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江西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江西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江西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农业大学考研群]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江西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因为江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江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个不错的研究生专业,所以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江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考研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707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707]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江西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9]农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7]林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土壤侵蚀机理与水土流失治理
02植被恢复与生态工程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数学或702化学
④804森林生态学
备  注: 复试科目:水土保持学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 园林与艺术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优势学科之一。长期以来,学科立足于江西红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状况,以南方红壤侵蚀退化特征及其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人工林退化及其恢复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南方红壤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和退化土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重点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南方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06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水土保持博士学科授权点。
  通过学科长期发展和倾力打造,围绕南方水土保存、退化植被恢复和困难立地造林等南方重要的生态问题,在鄱阳湖流域尺度上开展了长期的连续定位观测研究,组建了赣江流域森林生态定位研究中心,建设了江西九连山和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野外基地,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齐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梯队渐进和研究方向稳定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研究团队。团队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和助教7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3人享受国务院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为博士生导师,2人评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 555 工程”,1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遴选为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
  经过多年的积淀,该学科在南方丘陵区红壤侵蚀机理、退化土地植被重建理论与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新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可喜研究成果并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其中,在南方崩岗侵蚀及其防治措施体系、矿山废弃地生态复垦和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等方向的科研成就已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该学科的整体科研能力强,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省(部)级等多层次研究课题的能力。近年来,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承担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多项。到帐经费800余万元。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4项,三等奖5项,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其它各类成果奖励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及其后续的科研成果转化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团队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国内合作的形式,已与中科院相关院所、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和省内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近10年来,团队成员已有20多人次参加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巴西、韩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有9人被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赴国外留学,为研究团队师生跟踪国际前沿提供了必要条件。
  学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有效地构建了以理论联系实际、校内外基地共建和产学研结合为特点的育人模式。2001年,“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二等奖 2 项。“森林生态学”获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主编或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多部。现有1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30名硕士研究生在读培养。
  通过多年自身的努力与合作共建,该学科建立了土力学和水土保持试验室、地理信息系统试验室、矿物岩石标本馆、人工湿地、退化地生态修复、困难立地森林培育和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等多个教学基地和科研平台,研究条件和手段得到快速提升。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期刊文献检索平台高效运转。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 园林与艺术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

一、学科介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专业)以林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流域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系统掌握以植物措施为主,以工程、农学措施和其它相关技术为辅的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本学科通过长期研究积累,已在南方崩岗侵蚀机理与治理、水土流失困难立地育林、优良水土保持植物筛选、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滨湖风沙化控制、采矿地生态修复、流域规划与管理、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价等方面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并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
以土壤侵蚀与荒漠化形成机理、水土保护原理与技术、流域管理理论等课程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现象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该类环境退化现象进行有效地控制与生态环境重建,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系统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研成熟;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适应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需要。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要研究方向
3.1 土壤侵蚀机理与水土保持
以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为研究背景,以山区丘陵区等各类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形式及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水土流失现象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水土流失形式与机理、影响因素与环境要素调控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同时,以区域特点及水土流失形式为背景,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适宜的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栽培与耕作措施、流域管理措施等综合措施体系。
3.2 流域管理与景观规划
以流域为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入手,注重景观生态学在流域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对流域内资源全面实行协调的、有计划的、可持续的开发与管理,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区域生态系统。
3.3 植被恢复与生态工程
以恢复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为基础,在环境退化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植被措施为主,有针对性地应用南方红壤区域的植物资源优势、并辅以生态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对退化生境进行恢复与重建。
四、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习年限定为3年,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相应延长1年。特殊情况,经学校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硕士不得超过5 年。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系统培养,使研究生既能全面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系统掌握本学科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具有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总体负责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指导。指导教师在学校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对每一个研究生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学位论文计划等),并协助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整个培养过程贯彻联系实际的方针,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
