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安徽工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安徽工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安徽工业大学考研难吗]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工业大学考研群]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安徽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因为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安徽工业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是个不错的研究生专业,所以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考研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覆盖面广、教学和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主要呈现出如下四方面特点:第一,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高;第二,年龄结构合理,已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发展潜力空间大,主讲教师年龄均在30至55岁之间,老中青结合,教授、副教授、讲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梯队层次合理。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具有博士学位48人,在职博士16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安徽省优秀教师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5人。 
另学院学科内教授2人,外聘研究员1人,返聘教授1人,均为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前身是马鞍山钢铁学院机械系,成立于1978年,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机械系,2000年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22人(含学科内教授3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51人,在职攻读博士16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4人、安徽省优秀教师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5人。 
 
学院下设机械自动化系、机械工程系、车辆工程系、机械设计系、力学教研室、制图教研室、工程实践中心等8个系室,拥有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四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冶金智能制造及流程管理二级博士学位点。机械设计及其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机电液系统设计、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研究、机器人及先进制造技术等3个优秀创新团队。学院现有本科在校生近2000人,硕士研究生180余人。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科研项目共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及一大批企业攻关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的论文有百余篇。
 
近年来,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及实践活动中均获得好成绩,取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银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等一、二等奖多项。学院毕业生因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国、韩国、土耳其等近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及有关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马钢、莱钢、宝钢、方圆回转支承、惊天液压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安徽工业大学硕士专业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0802)

  一、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机械和制造科学领域的一级学科。机械学是对各类机械产品进行功能综合、定量描述以及性能控制的基础技术科学,研究机械系统的特性,试图应用机械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发展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机械仿生学、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传动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等。制造科学主要研究高效、低耗、智能地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提升客户价值的产品所涉及的各种制造理论、方法、技术、工艺、装备与系统等,包括零件成形制造、零件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微/纳机械系统、绿色制造等。
  机械工程学科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冶金机械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1998年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学科1991年就开始与东北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000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6年获得了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2001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98人,授予硕士学位61人。本学科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4个硕士点和1个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2008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设有“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和“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同时,结合冶金行业,承担了80余项马钢、宝钢、唐钢等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3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8篇;出版专著和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6余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二、适用学科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下列二级学科: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理论(080203),车辆工程(080204)。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语言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控制、自动化检测等科学研究工作。
  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具有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最长不超过5年,实行弹性学制。
  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
  课程学习和研究活动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为70分。在导师指导下按照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确定选修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五、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
  1.机械设计及理论
  (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 (Modern Design Theory & Methods of Machinery)
  (2)机械设备运行性能、状态监测与控制 (Working Performance and Statu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Machinery)
  (3)机械系统的数字化设计与性能仿真(Digit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Systems)
  (4)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

  2.机械电子工程
  (1)机器人技术及应用(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2)机电液系统状态监控(Status Monitoring of Machinery-Electric-Hydraulic System)
  (3)现代检测技术 ( 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数控技术及应用(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Numeral Control System)
  (2)制造业信息化与网络化制造(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Manufacturing)
  (3)现代制造系统及物流 (Modern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Logistics)

  4. 车辆工程
  (1)车辆系统动力学 (Vehicle Dynamics)
  (2)车辆振动控制技术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utomobiles)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学硕)的介绍

080200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术型学位既培养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科学研究人才,又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提升研究生发现和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机械工程学术型学位有11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仿生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机械CAD/CAE与信息集成、先进制造理论及技术、机电液系统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研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检测与精密测量、机械振动及液压振动控制技术、机械(车辆)系统虚拟设计与仿真等。
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等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器人学、现代设计方法、有限单元法及应用、非线性振动、机电控制系统、摩擦学、机械故障诊断学、先进制造工艺、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电液比例与伺服控制等。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正常年限为 2~3年。在校学习总年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入学后第一年即享受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其中一等奖壹万元/年,二等奖捌仟元/年,一二等奖获奖人数占总人数的50%。
 

2021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080200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机械工程 [08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安徽工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机电液系统设计与实现(02)工业机器人
(03)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技术
(04)特种机器人
(05)机械故障诊断与健康预测
(06)生产流程设备状态监测
(07)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
(08)先进塑性成形技术与方法
(09)表面强化及防护技术
(10)特种加工装备与技术
(11)仿生机构与结构设计
(12)机器人机构与传动
(13)CAD/CAE/CAM
招生人数: 47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62)机械原理
备  注: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专硕)的介绍

