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西华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华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群]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华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硕士点培养方案

生态学硕士点(0713)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态学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林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3. 具有坚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创新意识。
4.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
1.动物生态学
1)研究内容:重点研究西南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矮岩羊等兽类,具有重大经济和理论价值的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的生物生态学、濒危机制、保护对策等。
2)研究特色: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胡锦矗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创了我国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先河。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及美国史密桑研究院等国际保护组织和研究机构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大熊猫的动物地理学、种群生态学及营养生态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术成果先后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奠定了该方向在国际、国内动物保护生物学界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该团队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撑下,主要以西南地区的珍稀濒危兽类,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矮岩羊以及四川梅花鹿等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从形态、生理、行为以及遗传等不同角度揭示其濒危机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2.植物生态学
1)研究内容: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红豆杉、攀枝花苏铁等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濒危机制等。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以及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高产细胞工程株系的筛选及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产业化等研究。
2)研究特色:自上世纪60年代始,西华师范大学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秦自生、汤泽生、虞泽荪、沙世贵等先后参与了“四川省野生经济植物调查”、“四川植被调查”、“四川中药资源调查”、“卧龙植被与资源植物调查”等省部级项目,奠定了该校“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的优势地位。随后,该团队加强了对珍稀濒危和药用资源植物的研究,先后主持了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致濒机制”、“水青树的生物学与濒危机制研究”等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逐步形成“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2个优势领域。前者致力于探讨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红豆杉、攀枝花苏铁等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濒危机制等。后者侧重于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以及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高产细胞工程株系的筛选及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等研究。
3.环境生态学
1)研究内容: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
2)研究特色:本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横断山区的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南水北调”考察,主持了四川省珍贵动物调查和四川省动物普查等多项调。参与编著了《四川资源动物志》、《四川兽类原色图鉴》和《四川鱼类志》等。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中国隐翅虫科物种资源、系统进化、区系形成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据世界权威的Zoological Record最新统计,西华师范大学发表的中国隐翅虫科新种数量居世界第六、中国第一,为中国隐翅虫科分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该团队还开展了西南地区森林拟步甲科昆虫的分类、进化及适应性研究,目前已经采集拟步甲科昆虫标本3万余号,发表新种22个,中国新纪录属3个,中国新纪录种5个。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本团队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区划”、“二滩水电站生物环境及多样性调查”、“溪洛渡电站生物环境调查”、“锦屏梯级电站生物环境调查”等多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将研究领域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科考方面,先后完成对卧龙、唐家河、小寨子沟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规划,为四川省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保护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此外,还先后对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涪江、沱江等流域的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溪洛渡、锦屏一级、锦屏二级、桐子林、二滩、冶勒等30多座大、中、小型水电工程)。


     三、学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前1—1.5学年主要安排课程学习,后1—2年以收集资料、科学实验和撰写论文为主。硕士研究生如提前或延长学习年限,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和院长同意,报请研究生学院批准。




     四、培养方式
1、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采取政治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硕士研究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等。
     2、贯彻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扩大知识面和对新兴学科的了解,应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科技活动,增加发展潜力。
     3、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导师负责制,也可以是指导小组集体负责制。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一个月内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并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4、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现学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工作。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学习计划。
5、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应强调以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为使硕士研究生全面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和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更好地锻炼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资料、翻译外文资料,并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具体要求如下:


1)专题研讨原则上每学期举行不少于1次,累计总数不少于4次;
2)专题研讨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或相关学科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
3)专题研讨公开举行,由硕士研究生综述、分析、评价所阅读的文献资料或报告自己的论文研究工作进展,导师和其他教师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4)专题研讨结束后,填写专题研讨简况表,连同专题研讨报告一并交所在学院审核;
5)外文资料翻译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翻译二万汉字以上的专业外文资料或论著,于第四学期末前完成并填写专业外文资料阅读考核表,连同翻译稿和外文原稿一并交所在学院审核并留存。


    五、课程设置计划
    1、课程设置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6学分(详见附表1)。
    2、课程考核
(1)考核目的
促进研究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课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检查研究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评定学习成绩,了解教学效果,研究改进教学工作。
(2)考核办法
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的每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包括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一律为考试,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三年中考试课程一般不得少于六门。考试方式有笔试、口试或口试兼笔试。笔试可以开卷或闭卷,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


