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兰州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 [兰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兰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兰州大学考研难吗]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兰州大学考研群] [兰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兰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兰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一级学科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代码: 080100 (Mechanics)

 
一、学科概况
力学是研究物体变形和运动规律的学科,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在航空、航天、机械、船舶、仪器仪表、建筑、桥梁、岩土、地球物理勘探、水利、冶金、材料、能源、交通、武器装备等工程结构的设计与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力学既具有理论性严密的基础学科特征,又具备广泛工程应用的技术学科特点,是联系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桥梁。
本力学学科始建于 1958 年,在长期的办学和学科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拥有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甘肃省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的固体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国家首批批准的授权点。此外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的甘肃省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有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特殊功能材料

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类),以及与兰州地质局联合申请的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本力学学科长期注重学科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和现代高科技需求的结合,形成了多个稳定的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电磁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环境工程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的主动控制以及多场耦合与非线性计算力学等。围绕特色研究方向以及关联的复杂系统“多场耦合、跨尺度、非线性”等科学共性问题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理论、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等;各
有 1 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提名奖,多篇论文获得国内、国际学术奖励。学科点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为等青年学术骨干的学术力量强、学术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先后入选国家质量工程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力学创新研究群体。
 
二、培养目标
本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与力学研究有关的数学、力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至少具备运

用力学研究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或实验中一种研究手段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工程技术工作等。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二至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研究方向
1. 电磁固体力学与智能结构 2.智能结构及其动力控制
3. 工程问题的力学建模与计算仿真 4.计算固体力学5.实验力学及技术基础 6.连续统力学
7.风沙环境力学 8.岩土力学与工程
9. 环境流体力学 10. 工程科学计算11.分子与细胞生物力学 12. 微纳米材料与力学13.湍流热对流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8 门;


公共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5 门,按照外语分级教学
及国家政治课新方案执行;
学科通开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2 门,不低于 6 学分;
专业基础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1 门,不低于 3 学分;
必修环节:均为必修,计入总学分;

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研究生必须按要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每学年作报告不少于 1 次,在学期间不少于 2 次。研究生必

须要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及讲座,在学期间不少于 10
次。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计 2 学分。
②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通过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阶段,计 1 学分。
③实践环节: 包括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进行,并每学年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合格后,计 2 学分。

补修课程:根据研究生学科背景由导师指定是否补修(可以是
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参见附录 1:“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六、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的基本简介,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以及参考文献等详见附录 2:“课程简介及大纲”。


(一)学科通开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连续介质力学(02621200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工程力学、固体力学

课程内容:物体基本运动学,构形、运动、应变等的基本概念, 运动基本方程与连续介质热力学,本构理论及其本构不变量。

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程,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程,热弹性固体和热粘性流体的本构理论和基本方程等。
 
2、课程名称与编码:力学中的数学方法(02621200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力学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分析求解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涵盖张

量分析、统计分析、微分几何、特殊函数和泛函分析等数学基础理论,以及变分原理、积分变换和加权残值法等建立和求解微(积)分方程的基本方法。
 
3、课程名称与编码:现代实验力学及方法(02621200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 实验力学基础知识,电测法的基本知识和应变测

量技术,现代光测技术与光弹基本理论与方法;极端环境下的测量方法与相关的实例介绍等。

 
(二)专业基础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电磁固体力学(02631200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电磁固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动态、铁磁介质和结构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本构耦合

理论及;超导悬浮系统的理论模型与数值耦合特征;高温超导基本理论交变损耗的计算等;高温超导悬浮实验介绍;磁电材料以及CICC 超导电磁复合材料介绍初步。
 
2、课程名称与编码:风沙环境力学(02631200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沙粒、风场以及风沙流的主要性质与特性介绍;风场以及风沙流的测量、相关主要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结果;风尘

地貌数值模拟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沙尘暴对无线电传输的影响。
 
3、课程名称与编码:小波理论及应用(02631200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小波分析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概况,包括多分辨分析,尺度函数、小波函数的基本性质和构造方法,基于

小波的分解与重构理论等;介绍小波的基本应用,包括数据、信号分析,以及在线性、非线性常微分、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4、课程名称与编码:弹性稳定性理论(026312004)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力学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提法和判据;

弹性系统稳定性的线性理论,弹性动力稳定性的不稳定性区域的确定;梁、板、壳结构弹性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大范围非线性问题的数值方法,非线性分叉及动力稳定性区域的数值追踪方法等。
 
5、课程名称与编码:非线性动力学(026312005)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系统介绍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数值方法、混沌动力学数值特征、分岔