08520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含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在职工程硕士)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能够承担相关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开发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与控制、科技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有7个主要研究方向:机械CAD/CAE与信息集成、先进制造理论及技术、机电液系统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研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检测与精密测量等。课题研究工作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硕士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双导师制。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种。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正常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为半年,集中专业实践不低于半年,在校学习总年限一般不得超过4年。入学后第一年即享受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其中一等奖壹万元/年,二等奖捌仟元/年,一二等奖获奖人数占总人数的30%。主要专业课程有:现代设计方法、机械故障诊断学、有限单元法及应用、机器人学、先进制造工艺、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期限不得超过4年,课题研究不少于1年)。在职攻读的课程学习采用“进校不离岗”的半脱产方式,到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在职攻读的学位论文在本单位完成,时间规定为1.5年,最长不超过3年。主要专业课程有:现代设计方法、机械故障诊断学、有限单元法及应用、机器人学、机电控制系统、先进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080200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机械工程 [08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安徽工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 机电液系统设计与实现
02 工业机器人
03 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技术
04 特种机器人
05 机械故障诊断与健康预测
06 生产流程设备状态监测
07 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
08 先进塑性成形技术与方法
09 表面强化及防护技术
10 特种加工装备与技术
11 仿生机构与结构设计
12 机器人机构与传动
13 CAD/CAE/CAM
招生人数: 32
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62机械原理
复试科目:1、专业课笔试
  科目名称:机械设计
  参考书目:《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英语测试
3、综合面试
备  注: 1、要求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在2020年入学报到前能取得本科学历的普通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
2、专业科目考试需带计算器和绘图仪;
3、获我校2019年暑期夏令营“优秀营员”的一志愿考生,如进入复试,可免综合面试环节。

安徽工业大学考研专业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0802)

  一、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机械和制造科学领域的一级学科。机械学是对各类机械产品进行功能综合、定量描述以及性能控制的基础技术科学,研究机械系统的特性,试图应用机械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发展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机械仿生学、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传动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等。制造科学主要研究高效、低耗、智能地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提升客户价值的产品所涉及的各种制造理论、方法、技术、工艺、装备与系统等,包括零件成形制造、零件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微/纳机械系统、绿色制造等。
  机械工程学科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冶金机械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1998年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学科1991年就开始与东北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000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6年获得了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2001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98人,授予硕士学位61人。本学科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4个硕士点和1个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2008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设有“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和“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同时,结合冶金行业,承担了80余项马钢、宝钢、唐钢等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3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8篇;出版专著和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6余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二、适用学科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下列二级学科: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理论(080203),车辆工程(080204)。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语言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控制、自动化检测等科学研究工作。
  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具有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最长不超过5年,实行弹性学制。
  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
  课程学习和研究活动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为70分。在导师指导下按照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确定选修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五、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
  1.机械设计及理论
  (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 (Modern Design Theory & Methods of Machinery)
  (2)机械设备运行性能、状态监测与控制 (Working Performance and Statu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Machinery)
  (3)机械系统的数字化设计与性能仿真(Digit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Systems)
  (4)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

  2.机械电子工程
  (1)机器人技术及应用(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2)机电液系统状态监控(Status Monitoring of Machinery-Electric-Hydraulic System)
  (3)现代检测技术 ( 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数控技术及应用(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Numeral Control System)
  (2)制造业信息化与网络化制造(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Manufacturing)
  (3)现代制造系统及物流 (Modern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Logistics)

  4. 车辆工程
  (1)车辆系统动力学 (Vehicle Dynamics)
  (2)车辆振动控制技术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utomobiles)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联系方式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安工大东校区   
邮编:243000   
电话:0555-2316517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的介绍

080104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学术型学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掌握力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工程力学学术型学位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的多学科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非线性振动及动力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仿生机构设计及动力学研究。 
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等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器人学、现代设计方法、有限单元法及应用、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等。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正常年限为 2~3年。在校学习总年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入学后第一年即享受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其中一等奖壹万元/年,二等奖捌仟元/年,一二等奖获奖人数占总人数的50%。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0802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机械工程

