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江西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江西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江西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师范大学考研群]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江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体育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版)
(专业代码:04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能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教学、运动队教练、社会体育管理及体育科技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具体要求包括: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奉献精神。
  2. 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拥有一项及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运动技能。
  3.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学科外文文献的阅读,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
    1、培养方向1—体育人文社会学
    该培养方向以体育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哲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挖掘体育的文化价值和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制度发展规律。
    该培养方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体育与社会发展、体育文化、体育制度与战略。
    2、培养方向2—运动人体科学
    该培养方向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以达到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采用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生化、体育测量与评价、中医、心理调节、气功及催眠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锻炼人群和运动员对运动的适应机制,对这些人群进行身体机能的评定、训练监控、运动损伤疲劳和疾病的干预、体质监测、营养干预和制定运动处方,为健康促进、科学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该培养方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运动身心适应、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医学与康复。
    3、培养方向3—体育教育训练学
    该培养方向主要研究体育教育训练的教育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理论基础,探讨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探究体育教育训练的生理生化机制,探索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该培养方向主要研究在竞技体育领域中项目专项训练的基本理论、规律和方法,探究体育专项训练的新规律、新思想和新方法,发现专项训练的新潮流,为提高体育专项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该培养方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体能训练、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信息化。
    4、培养方向4—民族传统体育学
    该培养方向以我国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研究武术运动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的相互关系;研究探讨民俗的社会构成,本质及其与体育、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运用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有关学科成果,分析传统体育健身锻炼活动的理论基础、规律和原则,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手段、方法。
    该培养方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民俗体育研究、民族传统健身原理与方法。
     
    三、学制
    学制3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原则上不得少于2.5年。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
    1、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属于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属于非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选修课程包括方向探究课、方向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件一。
    2、硕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位课程)不少于26 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2 学分,必修环节2 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 学分,实践活动1 学分)。
    3、硕士生培养方案设置的各门课程均应进行考核,硕士生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可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位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考核成绩达到75 分以上(含75 分)或“中”及以上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以上( 含 60分)或“及格”及以上为合格。
     
    五、必修环节
    1、学院从研究生培养经费中资助每名研究生参加一次学术会议。
    2、研究生听取不少于10场由学院组织或者其他单位组织的学术讲座并撰写相应报告提交学院备案。
    3、学院每年组织一次研究生学术论坛,每名研究生需主讲一次学术报告。对于报告被评定为不合格的需要在下一年重新主讲。
    4、在第五学期参加由导师组织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活动。
     
    六、文献阅读
    1、文献目录与阅读量要求
    (1)研究生选择阅读不少于10篇一级学科文献目录中的文献和20篇培养方向必读文献目录中的文献
    (2)文献阅读目录见附件二。
    2、考核要求
    (1)研究生需提交文献阅读笔记作为阅读情况考核依据。
    (2)各培养方向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读书笔记情况从阅读数量、理解程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合格与不合格评价。导师组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导师认定合格最终成绩方为合格。
    (3)文献阅读不合格在中期考核中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3、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一般为研究生第二学期,具体时间由各培养方向负责人确定。
     
    七、中期考核
    1、考核内容
    参照《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中期考核与筛选暂行规定》,由各学科方向制定详细的中期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应该包括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研能力、文献阅读情况等方面。
    2、考核形式
    按照培养方向由培养方向导师组进行集体考核
    3、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一般为研究生第三学期,具体时间由培养方向导师组确定。
    4、考核要求
    (1)考核分为优秀(不超过10%)、合格与不合格。
    (2)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开题,需在下一学期再次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合格之后方能进行论文开题。
     
