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南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南开大学研究生招生] [南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南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南开大学考研难吗]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 [南开大学考研群] [南开大学研究生学费] [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南开大学研究生辅导] [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历史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师资队伍

师资:历史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含师资博士后)94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31人,是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队伍。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王玉哲、杨志玖、杨生茂、杨翼骧、黎国彬、来新夏、魏宏运、刘泽华、冯尔康、范曾、俞辛焞、王敦书、洪国起、陈振江、白新良、张友伦、李喜所、南炳文、赵伯雄、杜家骥、乔治忠、张分田、许檀等诸多先生,为历史学科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已调离的知名学者朱凤瀚、张国刚、李剑鸣、王晓德等多位教授,曾为学科发展贡献颇多。在这一群体中,有著名蒙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拜占廷史专家陈志强教授,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王先明、李金铮教授,中国社会史专家常建华教授、中国生态环境史专家王利华教授、美国史专家赵学功教授、元史专家刘晓教授、医疗社会史专家余新忠教授等,本学科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杨巨平、李卓、刘毅、宋志勇、江沛、孙卫国、陈絜、付成双、刘岳兵等教授。学院现岗或曾入选国家级人才8人次,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聘有南开大学外籍客座教授6人,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入选者14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委员会历史组成员2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3人,国家留学基金委评议专家8人,中宣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人;20余人次担任全国性学会的正副会长;王利华教授当选东亚环境史学会会长(2015年)。孙立群教授多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他们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成绩,赢得了广泛的学术尊重与社会声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电话:022-23501637(院办)
邮箱:lsxy@nankai.edu.cn
地址:天津市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邮编:300350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简介

现状: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学院下设三系即:中国史学系、世界史学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各系下设若干个教研室。学院另设有若干科研中心,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0年、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2005年)和三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史研究备案中心(美国研究中心、拉美史研究中心和希腊研究中心,2017年)挂靠本院,与日本研究院合作共建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2014年);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等十几个科研机构挂靠本院。中国社会史学会、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和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的秘书处设在本院。全院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9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讲师12人,师资博士后8人,博士生导师49人(含6人兼职)。


学科:1981年和1986年,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4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3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1996年,历史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1999年1月,又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8月,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历史学首批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全国仅有两个)。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2011年,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本院世界史、中国史和考古学三个学科分别名列全国第2、5、7名,历史学类综合排名全国第二。2017年12月,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本院世界史名列第三、中国史名列第五,考古学名列第11名。2017年6月,世界史学科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7月,以世界史学科为基础、带动历史学整体发展的历史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获得教育部批准。

招生: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10名,硕士生80余名,博士生40余名,并招收若干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国内访问学者,面向海外招收各类学生。本科生实行大类招生,硕士生推免与考试入学并重,博士生全面实施招生审核制。

教学:历史学院现拥有历史学门类下3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均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史学领域主要方向。学院教学实力雄厚,教学水平较高。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8年12月,历史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本院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2011年,李治安教授获全国第六届高校教学名师奖。2007、2014、2015年,哈全安、陈志强、王晓欣教授先后荣获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2014年,陈志强教授主持的团队获得天津市教学优秀团队称号。王晓欣教授(以前为李治安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后期史”,王以欣教授(以前为哈全安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2009年)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张荣明教授主持的“诸子的智慧”课程、王利华教授主持的“生态文明”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016、2018年)。张荣明教授主持的“中华国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孙立群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前期史”和侯杰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史”课程,入选天津市级精品课程。学院还设有校级精品课若干门。2018年,余新忠领衔申报的“优化教学 激励互动 引智交流——卓越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项目,获得天津市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适应现代化和跨学科教学的需要,学院设立了“数字人文实验教学中心”和“文博考古实验实验教学中心”。继陈振江、江沛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马世力教授主编的《世界史纲》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后,刘毅教授主编的“马工程教材”《文物学概论》于2019年出版。南开大学资助的重点项目“中国通史”(8卷)、“世界通史”(8卷)编写工作进展顺利。2019年,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科研:近10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共14项,获得滚动资助6次;承担有南开大学十二五重大项目“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科研任务。本院师生每年出版几十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2013-2020年间,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刊文7篇,2000年以来在《历史研究》上刊文93篇。近年来出版有《南开史学家论丛》第1-3辑(21册)、《百年南开史学名家文库》(10册)、《雷海宗文集》(5卷)、《魏宏运文集》(6卷)、《冯尔康文集》(10卷)、《刘泽华全集》(12卷)、《俞辛焞著作集》(10卷)、《张友伦文集》(6卷)、《百年南开日本研究丛书》(19册)等。5部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库。学院教师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哲社成果评比二等奖8项,3等奖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0余项。陈志强教授荣获“希腊最高文学艺术奖勋章”(2013年),杨令侠教授荣获加拿大最高级别荣誉“加拿大总督勋章”(2013年)。刘毅教授的著作荣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2018年);李治安教授的著作荣获全球华人国学成就奖(2018年)。孙卫国教授的著作获第11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中文著作奖提名(2019年)。

