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南京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南京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南京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农业大学考研群]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南京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农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卫岗一号  邮编:210095  电话:025-86452323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简介

农学系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2000年10月撤系建立农学院。在110年的办学历史中,一大批农业科技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本院任教,包括著名小麦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教授,著名棉花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泽芳教授,著名数量遗传和大豆育种家马育华教授等,还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教育家、企业家及省市级领导干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农学院已经建立了理念先进、层次完整、机制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结构合理、求实创新的学术梯队,形成了诚朴、勤奋、合作、创新的优良院风。全院现有教职工17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授70名,副教授40名。建国以来,农学院已累计培养本专科生7000余人,硕、博研究生3800余人。
 
农学院现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4个工程中心。拥有作物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以及2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专业、4个硕士专业、4个本科专业。独立设有明天奖学金、英才奖学金、宁粳奖学金和新纪元树人奖学金等。

  “十五”以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400多项,累计研究经费超过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7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1个、软件著作权75个,制定省颁标准49项,培育出大豆、小麦、棉花、水稻等省农作物新品种61个。


农学院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领域,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3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接待合作研究与交流人员达150人次以上。


2011年,学校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农学院将秉承“诚朴勤仁”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2015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考研复试分数线


专业
一志愿考生复试线 调剂条件 备注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总分≥295,
英语≥38
不接收调剂 农学类、学术型
作物遗传育种 农学类、学术型
遗传学 理学类、学术型
作  物 达到国家线 优先考虑一志愿生源,本科毕业学校是985、211或省重点高校的考生。农业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方向需要部分校外调剂生。 专业学位
种  业 达到国家线 专业学位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二)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一)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信息:曹卫星

  教师姓名: 曹卫星
  性别: 男
  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博士
  研究方向: 农业系统和模拟与预测农业信息获取与监测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 农业决策系统集成与开发
  联系方式: E-mail: caow@njau.edu.cn 
   
  曹卫星,男,教授,博导。
   1989年3月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获作物学博士学位,
   1989年4月—1994年3月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后及研究科学家,
   1994年4月破格晋升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

  目前主要从事作物信息技术、作物生理生态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及部省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着重明确了小麦作物的籽粒品质形成规律、品质生理生态、品质生态区划及调优栽培技术,为优质高产专用小麦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基于作物(水稻、小麦)系统的动态分析与定量表达,构建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基于模型和GIS的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作物生长预测与管理决策的精确化和信息化;基于作物反射光谱分析,发展了作物氮素营养无损监测、实时诊断及精确调控的技术体系,促进了作物氮素营养快速诊断与高效管理。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一级学报论文192篇和SCI论文71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4本,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2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养了硕士38名、博士55名及博士后6名。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省创新学者攀登计划,以及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杰出服务奖等。

