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西南医科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医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医科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医科大学考研群]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南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基础医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介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建于1959年,是在我校原生理学教研室生化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组建起来的,目前属于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和2012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别获校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0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被评为泸州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14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具有本专业硕士招生资格。本学科近年来在学术队伍建设、科研研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学术队伍建设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总数35人,兼职教师2人,实验系列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硕士导师13人,博士10人,博士导师1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学院金教鞭获得者1人、金教鞭之星获得者1人。
2、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79篇,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23篇,其中SCI、SSCI、A&HCI、EI、MEDLINE收录44篇,学术权威18篇,中文核心61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12部,获厅局级奖共4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9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合同经费合计595.6万元。
本学科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可对授权学科提供有力支撑:
(1)肿瘤组织资源库与模式动物研究
建立乳腺癌肿瘤及其他严重影响川南地区人口健康的肿瘤组织标本库;建立乳腺癌肿瘤小鼠模型,并进行机制研究与治疗开发。
(2)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
建立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体系;建立肿瘤表观遗传学技术平台;建立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与诊断体系,并向临床转化。
(3)肿瘤分子分型与个体化医药研究
建立肿瘤分子分型与分子诊断技术;研发分子标记物并开发相应的分子诊断试剂盒;研究并提出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疗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并推广于临床使用,力争获得国际公认。
3、人才培养
本学科有硕士导师13人,博士10人,博士导师1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师资力量较雄厚,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承担了我院研究生及本、专科等23个专业层次的多门课程:《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超微结构病理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本科专科课程,《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医学实验动物学》、《基因表达与检测技术》、《人体疾病生物化学》、《口腔生物化学》、《蛋白质双向电泳》、《神经科学基础》、《电镜原理与技术生物信息学》、《基因操作实验》、《高级生物医学实验技术》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生课程,五年来培养入室参加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及硕士研究生百余名,并已接受博士后入室做科学研究。在学院的支持下,继续招收高素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配合联合招生和校外博导申请制度,招收博士后3-5名。认真贯彻制度合理的科研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学术PI带动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的培养机制。在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承担了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
4、实验室建设
本学科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发展最前沿、最迅速的学科,现有的生物医学类的科研基本借助本学科的方法技术在分子水平进行探索。 我们建立起了以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技术平台:
(1)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可以从细胞、分子水平上,系统开展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建立成熟的技术方法有荧光定量PCR、逆转录-PCR、蛋白质双向电泳、Western blot、蛋白质DNA及RNA分离纯化、免疫组化、原位分子杂交、质粒构建等。主要仪器设备包括荧光定量PCR仪、化学发光检测仪、PCR分析仪、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转印系统、台式高速离心机、高速冷冻离心机、超纯水机、制冰机、电子天平、PH计、超低温冰箱等。
(2)细胞培养平台及组织标本冷冻储存平台:可从事正常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肿瘤细胞系培养及原代培养、肿瘤干细胞培养、神经干细胞培养、胚胎干细胞培养、实时细胞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检测、细胞转染等。目前拥有千级层流细胞培养室,其内设有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等相关设备,以及荧光倒置显微系统、流式细胞仪、实时细胞记录仪、电转仪等,可以满足各种细胞培养的要求条件。实验室拥有超低温冰箱、不同容量的液氮容器多台套,可以实现临床组织标本的快速冷冻和长期保存。
近年来,本学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并完善实验室建设,使其成为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院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免疫学介绍

泸州医学院医学免疫学教研室创建于2004年,该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被批准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医学免疫学》课程被评为泸州医学院精品课程,2009年被批准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本学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国家二级教授刘佳佳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刘佳佳教授,国家二级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留日归国学者,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项研究项目1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共64篇(国际杂志英文10篇;日文3篇;国家中文核心期刊31篇;一般性学术期刊17篇),9篇被SCI收录,获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23分。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
学术队伍中现有四川省免疫学会基础免疫专委会理事1人,四川省免疫学会基础免疫专委会委员2人,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现有教职工12人,其中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3人,专职科研人员1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教师队伍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授3人(二级教授1人,四级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1人,实验员1人。获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7人。有2人先后赴美、日等国家留学。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10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14.3%。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45.5%。
2、科学研究
经过近10年的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炎症调控、肿瘤免疫、人源化抗体和移植免疫研究四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1)炎症调控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运用慢病毒RNA干扰和回复技术等技术,检测其自发性凋亡的发生和相关的信号蛋白表达情况,将对深入认识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针对这些疾病设计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大的意义。(2)肿瘤免疫研究方向主要就c-erbB-2基因在肿瘤放疗抵抗中的作用、靶向C-erbB-2基因小干扰RNA对放疗敏感性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上有针对性的放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并进一步选择C-erbB-2(neu)基因中编码两个HLA-A2限制性CTL抗原肽表位p106-114,p369-377的基因片段作为肺癌基因疫苗的目的片段进行研究,以期在肺癌的疫苗治疗上有所突破。(3)人源化抗体研究主要进行人源性基因工程抗体文库的构建、噬菌体展示或核糖体展示技术进行抗体文库富集、突变抗体文库构建、抗体亲和力进化、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技术(Biacore Biosensor)筛选高亲和力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表达、纯化等,目前构建了抗炎性细胞因子IL-33、IL-4及IL-13等的人源基因工程抗体,正在研究这些人源抗体在炎症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鼻炎及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4)移植免疫研究方向主要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和机制,目的是减少或不用免疫抑制剂而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全面摧毁免疫系统所引起感染和肿瘤的复发和新发,从而使有幸得到器官移植的受者能长时间存活。
