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介绍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医科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研考生身体健康监测公告]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费标准]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2021考研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拟录取研究生名单公示] [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的介绍]

西南医科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2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西南医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医科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医科大学考研群]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医科大学保研夏令营 西南医科大学考研调剂2022最新信息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2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介绍正文

我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建于1951年,199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被遴选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正式成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病理学》获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病理生理学》获四川省精品课程。2010年病理科成为四川省病理执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2010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被批准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病理学被批准招收临床病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本学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国病理专委会委员龙汉安教授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龙汉安教授,全国病理专委会委员,全国病理学专委会委员第九届青年委员,首届全国《病理学》研究生教材编委,全国“十二五”《病理学》规划教材副主编、编委,四川省病理专委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五届理事,四川省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病理专委会第六、七、八届委员,泸州市司法局泸州市科正司法鉴定中心副会长、常务理事。泸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从事教学、科研、临床病理诊断等工作24年。获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教学成果第一等奖2项。主持省、厅、局重点课题5项。发表论文36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0部。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职教师38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教师队伍中,省管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学院金教鞭获得者2人、金教鞭之星获得者1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16人。获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26人。有5人先后赴欧、美、日等国家留学。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8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11%,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53%。
2、科学研究
经过长期的努力,本学科现已形成包括肾脏病理学,脏器纤维化发病的分子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肿瘤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临床病理,口腔病理学等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近五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合作项目、四川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厅局及学院级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17项,总计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在研科研课题32项。获省、市、院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主要研究方向:①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与其Ir基因的发病相关性。本研究突破传统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提取膜性肾小球肾炎小鼠的DNA,采用套式PCR体外扩增、测序分析I-Aβ1、I-Eβ1基因;同时提取纯化RNA,荧光定量RT-PCR测定mRNA含量,从Ir基因的结构和mRNA的含量两方面探讨小鼠MGN的发病机制,揭示其分子病理学发病机制,为人类肾小球肾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展示光明前景。②肾间质纤维化基础与临床。本研究用细胞培养、细胞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流式细胞术、电子显微镜技术、PCR技术、原位杂交、图像分析、动物模型试验、临床病例观察等多种方法,对膜性肾病大鼠模型、UUO大鼠模型、晚期肾脏病人肾间质纤维化组织、肾病综合征病人外周血及晚期肾病综合征病人并发症病例等,从不同角度和水平对膜性肾病、膜性肾病与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膜性肾病、膜性肾病与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及中药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寻求防治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及肾间质纤维化防治途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③肾脏病理生理。本研究主要从肾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分子、基因水平上探索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毒物、肾疾病,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所致肾功能障碍的机制,探寻保护肾功能和防治肾功能障碍的新方法、新措施、新药物和新技术,为临床防治肾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围绕该研究方向,已经进行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微循环变化和PGI2对其的影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机体血液流变学变化”、“肾上腺髓质素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等实验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和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④大肠癌发生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Fas-FasL分子信号系统作为细胞重要细胞信号系统,为认识癌细胞如何逃逸机体免疫监视提供了新的线索。本研究运用免疫双标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动物诱癌等技术,对大肠癌发生的各阶段、各时相进行多角度、多阶段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动态地、全面地对大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进行多因素分析,为大肠癌发生的分子阻断、分子免疫及基因治疗等方面奠定实验基础。
本学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出版专著2部,教材、教辅7部;发表论文238篇,其中SCI收录20篇;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术交流会超过100人次。
3、人才培养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是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承担了我院研究生及本、专科等23个专业层次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法医学、诊断病理学、肿瘤基础理论、分子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进展、实用外科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实验技术、疾病模型复制等12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年招可收研究生10-20人,5年来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42人。在我院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本学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并完善了现代化的病理多媒体实验室、病理生理学“计算机生物信号记录系统”实验室、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室、病理诊断专业阅片室等教学实验室;人体疾病形态学实验室、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平台、免疫组化实验室,临床分子病理实验室(FISH、PCR、流式细胞等技术平台)等临床病理学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和法医与分子病理实验室、疾病机制实验室、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研究室等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学科获得了2010-2012年国家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本学科在泸州医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省内及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建有分子病理和疾病机制两个院级重点实验室,率先在川南地区开展了多个临床分子病理检测项目,为附属医院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病理学教研室下设病理科是四川省病理执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病理科承担着两附院的临床外检诊断及周边地区病理诊断会诊工作,年均外检量大约25000例,尸体解剖20余例,已成为川南及周边地区区域性病理诊断会诊、分子病理检测中心和病理临床教学、临床科研中心,为我院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添加西南医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南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医科大学报录比、西南医科大学考研群、西南医科大学学姐微信、西南医科大学考研真题、西南医科大学专业目录、西南医科大学排名、西南医科大学保研、西南医科大学公众号、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医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医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lzyxy/yjsy_34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