  近期论著:
   1. Cao W. 1994. Sensitivity of winter wheat phyllochr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gronomy Journal. 86:63-66
   2. Cao, W. 1997. Modeling phasic development in wheat: an integration of physiological component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29: 163-172.
   3. Cao,W.,Wang, Z., and Dai, T. Changes in levels of endogenous plant hormones during floret development in wheat genotypes of different spike sizes.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0, 42(10): 1026-1032..
   4. Li, C., W. Cao, and Y. Zhang. Comprehensive pattern of primordium initiation in shoot apex of wheat.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43(3): 273-278.
   5. Cao W, Liu T, Luo W, Wang S, Pan J, Guo W. 2002. Simulating organ growth in wheat based on the organ-weight fraction concept.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5(3): 248-256.
   6. Xue L,Cao W,Luo W,Dai T,Zhu Y.Monitoring leaf nitrogen Status in Rice with Canopy Spectral Reflectance. Agronomy Journal,2004,96(1):135-142.
   7. 朱艳、曹卫星、姜东、戴廷波.2003.冬小麦适宜播期和基本苗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36(2): 147-154
   8. 曹卫星. 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 2003. 高等教育出版社.
   9. Tian Y, Zhu Y, Cao W. Monitoring leaf photosynthesis in rice with canopy spectral reflectance. Photosynthetica. 2005.43(3):481-489 (SCI,0.734)
   10. Wang S, Zhu Y, Jiang H,Cao W. Positional differences in nitrogen and sugar concentrations of upper leaves relate to plant N status in rice under different N rate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5.89:1-11. (SCI,1.243)
   11. Yan D, Zhu Y, Cao W. A quantitative knowledge model for design of growth dynamics in rice.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05. 8:. (SCI,0.316)
   12. Xue lihong ,cao wei-xing,luo wei-hong ,yang lin-zhang , Canopy spectral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practices and their fuzzy cluster analysis, rice science,2005.12(1),2005年3月. 25(1):71-74,,2005年1月,基金:30030090和2003AA209030,BG2004320
   13. 曹静,朱艳,姚霞,曹卫星,李映雪.小麦群体养分指标动态的知识模型.麦类作物学报. 2005,25(3):47-52.
   14. 程建峰,戴廷波,曹卫星*,姜东,稻种资源苗期氮素营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中国水稻科学,2005,19(6):533-538,
   15. 程建峰,戴廷波,曹卫星*,姜东,稻种资源苗期氮素营养效率的分类、鉴定与评价,作物学报,2005,31(12)1640-1647,
   16. 戴廷波,荆奇,王勋,曹卫星*,不同水稻基因型籽粒产量与品质的生态变异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5.28(2):1-6,
   17. 范雪梅, 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花后干旱和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光合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1883-1888,2005年10月,基金:30170544和30200166 和BK2002205
   18.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花后干旱与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旗叶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5,42(5):875-879.
   19.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花后干旱与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聚关键调控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6):1132-1141.
   20. 荆奇,戴廷波,姜东,曹卫星.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变异及其与面粉品质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05,25(2):90-93.
   21. 荆奇,戴廷波,姜东,曹卫星.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生态变异及与植株氮转化的关系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5,24(7):747-750.