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介绍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一些重要分叉、混沌问题。
 
6、课程名称与编码:计算流体力学(026312006)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计算流体的形成与发展,流体的基本流动模式与分类,湍流的基本概念与湍流模型。两种常用的流体计算方法(有

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的介绍和算法,以及流体计算中的网格处理技术等。
 
(三)方向选修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 耦合场理论与数值仿真(02650200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多场耦合问题的一般理论、特征以及数值仿真方法介绍;与力学关联的一些典型的多场耦合问题,如热弹性耦合、

流-固耦合、磁弹性耦合、磁热弹性耦合、压电-结构耦合等的基本概念、方程、耦合特征与求解方法。
 
2、课程名称与编码:多相流及其应用(02650200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工程力学、固体力学

课程内容:多相流的基本概念、主要参数、基本研究方法;多相流的基本方程及主要描述参数,颗粒、气泡动力学;多相流

在各种流动工况下的特性;多相流的数值模拟;新发展的多相流专题。
 
3、课程名称与编码:复合材料与细观力学(02650200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础;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分析与方法,层合板结构的刚

度、强度分析以及弯曲和振动分析;复合材料的有效性质和均匀化方法,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理论与夹杂理论等。
 
4、课程名称与编码:有限元软件及并行计算技术(026502004)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有限元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流程,有限元方法在杆、梁和连续体中的应用。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编程工具和环境介绍,以及介绍如何通过MPI 的高级特征来编写更复杂的、更具有通用性和移植性的并行程序。

5、课程名称与编码:颗粒软物质与计算仿真(026502005)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颗粒物质的基本静、动力学现象及相应的基本分析方法;球形颗粒间的接触力模型;基于软球模型的离散动力学

方法;密集颗粒流及相应的多尺度结构;颗粒物质中的类固- 液相变现象及非平衡统计力学方法。
 
6、课程名称与编码:电磁场数值分析(026502006)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电磁场数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计算, 电磁学最近发展的一些成果;电磁场问题求解的主要数值方法

(包括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无网格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一些电磁场与电路系统和机械运动的耦合问题与理论;工程电磁场逆问题标量和矢量优化算法等。
 
7、课程名称与编码:结构非线性分析(026502007)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结构非线性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涵盖材料本构关系、非线性变分原理、结构弹塑


性行为、结构大变形问题、结构双重非线性问题、结构的非线性稳定分析、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及其相关的求解方法和工程应用。
 
8、课程名称与编码:超导结构的物理与力学基础(026502008)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超导的基本物理特性介绍,超导的 London 理论和

Ginzburg-Landau 理论;高温超导材料的基本特性与磁通模型, 超导材料的力学稳定性问题,超导电流损耗、失超和失超传播等。
 
(四)专业外语
1、课程名称与编码:专业英语(026402001) 学分/学时:1 学分/36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专业英语和科技英语的特点,力学专业英语的外文

文献阅读;结合一些专业英语文章和文献进行分析、比较与学习,熟悉与力学关联的科技论文的写作等。
 
课程具体内容及参考文献等详见附录 2:“课程简介及大纲”
 

七、毕业及学位论文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遵守《兰州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试行)》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 维护科学诚信。论文格式依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

2、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完成毕业论文准予毕业;
3、硕士学位论文至少由 2 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下同)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其中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外单位专家不少于 1 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
员学位论文至少由 3 位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外单位(兰州大学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
4、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 5 位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必须有外单位专家。
5、完成学位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答辩,且达到
《兰州大学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可以成果的基本要求》, 可以授予硕士学位。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 081400 Civil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建造工程设施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 2001 年。2010 年土木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含有三个专业,分别是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结构工程。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队伍和科研群体。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以及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注册师,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工程领域

的工程硕士培养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 项。
 
二、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从事土木工程研究和工程应用所必须的力学、材料、结构、施工与管理、检测技术与分析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且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二至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研究方向
(一)岩土工程
1.岩土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 2.地基与基础工程
3.边坡工程 4.地下工程
5.环境岩土工程 6.寒区工程
7.文物保护

(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1.岩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2. 工程问题的力学建模与仿真
3. 结构抗震及减灾
4. 滑坡、高边坡灾害的防治技术与预测、预报
(三)结构工程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抗震 2.钢结构及抗震
3.新型结构体系 4.计算结构力学及工程应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8 门;

公共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5 门,按照外语分级教学及国家政治课新方案执行;
学科通开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2 门,不低于 6 学分;
专业基础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1 门,不低于 3 学分;
必修环节:均为必修,计入总学分;