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有关科研工作,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6.1学分设置
教学16学时为1学分。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总学分应在28-30学分之间,其中,学位课14-15学分,选修课9-12学分;专业英语写作、 Seminar和参加学术讲座等开放式教学的课程(简称开放式课程)各计1学分。
实践性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各计1学分,均为附加学分。
6.2 授课方式、成绩评定方式
6.2.1授课方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选择讲授和实验、讲授和操作、讲授和研讨、研讨、读书报告、指导、自学等等形式。
6.2.2成绩评定方式研究生的科目成绩评定分为考试与考核两种方式。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上可获学分。考核科目按优、良、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以上可获学分。
6.3 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性质统一定为学位课(含公共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含必选课和自选课)、开放式课程、实践性课程,具体事宜按《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执行。
6.3.1学位课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5-6门,硕士公共学位课2门,专业学位课3-4门。英语6学分;硕士公共学位政治课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3-4门。
6.3.2选修课分为必选和自选。
6.3.3开放式课程指定开放式课程有Seminar、专业英语写作和听学术报告三门,课程结束,考核及格,各计1分。
6.3.3.1 Seminar
Seminar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Seminar每学期举行不少于2次(其中研究生本人汇报不少于1次),累计不少于10次。导师负责对研究生Seminar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由研究生秘书检查备案。检查通过者,记1学分。
6.3.3.2 专业英语写作
硕士生入学后两年内,在导师指导下可根据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进行不少于一篇文献资料的英译汉(或汉译英),英译汉每篇字数不少于6000汉字,汉译英不少于1万字符;或用所学第一外语撰写一篇与本人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文献综述报告)并进行投稿,每篇字数应不少于1万字符。导师负责对研究生专业外语写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记1学分。研究生应将《专业外语写作考核表》及本人所写的中、外文文稿装订后于入学后第二学年末提交到所在学院,由研究生秘书备案。检查通过者,记1学分。
6.3.3.3 参加学术讲座
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研究生处举办的学术讲座3次,并计1个学分。
另,研究生每参加校内其他单位或个人举办的学术报告、讲座、会议1次,可计0.2学分。研究生每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1 次计1 分,做学术报告加计1学分,此要求不做统一规定,所得学分不得与其他规定学分冲抵,但可与总学分相加。
6.3.4实践性课程
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结束,考核合格,各附加1学分。
6.3.4.1 教学实践
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承担部分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如:批改作业、答疑、实验准备,上辅导课及习题课;答疑及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或生产实习;参与编写教材及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等。或模拟课堂教学等完成教学实践的任务。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由学科组统一安排,7个工作日以上,导师负责指导和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学分。已从事过大学本科教育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或师范本科院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可免修。
6.3.4.2 社会实践
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
A.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协助实践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
B.开展人员培训或进行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C.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科学考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向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一线的同志学习等。
D.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C. 参加各种社会兼职。
社会实践由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安排,研究生处也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定期组织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一般为20个工作日以上,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学分。对入学前有过二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不做要求。
6.3.5课程设置及安排
见九、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课程设置及安排。
6.3.6主要课程内容简介
6.3.6.1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原理(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主要讲授土壤侵蚀的形式(面蚀、沟蚀)、动力机制(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生物)及其区域分布特点(类型、特点及分布);各类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性质、生物及人为活动)及调控途径;各类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保障性措施及管理措施)的原理及其体系组成,适用范围及治理效益;小流域内以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异质性)为主的规划方法、管理技术;水土保持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和新进展;全球荒漠化发展趋势、荒漠化控制的行动计划及国家战略。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王礼先等著.水土保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
[2] 哈德逊主编. Soil Erosion.科技出版社,1992年
[3] 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
[4] 水土保持研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
[5] 土壤学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
[6] 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
6.3.6.2森林生态学(Forest Ecology
该课程为林学一级学科的公共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生态学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森林生态研究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重点掌握与林学一级学科下各学科方向关系比较密切的森林土壤生态、森林生态水文、全球变化与森林碳汇功能、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城市森林生态、干扰生态与林火生态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了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新手段、新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戈峰.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3]Kimmins.Forest Ecology.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4]方精云.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
[5]J.LChapman,M.J.Reiss.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6]相关期刊
6.3.6.3水土保持工程学(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以水力学、水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主要讲授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水动力学特点和风动力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水土保持坡面工程(山坡截留沟、坡面蓄水沟、鱼鳞坑、梯田、护坡挡土墙)、侵蚀沟系统发育进程及沟道治理工程(拦沙坝、淤地坝、谷坊)、河流发育规律及整治工程(护岸、护坡、丁坝、排导沟)及农田水利工程(排灌渠道、小型水库)的设计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王礼先等. 水土保持学工程.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
[2]王礼先等译,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3]祝列克,智信. 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
[5]其他学术期刊
6.3.6.4流域规划与管理学(Plan and Management of Basin
主要讲授流域管理学的概念、原理;流域地理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分析,流域景观异质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查、诊断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综合经营规划方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自然资源综合开发,森林流域管理,山洪泥石流综合防治;流域管理信息系统与综合经营效益评价等技术与理论。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王礼先.流域管理学(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3.6.5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上)(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