六、培养环节
1、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双向选择坚持以发挥教师学术专长,尊重学生个人兴趣,体现“以生为本”指导思想,坚持研究生个人愿望要和学科现有教育资源相结合,由生态学硕士点导师组集体负责双选工作。
2、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依据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充分协商后确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经研究生本人和导师(组)签字,学科审核同意后实施。个人培养计划一经确定,应认真遵照执行,原则上不得更改。
3、研究生理论课学习:按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在第一年完成。课程成绩不合格,研究生重修。
4、开题报告: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在第二学期末到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研究生填写《开题报告表》后,本学科组织开题报告答辩,给出成绩。成绩合格者,同意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中期检查: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由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表》,本学科组织中期检查答辩,给出成绩。成绩合格者,同意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6、论文评审: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评审的规定》。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盲审。盲审成绩为优、良者可以进行正常答辩,成绩为中、合格者,参加复审,成绩为不合格者延期答辩。
7、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七、实践环节
     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完成任务情况,由导师考核评定科研能力并写出评语。研究生随导师听课,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部门或企业参加实践工作,最后由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1、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2、专业实践:面向大学本专科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参加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指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生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给本专科生作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出较高要求。
3、学术活动: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专业的情况,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的次数(原则上不少于10次)。
要创造机会使研究生能够参加本学科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采取措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把研究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西华师范大学署名(学生须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专业实践活动计2学分。


八、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生一般要用至少1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
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向所在学院组织的选题报告审查小组(指导教师及副高以上职称的相关专家3-5人组成)作开题报告公开论证,经讨论认为选题得当、计划可行后方能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学科可另行编制有关学位论文选题的定位、研究对象与范围等,并须经导师审核同意。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具体要求:
1)了解世界最新的生态学理论发展情况,学术前沿的基本情况。
2)能够准确查找、收集、处理和运用相关课题的中英文研究资料。
3)能够阅读和翻译生态学专业的基本资料。
4)能够独立进行生态学专业一般研究课题的选题,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承担一定的任务。
5)养成对生态问题的敏感,能在生态事实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亦即问题意识的培养。
6)前期检验标志:独立完成个人发展计划书、开题报告,在省部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有关生态学方面的论文1篇。
7)后期检验标志:在公开刊物发表2篇以上的生态学专业论文;能较好地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科研任务;独立完成规定的硕士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 杨东方, 苗振清.  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2.
(2) 大卫•福特 著(肖显静, 林祥磊 译). 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3) 伍德沃德(Guy Woodward) (编著). 生态网络(导读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5) 刘雪梅, 王占青, 李永峰. 分子生态学概论.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6) 韩兴国, 伍业钢. 生态学未来之展望: 挑战、对策与战略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7) 帕梅拉•沃克, 伊莱恩•伍德. 生态科学实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社, 2012.
(8) Jorgensen S.E. 全球生态学(导读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9) 王娟, 杨宇明, 王四海等.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0) 谢联辉, 尤民生, 侯有明. 生物入侵: 问题与对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1) Joanna R. Freeland, Stephen D. Petersen, Heather Kirk. Molecular Ecology. Wiley-Blackwell, 2011.
(12) 李振基, 陈圣宾. 群落生态学.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1.
2.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1) 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 张荣祖. 中国动物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3)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3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 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 曲向荣. 环境生态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6) 鲁敏, 孙友敏, 李东和. 环境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7) 闫凤鸣. 化学生态学(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8) 陈阜. 农业生态学(第2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9) 杨允菲, 祝廷成. 植物生态学(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0) 姜汉侨, 段昌群, 杨树华. 植物生态学(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1) 董鸣. 克隆植物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2) Hans Lambers, F.Stuart Chapin (张国平, 周伟军 译). 植物生理生态学.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3) 刘胤汉, 岳大鹏.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4) 杨达源. 自然地理学(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5) 李俊清. 保护生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6) 郑昭佩. 恢复生态学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7) 伍德沃德(Guy Woodward) (编著). 整合生态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导读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8)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3. 期刊
(1) Acta Oecologica, Elsevier
(2) 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3)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4) Conservation Ecology
(5) Ecological Monographs
(6) Ecology
(7) Ecology Letters
(8) Evolutionary Ecology
(9)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0) Journal of Ecology
(11) Functional Ecology
(12) Molecular Ecology
(13) Oecologia
(14) Oikos
(15)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16)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7) 生态学报
(18) 植物生态学报
(19) 应用生态学报
(20) 生态学杂志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硕士点介绍