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研究生必须按要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每学年作报告不少于 1 次,在学期间不少于 2 次。研究生必

须要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及讲座,在学期间不少于 10
次。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计 2 学分。

②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最

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通过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阶段,计 1 学分。

③实践环节: 包括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进行,并每学年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合格后,计 2 学分。

补修课程:根据研究生学科背景由导师指定是否补修(可以是
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参见附录 1:“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六、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的基本简介,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以及参考文献等详见附录 2:“课程简介及大纲”。

 
(一)学科通开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现代工程数学(02621204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通过分析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隐含的规律,内容主要基于多元统计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神

经网络和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层

次分析等方法寻找数据隐含的规律,以达到预测的目的。
2、课程名称与编码:计算力学(02621204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计算力学是根据力学理论,应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和

各种数值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现阶段流行的最主要数值方法有立兹法、伽辽金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离散元法。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微分方程;泛函极值;变分原理;最小位能原理;最小余能原理;精确解与近似解;近似计算。该课程的难点问题:泛函极值与变分原理。在学习计算力学程前,作为知识准备:需先行学习“数学分析(微积分)”。数学分析中与计算力学的学习直接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极限、导数、连续、全微分和收敛等概念,函数的泰勒幂级数展开, 级数收敛的判定,求导和不定积分的运算,第二类曲线积分和第二类曲面积分,格林公式,高斯定理,斯托克斯定理,标量场的梯度,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矢量场的分解(无散部分即存在矢量势的部分和无旋部分即存在标量势的部分)。
3、课程名称与编码:大型软件应用(02621204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上机考试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

课程内容:介绍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在线性静力分析、接

触分析、弹塑性分析、热应力分析、多体分析、频率提取分析、瞬时模态动态分析、显式动态分析等领域的分析方法,以及复杂实体建模、分析计算和后处理的技巧。
 
(二)专业基础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高等土力学(02631204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考核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 在本科阶段《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土力学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内容包括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二维三维变形特征;不排水条件下的孔隙水压力;渗透性与渗流问题;土的抗剪强度问题;浅基础沉降分析等。

2、课程名称与编码:高等岩石力学(02631204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

课程内容:在本科阶段《岩体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岩体力学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内容包括岩体的基本特征及

其计算分析方法的选择;连续介质岩体的综合分析方法(弹塑性耦合分析、岩体流变力学等)、连续介质岩体的综合分析方

法(块体理论、DDA 等)、岩体损伤力学与断裂力学、岩体水力学、岩体动力学等。
3、课程名称与编码: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02631204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课程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

破坏准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裂缝控制及耐久性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细部构造。
4、课程名称与编码:钢结构学(026312044)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钢结构的基本性能、钢结构稳定问题概述、钢结构

的断裂、疲劳破损、拉杆、轴心压杆、受弯构件、压弯构件和框架、连接、构造设计、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特点、钢结构设计的其他问题。
5、课程名称与编码:结构动力学(026312045)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系统讲授结构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基于离散模

型的单自由度系统和多自由度系统的动力控制方程的建立、自

由振动特性的分析和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的求解,基于连续模型(分布参数模型)的一维柔性构件的振动和波动分析;简要介绍结构动力学理论在土木工程结构抗震中的应用。
6、课程名称与编码:防灾减灾工程学(026312046)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课程内容:灾害学总论、火灾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地质

灾害和城市灾害学等的特点、成因与防灾减灾的对策。
7、课程名称与编码:地震工程学(026312047)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课程内容:本书主要由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部分组成,共分

四篇十四章。第一篇是概论与基础。第一章概论是作者关于地震工程学范畴的个人见解。结构动力学是本书的主要基础知识,属地震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另有讲授,国内又已有不少较好书籍,故本书从略,而只介绍地震学基础和随机振动必备知识。第二篇是工程地震,重点是第六章地震动;第四章关于地震烈度部分是结合我国具体需要写的。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在结构抗震中,现在是从烈度过渡到直接采用地震动的时候了。第三篇是结构抗震理论,重点和基础是第七章结

构地震反应分析,由于国内已有的抗震专著对此均有详细论述,故本书仅就必要的基础、重要的概念和最新的进展作详细介绍。本篇力图贯彻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学的基础是实际震害经验、强震观测资料和现场与室内试验结果,因此,本书将结构物实际地震反应和试验扩大为独立的第九、十两章。第四篇是地震工程理论的应用,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区划和抗震设计。
 
(三)方向选修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工程地质数值法(02650204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

