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湖南科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湖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湖南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湖南科技大学考研群]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辅导] [湖南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人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学科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简介

学科教学(语文)(招生代码045103)是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个重要招生领域,分为全日制、非全日制和“硕师计划”三种类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学制3年,“硕师计划”教育硕士学制4年。研究生修完规定学业、达到相应标准后,可授予教育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语文学科专任教师。要求能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了解语文学科教学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010年至今已招收10届学生300余人,95%以上毕业生都在中小学或中职学校担任语文教师。目前有校内导师共12人、校外兼职导师3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9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3人、中小学一线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另外聘有实践指导教师28人。与湘潭市一中教育集团合作建设了全国教指委批准的教育实践基地,与浏阳市教育局合作建设了湖南省学位办批准的“湖南省农村教育文化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本方向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一是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有机整合,依托校院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和人文学院科研平台提高研究生的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二是专业引领与自主发展有机融合,采用案例教学、双导师制、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在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研究生个性发展;三是学科底蕴与教育知识有机融合,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根据语文教学问题需要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知识,丰富研究生语文学科教学知识。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专硕)专业介绍

湖南科技大学是湖南省最早创办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校之一。新闻传播学学科现有广告学和新闻学2个本科专业:广告学创办于1999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新闻学创办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7年,本学科获得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学位(MJC)授权点。目前,本学科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本-硕培养体系,专业发展势头良好。
 
本学位点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硕士生导师9人,占比45%;高级职称12人(教授、副教授各6人),占比60%;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10人,占比50%。这是一支职称、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学科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现拥有“豆沙包设计工作室”“黑蚂蚁传媒工作室”等知名度较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基地,校级研究机构“地州市媒体发展研究所”。已经与全国近40家新闻媒体、广告公司、新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与交流,拥有近20家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近20年来,新闻传播学学科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着力学科整合与特色凝练,已形成新媒体与民俗文化传播、媒介技术与当代新闻、媒介经营与管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   新媒体与民俗文化传播:本方向为创新性的交叉学科专业领域。它依托新媒体艺术硕士专业方向而成形,凝练了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数据库建构的专业主攻方向,由数字媒体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播、新媒体与民俗文化品牌三个领域所构成。
 
2.   媒介技术与当代新闻:本方向偏重新闻实务研究。它注重研究媒介技术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新媒介技术引起当代新闻报道的变化与规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推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3. 媒介经营与管理:本方向为传媒经济研究。它注重探讨广告与媒介经营管理运作的规律、方法以及发展战略问题,探索媒体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产业发展与新媒体营销等实务与技能。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介绍

湖南科技大学历史学科于1987年开始招收历史学(师范类)本科生,1998年获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史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12人拥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自身研究特色的学科队伍。
中国史涉及内容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本学科即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挖掘与阐发,维护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在凝炼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中国史学科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专门史三个学科方向。
1、中国古代史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宋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在宋代政治史、明清思想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具体涉及宋代诏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宋代弹劾制度及历史经验研究、乾嘉学派人物及思想研究、敦煌文献的整理及相关问题研究等内容,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2、中国近代史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近代以来湖南地方政治制度及政治变革、湖南人物及其思想、湖南少数民族研究等,立足湖南,侧重从区域史层面展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在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方面形成独有的研究特色,尤其是关于湖南县乡镇议会、湖南粮政问题与湖南侗族基层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有影响的成果。
3、中国专门史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外制度史研究,具体涉及中国古代乡村经济管理制度以及近代以来中西方在政治制度、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发展史,在宋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外语言文化、英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介绍

湖南科技大学在2002年时便招收戏剧戏曲研究的硕士生,本硕士点则是2011年教育部艺术学一级学科调整时创建。学科现有任课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11人,45岁以下教师14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位、职称和专业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
 
经过数年的建设发展,硕士点在中国戏剧史与理论研究、戏剧与民俗文化研究、影视艺术与传播、新媒体艺术与文化产业研究等四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1、戏剧史与理论方向:本方向依托中国古代文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创作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性以及域外戏剧特别是美国戏剧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在传统戏曲典籍研究、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多文体及多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着重探讨了古代戏曲史及其理论批评、女性戏曲创作与理论批评以及域外戏曲传播等;另一方面,以话剧史、剧种史为龙头,带动戏剧理论、话剧历史与现状及戏剧比较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和域外戏剧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2、戏剧民俗文化方向:本方向自2007年来,依托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硕士点一直在培养戏剧戏曲研究、民间文艺研究方面的硕士生。该方向侧重于研究传统戏剧中的民俗事象,将戏剧活动置于特殊的民俗场域进行解析,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在仪式剧、民间小戏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中史料与理论并重,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既采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传统戏剧文本进行人类学、民俗学的解读,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戏剧文化空间研究。 
 