近五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厅局及学院级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5项,总计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在研科研课题12项。本学科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5年以来,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教材8部,参编教材12部;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收录8篇;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术交流会超过40人次。
3、人才培养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承担了我院研究生、留学生及本、专科生等多个专业层次的《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教学任务。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每年可招收研究生5-10人,5年来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2人。在我院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本学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很大改进。免疫实验室及免疫研究平台面积共约400平方米,基础实验仪器设备齐备,另拥有PCR仪、高速低温离心机、进口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工作台、超纯水机、酶标仪等一批价值100多万元的贵重仪器,能满足本学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和教学活动。
本学科在泸州医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省内及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我院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介绍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于200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被遴选为泸州医学院重点学科。2012年组织学与胚胎学被评为泸州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本学科近年来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学术队伍建设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余鸿教授为第九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全国解剖学会、中国生物学会委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3年。获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课题4项;发表论文70篇。主编或参编教材7部。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该学科现有专职教师与科研人员4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泸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学院金教鞭获得者2人、金教鞭之星获得者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12人、高级实验师4人,博士2人(在读2人)、硕士20人。
2、科学研究
该学科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7项,市厅局级课题50余项,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编写专著、教材20余部。本学科以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为平台,围绕本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多个基础扎实、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发育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生殖健康等。发育神经生物学研究方向自2004年以来通过自制的大鼠宫内缺氧模型(并通过不断改进),运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理论及技术手段,探索宫内缺氧大鼠在胚胎期及幼年期其大脑神经发育的变化与分子机制及其中药调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方向运用不同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中药人参皂甙、电针治疗等)治疗脑脊髓损伤,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生殖健康为该学科于2013年申报成功的挂靠临床医学的二级硕士点,主要涉及医学遗传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生殖医学、妇产科学、发育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内容。
3、人才培养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是泸州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承担了我院研究生及本、专科等20余个专业层次的课程,其中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有13门,分别是《应用解剖学(脊柱与四肢)》、《应用解剖学(腹后壁与盆会阴部)》、《应用解剖学(中枢神经)》、《应用解剖学(颈、胸、腹部)》、《应用解剖学(头颈部)》、《断面解剖学》、《实验动物解剖学》、《神经科学基础》、《干细胞理论与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电镜原理与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及《神经生物学》等。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有60余人。
4、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本学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的科研实验室面积约460平方米,拥有全国知名的人体科学陈列馆,建成并完善了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该研究室拥有国际上先进的脑立体定位系统、高分辨率显微专用数码图像采集及分析系统、细胞破碎仪及JEM-1400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万元以上设备30余件,仪器设备总价值约500余万元,能够开展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以及光电镜标本制作观察及其图象分析。
本学科在泸州医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省内及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通过重点建设,将在提高该学科的学术水平的同时,极大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为我院的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介绍

我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建于1951年,199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被遴选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正式成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病理学》获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病理生理学》获四川省精品课程。2010年病理科成为四川省病理执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2010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被批准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病理学被批准招收临床病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本学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国病理专委会委员龙汉安教授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龙汉安教授,全国病理专委会委员,全国病理学专委会委员第九届青年委员,首届全国《病理学》研究生教材编委,全国“十二五”《病理学》规划教材副主编、编委,四川省病理专委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五届理事,四川省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病理专委会第六、七、八届委员,泸州市司法局泸州市科正司法鉴定中心副会长、常务理事。泸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从事教学、科研、临床病理诊断等工作24年。获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教学成果第一等奖2项。主持省、厅、局重点课题5项。发表论文36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0部。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职教师38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教师队伍中,省管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学院金教鞭获得者2人、金教鞭之星获得者1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16人。获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26人。有5人先后赴欧、美、日等国家留学。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8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11%,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53%。
