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2-2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中国农业大学保研加分
add 中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免费答疑

添加中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保研越考”,关注【保研越考】微信公众号,在保研越考微信号输入【中国农业大学保研夏令营条件、中国农业大学保研加分细则、中国农业大学保研群、中国农业大学保研学姐微信、中国农业大学保研真题、中国农业大学夏令营2021;】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农业大学保研信息
回复【夏令营信息】【保研去向】【保研来源】【入营名单】即可查看蕞新蕞全的保研数据。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将于2021年暑期举办“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2021年暑期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化学与应用化学夏令营、数学夏令营、力学夏令营,同时进行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初步选拔工作。欢迎有意报考我院化学、农药学、农产品安全、数学、力学专业的2021年推荐免试应届本科生前来参加。
鉴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我院本次云夏令营以在线活动为主要方式,同时也会参考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及要求,及时做出调整。
一、学院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于2002年由原应用化学学院、工程基础科学部、信息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而成,下设农药学、化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力学五个系。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由我国第一个农药学专业发展而来,该专业由著名化学家、农药学的奠基人黄瑞纶、胡秉方教授于1952年创建,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该学科以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开展农药学的全方位研究,赋能作物健康生长,助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本学科于1981年和1983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被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通过数十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积淀,已形成 “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农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46人专任教师团队中,90%以上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并有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博士生百篇优秀论文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青年拔尖等人才。本专业和化学专业合并招生,本科每年招生约120人,研究生约70人。本科阶段强化化学及农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参与各专业实验室提供各种创新研究实践,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理解抽象的化学问题,并继而综合利用人工智能、仪器分析、科学实(试)验等解决农药学中的科学问题。因而,通过本科阶段培养不仅掌握农药学的全面知识、而且在发表高水平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优势显著,本科毕业生40%以上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院所进一步深造,研究生毕业生大部分获得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单位的青睐。
应用化学系完整的农药学科研平台,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在利用AI开展农药活性分子设计、大型仪器支撑的新农药创制、多组学技术参与的农药毒理、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的农药制剂、融入无人机的药械及施药技术、基于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的农药残留与环境行为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有4个自主产权的农药新分子先后获得农药登记,目前还有多个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处于不同研发阶段,其中丁吡吗啉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研发制剂产品十多项获得产品登记,其中微胶囊等制剂产品已在国内外实现工业化生产和销售;针对我国种植特色开发的药械及相关使用技术数十项等。在近三年,年均经费5000万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研究成果在Chemical Reviews (IF:5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5),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1)、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IF:7)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Pest Management Science等一流农业期刊发表。
应用化学系是《农药学学报》的依托单位。《农药学学报》于1999年创刊,是我国农药学领域唯一学报级刊物,曾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奖项,在我国农药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应用化学系建有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资质单位、农药登记产品化学分析试验资质单位、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资质单位、农药登记环境试验资质单位,为农药的登记、安全使用及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 追溯到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设立化学课程;1928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创建农业应用化学系;1949年土壤化学系成立并进行农业应用化学领域人才培养;1987年建立应用化学系;1996年被评为“国家化学理科基地”,1997年化学专业开始招生;2001年成立应用化学学院;2002年整体并入新成立的理学院,称应用化学系,在化学以及应用化学两个专业招生。2010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化学学科进入ESI 1%。2019年由应用化学系拆分成立化学系。目前,应用化学系具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化学专业完整的人才体系。本系拥有教育和学科背景深厚、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50余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5余名,副教授30 余名,近年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人才十余名。教学团队中含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等,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化学系拥有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完整的教学实验方案。年均发表高水平SCI文章百余篇,包括Chemical revi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化学类顶级期刊。应用化学系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博士点及硕士点。目前,本科年招生规模为60人、硕士及博士生每年30余人。其中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在70%左右、硕士学制3年,优秀硕士生可以直接转为博士学习,同时依托于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可选拔10余名名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数学系 早在1992年就已经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农林院校中最早设立应用数学硕士点的院系,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招收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准设立运筹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调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与我校信息电气工程学院合办)。在应用数学系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潘承彪、邓乃扬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其中潘承彪教授于2013年被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评为“晨兴优秀数学教师”,邓乃扬教授于2018年获得中国运筹学会“终身成就奖”。