微生物学硕士点概况

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始于2005年, 2011年以前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在我院遗传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两个硕士点进行。2011年我校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期微生物学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科研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者都有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实验室设施完备齐全,以石油、蕈菌、酒用微生物的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见长,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迄今已在国内外较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系列文章,部分研究成果被生产企业采纳应用。与国内多家企业展开了广泛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相关行业影响力逐年增加。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能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的知识背景,并掌握现代实验技能;科研态度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
名称
简介
1 食药用真菌 本研究方向涉及:1)食药用蕈菌高效益栽培技术:使食药用菌种植户或工厂获得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2)药用蕈菌药理活性成分的发酵:筛选合理配方,探索科学工艺,通过药用蕈菌的代谢活动,获得高附加值的药理成分,为医药开发提供基础性原料;3)珍稀名贵食药用蕈菌驯化:野外采集珍稀名贵食药用蕈菌及其生态环境资料,在实验室实施驯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的可口的食材;4)食药用蕈菌的精深开发:以食药用蕈菌为原料开发保健品或其延生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以及规避产业风险。
2 应用微生物 本研究方向涉及:1)酒用微生物的发掘与应用:酒的风格与酒用微生物的参与种类密切相关,发掘适合于不同风格酒产品的微生物,解析的代谢特点并加以合理运用,对于酒类新产品的开发,意义重大。2)活性微生物肥料开发:化肥的大量长期使用,已经使土壤产生严重问题,国家在2020年,已不再增加化肥产量,要维持粮食的稳产高产,新的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时代已经到来,开发活性微生物肥料刻不容缓。
3 解烃和解
酚微生物
本研究方向涉及:1)解酚微生物的选育:酚类化合物对人、畜和种植作物有较大的毒害,挖掘解酚效果好的微生物资源,对于处理含酚废水和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选育高效解烃微生物菌株及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处理;近年来,石油污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石油运输过程中泄漏给污染区域造成了极大的工农业生产的损失,选育高效的解烃菌株,进行原位修复,探索其修复机制具有较好的前景。

、微生物学团队主要成员


姓名 职称 学历 研究方向
李林辉 教授 博士 食药用蕈菌、应用微生物
丁祥 教授 博士 食药用蕈菌
唐赟 副教授 博士 石油微生物
宋波 副教授 博士 环境微生物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硕士点介绍

一、硕士点简介
我校生态学学科创始于1956年南充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科生物学课程组,源于上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动植物资源调查。2006年获得“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现有校内导师13人。其中博士1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招收生态学专业硕士27人;授予生态学硕士学位30人。
二、硕士点导师