师资:历史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含师资博士后)94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31人,是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队伍。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王玉哲、杨志玖、杨生茂、杨翼骧、黎国彬、来新夏、魏宏运、刘泽华、冯尔康、范曾、俞辛焞、王敦书、洪国起、陈振江、白新良、张友伦、李喜所、南炳文、赵伯雄、杜家骥、乔治忠、张分田、许檀等诸多先生,为历史学科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已调离的知名学者朱凤瀚、张国刚、李剑鸣、王晓德等多位教授,曾为学科发展贡献颇多。在这一群体中,有著名蒙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拜占廷史专家陈志强教授,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王先明、李金铮教授,中国社会史专家常建华教授、中国生态环境史专家王利华教授、美国史专家赵学功教授、元史专家刘晓教授、医疗社会史专家余新忠教授等,本学科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杨巨平、李卓、刘毅、宋志勇、江沛、孙卫国、陈絜、付成双、刘岳兵等教授。学院现岗或曾入选国家级人才8人次,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聘有南开大学外籍客座教授6人,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入选者14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委员会历史组成员2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3人,国家留学基金委评议专家8人,中宣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人;20余人次担任全国性学会的正副会长;王利华教授当选东亚环境史学会会长(2015年)。孙立群教授多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他们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成绩,赢得了广泛的学术尊重与社会声誉。

沿革: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即在其授课讲义基础上编撰而成。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著名学者蒋廷黻博士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蒋氏在南开工作6年,是历史系的奠基人。1923年来系工作的还有刘崇鋐(哈佛大学硕士)。1930年,蔡维藩(美国伊里诺大学硕士)来系任教。他们的相继加盟充实了师资,课程体系相对完备,历史系初具规模。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9月,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翌年4月又徙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联大历史系荟萃了三校著名史家,如雷海宗、刘崇鋐、蔡维藩、姚从吾、郑天挺、向达、陈寅恪、钱穆、吴晗等。他们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杨志玖、王玉哲、杨翼骧、丁则良、阎文儒、丁名楠、李希泌等。这些后起之秀中,有的人后来到南开历史系工作,为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多多。
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重返天津。文学院院长冯文潜先生任历史系代主任,重新组建历史系,先后招聘杨志玖、黎国彬、杨生茂、王玉哲等到系任教。 1947年,历史系教师增至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系获得了突破式发展。1950年代初,吴廷璆、谢国桢、辜燮高、来新夏、魏宏运等先后来系工作;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天挺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也加盟南开历史系。这些先生的加盟,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杨生茂、吴廷璆、郑天挺先后任历史系主任,时任文科总支书记的魏宏运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50年代中叶,历史系除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教研室外,还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1960年代上半叶,又相继建立了美国史、日本史和拉丁美洲史3个研究室。历史系逐渐发展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学术特色明显的史学重镇。
文革10年浩劫,历史系的教学与科研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老先生遭到批斗,师生无法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改革开放后,历史系焕发生机。建制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3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博物馆学6个教研室,设立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1979年,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成立,吴廷璆担任所长。1983年,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诞生,杨翼骧任所长,古籍所科研人员大半毕业于历史系。1988年5月,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俞辛焞教授任首届理事长。1994年6月,日本研究大楼建成。2000年3月,日本研究中心独立建制,挂靠人文学院。自70年代末至2000年,魏宏运、刘泽华、王敦书、陈振江、朱凤瀚、张国刚等先后任历史系主任;任鸿林、张宪春、陈志远、门连凤先后任系党总支书记。
2000年10月,历史学院成立。独立建制的历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随即合并入院。2003年4月,日本研究院成立(学科建设归口历史学院)。2000年10月以后,李治安(2000年10月至2006年12月)、陈志强(2006年12月至2012年5月)、杨栋梁(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先后任历史学院院长;门连凤任历史学院党委书记(2000年10月至2015年1月)。现任党委书记为赵桂敏教授,现任院长为江沛教授。

