生态恢复技术、荒漠河岸林衰退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恢复机理和沙化与污染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建立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林草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储备,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恢复寒旱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寒旱区生态经济学介绍

寒旱区生态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权制度和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尤其在旱寒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互影响研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有些研究成果已被地方政府采纳。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旱寒区生态经济理论,出版相关著作10余部,在国际和国家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合办《生态经济学报》,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研究项目,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本方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内陆河流域科学问题研究。研究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构建了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与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式;揭示了干旱区水资源形成演化特征,建立了我国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理论研究框架。②旱寒区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研究了干旱区植被的临界生态需水量、最是生态需水量,探讨了干旱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格局的生态水文效应,确定了干旱区人工植被适宜的格局与类型,为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③生态补偿政策机制与模式研究。评价了西北地区生态补偿绩效,分析了生态补偿公平性与合理性问题,提出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的对策建议,被《成果要报》编发,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相关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采纳。④牧区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研究了制约牧区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评价了牧区生态恢复工程对牧区发展、牧民生存的影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理念、模式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方向在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寒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决策支持系统、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理论框架、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牧区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政策与模式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逆境生理生态学介绍

逆境生理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西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针对盐碱、干旱、高寒等极端环境下生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功能响应、生态适应机制等进行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获各类科技奖励多项,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为本方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逆境生理生态学已形成鲜明的特色方向,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植物抗逆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白刺等西北荒漠盐生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线粒体交替呼吸途径在植物间接防御反应中生理学功能的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荒漠盐生植物补血草等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等项目,综合应用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唐古特白刺、补血草等在西部地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推动西北抗逆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②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菜BnICE1基因与MAP激酶信号途径在调控植物耐寒性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等项目,重点研究了植物感受和应答高寒、高盐胁迫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克隆了与抗逆有关的MAP激酶途径关键酶基因并进行功能研究和对比分析,探讨MAP激酶途径关键酶活性的调节机制;克隆MAP激酶途径关键酶基因启动子区,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功能分析,揭示启动子区对MAP激酶途径关键酶适应逆境胁迫的调控作用。③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和“ 甘肃河西走廊盐碱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研究”等项目为依托,研究了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分析了盐碱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特别是盐碱土壤优势菌群在盐碱地环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方向在西北逆境植物资源及其适应机制、植物抗逆基因的开发、微型生物生态学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为西北生态环境保护、受损生态环境修复、逆境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化生态学学科介绍

进化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西北地区植物资源和环境特点,针对干旱、高寒等极端环境下植物类群的物种形成、生态适应、系统演化和资源利用,在西北干旱区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出版了《甘肃植被》、《甘肃植物志》等10余部专著,发现植物新分类群80余个,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刊物16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各种奖励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建立了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甘肃省和西部地区的植物学发展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扎实的理论储备,为本方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一下研究工作:①植物进化遗传学研究。应用RAPD、ISSR和PCR-RFLP等DNA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种子蛋白谱带、同工酶和形态解剖学数据,研究了沙棘属、堇菜属、风毛菊属、当归属、党参属、橐吾属等十余个属近百种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分子系统学、物种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提供理论基础。②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系统研究了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协助自然保护建立珍稀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动植物的环境可塑性机制,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生物学理论。③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研究了青藏高原寒区植物种子库分异格局和环境响应机制,结合繁殖构件的进化特征,探讨了珍稀植物的生殖机理和繁育问题。④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性研究。研究了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适应机制,为西北地区盐碱化土地的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方向在西北干旱区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青藏高原寒区植物生理生态与种子库的研究,区域特色植物资源与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珍稀动植物的生殖机理和繁育问题,等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培养了一批知名的学者,有较为深厚的研究积淀,为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学科介绍