专业介绍

陆军装甲兵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掌握机械工程专业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难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满足军队科研院所及总装基层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简介
机械工程,于201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培养博士生约10名、硕士生约25名。机械工程学科是我院主干学科,主要从事重型、轻型、两栖、空降四大系列的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装备教学、科研和试验研究工作,在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二级学科均承担博士、硕士、本科和外军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军队“2110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领域,其中车辆工程学科为全军重点建设学科及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三、研究方向简介
五十多年来,在主导和引领我军装甲装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装甲车辆理论与总体技术”、“装甲车辆动力系统理论与技术”、“装甲车辆机电液系统测控技术及故障诊断”、“装甲车辆先进设计与理论”、“军用装备功能材料的先进加工技术及其自动化”等五个稳定的具有鲜明军事工程特色的学科方向。
四、导师队伍
机械工程专业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31名。其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6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各方向的学术骨干多数有出国留学或作访问学者的经历。
五、教学科研条件
本专业拥有装甲车辆道路试验场、野外试验站、车辆人-机-环境系统实验室、装甲车辆性能试验与仿真评估实验室、动力传动实验室、油液分析检测实验室、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结构强度分析实验室、机构创新实验室和机械动力学仿真平台。
六、教学科研学术成果
本专业参与了我军装备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制定,围绕装备体系规划、新型号研制、现役装备升级改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以“四个突击系统”为基本架构的装甲装备基本体系,在引领陆军装备技术跨越式发展、打造我军第一辆数字化坦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高速两栖车辆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动力传动系统性能集成建模、动力舱的热性能数值仿真与测试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首创的引弧微爆轰击高效经济型陶瓷加工技术和装置,成功研制了国内外首台陶瓷螺纹自动加工机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工程陶瓷界面热化学反应高效磨削的新理念,研制的陶瓷专用高效有机磨削液已推广应用。2005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995”高新工程、国际合作、国防预研、装备型号等各类项目150余项,总经费达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71项。科研成果被部队、军工和地方企业应用27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12篇。举办学术会议6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7人次。出版学术专著18部、译著4部,发明专利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门。管理制度健全,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近年来有2篇博士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入选全军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点分布

陆军装甲兵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淮海工学院 宁波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温州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华侨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贵州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青海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2 机械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085201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工程

专业介绍

邵阳学院
机械工程领域简介
邵阳学院机械工程领域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吉利集团、三一集团、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衡阳天雁机械厂、长丰集团、山河智能等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试验科研基地及实践基地,在小型风冷柴油机、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机械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领域现有专任教师及导师3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人员15人,拥有实验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有动力机械实验室、机械动力实训基地、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等省级研究平台;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8项,省市科技进步奖13项,共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90多篇。
机械工程领域培养方式:
1)采用项目承载式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模式,学生主要在联合培养企业完成学业。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产品开发、工程项目总结报告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机械工程领域培养目标:
1)掌握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
2)培养从事机械及机电设备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包括工艺过程、制造加工设备及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并能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实际技术问题。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佳木斯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盐城工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邵阳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西京学院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机械工程专业考研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
日语任选其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8机械原理
 
机械工程考研参考书: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书名 出版社 版本 作者 备注
801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六版 哈工大 任选其中一本
《理论力学》 科学出版社   李慧剑、杜国君
802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版 刘鸿文 任选其中一本
《材料力学》 科学出版社   白象忠
B01 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 《机械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安子军 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各占50%
《机械设计》 中国标准出版社 第一版 许立忠
B02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俞汉清  
M01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王先逵  
M02 切削原理及刀具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四版 陆剑中  
M03 机械制造装备 《金属切削机床》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戴曙  
M0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姜培刚  
M05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16/32位汇编语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钱晓捷  
M06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三版 方承远  
M07 液压元件 《液压元件与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李壮云  
M08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液压控制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王春行  
M09 液压传动系统 《液压传动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三版 官忠范  
M10 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安子军  
M11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 中国标准出版社 第一版 许立忠  
M12 机械设计学 《机械设计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黄靖远  
M13 轧钢工艺及设备 《板带材生产工艺及设备》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许石民  
M14 冶炼设备及工艺 《炼钢机械》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版 罗振才  
《炼铁机械》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0年版 严允进
M15 材料成形设备 《材料成形设备》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王卫卫  
M16 冲压工艺 《冲压工艺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年版 肖景容  
M17 锻造工艺 《锻造工艺过程及模具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年版 胡亚民  
M18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俞汉清  
 
机械工程研究生就业方向:
机械类专业渗透到很多行业,就业方向多种多样,除了教学、营销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