姓名 职 称 学 历 主要研
周材权 教 授 博士 动物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校外博导
黎云祥 教 授 博士 植物种群态学;传粉生态学 校外博导
胥 晓 教 授 博士 植物生理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校外博导
廖文波 教 授 博士 动物种群生态学 校外博导
严贤春 教 授 学士 生态旅游与管理  
小洪 教 授 博士 植物生态学  
廖咏梅 教 授 学士 克隆植物生态学  
刘金平 教 授 博士 草本植物生态学  
王 琼 教 授 博士 植物生殖生态学;传粉生态学  
曾 燏 教 授 博士 鱼类生态学  
张晋东 副研究员 博士 动物生态学  
权秋梅 副教授 博士 植物生殖生态学;传粉生态学  
董廷发 讲 师 博士 植物生理生态学  
三、硕士点研究领域
1. 动物生态学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初该方向团队率先就野生大熊猫的生态生物学习性展开了系统研究,开启了当代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之先河,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并出版了《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研究》等一系列专著,影响卓著,我校也因此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的熊猫大学”。同时,对其他珍稀濒危物种如小熊猫、矮岩羊、金丝猴以及四川梅花鹿等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亦蓬勃开展。
目前该方向重点研究西南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矮岩羊等兽类,具有重大经济和理论价值的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的生物生态学、濒危机制、保护对策等。
2. 植物生态学研究
自上世纪60年代始该方向团队就先后参与“四川省野生经济植物调查”、“四川植被调查”、“四川中药资源调查”、“卧龙植被与资源植物调查”等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并参与撰写了《四川植被》、《卧龙植被与资源植物》、《卧龙大熊猫生态环境的竹子与森林动态演替》等系列专著。尤其是对大熊猫主食竹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箭竹大面积开花危机具有重要作用。随后,团队对慈竹、四川大头茶等植物开展生殖生态学的奠基性研究,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重点研究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红豆杉、台湾水青冈)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濒危机制等,以及西南地区特有资源植物(包括药用、经济和观赏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和抗逆能力研究。
3.环境生态学研究
自上世纪70年代起该方向团队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区划”、“二滩水电站生物环境及多样性调查”、“溪洛渡电站生物环境调查”、“锦屏梯级电站生物环境调查”等多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将研究领域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科考方面,先后完成对卧龙、唐家河、小寨子沟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规划,并对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涪江、沱江等流域的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主要立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研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社会与环境的关系,重点开展大型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景观变化、生态旅游、环境污染与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简介

一、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简介
园林植物及观赏园艺学是一门以生态学与美学为基础,以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为宗旨,以城市、风景区、森林公园中栽培应用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花卉现代化栽培、生产、繁育及其室内外应用、装饰为主要内容,研究其种质资源、生态习性、地理分布、栽培繁育、环境保护、遗传育种、花卉营销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学科。2010年前,我校在植物学、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等硕士点下,招收培养园林专业相关方向的研究生。2011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逐步形成以西南地区特有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巴蜀园林为研究领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现有校内导师5人,形成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60余篇。
二、团队主要导师

姓名 职称 学历 研究方向
刘金平 教授 博士 园林植物应用
园林植物生理生态与抗性评价
严贤春 教授 学士 园林植物应用
园林植物生理生态与抗性评价
文国琴 副教授 博士 园林植物生理生态与抗性评价
观赏植物培育技术
秦红玫 副教授 博士 园林植物应用
观赏植物培育技术
何恒果 副教授 博士 园林植物生理生态与抗性评价
观赏植物培育技术
三、硕士点研究方向

1、园林植物应用研究
本方向主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在了解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和观赏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园林植物在环境建设中的科学配置和造景应用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园林景观评价理论,城乡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休闲观光、森林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工程、景观艺术设计以及园林绿地的调查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
2、园林植物生理生态与抗性评价
本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观赏植物的繁殖与栽培、抗性生理、花期调控、采后生理及贮运保鲜等方面的理论及技术研究;花卉、观赏树木及草坪植物栽培养护及繁育技术开发;园林植物在环境建设中的科学配置和造景应用研究。园林生态理论研究,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模型及其运行机制。
3、观赏植物培育技术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评价、保存和种质创新及重要目标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与调控技术研究;观赏植物栽培原理、轻基质栽培、设施栽培和化学调控等相关研究。
、科研项目
详见各位团队成员个人简介
、学术论文
详见各位团队成员个人简介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简介

一、硕士点简况
西华师范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是1998年经国家学位办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专业,该硕士点所属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四川省“重中之重”学科。依托于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省级动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与教学平台,融合了生物学、林学和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主要优势,涵盖了生命科学学院“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和“园林”5个本科专业。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华师范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一直立足于西南地区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已形成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与评价等3个稳定而又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经过60年来的重点建设,本学科在人才配置、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项目与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硕士点导师