在南开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近千名师生以“惟真惟新,求通致用”为宗旨,坚持学术为本,承继96年的荣光,力争创造新的辉煌!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系方式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系方式
电话:022-23501637(院办)
邮箱:lsxy@nankai.edu.cn
地址:天津市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邮编:300350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研招生联系方式

院系所名称 联系电话
历史学院 23509128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中国史学系、世界史学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上述9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 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著名学者蒋廷黻博士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蒋廷黻博士在南开工作了6年,是历史系的奠基人。1924年,哈佛大学硕士刘崇鋐先生任历史系教授。193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硕士蔡维藩先生也来南开历史系任教授。他们的相继加盟,充实了师资,历史系的教学和研究 获得了发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年9月,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翌年4月,又徙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遂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联大历史系荟萃了三校著名的历史学家,如雷海宗、刘崇鋐、蔡维藩、姚从吾、郑天挺、向达、陈寅恪、钱穆、吴晗等。他们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杨志玖、王玉哲、杨翼骧、丁则良、阎文儒 、丁名楠、李希泌等。这些后起之秀中的一些人,后来在南开历史系工作,为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重返天津。历史系立即重新组建教师队伍,杨志玖、黎国彬、杨生茂、王玉哲等先生接踵而至,在历史系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系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初,吴廷璆、谢国桢、辜燮高、来新夏、魏宏运等先生先后来系工作,进一步壮大了师资力量。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天挺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武汉大学吴廷璆等先生也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中叶,历史系除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教研室外,还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60年代上半叶,又相继建立了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历史系逐渐发展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学术特色明显的史学重镇。
"文革"10年浩劫,历史系的教学与科研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系焕发了勃勃生机。建制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3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博物馆学6个教研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1979年,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成立,历史系教授吴廷璆担任所长。1983年,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诞生,历史系教授杨翼骧任所长,古籍所的科研人员,半数毕业于历史系。
1981年和1986年,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4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3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6年,历史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1998年12月,历史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翌年元月,又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6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相继建立。2007年8月,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中国史、世界史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队伍,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雷海宗、王玉哲、杨翼襄、黎国彬、杨志玖、吴廷璆、杨生茂、来新夏、魏宏运、刘泽华、冯尔康、范曾、俞辛焞、王敦书、陈振江、张友伦等,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已调离的知名学者朱凤瀚、张国刚、李剑鸣、王晓德等教授,曾为学科发展贡献颇多。全院现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有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其中9人兼职),具有博士学位者67人。在这一群体中,有著名明史专家南炳文教授、蒙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李喜所教授,拜占廷史专家陈志强教授,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王先明、赵伯雄、杜家骥、常建华、乔治忠、韩铁、马世力、许檀、李卓、哈全安、赵学功、江沛、王利华、刘毅等教授。他们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成绩。
目前,历史学院拥有历史学门类下3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所属的二级学科,均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教学实力雄厚,教学水平较高。哈全安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李治安教授、王晓欣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后期史”两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孙立群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前期史”和侯杰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被确定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学院还设有校级精品课若干门。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70余名,本科生80余名,并招收若干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历史学院的教职工,正弘扬着“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优良传统,努力拚搏,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院系所名称:历史学院 电话:23509128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王玉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文物鉴定指南》 朱凤瀚等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文博综合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王玉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文物鉴定指南》 朱凤瀚等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历史 新编中国通史(共四册) 周一良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代汉语 (共四册) 王力 主编 中华书局
世界历史(历史学院) 世界史 (共六卷) 吴于廑 齐世荣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开大学2015年专业学位(学历教育)——历史学院

院系所代码 院系所名称 专业名称 咨询电话
93 历史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 23509128

2015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笔试科目

093 历史学院                                                                                                                                                                                                                                                                                                                                                                                                                                                                                                                            
本院笔试占复试的比例为_30_%,复试占录取成绩的比例为__50__%                                                                                                                                                                                                                                                                                                                                                                                                                                                                                                                            
专业名称 笔试内容                                                                                                                                                                                                                                                                                                                                                                                                                                                                                                                            
考古学 文物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基础                                                                                                                                                                                                                                                                                                                                                                                                                                                                                                                            
中国古代史 国学基础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国学基础                                                                                                                                                                                                                                                                                                                                                                                                                                                                                                                            
专门史 国学基础                                                                                                                                                                                                                                                                                                                                                                                                                                                                                                                            
历史文献学 国学基础                                                                                                                                                                                                                                                                                                                                                                                                                                                                                                                            
环境史 国学基础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史                                                                                                                                                                                                                                                                                                                                                                                                                                                                                                                            
地区史、国别史 世界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史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文物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