课程内容:工程地质数值方法是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

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石油工程等诸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基坑、硐室、采矿等)的数值分析方法,如弹性有限元法, 大变形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非连续体离散元法,工程地质问题反分析法及其他数值方法。
2、课程名称与编码:应用地球物理(02650204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在简要介绍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各种物理场的基础上,
系统介绍了重力法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地热勘探等勘探地球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了解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及优缺点、仪器以及计算和处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一般算法和思路。
3、课程名称与编码:结构试验(02650204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工程结构试验的任务、目的和分类;工程结构试验

设计和模型设计;工程结构试验的加载技术和量测技术;工程结构的静力荷载试验、动力荷载试验和抗震试验。
4、课程名称与编码:组合结构设计原理(026502044)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钢-混凝土组合楼板、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型钢(钢

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圆钢管混凝土结构、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
5、课程名称与编码:高层建筑结构分析(026502045)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布置;荷载作用和结构设计要

求;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设计和构造; 剪力墙设计和构造;筒体结构的计算和设计。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计算;高层建筑结构复杂问题的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有限条分析法、半解析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和有限元线法;高层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反应谱分析法;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时程分析法。
6、课程名称与编码:空间结构(026502046)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分类及发展概况和研究历

程;网架结构的选型,结构体系、杆件、节点的计算,制作和施工;网壳结构的选型、设计基本原理;悬索结构的选型、设计;大跨空间结构新体系介绍,包括组合网架、斜拉结构、拉索预应力网格结构、张弦结构、膜结构、张拉整体结构、开合结构等。
7、课程名称与编码: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026502047)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讲述如何正确处理事故,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残余

承载力的判断及修复加固的措施等问题。具体内容:工程事故的分类;事故处理一般程序;结构可靠度的评判依据和原则; 建筑结构现场检测方法;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地基基础的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技术。
8、课程名称与编码: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026502048)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考核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文物建筑与遗址保护技术、文物保护与修

复技术、文物的分析检测与科技考古。内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古代木构建筑修缮技术;砖石结构古建筑的加固保护;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前期勘查技术;石窟寺、摩崖、岩画保护; 土遗址保护;壁画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金属文物保护; 纸质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漆木竹器保护),文物保存环境、文物保护材料,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文物材料的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文物年代测定技术等。
 
(四)专业外语
1、课程名称与编码:专业英语(026402001) 学分/学时:1 学分/36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课程内容:专业英语和科技英语的特点,力学专业英语的外文文献阅读;结合一些专业英语文章和文献进行分析、比较与学

习,熟悉与力学关联的科技论文的写作等。
 
 
课程具体内容及参考文献等详见附录 2:“课程简介及大纲”
 

七、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完成毕业论文准予毕业;
3、完成学位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答辩,且达到
《兰州大学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可以成果的基本要求》, 可以授予硕士学位。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 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代码: 081803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的了解;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位获得者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二至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研究方向

1. 岩体工程 2.土体工程
3.岩土力学 4.矿产资源勘查
5.地质信息技术 6.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7.文物保护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8 门;

公共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5 门,按照外语分级教学及国家政治课新方案执行;
学科通开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2 门,不低于 6 学分;
专业基础课:学位课,研究生选课不少于 1 门,不低于 3 学分;
必修环节:均为必修,计入总学分;

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研究生必须按要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每学年作报告不少于 1 次,在学期间不少于 2 次。研究生必

须要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及讲座,在学期间不少于 10
次。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计 2 学分。
②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通过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阶段,计 1 学分。

③实践环节: 包括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进行,并每学年提交 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合格后,计 2 学分。

补修课程:根据研究生学科背景由导师指定是否补修(可以是
本院或外院的本科、研究生课程,不少于 3 门),不计入总学分。
 
 
参见附录 1:“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的基本简介,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以及参考文献等详见附录 2:“课程简介及大纲”。

(一)学科通开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现代工程数学(02621202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通过分析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隐含的规

律,内容主要基于多元统计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寻找数据隐含的规律,以达到预测的目的。
2、课程名称与编码:计算力学(02621202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课程内容:计算力学是根据力学理论,应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和

各种数值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现阶段流行的最主要数值方法有立兹法、伽辽金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离散元法。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微分方程;泛函极值;变分原理;最小位能原理; 最小余能原理;精确解与近似解;近似计算。该课程的难点问题:泛函极值与变分原理。在学习计算力学程前,作为知识准备:需先行学习“数学分析(微积分)”。数学分析中与计算力学的学习直接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极限、导数、连续、全微分和收敛等概念,函数的泰勒幂级数展开,级数收敛的判定,求导和不定积分的运算,第二类曲线积分和第二类曲面积分,格林公式,高斯定理,斯托克斯定理,标量场的梯度,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矢量场的分解(无散部分即存在矢量势的部分和无旋部分即存在标量势的部分)。
3、课程名称与编码:大型软件应用(02621202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上机考试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

