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分析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中国政法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企业管理考研专业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学考研专业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考研专业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会计学考研专业分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中国政法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政法大学排名]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群]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分析正文
学校介绍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专业介绍
新闻与传播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专业,使其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新闻传播专业网站是指以新闻传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自1999年国内首个传媒频道——“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建立至今,传媒网站规模数量大增,形态逐渐成熟。据不完全统计,传媒网站已达200多个,内容涵盖众多门类和分支;有些已经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在业界与学界形成较大影响力。传媒网站的板块格(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局相对稳定,大致可分4类:综合性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媒体网站传媒频道、商业网站传媒频道、新闻传播管理和行业组织机构网站等。
考试科目
研究方向 |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或内容 | 初试参考书目或教材 |
055200新闻与传播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外国语(七选一,详见目录说明) 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 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
复试科目: 1.法制新闻 2.网络与媒体法务 |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新闻理论教程》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参考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新闻理论教程》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费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非法学)研究生均需缴纳学费。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费标准为8000元/生.学年,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缴纳,按二学年缴纳
主要导师
杨明: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实验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硕士。学术成果:1、参与《动画概论》的编写与修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参与《动画创作基础》的编写与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3、主笔《全国计算机数字图形图像应用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二级动画基础》。
邓力:本硕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领域为新闻学与政治传播方向,具体研究兴趣包括新闻的社会学分析、媒体与公共性、社会运动与公民表达等。主持课题:2014 年-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转型期社会冲突事件中的媒体角色与公众认知》、2018年- 中国政法(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媒介化政治时代中社会抗争作为可沟通事件的传播机制与共意模式》、2015年-2017年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期社会冲突事件中的新媒体与社会动员》。
祖昊:传播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传播研究与教学。先后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研究成员,重点项目“政治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研究”研究成员,一般项目“全媒体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传播策(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略研究”研究成员,一般项目“多民族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内部生成机制与传播研究”项目成员。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战线》、《国际新闻界》、《青海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论文集上发表独著、合著十余篇。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zhongguozhengfadaxue/zhuanye_34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