   22. 兰涛,潘洁,姜东,戴廷波,曹卫星.2005.生态环境和播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5(4):72-78.
   23. 李卫国,朱艳,戴廷波,曹卫星.基于生态效应的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5, 29(4):630-635.
   24. 李卫国、朱艳、戴廷波、曹卫星.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生态模型研究.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3):491-495.
   25. 李映雪,朱艳,田永超,尤小涛,周冬琴,曹卫星*,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定量关系,中国农业科学,2005.38(7):1332-1339。
   26. 刘小军,朱艳,周治国,田永超,曹卫星.基于WebGIS的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551-557.
   27. 马富裕,曹卫星,李少昆,朱艳,周治国,郑重,杨建荣.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定量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
   28. 马富裕,曹卫星,张立桢, 朱艳,李少昆,周治国,李存东,徐立华. 棉花生育时期及蕾铃发生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5,25(4):626-630.
   29. 潘洁,曹卫星,姜东,孙传范. 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及单粒蛋白质含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作物学报,2005,31(4):431-437.
   30. 潘洁,戴廷波,姜东,朱艳,曹卫星*,基于气候因子效应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中国农业科学,2005.38(4):684-691,
   31. 潘洁,姜东,戴廷波,兰涛,曹卫星*,不同生态环境与播种期下小麦籽粒品质变异规律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457-460,
   32. 潘洁,朱艳,曹卫星*,基于顶端发育的小麦产量结构形成模型,作物学报,2005,31(3):316-322.
   33. 彭汉银,姚霞,朱艳,曹卫星.种植制度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2):125-128.
   34. 汤亮,朱艳,严定春,曹卫星*,冬油菜适宜绿色面积指数动态设计的知识模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11-15.
   35. 田永超,曹卫星,姜东,朱艳,薛利红. 不同水氮条件下水稻冠层反射光谱与植株含水率的定量关系.植物生态学报,2005,29(2):318-323.
   36. 田永超,朱艳,曹卫星*,利用叶色特征监测小麦叶片的碳氮状况,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457-460.
   37. 田永超,朱艳,曹卫星*,水稻不同叶位层物理结构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5,19(2):137-141.
   38. 田永超,朱艳,曹卫星*,用冠层反射光谱预测小麦叶片糖氮量及糖氮比,作物学报,2005,31(3):355-360.
   39. 王勋,戴廷波,姜东,荆奇,曹卫星*,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基因型产量形成与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615-619
   40. 严定春,朱艳,曹卫星*,王绍华,水稻适宜养分指标动态的知识模型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5),
   41. 严定春、朱艳、曹卫星、王绍华.水稻群体生长指标动态的知识模型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33-37.
   42. 张怀志,朱艳,曹卫星*,基于知识模型的棉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棉花学报,2005,17(4):201-206
   43. 张力桢,曹卫星,周治国,张思平.棉花根系生长和空间分布特征.植物生态学报,2005,29(2):266-273.
   44. 张立桢,曹卫星*,张思平,周治国,棉花蕾铃生长发育和脱落的模拟研究,作物学报,2005,31(2):70-76
   45. 赵辉,戴廷波,荆奇,姜东,曹卫星*,灌浆期温度对两种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及植株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5. 31(11):1466-1472
   46. 周琴,姜东,戴廷波,曹卫星*,谷氨酰胺对扬麦9号强势和弱势籽粒淀粉及蛋白质积累的调控,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44-49
   47. 周琴,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谷氨酰胺供应水平对离体培养小麦穗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植物学通报,2005.22(5):549-554
   48. 朱艳,曹卫星*,沈维祥,田永超,油菜肥料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生态学杂 志.2005,24(2):209-21
   49. 朱艳,曹卫星*,姚霞,田永超,戴廷波,邹忠,小麦栽培管理动态知识模型的构建与检验.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2): 283-289.
   50. 朱艳,胡继超,曹卫星*,基于作物模型的农田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160-163
   51. 庄恒扬,曹卫星,刘传松.作物磷素养分的动态模拟.生态学杂志,2005,24(3):335-338.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信息:陈佩度


