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华中科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华中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华中科技大学排名]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群]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专业介绍

  1、历史与现状
       本学科点的建设始于1960年原华中工学院创建的力学系,后因专业调整停办。1978年,我校在国内率先恢复建立力学系并开始招收固体力学专业的研究生。1984年获得(船舶)流体力学博士点,1990年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被批准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998年固体力学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保持至今。是国内早期获得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我省最早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2006年)显示,我校力学学科在湖北省高校力学学科列第一位。在中国管理科学院评估中心公布的学科排名中,我校固体力学学科一直名列全国前10名。
本学科拥有教师60余人,其中外聘院士1名,教授21名、博士生导师17名,副教授20余名;30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教师人数的50%;教师中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 3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名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6人在中国力学学会任常务理事、理事和各专委会委员,9人在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刊物任副主编或编委,18名教师具有境外留学经历,教师来源于国内外20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
       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和世行贷款等重点项目,我校力学学科先后建成了“计算与仿真实验室”、“微系统力学实验室”、“结构安全研究所”、“动力学实验室”、“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力学湖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和实验教学设备。
      本学科十分注重科学研究。2003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子项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国防预研及其它专项1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重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2000年以来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4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本。
      本学科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程力学”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2008年工程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程力学》和《疲劳与断裂》为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力学实验》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是国内同时拥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的少数几个学校之一。已出版国家级教材5本。先后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湖北省重点教改项目5项;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
       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表现。有1人为现任中央候补委员,1人为省人大常委会会副主任,有3人为长江特聘教授,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人担任国内著名高校的副校长,数十人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任教授。
       本学科点学术交流活跃。承办的《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得到SCI收录并由德国Springer公司向全世界发行后。先后与境外20多所  大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和学生交流关系。作为湖北省/武汉市学学会、湖北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本学科点相继主办/承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
       2、主要研究方向
     (1)疲劳、断裂和损伤:疲劳、断裂和损伤是本学科点的传统研究方向之一,曾多次主办全国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会议。近几年,在智能材料、复合材料、聚合物的断裂与损伤等理论与实验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系统的研究。
      (2)微尺度力学:从材料变形、损伤的细观机制出发,揭示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微尺度效应;致力于设计与制造适合于微尺度下材料变形、损伤行为的专用实验设备,以“材料力学行为与微尺度效应”为题在我校召开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第108次活动,并担任活动共同主席。
      (3)耦合动力学与控制:在国内首次实验测得了覆冰导线的气动力参数,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大跨越分裂导线舞动机理和防舞策略;针对水下结构的非线性流固耦合、输流管道和大型水轮机的流致振动等问题,建立了有效的半解析和半数值方法。
      (4)流体力学与工程:本方向在微流体泵液-固-压电耦合,微流体滤波器,周期电渗流,流动电位势,电粘性,固壁面滑移等方面研究取得大量成果。另外,在通风换热装置内流中的涡声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低噪声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特色。
      (5)复杂系统集成分析与仿真:本方向针对大型复杂系统中的多场耦合和动力学过程,系统地研究和开发了集多种非线性于一体的三维有限元动分析软件EISA。在三维爆炸和高速冲击仿真、大型复杂结构优化设计计算、多场耦合分析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
3.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在未来20年内,我国将面临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变,一些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将衍生出大量与力学密切相关的发展课题,这些课题通常会呈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特性,需要力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发展新的力学理论、测试方法和计算技术,为现代工程技术的创新做出前瞻性、引领性的贡献。因此,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将对力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国家需求
4.建设目标、发展规划和预期成效
      本一级学科点的建设,将充分发挥我校力学学科多年来积聚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依托湖北和中国光谷的地缘优势,紧紧瞄准力学学科的若干新兴领域,凝练学科方向;在力学与材料、物理、机械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从跨尺度、非线性、多场耦合的角度,实现力学理论体系、认识手段和计算方法的原始创新;通过重点集中建设,构筑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促进我校力学学科科研水平、研究活力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力学学科的战略调整,实现力学学科的整体跨越。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在原华中工学院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成立于1982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3年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较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结构工程学科之一)。2000年原华中理工大学与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市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此同时,原华中理工大学与原武汉市城市建设学院两校与土木工程学科相关的师资也完成了融合。通过学科交叉及融合,土木工程学科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于2003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得了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省最早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其中,2000年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被批准成为建设部重点学科,2003年结构工程(二级学科)被批准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8年土木工程学科被批准成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湖北省首批)。
      土木工程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方秦汉院士、桥梁专家、双聘),教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50人,其中, 国务院应急指导委员会专家1名,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名,建设部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委员1名,2人曾获日本科技振兴会基金。土木工程学科拥有“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给排水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湖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建设部批准的“建筑工程隔震减震产品检测中心”和湖北省建设厅批准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一级资质),以及校企重点研究平台“隧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土木工程学科还承办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该学报于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我国权威期刊。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术交流,与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休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阿肯色州立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及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大学建立了教授、学生的交流关系;并多次主办/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来讲学超过30人次,每年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20余人次。
       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结构隔震、消能减振及防灾减灾;工程结构的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地基处理技术;基础应力波检测技术;桥梁结构理论与实践;暖通空调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数字化施工集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土木工程中的数值计算方法与虚拟仿真技术等。在“建筑物与桥梁结构隔震成套技术”、“轨道交通集成关键技术”、“工程结构损伤检测集成系统”、“拱桥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城市污泥处理及资源化”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年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EI检索60篇,ISTP检索10余篇。2001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单位),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省部级教学奖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参编教材10余部,国家精品课程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4门。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纵向课题项目达20余项;还承担三峡工程、澳门凼仔大桥、沪蓉高速公路等大型建设工程多项,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年。
      本学科点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重要的大型工程建设的基地,这既是本学科点建设与发展的依托,同时也是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多年来,本学科点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承担了多项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工程结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科研任务,一批成果在三峡工程、澳门凼仔大桥、武汉体育中心、沪蓉高速公路、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市过江隧道工程等大型建设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有协同解决重大的、综合性的关键问题的能力。多项研究企及国际学术前沿水平,取得了一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并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共有教职工1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华中鸟巢学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授50人,副教授51人。拥有“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建筑工程隔震减震产品检测研究中心” 、 “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一级资质),以及建设部批准的“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中心”。承办了《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其中《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是我国最早受SCI检索的学报之一;承办了《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该学报于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我国权威期刊;承办了中国工程院主管的期刊《工程管理前沿》(英文),该期刊为中国工程院初创的11种期刊之一,已入选ESCI。拥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8门湖北省精品课程,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
学院拥有“力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道路与交通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还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硕士4个领域专业硕士。力学和土木工程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为建设部重点学科。
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结构隔震、消能减振及主动控制;疲劳与断裂;工程计算与仿真计算;数字化施工集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工程结构的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地基处理技术;基础应力波检测技术;大跨度桥梁结构理论与实践;土木工程中的数值计算方法与虚拟仿真技术等。在“建筑物隔震成套技术”、“轨道交通集成关键技术”、“工程结构损伤检测集成系统”、“拱桥结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2001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年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 、ISTP收录2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纵向课题项目20余项,还承担高速公路、武汉地铁、高速铁路、桥梁等大型建设工程多项,年科研经费超过5400万。
一直以来,学院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成才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先后与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哈斯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的国立大学、瑞典的皇家理工学院及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交流关系;与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德国、日本等国的大公司建立了国际科研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我院讲学超过6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