应用数学系已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7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6名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多数教师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或博士后。特别地,有宝钢优秀教师 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大北农”教学名师4人,校级青年新星A类人才1人。
在教学、科研方面,应用数学系教师长期以来从事运筹与优化、运筹与管理、统计抽样、生物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3年主持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2项,中华农业基金会教改项目2项;获得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举办国内学术会议5次,其中包括北京市运筹学会年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超过150篇,发表的期刊既有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刊物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 Intell. 和IEEE Trans. Neural Netw. Learn,也有基础数学中的顶尖刊物Adv. Math.。此外,在机器学习顶级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CML2021)发表论文1篇。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数学系目前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共有4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最优化理论及应用、代数学理论及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应用和分析、方程理论及应用。近4年培养的硕、博研究生超过50 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三大检索论文超过20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次,获校十佳硕士毕业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各1篇。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就业主要集中在IT企业、金融行业、政府部门及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连续多年就业率100%。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 发展和构建始于1953年,分别于1986年、2005年获得计算力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1982年与我校工学院共建车辆工程博士点,培养出我国首位农业工程博士。目前,本学科汇聚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23人,跨学科教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二具有海外经历,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省部级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 “大北农”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人,全国高校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
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形成“计算力学、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农业工程与生物力学”相互融合、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学科方向。计算力学方向围绕大型结构疲劳与损伤、复杂颗粒系统多相流动等领域开展数值仿真研究,支撑工程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方向围绕准晶及智能材料宏、微观结构特性开展理论研究,相关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农业工程与生物力学围绕现代农业精准施药技术等农业工程问题,发展多场耦合计算与方法,支撑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长期稳定发展,本学科在多个科研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获得良好声望。李明瑞教授研发的有限元软件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广泛应用;黄文彬教授在塑性理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焦群英教授开发的转动机械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在航天、电力等领域广泛使用;徐泳教授在散体力学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威望;高阳教授在准晶材料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
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余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出版科学专著、教材十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是我校科研论文产出人均最高的学科。
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力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奖。研究生就业前景好,连续多年来就业率100%。学科秉承通过科学构建综合性、实践性教育体系,培养理论与学术基础扎实、社会责任感强、实践经验丰富、知农爱农的领导型和行动型力学人才的目标,多年来为高校、科研院所、重要企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多人已成为相关单位业务骨干或领军人才。
 
二、申请条件
 1、 2022年本科毕业的各高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相关学科本科生:农药学、化学及相关学科;数学、统计学及相关学科;力学、机械工程科学、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
 2. 对农药学、化学、数学科学及力学科学,有浓厚兴趣,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3. 本科期间学习优秀,学生GPA和总评成绩在年级前20%;无不及格现象未受过任何处分,能正常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熟练掌握英语,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四级425分以上。
 4、如有特殊培养潜质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以上第3条。但须有两名本专业教授推荐,并提交《教授推荐信》,其中至少有一封为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在职教授的推荐信,才具有报名资格。
 5、身体健康,符合体检标准。
三、申请流程
 1、网络申请:6月24日前加入“2021理学院夏令营”微信群,6月25日-27日在微信群中以问卷星形式报名,6月28日下午3:00公布入营名单。
 2、材料提交:录取营员将相关材料于7月1日下午3:00前发送到以下邮箱:
农药学:pangsen7812@cau.edu.cn (逄老师)
化学:2014026@cau.edu.cn (郑老师)
数学:cau_shuxue@163.com(林老师)
力学:ygao@cau.edu.cn(高老师)
 相关材料包括:
(1) 本科阶段成绩单1份;前3年(四年制学生)或前4年(五年制学生)GPA成绩排名证明(双学位学生同时附双学位成绩单及GPA排名)和综合排名证明;成绩单、GPA排名、综合排名均需加盖有所在学校或学院责任人签字的教务公章