生态学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综合性学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生物学科和地理学科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博物学系和史地科,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建国初期在植物学家孔宪武先生的领导下,经过60年的努力逐步发展了以植物学和动物学为主的生物学科体系。2001年为了满足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以程国栋院士领衔的团队,结合生物学和地理学的学科优势,培育并发展了省级重点学科生态经济学。近年来以学校省部共建为契机,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生态学。
    生态学科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整体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0人;有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这些软硬件的支撑下,该学科已形成四个体系完整的研究方向:寒旱区生态经济、寒旱区恢复生态学、进化生态学、逆境生理生态学。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SCI(SCIE)刊物论文4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主持和参加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余项,经费达2638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各项奖励3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8项,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10项。学科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部分研究成果被《成果要报》编发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学科组成员多次向全国和省“两会”建言献策,一批应用成果在西部生态保护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春秋和精心耕耘,生态学科尤其在旱寒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互影响、寒旱区水文水资源、寒旱区原生植被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技术、西北干旱区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寒旱区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适应机制研究领域,已形成明显的特色和突出优势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为解决西北干旱区面临的严重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急需寒旱区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生态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必将提升大幅度提升学科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和本学科在寒旱区生态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促使生态学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同时,也为几十年来扎根西部、乐于奉献的学术队伍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进一步增强对甘肃省跨越式发展的决策支撑能力和科技保障水平。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科的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学科是在我国植物分类学奠基者之一、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教授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已有60多年的建设历史,其中植物学是我国第一批设立学位点的学科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生物学科建设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该学科一些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生物学科现有化学生物学1个二级博士学位点;生物学、生态学2个一级硕士学位点;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生态学等12个二级硕士学位点;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科学教育和制药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010年生物科学本科专业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目前,生物学科已基本形成学科门类较齐全,师资队伍雄厚,科学研究平台健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有机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本学科方向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讲师6人,助教2人;36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博士在读,占专任教师的80%;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8人。学院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0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5人入选甘肃省“555”(“333”)科技创新人才工程,4人入选2009年甘肃省一、二层次领军人才,5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1人获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2人被评为甘肃省师德标兵,3人被评为西北师大“教学名师”。有16人在各类学术团体中兼任职务。
    生物学学科方向现建设有“甘肃省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利用工程实验室”、“西北特色农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逆境生物资源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创新平台”、“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馆”各1个,设有植物学、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旱区微生物资源与生态、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药学等6个研究所,建设有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制药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药物化学等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和1个生物学中心实验室。
    本学科中的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动物学、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等方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果显著。本学科方向中的西北干旱区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青藏高原寒区植物生理生态与种子库的研究,逆境生物的生理生态与分子适应机制,特色区域经济植物和特色名贵观赏花卉的细胞工程育种、试管苗产业化生产及引进品种国产化栽培技术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抗癌、抗氧化和抗衰老成分的筛选与机理研究,区域特色植物资源与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珍稀动植物的生殖机理和繁育问题,两栖动物器官发生中的基因调控与表达,辐射生物技术在肿瘤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微型生物分类学、生态学与物种多样性,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性、微生物技术转化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的学科特色和突出的区域优势,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是中国植物志、高等植物图鉴、西藏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大型著作的主要参加单位。近五年,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总经费1366万元),其他各类纵横项目150余项,科研项目资助累计经费3000余万元;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60余件,25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得省级以上研究成果奖励25项。学院各学科围绕西部生物资源和环境特点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形成了植物研究、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旱区微生物资源与生态、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药学研究6个特色突出的研究团队。
    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符合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生物学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将大力提升生物学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推动甘肃省生物医药高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项目将从学科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条件建设等方面着手,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的生物学学科,从而更好地服务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学科介绍

微生物学
    微生物因其具有特殊的基因类型、生理机能和代谢产物而成为世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极端和次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开发这些特殊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科学价值。重点培育和建设微生物生物技术方向是振兴甘肃省生物技术产业,扶植新型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域特色资源和生物高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方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及寒冷环境中资源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功能菌群和发酵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近5年来,微生物研究队伍已形成6个特色方向:(1)寒区、旱区环境功能微生物的选育和应用,已在盐碱土壤放线菌、嗜盐碱细菌、产酶微生物和絮凝微生物选育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研究基础,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盐碱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及功能微生物在研究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作用研究;(2)能源微生物的选育与代谢工程改良,目前主要开展了高油脂微生物的筛选和利用有机废水培养高油含量微生物的研究工作(3)工农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的微生物资源转化,该方向已在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以马铃薯淀粉废水、红三叶加工废水、油橄榄加工废水为培养基质生产微生物农药,利用马铃薯废渣和秸秆生产生物饲料,利用蔬菜废弃物发酵生产黄腐酸等方面形成技术成果;(4)高附加值生物化工产品的微生物转化与合成,现已在利用微生物酶技术合成香精香料、生物高分子材料(聚苯胺)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合成抗菌肽等领域形成实验室研究成果;(5)功能微藻的高密度培养与生物炼制技术,已在利用混合营养培养技术和藻-菌串联高密度培养小球藻、葡萄藻、斜生栅藻等功能微藻,以此实现油脂、蛋白、多糖和功能色素的生物合成;(6)微型生物的分类、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微型生物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废水和污染土壤中微型生物的群落特征与生态效应研究。
    近5年来,本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累计科研经费160万元;主持完成1项甘肃省环保厅科技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技术发明专利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主持建设完成西北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微生物工程》,主持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本研究方向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寒区旱区特色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的微生物资源转化与利用、应用微生物与现代发酵技术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搭建,甘肃省微生物生物技术研发水平和层次提升,以及推动我省微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的介绍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是从生物个体的分子、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各个层次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无论在时空尺度上,还是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与人类的生存关系比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更为密切。生态学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门揭示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而且已成为指导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一切行为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也已从理论研究逐渐过度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应用领域。分子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成为生态学的国际发展趋势。而西北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他们进行研究和利用,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学科方向下设“微型生物分类学、生态学与物种多样性”、“植物系统进化与生态学”和“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三个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西北地区特殊环境和受人类活动干扰环境中原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分类学、生态学和物种多样性、植物系统进化与生态学及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几十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科学研究基金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多方面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系统研究了作为重要生态指示生物纤毛虫在西北地区土壤中的分布、种类和形态特征。近5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加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30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篇,其中SCI(SCIE)刊物论文8篇;主编参编研究专著2部;获各级各类奖励5项。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宁应之教授进行的土壤环境中原生动物的分类学、生态学与物种多样性研究已形成明显的特色和具有系统性,在国内外有着较高声誉。本学科方向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学术交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独特的生态学优势,为西北地区生态的有效利用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