姓名 职称 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 备 注
胡 杰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黎大勇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廖文波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校外博导
彭 西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袁施彬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张 君 教授 硕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张 烈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张泽钧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周材权 教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校外博导
周昭敏 研究员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韦 伟 讲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吴邦元 讲师 博士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王 琼 教授 博士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  
杨志松 教授 博士 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与评价  
三、主要研究领域
1.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研究
针对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的物种信息数据库。从群落、种群、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我国西部地区野生动物的行为、生殖和生态机制。重点探索大熊猫、金丝猴、岩羊、矮岩羊、梅花鹿、扭角羚等特产珍稀动物的濒危机制和相应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动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探索重要经济动物和药用动物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2.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
针对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珍稀濒危植物、代表性木本树种以及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从系统演化、种群生态、生殖生态、群落生态以及药物化学成分等层次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或致稀机制以及受胁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药用植物淫羊藿、半夏、扯根菜、岩白菜、白簕、五味子等的资源分布、种质DNA分子标记鉴别技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和分离纯化技术、药物成分开发加工技术、快速繁育与悬浮培养等细胞工程技术。
3.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与评价
针对当前嘉陵江流域、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等主要江河流域的工程项目对当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带来的潜在影响,从陆生、水生生物以及植被景观特征等层次对其进行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破碎化影响评价。重点研究和评价中大型水电工程、矿产资源开采、高速公路修筑等带来的生态影响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恢复与生境重建的措施,从而达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硕士点简介

一、硕士点简介
我校遗传学硕士点是教育部于2003年批准的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培养植物遗传和动物遗传两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校的遗传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团队三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主要从事生物优良基因的发掘、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现有校内导师9人。其中教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和四川省政府科技奖励。

二、硕士点导师

姓名 职 称 学 历 主要研
彭正松 教 授 博士 植物遗传学 校外博导
杨 军 教 授 博士 植物遗传学  
杨在君 教 授 博士 植物遗传学  
张 烈 教 授 博士 动物遗传学  
伍春莲 教 授 博士 细胞遗传学  
刘小红 教 授 博士 植物遗传学  
魏淑红 副教授 博士 植物遗传学  
房守敏 副教授 博士 动物遗传学  
陈真勇 讲 师 博士 生物信息学  
三、硕士点研究领域
1、植物遗传学
对小麦、凤仙花、向日葵等植物花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定位和克隆与花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采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半夏等药用植物的指纹图谱,用作生药鉴定。其中彭正松教授参与的项目“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在君教授参与的项目“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技术成果转化”获得贵州省成果转化一等奖。汤泽生教授、杨军教授、彭正松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凤仙花航天诱导变异技术体系建立与新品种选育”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2、动物遗传学
主要进行大熊猫、黑熊和家蚕等动物基因组和蛋白组比较研究,探索其基因组进化的连续性和变异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阐明基因结构和演化、调控序列的结构和功能、内含子的进化以及基因功能。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森林保护学硕士点简介

一、硕士点简介
森林保护学科是林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包括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动物学、森林微生物学、森林保健和游憩学等分支学科。它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方法为基础,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我校获得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期森林保护学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校内导师2人。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4项,在SCI期刊源和国家核心学术期刊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招收森林保护学专业硕士2人;授予生态学硕士学位1人。
二、硕士点导师

姓名 职 称 学 历 主要研
石爱民 教 授 博士 森林昆虫学
何恒果 副教授 博士 林业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三、硕士点研究领域
1. 森林昆虫学
重点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拟步甲科昆虫的区系及其适应进化。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参加国家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在SCI期刊源和国家核心学术期刊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发现拟步甲科昆虫新种36个,中国新记录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5个,雌性新发现3种。
2. 林业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主要从事螨类及其它树林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子检测与鉴定、林用药剂开发、林木施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推广。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在SCI期刊源和国家核心学术期刊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硕士点简介

一、硕士点概况
植物学是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主要二级学科之一。我校植物学科的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四川省野生经济植物调查”、“四川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四川植被调查”等调查工作,于2011年获得“植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该学科主要依托西南山地特色植物种质适应与利用研究所,在植物资源学、植物生态学两个研究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4人;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经费充足;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多部。
二、硕士点导师
 

姓名 职 称 学 历 主要研究领域
甘小洪 教授 博士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植物资源与利用
黎云祥 教授 博士 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植物生态学
胥晓 教授 博士 植物生态学
马永红 副教授 硕士 植物资源学
张雪梅 讲师 博士 植物资源学
