主要讲授参数点估计理论、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单个变量的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推广。重点讲授多元回归分析、共相关与岭回归、主分量分析、判断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线性模型理论。讲授SAS统计分析软件的基本功能以及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技巧。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唐守正主编.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2] 洪楠,侯军. SA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系统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6.3.6.6土力学与岩石力学基础(Basis of Soil Mechanics and Rock Mechanics
讲授土体、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组成、级配、形状、孔隙、容重、收缩、膨胀、湿化等)及物理状态指标(稠度状态与界限含水量);认识土的渗透性、渗透力和渗透变形规律;了解土体岩石的抗剪强度组成、影响要素及主要土体的的抗剪强度特性;讲授常见情况主动土压力计算和土坡及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计算分析土体的体、岩石在承受外部荷载后或改变其周围环境条件后土体性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基础土力学与岩石力学分析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施建勇等编. Soil Mechanics(英文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袁聚云钱建固张宏鸣编. 土质学与土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卢廷浩主编. 土力学 (第二版),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4] 袁聚云汤永净编. 土力学复习与习题,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 长安大学土力学精品课程网页,http://dcxy.chd.edu.cn/jpkc/tlx/index0.htm
6.3.6.73S技术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主要讲授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领域;系统了解空间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结构(数据库、栅格数据、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分析模型、数据统计模型、数字地形模型等)和地理信息系统成果输出(统计图表、矢量、栅格绘图);认识不同地物对多谱段(可见、红外、紫外)光波的反射、吸收和辐射光谱特性,掌握遥感信息传输接收及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GPS系统的组成(空间星座、地面监控和用户设备)、技术原理及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冯仲科余新晓编. 3S技术及其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毕华兴编.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汤国安主编. 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耀林主编. 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 张超主编.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3.6.8环境土壤学(Environmental Pedology
讲授土壤的形成与功能(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颗粒的功能、土层的功能、土体功能);土壤与环境的质能交换(土壤养分、水分的循环及其平衡、土壤与环境空气交换、土壤热能、化学能、潜能、其它物质的能量交换);土壤的环境背景值与容量(土壤背景值与地方病和污染病的关系、背景值采样布点分析、我国主要土类背景值的分级与制图、土壤污染质量评价基础);土壤环境的污染与净化(土壤污染与危害的特点、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净化)、土壤生态优化原理与技术;土壤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环境土壤问题调查研究与评价方法(样品采集与分析、定研究与监测、环境土壤评价)。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牟树森,青长乐编.环境土壤学. 农业出版社,1993
[2] 土壤学报,中国土壤学会主办
[3] 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主办
6.3.6.9植被恢复与重建专题(Topic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以恢复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技术为基础,全面了解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特点、学科前沿其社会经济发展对该学科的需求驱动。在系统认识受损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及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退化类型、演替阶段与干扰强度的诊断与辨识。通过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及调控技术的设计与实施,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并对恢复与重建效应进行评价。根据地方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设以下子专题:
① 人工林林地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② 矿山(铜矿、稀土矿、煤矿、瓷土矿、采石场等)废矿、尾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③ 石灰岩、红砂岩等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④ 湿地健康评价与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⑤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及生态治理。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David LambDon Gilmour,退化森林的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IUCN——森林保护专论,2003
[2] Zev Naveh 著李秀珍译,景观与恢复生态学——跨学科的挑战,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赵晓英,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 郑昭佩,恢复生态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1
[5] 任海彭少麟等编,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
[6] Introduction to Restoration Ecology, Evelyn A. HoewllJohn A. HarringtonStephen B. Glass, Island Press, 2011
[7] Restoration Ec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ternational
6.3.6.10植物群落与环境专题(Topic of Pla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
主要讲授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类型、功能、空间格局及分类体系。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深入认识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格局多样性的内涵,了解植物群落的动态过程及其与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方法。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成员组成、结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筛选适宜植物物种,并进行配置模式与结构设计。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宋永昌,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征镒,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
[3] 林英,江西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 王伯荪,植物群落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 蒋有绪,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科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6] 马丹炜,植物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
[7] 武吉华等,植物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报,科学出版社
[9]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生态学学会,应用生态学报,科学出版社
[10]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www.cvh.org.cn/cms/
七、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应在课程结束后、由院(系)组织进行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三学期内,开题报告后,由所在学院统一组织和实施。考核审查小组应对考核对象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修订)》执行。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8.1 科学研究
8.1.1选题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查、收集、阅读、分析和评价有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书的撰写。
8.1.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书首先应征得导师认可,并在开题报告会前一周送达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开题报告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学院审批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8.1.3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
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石,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动手完成。研究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过程中,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学习和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数据采集规范,能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手段,自己动手取得学位论文所需要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8.2 学位论文