  教师姓名: 陈佩度
  性别: 男
  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博士
  研究方向: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植物遗传工程、特异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联系方式: E-mail:pdchen@njau.edu.cn  Tel: 025-84396026
     
  陈佩度,男,1944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长、《遗传学报》、《作物学报》、《南京农业大学》编委。
  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工作,育成“宁麦三号”小麦,曾是80年代淮南麦区的主栽品种。有创见地将核型分析、端体配对和染色体分带相结合,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紧密结合,综合应用于外源染色体及其片段以及外源基因的转移和鉴定,提高了研究精度及育种效率。先后育成了抗白粉病的小麦—簇毛麦和抗赤霉病的小麦—大赖草、小麦—鹅观草异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为小麦遗传育种创造了优异新种质。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于6V染色体短臂并导入小麦,已被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命名为Pm21。开展小麦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育成含有Pm21基因的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南农9918,已於200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合作育成抗白粉病高产新品种扬麦10号、11号,已开始大面积推广。荣获“农业部优秀教师”(1985)、“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1998)、“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2001)、“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植物遗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特异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分子细胞遗传学、植物育种学方面的教学工作。

  近期论著:
   1. Chen, P. D., Gill B. S. 1983 The origin of chromosome 4A, and genomes B and G of tetraploid wheats. Proc. 6th Inter. Wheat Genetics Sympo. Kyoto, Japan p. 39-48.
   2. 陈佩度,黄俐,刘大钧 1991 用中国春双端二体分析西藏小麦的染色体构成 遗传学报 18(1): 39-43(於《Chinese Journal of Genetics》上同时发表 p.15~19)
   3. Chen, P. D., H. Tsujimoto & B. S. Gill. 1994 Transfer of PhI gene(s) from Triticum speltoides into common wheat. TAG 88:97-101
   4. Chen, P. D., Qi, L.L., Zhou, B., S.Z. Zhang, D. J. Liu. 1995 Development and molecular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wheat-Haynaldia villosa 6VS/6AL translocation lines specifying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TAG, (91):1125-1128.
   5. 陈佩度,王兆悌,王苏玲,黄俐,王裕中,刘大钧 1995 将大赖草种质转移给普通小麦的研究 Ⅲ.抗赤霉病异附加系选育 遗传学报 22(3): 206-210。
   6. 陈佩度,周波,齐莉莉,刘大钧 1995 用分子原位杂交(GISH)鉴定小麦-簇毛麦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遗传学报,22(5): 380-386。(於《Chinese Journal of Genetics》上同时发表 p.269-274)
   7. 陈佩度,刘大钧,翁益群,王苏玲,齐莉莉,冯以高 1996 利用亲缘植物创造抗赤霉病小麦新种质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1991-1995)中国农业出版社304-311页。
   8. 刘文轩,陈佩度,刘大钧 1999 利用减数分裂期成株电离辐射选育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研究 植物学报41(5):463-467
   9. 刘文轩,陈佩度,刘大钧 2000 利用花粉辐射诱发普通小麦与大赖草染色体易位的研究 遗传学报 27(1):44-49 26(4):357-363(1999年 英文版)
   10. 陈佩度, 2001 作物育种生物技术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
   11. 杨宝军,窦全文,刘文轩,周波,陈佩度 2002 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NAU601和NAU618的选育及双端二体测交分析。遗传学报,29(4):350-354
   12. 陈全战,亓增军,冯祎高,王苏玲,陈佩度 2002 利用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诱导簇毛麦4V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学报,29(4):355-358
   13. 陈佩度,张守忠,王秀娥,王苏玲,周波,冯祎高,刘大钧 2002抗白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南农9918。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5(4):105-106
   14. 袁建华,陈佩度,刘大钧 2003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创造普通小麦-大赖草异易位系。中国科学,33 (2) : 110-117
   15. 高安礼,何华纲,陈全战,张守忠,陈佩度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Pm4a、Pm21。作物学报,2005,31(11):1400-1405
   16. 贾高峰,陈佩度,秦跟基,王秀娥,周波,刘大钧 望水白和苏麦3号构建的DH群体赤霉病抗性比较 作物学报,2005 ,31(9):1179-1185
   17. 马鸿翔,陈佩度,余桂红,任丽娟 利用GISH和RAPD 检测黄毛草莓×凤梨草莓种间杂种。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 ,6 (3) :256~261
   18. 亓增军,裴自友,韩航如,陈佩度,刘大钧 利用DONtest-HPLC检测小麦镰刀菌毒素DON含量的差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6-10
   19. 王海燕,王秀娥,陈佩度,刘大钧 2005 云南、西藏与新疆小麦醇溶蛋白Gli-1 和Gli-2 编码位点等位基因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麦类作物学报,2005, 25 (6) : 34~39
   20. 王海燕,王秀娥,陈佩度,刘大钧  云南、西藏与新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2):228-233
   21. 王华忠,牛吉山,陈佩度 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析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 遗传学报,2005,32(9):930-936
   22. 王华忠,邢莉萍,李万隆,陈佩度  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析小麦几丁质酶和-1,3葡聚糖苷酶基因的抗病性功能。麦类作物学报,2005:……
   23. Cai X., Chen P.D., Xu S.S., R.E.Qliver & Chen X. Utilization of alien genes to enhance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A review. Euphytica, 2005 ,142:309-318 (SCI,0.797)
   24. Gaofeng Jia, Peidu Chen, Genji Qin, Guihua Bai , Xiue Wang,Suling Wang, Bo Zhou, Shouzhong Zhang and Dajun Liu QTLs for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ponse in a wheat DH population of Wangshuibai/ Alondra‘s.’ Euphytica 2005,…… (SCI,0.797)
   25. Peidu Chen, Wenxuan Liu, Jianhua Yuan, Xiue Wang, Bo Zhou, Suling Wang, Shouzhong Zhang, Yigao Feng, Baojun Yang, Guangxin Liu and Dajun Liu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Leymus racemosus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TAG, 2005,111:941-948 (SCI,2.981)
   26. Yaping Chen, Xiue Wang, Aizhong Cao, Huazhong Wang, Peidu Chen.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 gene from whea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SCI,1.06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信息:洪德林