三、硕士点研究领域
1. 植物资源学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方面团队先后参与“四川省野生经济植物调查”、“四川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调查工作,参与编写的《四川中药志》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四川中药志》第二卷于1980年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20世纪80年代,秦自生研究员等对大熊猫主食竹的种类组成、分布、资源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苏智先教授等对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等的生殖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系列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野生植物资源与利用、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两个研究方向。
在野生植物资源与利用方向,主要针对伞形科、五加科、五味子科等西南山地特色药用植物及竹类植物资源的系统分类、分子生态、药用成分、资源多样性保护、快速繁殖及遗传转化体系方面的研究,以期对西南山地特色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理论资料及技术支撑。
在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方向,主要针对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系统演化、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探索其致濒或致稀机制以及受胁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
2. 植物生态学
自上世纪60年代始该方向团队就先后参与“四川植被调查”、“卧龙植被与资源植物调查”等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并参与撰写了《四川植被》、《卧龙植被与资源植物》、《卧龙大熊猫生态环境的竹子与森林动态演替》等系列专著。尤其是对大熊猫主食竹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箭竹大面积开花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四川植被》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于1981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随后,团队对慈竹、四川大头茶等植物开展生殖生态学的奠基性研究,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该研究领域主要以代表性资源植物青杨、桑树、银杏、淫羊藿、白簕等为研究对象,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背景下植物的生殖生态、生理生态、抗御逆境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进行研究,为探究我国区域性代表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硕士点简介

一、细胞生物学硕士点简介
细胞生物学硕士点是教育部2011年批准的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主要培养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结构与发育、肿瘤细胞生物学、组织与细胞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在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细胞培养,次生代谢产物利用,细胞工程改造,作物发育的细胞与分子机制,重要生物大分子抗肿瘤机制以及组织修复材料研发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二、导师及其主要的科研领域