8.2.1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为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得到所在学科集体的帮助,应阶段性的向所在学科教师做科研报告。进入论文中期阶段后,由硕士研究生报告科研工作的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改进论文工作。
中期研究报告后,由硕士生填写《江西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报告情况表》,由指导教师审核后,送交研究生处备案。
8.2.2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硕士研究生应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8.2.2.1 选题体现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8.2.2.2 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的。
8.2.2.3 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详实准确。
8.2.2.4 论文有独立见解。
8.2.2.5 硕士学位论文字数约在2-3万字。
8.2.2.6 学位论文必须遵守学术规范。
8.2.2.7 硕士研究生用于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8.2.3论文发表要求
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竞赛)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作品1幅以上。具体要求按赣农大园发[2012] 3号文件《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论文(作品)发表暂行规定》执行。
8.2.4论文送审、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必须完成上述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论文发表及学位论文等各项都达到规定的要求,经导师同意,论文经盲审通过后,学位论文方可提交答辩。由学院按照《江西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者,即可授予学位,颁布发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2021江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707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707]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江西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9]农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7]林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土壤保育与水源涵养(02)植被恢复与生态工程
招生人数: 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数学
④(804)森林生态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化学
④(804)森林生态学
备  注: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专业代码:090707     门类/类别:农学     学科/类别:林学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民族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青海大学
 

专业大学排名

0907 林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8 所,本次参评1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A+
2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A+
3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4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B+
5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B+
6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7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B
8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B
9 10677 西南林业大学 B
10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B-
11 10410 江西农业大学 B-
12 10434 山东农业大学 B-
13 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 C+
14 10201 北华大学 C+
15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C+
16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C
17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18 10657 贵州大学 C
19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C-
20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C-
21 10733 甘肃农业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907 林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8 所,本次参评1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A+
2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A+
3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4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B+
5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B+
6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7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B
8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B
9 10677 西南林业大学 B
10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B-
11 10410 江西农业大学 B-
12 10434 山东农业大学 B-
13 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 C+
14 10201 北华大学 C+
15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C+
16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C
17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18 10657 贵州大学 C
19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C-
20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C-
21 10733 甘肃农业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林业大学 A+ 3 中国农业大学 A 5 东北林业大学 A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4 南京林业大学 A      
 
B+等(14个):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B等(13个): 青岛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长江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
 
 
C等(9个):名单略
 
    2015-2016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林业大学 5★ 39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39
3 东北林业大学 4★ 39
4 内蒙古农业大学 4★ 39
5 甘肃农业大学 4★ 39
6 南京林业大学 4★ 39
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4★ 39
8 四川农业大学 3★ 39
9 福建农林大学 3★ 39
10 江西农业大学 3★ 39
11 北京师范大学 3★ 39
12 陕西师范大学 3★ 39
13 山东农业大学 3★ 39
14 福建师范大学 3★ 39
15 西南大学 3★ 39
16 华中农业大学 3★ 39
17 西安理工大学 3★ 39
18 沈阳农业大学 3★ 39
19 西南林业大学 3★ 39
20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 3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4 数学(农)
④834水文学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考研参考书:
科目名称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763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导论》 杰弗里.M.伍德里奇 著,费剑平 译校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52土壤学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 李天杰等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23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 王礼先 中国林业出版社
975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 武光和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 李天杰等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研究生就业: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43086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4334 元,其中10年以上工资1000元,0-2年工资3752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941元,3-5年工资4538元,6-7年工资7193元,8-10年工资7919元。
城市就业指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乌鲁木齐。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温州。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乌鲁木齐[2个]、呼和浩特[2个]、大连[2个]、重庆[2个]、北京[1个]、厦门[1个]、宁波[1个]、武汉[1个]、海南[1个]、海口[1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温州[5665元]、惠州[5427元]、北京[5321元]、厦门[5184元]、上海[5057元]、烟台[5000元]、株洲[4999元]、潍坊[4642元]、杭州[4621元]、南京[4607元]、天津[4590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农学类中的森林生产类,其中森林生产类共3个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森林生产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农学大类中排名第17位。
在森林生产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烟草,植物保护,林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