 
  教师姓名: 洪德林
  性别: 男
  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博士
  研究方向: 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 种子科学与技术
  联系方式: E-mail:delinhong@njau.edu.cn  ;Tel: 025-84396626
  
   1974年2月安徽省旌德县白地中学高中毕业。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按规定回到了白地公社三节大队务农。1977年1月-1978年1月担任三节大队主办会计。1978.2-1982.1在安徽劳动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2-1985.2在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3-1988.3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88年4月留校任讲师。199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教委派往日本国香川大学研究半年。1997年作为中方主持人和日方主持人香川大学一井真比古教授共同申请到了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再次赴日访问研究。1998年2月至1999年3月在九州大学农学部佐藤光教授研究室做访问教授;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在香川大学农学部一井真比古教授研究室做访问学者。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兼任江西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中组部博士服务团)。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党总支书记。

  近期论著:
   1.冷燕,洪德林,不同生态类型间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及其遗传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4,18(1):29~33
   2.Ichii, M. D. L. Hong*, Y. Ohara, C.M. Zhao & S. Takata. Characterization of CMS and maintainer lines in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based on RAPD marker analysis. Euphytica, 2003, 129: 249-252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3.Hong, D. L. & M. Ichii. RAPD markers from mitochondrial DNA can distinguish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cytoplasm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2, 28(3): 315-320
   4.洪德林,杨开晴,潘恩飞,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2,16(3):216~220
   5.Hong, D. L., H. Satoh, T. Kumamaru, Qu L.Q. & U.S. Sadar. Protein markers of BT type hybrid and its three lines in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L.). Chinese J Rice Sci 2001, 15(3): 165~168
   6.Lu, Z. M., Hong, D. L. Advances in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In: Basra, A. S. eds, Heterosis and Hybrid Seed Production in Agronomic Crops. New York: Food Products Press, an imprint of The Haworth Press, Inc. 1999, pp65-79
   7.黄柳柳,洪德林. 不同生态类型粳稻品种3个幼苗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株高的相关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1-15
   8.金伟栋,张旺,洪德林.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作物学报,2005,31(11):1478-1484
   9.李建红,洪德林.新选粳稻BT型同质恢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作物学报,2005,31(7):851-857
   10.刘金波,洪德林. 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05, 19 (3):223-230
   11.时宽玉,洪德林. 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5
   12.时宽玉,洪德林. 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5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信息:薛树林


  教师姓名: 薛树林
  性别: 男
  职称: 副教授
  最高学历: 博士
  研究方向: 小麦分子遗传学、植物基因组学
  联系方式: 理科楼A706,E-MAIL: xsl@njau.edu.cn ,Tel: 025-84396024

  薛树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获扬州大学农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9年获校优秀博士论文,并被评为优秀骨干教师。2009和2010年初先后两次作为访问学者到国际玉米与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参与小麦抗赤霉病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主要从事普通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小麦抗赤霉病QTL的定位及其近等基因系的选育,抗赤霉病QTL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等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973项目子课题两项,转基因专项子课题一项,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一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项。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Theor Appl Genet”、“Molecular Breeding”、“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Euphytica”等本领域SCI刊物上,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信息:周宝良

教师姓名: 周宝良
  

  性别: 男
  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博士
  研究方向: 棉花遗传育种
  联系方式: E-mail:baoliangzhou@njau.edu.cn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5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该校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培养对象(1997年)和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首批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998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南京市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目前主要从事棉花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研究。现主持有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参加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课题。
  研究工作简历:
   1988年-2002年8月,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从事棉花重要性状基因的发掘利用、优质棉的种质创新和细胞遗传等研究。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公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昆士兰州基础产业部(QDPI)学习棉花分子生物学技术。2003年9月调至南京农业大学从事棉花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研究。