2、科学研究
经过长期的努力,本学科现已形成包括肾脏病理学,脏器纤维化发病的分子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肿瘤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临床病理,口腔病理学等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近五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合作项目、四川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厅局及学院级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17项,总计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在研科研课题32项。获省、市、院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主要研究方向:①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与其Ir基因的发病相关性。本研究突破传统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提取膜性肾小球肾炎小鼠的DNA,采用套式PCR体外扩增、测序分析I-Aβ1、I-Eβ1基因;同时提取纯化RNA,荧光定量RT-PCR测定mRNA含量,从Ir基因的结构和mRNA的含量两方面探讨小鼠MGN的发病机制,揭示其分子病理学发病机制,为人类肾小球肾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展示光明前景。②肾间质纤维化基础与临床。本研究用细胞培养、细胞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流式细胞术、电子显微镜技术、PCR技术、原位杂交、图像分析、动物模型试验、临床病例观察等多种方法,对膜性肾病大鼠模型、UUO大鼠模型、晚期肾脏病人肾间质纤维化组织、肾病综合征病人外周血及晚期肾病综合征病人并发症病例等,从不同角度和水平对膜性肾病、膜性肾病与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膜性肾病、膜性肾病与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及中药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寻求防治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及肾间质纤维化防治途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③肾脏病理生理。本研究主要从肾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分子、基因水平上探索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毒物、肾疾病,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所致肾功能障碍的机制,探寻保护肾功能和防治肾功能障碍的新方法、新措施、新药物和新技术,为临床防治肾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围绕该研究方向,已经进行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微循环变化和PGI2对其的影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机体血液流变学变化”、“肾上腺髓质素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等实验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和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④大肠癌发生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Fas-FasL分子信号系统作为细胞重要细胞信号系统,为认识癌细胞如何逃逸机体免疫监视提供了新的线索。本研究运用免疫双标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动物诱癌等技术,对大肠癌发生的各阶段、各时相进行多角度、多阶段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动态地、全面地对大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进行多因素分析,为大肠癌发生的分子阻断、分子免疫及基因治疗等方面奠定实验基础。
本学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出版专著2部,教材、教辅7部;发表论文238篇,其中SCI收录20篇;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术交流会超过100人次。
3、人才培养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是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承担了我院研究生及本、专科等23个专业层次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法医学、诊断病理学、肿瘤基础理论、分子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进展、实用外科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实验技术、疾病模型复制等12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年招可收研究生10-20人,5年来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42人。在我院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本学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并完善了现代化的病理多媒体实验室、病理生理学“计算机生物信号记录系统”实验室、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室、病理诊断专业阅片室等教学实验室;人体疾病形态学实验室、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平台、免疫组化实验室,临床分子病理实验室(FISH、PCR、流式细胞等技术平台)等临床病理学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和法医与分子病理实验室、疾病机制实验室、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研究室等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学科获得了2010-2012年国家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本学科在泸州医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省内及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建有分子病理和疾病机制两个院级重点实验室,率先在川南地区开展了多个临床分子病理检测项目,为附属医院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病理学教研室下设病理科是四川省病理执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病理科承担着两附院的临床外检诊断及周边地区病理诊断会诊工作,年均外检量大约25000例,尸体解剖20余例,已成为川南及周边地区区域性病理诊断会诊、分子病理检测中心和病理临床教学、临床科研中心,为我院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学科介绍

生理学学科在1993 年成为学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 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通过验收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学科所依托的泸州医学院“医学电生理实验室”是以1983年成立的心肌电生理学研究室为基础,整合、重组我校的科技、人才资源而建设的新的科学研究基地,是国内医学院校中较早开展电生理研究的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于2000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II级科研实验室,2009年成为III级实验室。2001年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4年实验室所在学科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6年建立四川省科技条件平台“膜通道功能、结构与信号转导同步研究基地”,2007年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0年成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开展医学电生理研究的单位,是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电生理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一、学术队伍建设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9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7人。具有硕士学位27人,出国留学人员7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国内和外籍客座研究员7人。通过外出学习、自身培养、人才引进,使学术队伍中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保证了学科持续性的发展。学术带头人由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入选者、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曾晓荣研究员担任。学科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四川省卫生厅、泸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
二、科学研究
经过长期的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包括心血管电生理学、心血管中西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筛选、神经电生理与神经生物学和肾功能保护等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
(一)心血管电生理学方向 主要研究心肌电生理学、缺血心肌电生理学、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研究、冠脉痉挛的电生理研究、高血压的电生理研究等内容。
(二)心血管中西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筛选方向 主要研究心血管药物的电生理作用研究、药物作用的离子机制研究和具离子通道活性药物的筛选与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等内容。
(三)神经电生理与神经生物学研究方向 主要应用细胞膜片钳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研究在低氧及药物诱致损伤的神经细胞膜上离子通道活动,为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的阐明和新的防治措施的寻求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在临床神经电生理方面,神经电生理与神经生物学方向主要研究内皮素在CT癫痫中的作用及机理,并通过对中药制剂丹参、参脉等在CT癫痫中的作用研究,为临床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为内皮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其它作用及机理奠定研究基础。