(2)大学英语CET考试成绩单
(3)其他证明材料:发表的文章、本科期间获奖证书、本科期间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发明专利等证书
(4) 若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职教授特别推荐的学生应另需提交推荐信,需有电子签名。
四、日程安排及内容
2021年7月7-9日,远程线上进行。
主要内容:
1、前沿教师学术讲座、重点实验室及学科介绍;
2、互动导师及学长直播云交流分享会;
3、导师远程面试。
五、 结业
学院将对远程面试考核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优秀营员证明,优先接收为推荐免试生、签订导师接收意向函,待推免工作启动后可免推免复试环节;若未获得免试资格,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初试成绩排名满足本专业分数线上前60%要求,可免统考复试环节。
招生推免政策最终以教育部相关要求为准,如有调整,以最新政策和文件规定要求为准实施,请及时关注网站。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将于2021年暑期举办“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2021年暑期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化学与应用化学夏令营、数学夏令营、力学夏令营,同时进行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初步选拔工作。欢迎有意报考我院化学、农药学、农产品安全、数学、力学专业的2021年推荐免试应届本科生前来参加。
鉴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我院本次云夏令营以在线活动为主要方式,同时也会参考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及要求,及时做出调整。
一、学院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于2002年由原应用化学学院、工程基础科学部、信息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而成,下设农药学、化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力学五个系。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由我国第一个农药学专业发展而来,该专业由著名化学家、农药学的奠基人黄瑞纶、胡秉方教授于1952年创建,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该学科以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开展农药学的全方位研究,赋能作物健康生长,助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本学科于1981年和1983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被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通过数十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积淀,已形成 “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农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46人专任教师团队中,90%以上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并有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博士生百篇优秀论文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青年拔尖等人才。本专业和化学专业合并招生,本科每年招生约120人,研究生约70人。本科阶段强化化学及农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参与各专业实验室提供各种创新研究实践,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理解抽象的化学问题,并继而综合利用人工智能、仪器分析、科学实(试)验等解决农药学中的科学问题。因而,通过本科阶段培养不仅掌握农药学的全面知识、而且在发表高水平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优势显著,本科毕业生40%以上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院所进一步深造,研究生毕业生大部分获得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单位的青睐。
应用化学系完整的农药学科研平台,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在利用AI开展农药活性分子设计、大型仪器支撑的新农药创制、多组学技术参与的农药毒理、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的农药制剂、融入无人机的药械及施药技术、基于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的农药残留与环境行为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有4个自主产权的农药新分子先后获得农药登记,目前还有多个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处于不同研发阶段,其中丁吡吗啉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研发制剂产品十多项获得产品登记,其中微胶囊等制剂产品已在国内外实现工业化生产和销售;针对我国种植特色开发的药械及相关使用技术数十项等。在近三年,年均经费5000万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研究成果在Chemical Reviews (IF:5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5),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1)、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IF:7)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Pest Management Science等一流农业期刊发表。
应用化学系是《农药学学报》的依托单位。《农药学学报》于1999年创刊,是我国农药学领域唯一学报级刊物,曾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奖项,在我国农药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应用化学系建有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资质单位、农药登记产品化学分析试验资质单位、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资质单位、农药登记环境试验资质单位,为农药的登记、安全使用及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 追溯到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设立化学课程;1928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创建农业应用化学系;1949年土壤化学系成立并进行农业应用化学领域人才培养;1987年建立应用化学系;1996年被评为“国家化学理科基地”,1997年化学专业开始招生;2001年成立应用化学学院;2002年整体并入新成立的理学院,称应用化学系,在化学以及应用化学两个专业招生。2010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化学学科进入ESI 1%。2019年由应用化学系拆分成立化学系。目前,应用化学系具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化学专业完整的人才体系。本系拥有教育和学科背景深厚、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50余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5余名,副教授30 余名,近年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人才十余名。教学团队中含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等,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化学系拥有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完整的教学实验方案。年均发表高水平SCI文章百余篇,包括Chemical revi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化学类顶级期刊。应用化学系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博士点及硕士点。目前,本科年招生规模为60人、硕士及博士生每年30余人。其中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在70%左右、硕士学制3年,优秀硕士生可以直接转为博士学习,同时依托于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可选拔10余名名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数学系 早在1992年就已经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农林院校中最早设立应用数学硕士点的院系,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招收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准设立运筹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调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与我校信息电气工程学院合办)。在应用数学系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潘承彪、邓乃扬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其中潘承彪教授于2013年被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评为“晨兴优秀数学教师”,邓乃扬教授于2018年获得中国运筹学会“终身成就奖”。