3、影视艺术与传播:本方向以现代性为研究视角,采用艺术社会学、叙事学、类型学、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接受美学等批评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影视艺术及其流变予以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形成了三个研究重点:现代性与影视新潮流研究、影视与小说叙事改编研究、类型电影与大众文化研究。将影视艺术发展流变尤其是当下影视新潮流,置于现代性的视野中进行全景性、跨时空、立体化的观照,是本方向在研究视角上的主要特色。研究中注意影视与小说叙事的相互关系研究,既注重影视与文学叙事精神实质的同一性、又强调改编过程中跨媒介叙事的特异性。此外,在类型电影与大众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新媒体艺术与文化产业方向:本学科方向基于对严格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主要对象和核心资源的界定和解析,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阐释、新媒体艺术与文化产业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实践上,本学科方向将新媒体艺术置于数字信息的多元结构中进行观照,既注重整合的研究,也注重比较的研究和互动的研究。由于目光敏锐,动手较早,目前已在网络文学与网络游戏、广告媒介艺术、数字电视艺术、手机媒体艺术特征及其对公众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定位
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包括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基础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和较广泛的人才社会需求。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养、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门人才,硕士学位获得者可在高等院校或中学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在相关的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二、发展历史与师资队伍
本学科专业起步于1958年,1986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对外汉语、2003年汉语言两个专业也先后开始招收本科生;文艺学方向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是我校最早的三个硕士学位点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方向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为我校最早的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两个方向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1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科技大学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2018年被确定为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培育学科。
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学缘与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术潜力较大,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30人,在读博士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新世纪青年社科研究人才“百人工程”首批人选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
三、专业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建设时间长、人文积淀厚的学科专业,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五个研究领域稳定、研究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1)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1年1月获批准, 2002年9月开始招生(1997年与湘潭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生),开创人为已故著名学者陶敏先生,目前在校研究生20人(含外国留学生2人)。本专业方向目前负责人为王友胜教授,硕士导师有李德辉教授、刘奇玉教授、吴广平教授、鲁茜副教授(博士后)、李跃忠副教授(博士)、李鸿渊副教授。本专业方向依托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编有研究生专用教材《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主要研究古代诗赋、明清戏曲及湖湘文学,注重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古代经典作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其中唐宋文学研究省内领先、国内知名,楚辞、明清戏曲与湖湘文学研究亦各具特色。多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7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8项(含重点1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省部级政府奖多项。本研究方向教风、学风严谨踏实,教学质量较高,目前已获2篇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8篇湖南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学生考取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生人数10余人。
(2)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批准,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研究生13人。方向负责人为颜红菊教授,硕士生导师有徐前师教授、尹戴忠教授、聂志军教授。本方向依托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后更名“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建设,主要研究古(近)代汉语词汇,注重古代字书辑佚整理,在文字学、词汇学和音韵学等研究领域精耕细作,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本土文献与域外文献结合是本方向研究的突出特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3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3)文艺学
文艺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998年获批准,1999年9月开始招生。本方向专任教师年轻有活力,充满人文关怀,方向负责人为李胜清教授,导师有潘年英教授、肖祥彪副教授、胡铁强副教授、章桉讲师(博士)、李卫华讲师(博士)、胡红梅讲师(博士)。本方向研究以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为基本对象,范围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论话语、文学事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和文学批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视媒介与消费文化、文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共计14项,在《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各级获奖10余项。自1999年招生以来,文艺学专业硕士生累计考取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博士生近30名。
(4)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得批准,2007年正式招生。至2017年已招收硕士研究生80余人。方向负责人为彭在钦教授,硕士生导师有吴投文教授、刘郁琪副教授(博士)、梁小娟副教授(博士)、胡志明讲师(博士)。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现代性与百年中国文学潮流研究、现代性与影视潮流研究、现代性与长篇小说研究,现代性与湖湘文学研究。近些年来,方向成员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等CSSCI源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参与撰写的《新编大学语文》被评审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荣获湖南省高校“百优教材奖”。多篇论文在《高校文科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摘发或转载。本专业方向主持教育部项目3项,省社科项目20余项,湖南省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毕业研究生中获得国家奖学金3名,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省级优秀毕业生4名,校级优秀硕士论文8篇。
(5)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10年获批后自主设置的专业方向,源于前现代汉语教研室和语言学系,获得湖南省重点教研室等称号。本方向201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13人(含外国留学生2人)。方向负责人为颜红菊教授,硕士生导师有罗渊教授、曾春蓉副教授(博士)、李康澄副教授(博士)、丁志丛副教授(博士)。本方向依托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后更名“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建设,主要从社会学视野围绕方言分布和语言接触开展学术研究,并兼顾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等方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11项,其他省级项目8项。在《中国语文》、《方言》等权威刊物及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联系方式