课程内容:介绍通用有限元软件 ABAQUS 在线性静力分析、接触分析、

弹塑性分析、热应力分析、多体分析、频率提取分析、瞬时模态动态分析、显式动态分析等领域的分析方法,以及复杂实体建模、分析计算和后处理的技巧。

(二)专业基础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高等土力学(02631202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考核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 在本科阶段《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土力学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内容包括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二维

三维变形特征;不排水条件下的孔隙水压力;渗透性与渗流问题;固结问题;土的抗剪强度问题;浅基础沉降分析等。
2、课程名称与编码:高等岩石力学(02631202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

课程内容:在本科阶段《岩体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岩体力学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内容包括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其计算

分析方法的选择;连续介质岩体的综合分析方法(弹塑性耦合分析、岩体流变力学等)、连续介质岩体的综合分析方法(块体理论、DDA 等)、岩体损伤力学与断裂力学、岩体水力学、岩体动力学等。
3、课程名称与编码:工程地质数值法(02631202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

课程内容:工程地质数值方法是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石油工程等诸多学

科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基坑、硐

室、采矿等)的数值分析方法,如弹性有限元法,大变形有限元法, 有限差分法,非连续体离散元法,工程地质问题反分析法及其他数值方法。
4、课程名称与编码:应用地球物理(026312024)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在简要介绍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各种物理场的基础上,

系统介绍了重力法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地热勘探等勘探地球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了解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及优缺点、仪器以及计算和处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一般算法和思路。
5、课程名称与编码:地球科学前沿(026312025)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地球动力学、全球变化、成矿作用等地质科学前沿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各种现代技术方法的发展,包括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岩土钻掘和勘查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及其发展趋势和新的应用领域。
6、课程名称与编码:中国工程地质学(026312026)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考核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 在本科阶段《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中国工程地质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工程

地质条件(岩体工程地质性质、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工程地质分析、动力条件下岩土体稳定性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三大工程涉及的稳定性问题(斜坡、围岩、地基);专门工程地质问题(水利水电、矿山、铁路、城市与工民建、海港码头等);工程地质勘察基本问题(测绘、物探、勘探、测试、监测、反分析及预测)等。
 
7、课程名称与编码:岩土动力学(026312027)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考核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 在本科阶段《土力学》和《岩石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岩土的动力特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学会解决

工程实际问题。内容有两个部分,共十章节。第一部分为土动力学。包括土的动强度、动变形与动孔隙水压力,饱和砂土的振动液化,土的动力本构模型,土体的动力反应分析和土体动力稳定性的分析。第二部分为岩石的动力学。包括岩石动态力学性质,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岩体中波的传播与岩石(体)破坏机理,岩石(体)动力反应分析, 岩石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三)方向选修课
1、课程名称与编码:防灾减灾工程学(026502021)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

课程内容:灾害学总论、火灾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地质灾害和城市灾害学等的特点、成因与防灾减灾的对策。
2、课程名称与编码:地震工程学(026502022)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  课程内容:本书主要由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部分组成,共分

四篇十四章。第一篇是概论与基础。第一章概论是作者关于地震工程学范畴的个人见解。结构动力学是本书的主要基础知识,属地震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另有讲授,国内又已有不少较好书籍,故本书从略,而只介绍地震学基础和随机振动必备知识。第二篇是工程地震, 重点是第六章地震动;第四章关于地震烈度部分是结合我国具体需要写的。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在结构抗震中,现在是从烈度过渡到直接采用地震动的时候了。第三篇是结构抗震理论,重点和基础是第七章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由于国内已有的抗震专著对此均有详细论述,故本书仅就必要的基础、重要的概念和最新的进展作详细介绍。本篇力图贯彻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学的基础是实际震害经验、强震观测资料和现场与室内试验结果,因此,本书将结构物实际地震反应和试验扩大为独立的第九、十两章。第四篇是地震工程理论的应用,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区划和抗震设计。
3、课程名称与编码: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026502023)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考核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文物建筑与遗址保护技术、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文物的分析检测与科技考古。内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古