姓名 职称 学历 研究方向
杨 军 教授 博士 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结构与发育
彭正松 教授 博士 植物细胞工程
伍春莲 教授 博士 植物细胞工程,肿瘤细胞生物学
丁 祥 教授 博士 肿瘤细胞生物学,组织与细胞工程
侯怡铃 教授 博士 细胞生物学免疫调节
杨在君 教授 博士 植物细胞工程,组织与细胞工程
刘小红 教授 博士 植物细胞工程
魏淑红 副教授 博士 植物细胞工程
房守敏 副教授 博士 植物细胞工程
三、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向日葵长花瓣突变系的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小麦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的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小麦花发育基因WAG-2选择性剪切体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小麦三雌蕊基因Pis1的精细定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小麦三雌蕊基因Pis1控制形态建成的分子与组织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遗传学效应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促进远缘杂交种子发育(FHSD)的节节麦基因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松乳菇多糖(LDG-A)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应答活性的分子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松茸多糖TMP-A免疫调节活性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小麦花发育基因WAG-2选择性剪切体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2】超数小穗与三雌蕊小麦的遗传学研究 捷克-中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13】小麦小花发育新突变体的形态发生与遗传机制 教育部重点项目
【14】紫草素通过调节细胞粘附分子抑制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 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
【15】高等植物生殖器官发生机理与基因克隆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6】扯根菜快速繁殖与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地研究 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7】航天诱发凤仙花遗传变异与应用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8】植物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9】新型活性生物膜支架研发 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
四、主要科研成果
【1】杨 军 等. In vitro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 explants of Swainsona salsula Taubert. Plant Cell Tiss Org Cult, 2001, 66(1): 35-39
【2】杨 军 等.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on the intra-and intercellular microtrabecular network in pollen mother cells of onion.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1, 43(4): 331-338
【3】杨 军 等. Induction of callus and extraction of alkaloid from Yi Mu Cao (Leonurus heterophylus Sw.) culture. African J Biotech,2008,7 (8):1157-1162
【4】杨 军 等.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mutant sunflowers (Helianthus annuus) induced by space flight and their genetic background detection by SSR primers. Genet. Mol. Res. 2012,11 (3): 3379-3388
【5】彭正松 等. A new reduced height gene found in the tetraploid semi-dwarf wheat landrace Aiganfanmai.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2011, 10: 2349-2357.
【6】彭正松 等.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istillody mutant in common wheat. Australl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2013, 7(1): 159-164.
【7】彭正松 等. Genetic mapping of a mutant gene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per floret in common wheat. J Appl Genet, 2008, 49: 135-139.
【8】彭正松 等. Rapid propagation of the medicinal plant Pinellia ternate by in vitro leaves Culture. Bulg J Agric Sci,2007,12: 1-6.
【9】伍春莲 等. Effect of Pinus massoniana bark extract on IFN-γ-induced ICAM-1 expression in HaCaT human keratinocyt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9,122:48-53.
【10】伍春莲 等. cDNA, Genomic sequence cloning and analyzing of ribosomal protein L37A gene (RPL37A) from giant panda and its over-expression.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1, 10(77):17700-17705.
【11】伍春莲 等. Shikonin attenuates lung cancer cell adhesion to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integrinβ1 expression and the ERK1/2 signaling pathway, Toxicology, 2013, 308:104-112.
【12】伍春莲 等. Magnolol Inhibit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ICAM-1 Expression via Suppressing NF-κB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s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 Inflammation. 2014, 37(6):1957-1967.
【13】丁 祥 等.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crophage transcriptomes reveals a key mechanism of the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Tricholoma matsutake polysaccharide. Oncology Reports, 2016, 36: 503-513.
【14】丁 祥 等. Genetic Diversity and RNA-seq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richoloma matsutake from Sichuan Province, China.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6,25(6):2327-2338.
【15】丁 祥 等.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water-soluble oligosaccharides from Lactarius deliciosus (L. ex Fr.) Gray, Pharmacognosy Magazine, 2015, 11 (44): 716-723.
【16】丁 祥 等.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ticancer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from Gomphus clavatus Gray, Oncology Reports, 2015, 33(6), 3162-3170.
【17】侯怡铃等. Anti-microorganism, anti-tumor, and immune activities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Tricholoma matsutake, Pharmacognosy Magazine, 2013, 9 (35): 244-249.
【18】 侯怡铃等. cDNA cloning and overexpression of ribosomal protein S19 gene (RPS19) from the Giant Panda. DNA & Cell Biology, 2009, 28(1):41-47.
【19】侯怡铃等. cDNA, genomic sequence and overexpression of crystallin alpha-B Gene (CRYAB) of the Giant Pa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4(6):415.
【20】侯怡铃 等.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ater-soluble oligosaccharides from Hericium erinaceus,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5, 11(5): 3794-3799.
【21】侯怡铃 等. Immunostimulant activity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lactarius deliciosus (L. ex Fr.) Gray, 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3, 75 (4): 393-399.
【22】侯怡铃 等.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Xiaojin Tricholoma matsutake,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2013, 11 (1): 807-812.
【23】侯怡铃 等.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for anticancer and immune activities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Boletus speciosus Frost.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4, 9 (4): 1337-1344.
【24】侯怡铃 等. Structure elucidation, proliferation effect on macrophage and its mechanism of a new heteropolysaccharide from Lactarius deliciosus Gray,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6, 152: 648-657.
【25】侯怡铃 等. Three New Diterpenoid Alkaloids from Roots of Aconitum ouvrardianum HAND.-MAZZ.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07, 55 (7), 1090-1092.
【26】杨在君 等. Chromosome numbers of some species of Salvia (Lamiaceae) from th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009, 27: 287-291.
【26】杨在君 等.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ndo-β-1,4-glucanase genes in the common wheat line three pistils,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3, 36(3): 400-407.
【27】杨在君 等.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three-pistil mutation in wheat using annealing control primer system. Gene, 2011, 458: 81-84.
【28】杨在君 等. Pistillody mutant reveals key insights into stamen and pistil development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BMC Genomics, 2015, 16: 211-220.
【29】杨在君 等.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Identifi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Pistil Mutations in Wheat. Plant Mol Biol Rep, 2011, 29: 431-439.
【30】魏淑红 等. Molecular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WAG-2 alternative splicing transcripts in developing spikes of Aegilops tauschii, Journal of Genetics, 2016,95(3): 481-485.
【31】魏淑红 等. A simple approach based on intron length polymorphism (ILP) for gene WAG-2. India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Plant Breeding, 2015, 75(3): 314-317.
【32】魏淑红 等. Nucleotide diversity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the WAG-2 gene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its relatives.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1, 34: 606-615.
【33】刘小红 等.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dure for extracting nucleic acids from aloe.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2014, 13(1): 276-282.
【34】刘小红 等.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nalysis for kernel width using maiz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5, 14 (4): 14496-14502
【35】房守敏 等.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lk gland transcriptomes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wild silkworms,BMC Genomics,2015,16(1):60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硕士点介绍

