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北京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群]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资源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招生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单位代码:100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部门:资源学院 电话:010-58808405 联系人:李超杰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备注
024资源学院      
 
 
 
 
 
    0705Z1自然资源 26    
 
 
 
 
 
接收推免生16人左右
        01植被资源与资源生态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7自然地理学或813生态学 2402专业知识面试(笔试+口试) 2404专业外语考试(笔试+口试)
 
 
 
 
 
        02资源经济与管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6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同上
 
 
 
 
 
        03水土资源与生态恢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7自然地理学或810水文学或826土壤学 同上
 
 
 
 
 
        04油气资源科学与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8石油地质学或809普通地质学或825沉积岩石学 同上
 
 
 
 
 
        05土地资源与管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7自然地理学或813生态学或854土地资源综合 同上
 
 
 
 
 
        06资源监测、统计与管理单独考试   ①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②251单独考试英语③701抽样技术与方法或农业资源学或土地资源学④829高级统计实务或地理信息系统或土地管理学 2403外语能力面试 2405专业知识面试
 
 
 
 
06方向招生计划单列,报名前咨询学院
    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 6    
 
 
 
 
 
接收推免生3人左右
        01不设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7自然地理学或811遥感学原理或812地理信息系统 2401专业信息计算机处理能力测试 2402专业知识面试(笔试+口试) 2404专业外语考试(笔试+口试)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1    
 
 
 
 
 
接收推免生1人左右
        01不设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2地理信息系统或978数据结构 2401专业信息计算机处理能力测试 2402专业知识面试(笔试+口试) 2404专业外语考试(笔试+口试)
 
 
 
 
 
    100800中药学 8    
 
 
 
 
 
接收推免生4人左右
        01不设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4中药综合或766环境科学综合 2402专业知识面试(笔试+口试) 2404专业外语考试(笔试+口试)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资源科学研究所。随着资源科学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源学院于2003年正式成立。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资源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学院已有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教学队伍和一系列良好的支撑条件,建设了一个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的“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队伍建设 
  资源学院现有教师40人,包括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讲师4人,行政管理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这支高质量、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学院开展资源科学研究与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此外,19位国内外知名特聘教授、“985科技创新平台”聘任的2位研究员,以及在站博士后17人,也是学院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有力支撑。
  学院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0%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和研究工作经历。全体教师的所属专业涉及理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医学(中药学)和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门类。
  
  2、学科建设
  以“发展资源科学、培养高级人才、参与资源开发、实现持续发展”为目标,资源学院全面重视和加强了以“资源科学基础理论”、 “资源技术与工程”、 “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建设。 
  资源学院二级学科由1997年资源科学研究所成立时的2个增至目前的8个,拥有5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可以在自然资源、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可以在自然资源、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中药学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3年,在资源学院成立之际,“资源科学与工程”的本科专业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并开始招生。每年招生本科生25-30人,硕士生27人,博士生30人。 
  作为发起单位之一,资源学院积极参与并完成了“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作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副理事长单位以及该学会的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于2000年底专门组织召开了关于资源科学学科发展的研讨会,并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一起对资源科学的学科定位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了建议。 
  
  3、人才培养
  随着学院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壮大,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003-2011年,学院累计招收博士生356人、硕士生549人和本科生222人。目前,资源学院在读生296人,包括博士生101人,硕士生110人,本科生85人。 
  截至2011年,已为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培养了211名博士、369名硕士和126名学士,总计706名毕业生。其中:168名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继续求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8%;516名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3.1%。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为主,比如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总局、国家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及地方政府等部门,就业去向统计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145人,事业单位181人、政府机关26人和企业107人,自然就业35人,自由职业22人。
  资源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除了每月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助学金外,还设有针对博士生的1000元/人的“盘龙云海奖”、针对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1000元/人的“普洱奖”,以及“京师维康奖”、“中朗奖”等,用于奖励在科研中成绩突出的博、硕士研究生以及品学兼优的本科生。资源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建立健全了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研究生会,每年投入数万元活动经费,为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文体、社会实践、野外考察活动创造许多有利条件,多次受到学校表彰。
  
  4、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与经费 
  在2001-2010年期间,先后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总额27930万元,年均2793万元,年总经费和人均经费均呈逐年增长。在“十一五”期间,学院作为主持单位已获得12项包括“973”、“863”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等的项目。
  2)获奖 
  在2001-2010年期间,我院获得6项国家级奖励、57项省部级奖励。许多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受到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及各界人士的好评。 
  3)发表论著
  在2001-2010年期间,资源学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588篇,其中SCI文章199篇,EI文章118篇,ISTP文章38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235篇。出版专著30部。 
  4)实验室、实验基地 
  学院基本具备了可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各种实验室、实验基地和研究中心及其实验仪器设备,为学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学院拥有资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工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拥有太仆寺旗防沙治沙与生物资源开发试验研究野外基地、房山地表过程与水旱灾害模拟综合实验基地2个实验基地。此外,还是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