应用数学系已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7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6名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多数教师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或博士后。特别地,有宝钢优秀教师 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大北农”教学名师4人,校级青年新星A类人才1人。
在教学、科研方面,应用数学系教师长期以来从事运筹与优化、运筹与管理、统计抽样、生物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3年主持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2项,中华农业基金会教改项目2项;获得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举办国内学术会议5次,其中包括北京市运筹学会年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超过150篇,发表的期刊既有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刊物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 Intell. 和IEEE Trans. Neural Netw. Learn,也有基础数学中的顶尖刊物Adv. Math.。此外,在机器学习顶级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CML2021)发表论文1篇。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数学系目前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共有4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最优化理论及应用、代数学理论及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应用和分析、方程理论及应用。近4年培养的硕、博研究生超过50 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三大检索论文超过20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次,获校十佳硕士毕业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各1篇。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就业主要集中在IT企业、金融行业、政府部门及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连续多年就业率100%。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 发展和构建始于1953年,分别于1986年、2005年获得计算力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1982年与我校工学院共建车辆工程博士点,培养出我国首位农业工程博士。目前,本学科汇聚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23人,跨学科教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二具有海外经历,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省部级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 “大北农”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人,全国高校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
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形成“计算力学、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农业工程与生物力学”相互融合、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学科方向。计算力学方向围绕大型结构疲劳与损伤、复杂颗粒系统多相流动等领域开展数值仿真研究,支撑工程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方向围绕准晶及智能材料宏、微观结构特性开展理论研究,相关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农业工程与生物力学围绕现代农业精准施药技术等农业工程问题,发展多场耦合计算与方法,支撑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长期稳定发展,本学科在多个科研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获得良好声望。李明瑞教授研发的有限元软件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广泛应用;黄文彬教授在塑性理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焦群英教授开发的转动机械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在航天、电力等领域广泛使用;徐泳教授在散体力学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威望;高阳教授在准晶材料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
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余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出版科学专著、教材十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是我校科研论文产出人均最高的学科。
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力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奖。研究生就业前景好,连续多年来就业率100%。学科秉承通过科学构建综合性、实践性教育体系,培养理论与学术基础扎实、社会责任感强、实践经验丰富、知农爱农的领导型和行动型力学人才的目标,多年来为高校、科研院所、重要企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多人已成为相关单位业务骨干或领军人才。
 
二、申请条件
 1、 2022年本科毕业的各高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相关学科本科生:农药学、化学及相关学科;数学、统计学及相关学科;力学、机械工程科学、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
 2. 对农药学、化学、数学科学及力学科学,有浓厚兴趣,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3. 本科期间学习优秀,学生GPA和总评成绩在年级前20%;无不及格现象未受过任何处分,能正常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熟练掌握英语,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四级425分以上。
 4、如有特殊培养潜质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以上第3条。但须有两名本专业教授推荐,并提交《教授推荐信》,其中至少有一封为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在职教授的推荐信,才具有报名资格。
 5、身体健康,符合体检标准。
三、申请流程
 1、网络申请:6月24日前加入“2021理学院夏令营”微信群,6月25日-27日在微信群中以问卷星形式报名,6月28日下午3:00公布入营名单。
 2、材料提交:录取营员将相关材料于7月1日下午3:00前发送到以下邮箱:
农药学:pangsen7812@cau.edu.cn (逄老师)
化学:2014026@cau.edu.cn (郑老师)
数学:cau_shuxue@163.com(林老师)
力学:ygao@cau.edu.cn(高老师)