(四)肾功能保护方向 主要研究中药制剂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保护作用,缺氧缺血预处理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心肾反射的机制及作用,肾性高血压的形成机制及治疗,脂代谢与肾功能的关系等内容,为肾功能保护和治疗及药物的寻找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
近年来,学科承担研究课题80多项,研究经费6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部省级26项、省级3项、省厅级30余项。合作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获得各级成果奖2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0项。主编或参编教材20余部,专著5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全英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50余篇,SCI收录20余篇,论文被引用100余次,获省部、市级优秀论文15篇。参加学术会议40次,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三、人才培养
学科教学及人才培养主要由生理教研室承担,生理教研室是泸州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人体生理学》课程是泸州医学院精品课程,四川省精品课程。教学任务包括留学生的生理学,研究生的高级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全日制本科和成教各专业的人体生理学、麻醉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耳鼻咽喉生理学、儿科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和临床应用生理学等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其中《人体生理学》是我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年授课理论1500余学时,实验3600学时,授课人数达5000余人。现已创立“用整体唯物、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观点去学习、思考、探索、研究、分析和阐述生理学问题”的“辩证生理学”的学术思想,形成把“临床医学和生理学、哲学和人文科学等有机互交于教学活动”的“整合应用医学生理学”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学科已培养校内外博士后2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140余名,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生20人。1993年以来20次获得国家、四川省的“国外智力引进项目”,与日本德岛大学、德国蒂宾根大学、德国慕尼黑心脏研究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日本通产省干细胞研究中心(工业部)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同时实验室接待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美、德、日、英、加等国学者和国内几十家单位的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与国内相关院校、研究部门开展联台研究。
四、实验室建设
生理学科拥有医学电生理实验室及生理学科实验平台两个科研基地,拥有实验室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有细胞膜片钳实验单元、脑/心片钳实验单元、分子生物实验单元、细胞电生理实验单元、通道功能结构与信号转导同步研究技术平台、临床电生理实验单元、微透析实验技术平台、生理无线遥测技术平台及微血管张力测量技术平台等10余个实验单元或平台。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电生理仪器,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余万元。
生理学科建设起点较高,已建立研究平台技术能较好的支撑学科发展。医学电生理实验室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取得多项成就;学科内的肾功能保护研究室也组建了近20年,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室,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做出较大贡献。随着学科各研究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完成,学术队伍不断的增强,研究水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为获取高水平的课题和奖项提供强力的支撑,也必将使学科在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不断的提升,部分研究已进入该领域的国内领先水平。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基础医学院现有职工227人,其中专任教师209人,实验技术人员1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占14%,副高级职称占30%;博士(在岗66人)占32%,硕士占56%;有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的占10.11%;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3人(其中兼职硕导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四川省“百人计划”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师、省市劳模和“三八红旗手”、泸州市“酒城英才”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67人次。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 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联系电话:0830-3160073 邮编:646000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介绍

基础医学院是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基础医学教学部,2002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现有党政办公室、科教科、研究生科、学生科4个职能科室和6个学生工作办公室;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等9个教研室;有1个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5个科研平台和1个四川省肿瘤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
基础医学院现有职工227人,其中专任教师209人,实验技术人员1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占14%,副高级职称占30%;博士(在岗66人)占32%,硕士占56%;有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的占10.11%;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3人(其中兼职硕导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四川省“百人计划”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师、省市劳模和“三八红旗手”、泸州市“酒城英才”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67人次。
基础医学院承担了全校医学、近医、非医等各个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开设课程174门,其中为本科生开设课程117门,教学工作量占全校教学工作量的39.88%。学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4个,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数字化课程5门。学院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动基础医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教师获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共计200余项,其中省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发表教改论文175篇,主编、参编各类教材和专著118部,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基础医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近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104项,获科研经费1179.7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2项、省部级8项,厅局级55项;发表论文205篇,其中三大外文核心期刊收录61篇,核心期刊86篇,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基础医学院现管理有医学类专业1~2.5个年级4000余名学生,由专职辅导员、党员班导师、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学生助理班主任等组成的专兼职学生管理队伍,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博雅文化”系列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辅助学生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2013~2015年,我院学生连续3年参加四川省医学生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及设计竞赛均获一等奖;近4年学生申报双创项目2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项,省级项目87项;学院分团委在2014年获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2016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国家级重点团队。2017年我院学生在生理教研室老师指导下参加国际生理学大赛获得“最佳新人奖”,2018年取得了团体笔试第十名、个人笔试前十名、团队最终成绩前六名的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基础医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生管理为重心,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最终落脚点,不断提高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为把我院建设成区域一流的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