代木构建筑修缮技术;砖石结构古建筑的加固保护;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前期勘查技术;石窟寺、摩崖、岩画保护;土遗址保护;壁画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金属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 漆木竹器保护),文物保存环境、文物保护材料,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现场保护,文物材料的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文物年代测定技术等。4、课程名称与编码:地质灾害防控(026502024)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危险性与风险
性评价指标体系、因子筛选和评价模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
5、课程名称与编码:现代矿床学(026502025)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在矿床学基础上,贯穿成矿作用-成矿动力学环境-矿床产出地质背景-矿床本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物质
来源-矿床成因这一矿床模式的思维链。重点讲授矿床学研究中的前

沿问题和当前矿床成因研究中的新动向,成矿构造的识别方法,矿床模式建立的准则,找矿思维与成功途径及理论找矿成功案例。
6、课程名称与编码:地质信息技术(026502026)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讲授地质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信息系统工程、地质矿产勘查点源数据库的概念和设
计、地质矿产勘查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地质矿产信息的空间分析与空间查询、地质矿产信息可视化与地质图件机助编绘、地质成矿(藏) 过程数值模拟,遥感地质数据处理、解译与应用,以及地质矿产数据的网络传输、数据共享和地质矿产信息系统的集成等几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7、课程名称与编码:固体废弃物处置(026502027)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考察(根据作业评定成绩)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

课程内容:各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特性,掌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及局限性;城市垃圾卫生填

埋场选址、设计、填埋作业、环境监测;控制污染物迁移的屏障技术; 放射性废弃物地质处置等。
8、课程名称与编码:非饱和土力学(026502028)
学分/学时:3 学分/54 学时 考试方式:笔试、考核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课程内容: 在本科阶段《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非饱和土的力学分析和计算方法。内容包括相变、应力状态变量基本概念;流动定律以及稳态流;土的吸力、渗透性、孔隙压力参数、抗剪强度参数、体积变化指数相关理论与量测方法;塑性与极限平衡理论、体积变化理论;一维固结与膨胀、二维和三维的非稳态流以及非等温分析等。

 
(四)专业外语
1、课程名称与编码:专业英语(026402001) 学分/学时:1 学分/36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笔试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课程内容:专业英语和科技英语的特点,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外文文献阅读;结合一些专业英语文章和文献进行分析、比较与学习,

熟悉与地质工程专业关联的科技论文的写作等。
 
课程具体内容及参考文献等详见附录 2:“课程简介及大纲”
 
 
 

七、毕业及学位论文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毕业论文准予毕业;

3、完成学位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答辩,且达到《兰州大学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可以成果的基本要求》,可以授予硕士学位。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的介绍

力学是研究物体变形和运动规律的学科,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在航空、航天、机械、船舶、仪器仪表、建筑、桥梁、岩土、地球物理勘探、水利、冶金、材料、能源、交通、武器装备等工程结构的设计与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力学既具有理论性严密的基础学科特征,又具备广泛工程应用的技术学科特点,是联系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桥梁。
本力学学科始建于 1958 年,在长期的办学和学科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拥有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甘肃省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的固体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国家首批批准的授权点。此外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的甘肃省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有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特殊功能材料

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类),以及与兰州地质局联合申请的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本力学学科长期注重学科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和现代高科技需求的结合,形成了多个稳定的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电磁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环境工程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的主动控制以及多场耦合与非线性计算力学等。围绕特色研究方向以及关联的复杂系统“多场耦合、跨尺度、非线性”等科学共性问题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理论、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等;各
有 1 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提名奖,多篇论文获得国内、国际学术奖励。学科点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为等青年学术骨干的学术力量强、学术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先后入选国家质量工程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力学创新研究群体。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学科的介绍

学科概况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建造工程设施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 2001 年。2010 年土木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含有三个专业,分别是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结构工程。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队伍和科研群体。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以及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注册师,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工程领域

的工程硕士培养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 项。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地质工程学科的介绍