 相关材料包括:
(1) 本科阶段成绩单1份;前3年(四年制学生)或前4年(五年制学生)GPA成绩排名证明(双学位学生同时附双学位成绩单及GPA排名)和综合排名证明;成绩单、GPA排名、综合排名均需加盖有所在学校或学院责任人签字的教务公章
(2)大学英语CET考试成绩单
(3)其他证明材料:发表的文章、本科期间获奖证书、本科期间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发明专利等证书
(4) 若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职教授特别推荐的学生应另需提交推荐信,需有电子签名。
四、日程安排及内容
2021年7月7-9日,远程线上进行。
主要内容:
1、前沿教师学术讲座、重点实验室及学科介绍;
2、互动导师及学长直播云交流分享会;
3、导师远程面试。
五、 结业
学院将对远程面试考核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优秀营员证明,优先接收为推荐免试生、签订导师接收意向函,待推免工作启动后可免推免复试环节;若未获得免试资格,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初试成绩排名满足本专业分数线上前60%要求,可免统考复试环节。
招生推免政策最终以教育部相关要求为准,如有调整,以最新政策和文件规定要求为准实施,请及时关注网站。
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将于2021年暑期举办“2021年暑期大学生化学夏令营”活动,同时进行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初步选拔工作。欢迎有意报考化学专业的2021年推荐免试应届本科生前来参加。
鉴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本次云夏令营以在线活动为主要方式,同时也会参考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及要求,及时做出调整。
一、化学系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为985和双一流高校,化学系始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国农业化学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祥地之一。化学系有化学本科专业,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完整的育人体系。化学专业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教学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并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1%,在2021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为A–,发展势头喜人。
化学系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46名,包括15名教授,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多名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中任职,在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处于一流水平。年均在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等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百余篇。研究方向包括有机合成、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物理化学、计算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化学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具有深厚化学功底又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一体化、多维度、特色鲜明的人才教育体系。目前,本科年招生规模为60人,研究生为30人,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在70%左右。硕士学制3年,优秀硕士生可以直接转为博士学习,直博生学制5年,同时依托于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可选拔10余名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多数毕业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著名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合)资企业。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化学专业培养的学生13人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5人在海外高水平大学担任教职,多人在企事业单位担任CEO和部门经理。
二、申请条件
1、2022年本科毕业的各高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相关学科本科生,包括化学、药学、制药工程、化学工程、农药学等。
2、对化学有浓厚兴趣,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3、本科期间学习优秀,学生GPA和总评成绩在年级前20%;无不及格现象未受过任何处分,能正常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熟练掌握英语,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四级425分以上。
4、如有特殊培养潜质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以上第3条。但须有两名本专业教授推荐,并提交《教授推荐信》,其中至少有一封为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在职教授的推荐信,才具有报名资格。
5、身体健康,符合招生体检标准。
三、申请流程
1、网络申请:6月24日前加入“2021理学院夏令营”微信群,6月25-27日在微信群中以问卷星形式报名,6月28日下午3:00公布入营名单。
2、材料提交:录取营员将相关材料于7月1日下午3:00前发送到以下邮箱:
2014026@cau.edu.cn(郑老师)
相关材料包括:
(1)本科阶段成绩单1份;前3年(四年制学生)或前4年(五年制学生)GPA成绩排名证明(双学位学生同时附双学位成绩单及GPA排名)和综合排名证明;成绩单、GPA排名、综合排名均需加盖有所在学校或学院责任人签字的教务公章。
(2)大学英语CET考试成绩单。
(3)其他证明材料:发表的文章、本科期间获奖证书、本科期间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发明专利等证书。
(4)若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职教授特别推荐的学生应另需提交推荐信,需有电子签名。
四、日程安排及内容
2021年7月7-9日,远程线上进行。
主要内容:
1、前沿教师学术讲座、重点实验室及学科介绍;
2、互动导师及学长直播云交流分享会;
3、导师远程面试。
五、结业
学院将对远程面试考核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优秀营员证明,优先接收为推荐免试生、签订导师接收意向函,待推免工作启动后可免推免复试环节;若未获得免试资格,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初试成绩排名满足本专业分数线上前60%要求,可免统考复试环节。
招生推免政策最终以教育部相关要求为准,如有调整,以最新政策和文件规定要求为准实施,请及时关注网站。
以2021中国农业大学推免研究生招生简章为例
(一)考生预报名
9月10日至9月20日,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且有意愿报考我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本校和外校),须登录“中国农业大学推免预报名系统”填报信息,提交成功后下载打印《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推免生预报名志愿填报信息表》。
(二)学院审核并通知复试
学院通过系统审核考生申请材料并通知考生参加复试,考生需要及时在系统中回复学院是否参加复试(复试具体安排以学院通知为准)。
(三)考生参加复试,学院确定预录取名单
复试形式为网络远程面试,考生复试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推免生预报名志愿填报信息表》1份;
2. 加盖本科就读学校教务部门公章的本科全部课程成绩单1份;
3. 外语水平证明(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托福、雅思、PETS等成绩单)
4. 学生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物及其它可证明学术水平与能力的材料及获奖证书)(非必须)。
申请者提供的材料应符合要求并真实、准确与有效,如有弄虚作假,或隐瞒重要信息,任何阶段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资格。
(四)国家推免系统填报及接收待录取通知
取得预录取资格考生,待国家推免服务系统开通后(预计9月28日),仍须在国家推免服务系统中完成填报志愿、接收待录取等操作,否则待录取资格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