  近期论著:
   1. Bing Guan, Kai Wang, Bao-Liang Zhou∗, Wang-Zhen Guo and Tian-Zhen Zhang.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color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to Simultaneously Discriminate the Three Interspecific Hybrid Genomes in Gossypium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8, 50 (3): 345–351
   2. Baoliang Zhou, Tianzhen Zhang.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mutant library induced by T-DNA insertion and EMS in diploid and tetradploid cotton. ICGI Research Conference, Brazil, September 18-20, 2006
   3. Xue-Xia Ma, Bao-Liang Zhou, Yan-Hui Lü, Wang-Zhen Guo and Tian-Zhen Zha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Genetic Linkage Maps of A-genome Diploid Cotton (Gossypium Arboreum).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8, 50 (4): 1–13
   4. Chuntai Wu, Baoliang Zhou, Tianzhen Zh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terile-dwarf mutant in asian cotton (Gossypium arboreum L.).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n press)
   5. Wang-Zhen Guo, Bao-Liang Zhou, Lu-Ming Yang, Wei Wang and Tian-Zhen Zhang. Genetic Diversity of Landraces in Gossypium arboreum L. Race sinense Assessed with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6, 48 (9): 1008-1017
   6. Xuexia Ma, Yezhang Ding, Baoliang Zhou, Wangzhen Guo, Yanhui Lv, Xiefei Zhu and Tianzhen Zhang. QTL mapping in A-genome diploid Asiatic cotton and their congruence analysis with AD-genome tetraploid cotton in genus Gossypium.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8, 35 (12): 751-762
   7. W.Z. Guo, Z.Q. Sang, B.L. Zhou, T.Z. Zhang.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D-genome species based on two types of EST-SSR markers derived from G. arboreum and G. raimondii in Gossypium. Plant Science, 2007, 172: 808–814
   8. Wangzhen Guo, Wei Wang, Baoliang Zhou, Tianzhen Zhang. Cross-species transferability of G. arboreum-derived EST-SSRs in the diploid species of Gossypium. Theor Appl Genet, 2006, 112: 1573–1581
   9. Kai Wang, Bing Guan, Wangzhen Guo, Baoliang Zhou, Yan Hu, Yichao Zhu and Tianzhen Zhang. Completely Distinguishing Individual A-Genome Chromosomes and Their Karyotyping Analysis by Multiple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Genetics 2008, 178: 1–6
   10. 周宝良,朱协飞,郭旺珍,张天真.棉花高品质种质系杂交后代纤维品质性状间的偏相关分析.棉花学报,2006,18(6):352-356
   11. 周宝良,朱协飞,郭旺珍,张天真.异常棉渐渗的陆地棉高品质种质系纤维特性遗传.棉花学报,2006,18(1):60-62
   12. 周宝良,张天真.棉花特异种质资源的创造与利用研究.棉花学报,2005,17(5):304-308
   13. 周宝良,陈 松,沈新莲,张香桂,张震陵.陆地棉高品质纤维种质基因库的拓建.作物学报,2003年,29(4):514-519

  近年获得学术奖励及授权专利
   1. “优质棉的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 2006年度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3完成人)。
   2. 周宝良,陈松,沈新莲,张香桂,张震林。“棉花超强纤维种质库高效杂交育种方法”获得专利(ZL03113050.X )
   3. 陈松,周宝良。“金标记免疫吸附法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获得专利(ZL03113049.6 )
   4. 张震林,周宝良,陈松,张香桂。“一种转基因植物GUS报告基因组化检测的改进方法”获得专利(ZL03152835.X)
   5. 陈晓亚,于晓红,朱勇清,周宝良,林芝萍,贾军伟。“动物角蛋白转基因棉纤维及其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专利(ZL99 1 13430.3)
   6. 陈晓亚,朱勇清,许可香,周宝良,陈松,林芝萍。“蚕丝心蛋转基因棉纤维及其基因工程生产方法”获得专利( ZL02111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