学科概况
地质工程是在以原二级学科“探矿工程”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为主体的基础上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本学科与“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同属于一级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三个相辅相承的二级学科,并与采矿、水利、土木、环境等工程学科相衔接。它以现代钻掘工程技术、现代测试和计算技术为手段,以工程涉及的地质体及工程所在的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服务于矿产资源开发,土木、道路、水利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评价、监测与保护,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和地下深部探测等领域。
学科研究范围: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评价、监测与测试、物理勘探技术,地质灾害预测的理论与防治技术,工程区域稳定性与大型工程环境效应,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测试与应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信息技术。地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评价、管理与决策,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不良地质体的加固改造技术。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前身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隶属于地质系),创建于 1976 年,197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 年,随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为地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 080106Y)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专业代码 080802)两个专业。1999 年随地质系一道与地理科学系、大气科学系和环境科学系共同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2002 年地质工程专业独立组建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2005 年 6 月,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与力学系共同组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同时更名为地质工程系,下设地质工程专业。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拥有博士点、硕士点、工程硕士点(地质工程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 项本科教学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8 项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迅速发展壮大,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 “985工程”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学校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兰州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3545亩,建有2个校区,3所附属医院。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现有103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19826人,硕士研究生10,452人,博士研究生2,442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303人,在站博士后169人,教授等正高职696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35人,临床医学教授125人,副教授393人。研究生导师1,8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1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29人。两院院士1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甘肃省领军人才10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6人。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联系方式

  •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联系方式
  •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齐云楼420室
  • 邮政编码:730000
  • 联系电话:0931-8914560
  • 传真号码:0931-8914561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介绍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是秉承学校“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整合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三个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工科型学院。有3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设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地质工程系和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6工程个研究所,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院现有教职工88名,其中专任教师68名(教授20名,副教授25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8人,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还有一批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和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等资质的教师。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1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6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14名。

  学院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力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2017年底整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资源申报获批的。固体力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是“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一级学科)、地质工程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以本院为依托,2005年被批准设立了“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多功能环境风洞和浮点峰值计算速度达1100亿次/秒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学院与兰州地震研究所等联合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9年作为第二建设单位,与敦煌研究院等联合建立了“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本科教育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后发有力”的培养模式,在突出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院坚持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选配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计划”。

  学院紧密围绕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结构非线性力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2006年至今,承担各类研究项目724项,争取研究经费17150万元;出版学术著作、技术标准27部,共发表各类论文161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37篇,EI收录论文282篇。2007年,以郑晓静教授为第二完成人、周又和教授为第七完成人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郑晓静教授、周又和教授完成的科研项目“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周绪红教授等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谌文武教授、张虎元教授、张景科副教授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兰大为独立完成单位,周又和教授、郑晓静教授、黄宁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风沙运动多场耦合特征及规律的力学研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以力学、地质工程为基础,以土木工程为主线,面向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将学院建设成为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为一体的一流研究型学院。

关于举办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的通知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是秉承学校“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整合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三个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工科型学院。有3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力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2017年底整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资源申报获批,2019年入选甘肃省重点学科。在平台建设方面,拥有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与敦煌研究院共建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技术中心等。学院紧密围绕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结构非线性力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
        为促进力学、土木工程学科优秀大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为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提供了解我校力学、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拓展生源渠道、提高生源质量、改善学缘结构,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将举办2019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作为我院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本次夏令营活动主要包含学院和学科介绍、专家讲坛、实验室参观、野外观测台站参观考察、学生与导师交流讨论等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19年7月22-26日(如有变化,请以最新通知为准)
        二、招生规模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招生规模计划40人。
        三、申请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培养潜质;
        3、申请者本科专业为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2020届本科毕业生(鼓励其他相近专业学生参加);
        4、优先接收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专业且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名列前茅的、具有推荐免试授权高校的大学三年级本科生(2020届);
        5、英语水平良好,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四、须提交的申请材料
        1、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1份(见附件);
        2、前五个学期的大学学习成绩单原件1份(须加盖申请者本人所在学校教务部门的学生成绩专用章),所在专业成绩排名证明1份;
        3、个人简历1份;
        4、其他能体现自身学习/学术能力的获奖证书、英语水平证明等(复印件)。
        注:1、申请报名的同学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报名,并将上述材料的扫描件发送至lzu_sunj@lzu.edu.cn。纸质版申请材料请于2019年6月30日前以EMS方式寄送至我院。
        2、以上申请材料须确保真实有效,因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等造成的后果由申请者本人承担。
        五、材料审核及录取
        学院将成立夏令营学院资格审查小组,对申请者的个人材料进行审核,择优录取,确定后的夏令营营员名单报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审核。录取工作将于2019年6月30日结束,录取名单将会在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网站公布(http://gxy.lzu.edu.cn/)。
        拟录取的营员在夏令营期间将由我院统一安排食宿,并报销往返火车票(需有票据、飞机票按火车票价格折算报销)。
        六、夏令营日程安排:
        1、时间安排
        5月30日—6月30日:夏令营招生宣传、报名与录取
        7月22日:营员报到
        7月23日:上午:力学、土木工程学科情况介绍、专家讲坛
                     下午:师生互动交流、校区实验室、学院展室参观
        7月24日:野外实验场地参观考察与学术交流
        7月25-26日:夏令营闭营典礼、学员返程
 