    八、科研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需要完成下列科研成果之一方能申请学位:
    1、以第一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且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省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篇;
    2、主持校级科研课题、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排名前三名)或者国家级科研课题(排名前五名);
    3、获得院级竞赛一等奖、校级竞赛三等奖及以上、省级竞赛前八名或者参加国家级竞赛;
    4、在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上主讲的学术报告获得优秀;
    5、国内外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或者会议论文获得二等奖及以上;
    6、中期考核获得优秀;
    7、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排名前三);
    8、出版学术专著(排名前五);
    9、获得校级科研奖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研奖项(排名前五)或者国家级科研奖项(参与者);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包括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熟悉本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国内外研究前沿和热点,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学术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
    2、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开题时间为研究生第三学期,由各培养方向确定具体时间并进行集中开题。
    论文开题报告不合格者需1个月之后再行提出申请,由各培养方向负责人审核之后决定是否再次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
    3、论文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每个月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各培养方向应在硕士生第五学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由培养方向导师组提出处理意见。
    4、学位论文预答辩
    在硕士生学位论文送审前一个月(一般为3月中旬)由各培养方向组织本方向硕士生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规范等方面进行评议。学位论文预答辩不合格者由培养方向导师组提出处理意见。
    5、学位论文评阅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经导师认可后,才能进行专家评阅。论文评阅实行校外双盲审制,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
    6、学位论文答辩
    评审通过的学位论文可以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由各培养方向安排集中答辩。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相应导师资格的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原则上由校外具有正高职称的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不能担任自己所指导的硕士生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培养方式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个人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集体指导和团队培养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硕士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2、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既要发挥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的教育作用。导师应为在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9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等领域专项技术能力与运用专项知识的能力,具备较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
二、招生对象
一般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具体报考条件以学校正式颁发的招生简章为准。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优秀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专业领域
1、体育教学
2、运动训练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体育硕士采用课程学习、体育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并与体育领域任职资格认证相衔接。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和体育实践等5个模块。公共课着力于提高研究生的基本素养;专业领域核心课和体育实践,着力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选修课着力于研究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
(一)公共课(10学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2)基础英语(2学分)
(3)自然辩证法(1学分)
(4)专业英语(2学分)
(5)计算机应用(2学分)
(6)论文写作指导(1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6学分)
  1. 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3学分)
  2. 体育科研方法(3学分)
    (三)专业核心课(4学分)
    1、体育教学领域
    (1)体育教材教法(2学分)
    (2)体育教学研究进展(2学分)
    2、运动训练领域
    (1)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2学分)
    (2)运动训练研究进展(2学分)
    (四)选修课(至少选16学分)
    1、专业理论选修课(至少选修5门,共10学分)
    (1)体育运动心理学(2学分)
    (2)运动训练监控实验技术(2学分)
    (3)体育产业经济学(2学分)
    (4)体育统计与SPSS(2学分)
    (5)体育竞赛组织与编排(2学分)
    (6)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与应用(2学分)
    (7)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2学分)
    (8)运动选材学(2学分)
    (9)运动损伤与康复(2学分)
    (10)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2学分)
    2、专项技能选修课(1-3学期每学期至少选修一项,共6学分)
    (1)田径(2学分)
    (2)体操(2学分)
    (3)篮球(2学分)
    (4)足球(2学分)
    (5)排球(2学分)
    (6)乒乓球(2学分)
    (7)羽毛球(2学分)                            
    (8)网球(2学分)
    (9)大众健美操(2学分)
    (10)体育舞蹈(2学分)
    (11)武术套路(2学分)
    (12)散打(2学分)
    (13)跆拳道(2学分)
    (14)游泳(2学分)
    (15)皮划艇(2学分)
    (五)专业实践(7学分)
    体育实践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旨在培养研究生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研究生实践研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学位论文选题、撰写提供实践研究方面的支持。
    1、校内实践(3学分)
    (1)技能实训课(2学分)
    (2)竞赛组织见习(1学分)
    2、校外实践(4学分)
    体育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包括观摩考察、体育训练、实习等环节。实习一般安排在第4、第5学期进行。考核方式为每学期提交两篇实践报告,并填写考核意见表,由第二导师评定签名,经学院与第二导师沟通后确定评分。
    六、培养方式
    1、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第一导师是学院现已聘任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第二导师是体育行业部门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含外聘导师)。通过师生互选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校内导师(一导)和实践导师(二导)各1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实践导师主要负责校外实践环节的指导,同时可参与专题讲座、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2、体育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1学期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并开始执行个人培养计划。
    3、采用课程学习、体育实践和学位论文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4、课程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应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前沿专题讲座等多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课程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注重过程考核,突出对研究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方法技术分析、解决体育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采用考试形式为主,选修课和体育实践采用考查形式为主。公共课60分(百分制)以上为合格分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75分(百分制)以上为合格,选修课和体育实践60分(百分制)以上为合格。