邮编:411201 
通讯地址: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湖南科技大学立言楼 
联系电话 
院党政办: 0731-58291415
院教务办: 0731-58291413
院研究生办: 0731-58291152
院学工办: 0731-58291808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始创于1958年,是湖南科技大学成立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8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9人,其中首届全国高校百名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人,湖南省青年社科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人选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传播学(专硕)、学科教学(语文)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1个。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五个本科专业,承担海外硕士和本科留学生培养工作。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博士单位建设支撑学科、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和湖南省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历史学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拥有2个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省级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个省级普通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和1个本科学生省级优秀实习基地。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课题30余项,省部级课题130余项;出版专著80余部,出版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等近20项。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突出人文基础素养的“32111工程”被《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媒体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教育课程改革教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等。广告专业“豆沙包”创作团队被CCTV、湖南卫视等媒体广泛报道。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南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等一大批优秀学生。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20%;就业率达92%左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专业新闻与传播硕士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湖南科技大学
招生年份:2019年
招生类别:专业学位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5]文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2]新闻与传播硕士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新媒体与民俗传播
02媒介技术与当代新闻
03媒介经营与管理
招生人数: 11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备  注: 复试: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加试: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

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人文学院考研报录比

年份 地区 学校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推免人数
2013 湖南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42 15 35.71% /
2013 湖南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0602L3 专门史 8 4 50.00% /
2013 湖南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0602L5 ☆中国近现代史 10 4 40.00% /
2013 湖南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060300 世界史 9 4 44.44% /

2015年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考研复试方案

 1、各专业复试时间、地点安排表

专业
专业笔试
综合面试
加试
戏剧与影视学
时间:3月25日上午8:00—10:00
地点:十教313
时间:3月25日晚上7:00-11:00
地点:十教426
时间:3月25日下午2:30-5:00
地点:十教426
中国语言文学
时间:3月25日上午8:00-10:00
地点:十教313
时间:3月25日下午2:30-5:00
地点:十教313
时间:3月25日晚上7:00-11:00
地点:十教313
世界史
时间:3月25日上午8:00-10:00
地点:十教413
时间:3月25日下午2:30-5:00
地点:十教413
时间:3月25日晚上7:00-11:00
地点:十教413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时间:3月25日上午8:00-10:00
地点:十教108A
时间:3月25日下午2:30-5:00
地点:十教108A
时间:3月25日晚上7:00-11:00
地点:十教108A
学科教学(语文)
查看教育学院安排
时间:3月25日下午2:30-5:00
地点:十教109
查看教育学院安排
  2、专业复试及加试监考老师安排:(时间请参看复试及加试时间表)
  中国语言文学:彭在钦、李胜清
  戏剧与影视学:刘奇玉、李跃忠
  世界史:刘晓平、欧阳萍
  中国史:徐红、李惠康

  3、各专业复试记录员安排
  中国语言文学:曾君之18711343402
  戏剧与影视学:杨彬13339334416
  世界史:王傲13762213320
  中国史:周书豪15200358908
  学科教学:刘佳敏18797405539

  4、复试成绩计算公式:
  总成绩排队计算公式=初试总分×0.2×0.6+专业笔试成绩×0.25+综合面试成绩×0.15

  5、请各专业负责人注意,所有录取的考生一律要求调档,保证在校学习时间。

  6、师生互选请各专业负责人做好安排并提醒记录员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