        2、拟定参加夏令营的老师:
        郑晓静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等,先后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周培源力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主要研究方向:高雷诺数含沙壁湍流、电磁固体力学、板壳非线性固体力学。)
        周又和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等,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等,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理性力学与力学中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特邀委员,教育部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研究领域有:板壳非线性固体力学及应用,电磁固体力学,智能结构及动力控制,风沙环境力学,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
        黄  宁教授(博导,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力学教师、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流体力学、风沙(雪)两相流、陆面过程、流体动力学、环境建模。)
        王省哲教授(博导、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入选者。先后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甘肃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甘肃五四青年奖章,以及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青年科技奖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固体力学、耦合场理论与计算、超导材料与结构力学及实验。)
        张虎元教授(博导,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奖励4项、兰州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兼任中国岩石力学及工程学会会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日本国京都大学土木协会会员等。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岩土工程、古代遗址文物保护、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王记增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高校“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先后获钱令希计算力学奖、中国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力学教师、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计算力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力学、微纳米力学。)
        谌文武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宝钢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教师奖、甘肃省高校年轻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精品课程奖、兰州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兰州大学首届教学新秀特等奖、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名师奖,兼任教育部地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古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工程、岩土体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工程。)
        武建军教授(博导、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先后荣获中国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力学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师德标兵。主要研究方向:风沙环境力学、磁悬浮列车动力学)
高原文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高校“飞天学者”特聘教授,获中国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力学教师,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超导结构力学,多铁性磁电材料与结构,智能材料与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
        张兴义教授(博导、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固体力学、实验固体力学。)
        武生智教授(硕导,荣获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兰州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奖。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流体力学、风沙物理学。)
        雍华东教授(博导、力学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主要研究方向:超导材料及结构的力-电-磁-热多场耦合行为、智能材料与结构的断裂力学、软物质的稳定性及动力学行为)
        谢  莉教授(博导、先后荣获甘肃省高校年轻教师成才奖、兰州大学中青年骨干优秀教师、兰州大学“巾帼标兵”。主要研究方向:风沙环境力学,颗粒接触电研究,带电物质的电磁散射。)
        王等明教授(博导,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专业组 委员、美国物理学会 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学会 会员、Powder Technol.、Int J Comp.Meth.、Gran. Matter、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颗粒材料计算力学、力学中的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仿真、离散元法及工程应用)
        郭永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周期层状和框架结构中的弹性波传播、框架结构中的弹性波传播和动力分析、复合结构和智能结构中的弹性波传播。)
        张景科教授(博导,地质工程系主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吕擎峰教授(硕导,先后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岩土体工程、土基建筑材料、路基工程)
        张敬书教授(硕导,荣获甘肃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3项。甘肃省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3本。主编国家及省级标准图集4部,参编省级规范3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结构与抗震、结构耐久性。)
        刘高教授(硕导,先后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4项,《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优秀作者奖,兼任中国岩石力学及工程学会甘肃分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及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理事、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及工程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岩体力学与工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信息技术。)
        梁收运教授(硕导,先后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
        张强强教授(硕导,青年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博新计划,CCPA-3D打印分会理事,中国工程院“3D打印材料及应用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成员,十余种SCI期刊审稿人。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累计引用750余次,参编专著一部,译著一部。主要研究方向:3D打印智能制造与传感器件、超轻质新型气凝胶防护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
        张  洁教授(硕导,青年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实验力学等。)      
 
        七、其他注意事项
        1、夏令营学员报到时需携带有效身份证、学生证,并保留所在城市与兰州之间的往返火车票票根,以便报销;
        2、参加夏令营活动学员,需履行请假、告知等方式取得所在学校和父母知晓并同意,并注意出行安全;
        3、学员报到后需全程参加夏令营各项活动,并严格遵守兰州大学相关规章制度;
        4、参加夏令营的学员在考核中评为优秀者,获颁“暑期优秀学员”荣誉证书。学员在本年度取得推免资格后我院将优先录取,提供一等奖学金。对于一志愿报考兰州大学力学、土木工程专业且成绩通过兰州大学力学专业复试分数线的学员优先予以录取。
        5、其他未尽事宜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和沟通。
        6、学院简介和更多导师简介欢迎大家登陆学院网站查看:http://gxy.lzu.edu.cn/
 
        八、夏令营联系人:
        孙静老师:0931-8915356            邮箱:lzu_sunj@l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