    6、强化体育实践环节。学校在行业部门建立稳定的体育实践基地,制订体育实践实施方案并切实做好组织与实施工作。建立科学的体育实践活动考核评价和体育实践能力展示机制。体育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并提交一项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实践创新成果,成果可以是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2个以上)、运动训练方案(年度及以上训练方案)、体育调研报告或获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奖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研究生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体育实践模块学分。
    7、实行研究生培养中期考核机制。考核时间为每年6月份,考核对象为二年级研究生,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业务能力、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要求为读书笔记20篇,每篇1000字以上,由导师考核)、听讲座(要求5次及以上,由学院考核)、体育实践、学位论文选题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查找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进行改进。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视情况延长其学习年限或劝其退学。
    8、实行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研究生成长负全面责任。同时,学校按专业领域成立导师组,导师组一般由5-7名本专业领域校内资深导师、实践导师代表共同组成。导师组主要负责对课程教学、体育实践、学位论文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组织、指导和监控工作。
    七、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工作由选题、开题报告、研究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写作、论文检测和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构成。除体育实践环节外,研究生须修满规定的必修课课程学分才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2、学位论文的选题须依据所选专业领域紧密结合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组负责组织,研究生应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审查评议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下一阶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一般应在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
    4、学位论论文中期报告一般安排在开题报告半年后进行,由导师组组织。中期报告会上,研究生应报告论文的研究工作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阶段主要工作计划。导师组对中期报告进行审议评价,并做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定。对于未通过中期报告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协同导师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研究措施和要求,并视情况决定研究生是否延期申请学位。
    5、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能体现研究生综合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方法技术分析、解决体育实际问题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与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论文字数不少于3.5万字,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应经导师审阅且书面同意后方可提交申请学位。
    6、实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校内外评阅等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经导师审阅同意后,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一般在论文答辩时间前二个月)提交规定格式的学位论文纸质稿一式两份和电子稿。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未达到规定要求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评阅实行双盲两审制,评阅专家中一般应有1名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的体育行业专家或管理人员。学位论文评阅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7、学位论文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按有关规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的体育行业专家或管理人员。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每年6月或12月。
    八、毕业和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体育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43 学分方准予论文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修满规定学分但不符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经学校审定同意,可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其它
    本科非体育类专业研究生入学后,应补修3门本科专业类课程,不计学分。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联系方式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联系方式
师范大学紫阳大道99号
电话:(0791)88120400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成果较显著。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0%以上,具有硕士生导资格的教师占40%以上。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公开主编出版论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共发表论文380余篇。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项。另外,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各类课题20余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0余项,有近百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一、二、三等奖。2016年,我校体育学科A类期刊论文数(2012-2015)排名荣居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2名。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始创于1936年的国立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历经国立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江西体育学院、江西师范学院体育系和江西师范大学体育系等历史沿革,是国内办学历史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系)。1953年,国家专业、系科调整,我校体育学科整建制筹建了中南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前身)。
  学院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现设有体育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表演五个系和大学体育教研部,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与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函授生近200人。学院是全省唯一拥有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和体育学科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涵盖学术型、应用型、全日制、在职等四个方面,现有在校各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成果较显著。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0%以上,具有硕士生导资格的教师占40%以上。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公开主编出版论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共发表论文380余篇。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项。另外,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各类课题20余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0余项,有近百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一、二、三等奖。2016年,我校体育学科A类期刊论文数(2012-2015)排名荣居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2名。
  学院教学设施充足,能满足教学需求。共有10场(长胜馆田径场、瑶湖体育场、网球场、篮球场、室内田径训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5馆(长胜馆、瑶湖体育馆、风雨球馆、体育大楼场馆、防卫馆)、2池(二个游泳池)、以及力量训练房、健康路径等。两个校区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用地总面积137471平方米,其中室内总面积133188平方米。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为宗旨,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并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几年先后涌现出了杨文军、金紫薇、吴优、高玉兰、李荣祥、欧阳鲲鹏、劳义、倪振华、敖金平、寿旻超等50多位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以及吴海燕等现役国家队队员。并且,一直以巨大优势占据省运会比赛高校组第一。办学以来,学院已面向全国输送万名毕业生,成为江西省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实践及科学研究中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