一、 硕士点简介
我院“学科教学(生物)”学科硕士点建立于2010年,同时招收全日制(学制2年)和在职(学制3年)教育硕士。现有校内导师14名,18名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一线兼职研究生导师,其中校内导师博士12人,校外导师特级教师12名。本专业针对中学生物教育教学问题展开研究工作,目前培养研究生100余人,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中学一线教学骨干。目前设有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教研研究与生物教师培训研究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二、硕士点导师
 
 

姓名 职 称 学 历 主要研
范曾丽 副教授 博士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教研 校内专业导师
黎云祥 教 授 博士 中学生物教学、命题与试题分析 校内专业导师
杨 军 教 授 博士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校内专业导师
李艳红 教 授 博士 中学生物教师培训 校内专业导师
唐 贇 副教授 博士 生物学科教师教育 校内专业导师
甘小洪 教 授 博士 生物教师培训 校内专业导师
张 君 教 授 硕士 教师课堂教学与培训 校内专业导师
胡 杰 教 授 博士 生物教师培训 校内专业导师
廖咏梅 教 授 学士 中学生物教育教学问题 校内专业导师
伍春莲 教 授 博士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 校内专业导师
魏淑红 副教授 博士 生物教师课堂教学 校内专业导师
闫香慧 副教授 博士 生物学学科教学论 校内专业导师
黄 燕 讲 师 博士 生物教师课堂技巧 校内专业导师
张雪梅 讲 师 博士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 校内专业导师
夏茂林 特级教师 硕士 教育教学研究 校外专业导师
史玉川 高级教师 硕士 生物教师竞赛 校外专业导师
杨振华 特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研究 校外专业导师
赵广宇 特级教师 学士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校外专业导师
乐 天 特级教师 硕士 教育教学研究 校外专业导师
张晓华 特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 校外专业导师
王 平 特级教师 硕士 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和研究 校外专业导师
郭 跬 特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教学 校外专业导师
涂 刚 特级教师 硕士 教师教育教学、课堂教学 校外专业导师
王洪斌 特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教学 校外专业导师
邓晓皋 副教授 硕士 教师职前发展 校外专业导师
何兴明 高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校外专业导师
石 建 特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教学 校外专业导师
曹惠敏 高级教师 硕士 生物教师培养 校外专业导师
隆 忠 特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校外专业导师
蒋先梅 特级教师 硕士 教师教育研究 校外专业导师
刘玉勇 高级教师 硕士 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教学 校外专业导师
刘 敏 高级教师 学士 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教学 校外专业导师
三、 硕士点研究领域3
1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教研研究
自2010年开始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该方向团队就致力于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培养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了解现代生物学最新前沿和发展趋势、熟练运用生物学教学知识和技术进行相关课题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优秀中小学生物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该团队教师先后在《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
目前,该方向重点研究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新型教师和管理人才。
2. 生物教师培训研究
作为历史悠久的师范院校,无论在师资方面,还是在教师培训方面都拥有丰富经验,这使得该方向团队教师在生物教师培训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本方向主要研究生物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的优化,生物教师的职后培训模式等。近五年招收学生116人,为各个中学输送生物教师80余人。本专业在研一期间会安排中学见习,深入真正的课堂,研二上学期会安排实习,实习内容丰富。
目前,该方向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能力,提高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实践反思的能力,提高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