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中药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谭树华

中药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谭树华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硕士导师介绍汇总(一)]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导师介绍:张陆勇]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导师介绍:胡容]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导师介绍:郭青龙]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硕士导师介绍汇总表] [中药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李谦]

中国药科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2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中国药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群]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药科大学保研夏令营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调剂2022最新信息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2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中药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谭树华正文


  个人简介
  谭树华,男,1965年7月生。中国药科大学生化药学博士(1994~1997年),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后(2003~2007),教授。历任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主任,江苏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现担任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
  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及江苏省“八五”科技攻关酶工程领域项目2项,主持国家新药研究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师奖励基金项目1项(光明日报2002年3月6日表彰),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科技厅项目1项,主持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1项,主持中国药科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项,主持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多项。
  在国外SCI及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级鉴定成果3项(主持1项,参加2项),试生产批文1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均获授权)。荣获第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新华日报2002年1月31号表彰)、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轻工业厅科技进步特等奖、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 杰出表现津贴奖(FY2005~06)等奖项。入选江苏省“333”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教学方面,讲授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课程、本科生“药学概论”及新生研讨课课程、硕士生“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及“Adva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课程、博士生“生物药物研究与技术进展” 课程等。其中为本科生讲授的“生物工程”课程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I类优秀课程奖及精品课程奖,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的科技作品曾荣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等奖。
  教 材方面,主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已出版),副主编《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已出版),副主编《生物技术制药概论》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已出版),共同编写《生物工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已出版)。主编《药学分子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即将出版)。

  研究兴趣
  1. 生物新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 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3. 药物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研究
  4. 生物药物靶向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
  1. E-mail: ; tanshuhua126@126.com
  2. 电话:025-83271012
  3. 手机:15850538060
  4. 通讯地址:南京市童家巷24号
  中国药科大学 211信箱(邮编:210009)

  代表论文
  1. Shen L, Liu Z, Xie F, Zhang X, Tan S*. A novel approach for secretion of heterologous proteins with correct N-terminal processing by using alpha-factor pre sequence in Pichia pastoris. Protein Pept Lett. 2012; 19 (9):1005-9
  2. Huang C, Zhang X, Qu J, Zhang P, Tan S*, Robust preparative-scale extracellular production of hirudin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its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2; 39(10):1487–1494
  3. Zhang H, Dramou P, He H, Tan S*, Pham-Huy C, Pan H. Molecularly Imprinted Stationary Phase Prepared by Reverse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for 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Gatifloxacin in Aqueous Media. J Chromatogr Sci. 2012;50(6):499-508
  4. Lv J, Huang C, Zhang X, Tan S*. Extracellular secretion of anticoagulant peptide hirudin in Lactococcus lactis using SP310mut2 signal peptide. Biotechnol Lett 2012;34 (1):61-5.
  5. Chen Z, Pierre D, He H, Tan S*, Pham-Huy C, Hong H, Huang J. Adsorption behavior of epirubicin hydrochloride on carboxylated carbon nanotubes. Int J Pharm 2011;405 (1-2):153-61.
  6. Tan S *, Wu W, Li X, Cui L, Li B, Ruan Q. Enhanced secretion of adhesive recognition sequence containing hirudin III mutein in E. coli. Mol Biotechnol 2007;36 (1):1-8.
  7. Tan S, Cheng PW. Mucin biosynthesis: identification of the cis-regulatory elements of human C2GnT-M gene.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07;36 (6):737-45.
  8. Tan S, Wu W, Liu J, Kong Y, Pu Y, Yuan R. Efficient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of recombinant hirudin III in E. coli using the L-asparaginase II signal sequence. Protein Expr Purif 2002;25 (3):430-6.
  9. Hashimoto M, Tan S, Mori N, Cheng H, Cheng PW. Mucin biosynthesis: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mouse mucus-type core 2 beta1,6 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 Glycobiology 2007;17 (9):994-1006.
  10. Radhakrishnan P, Beum PV, Tan S, Cheng PW. Butyrate induces sLex synthesis by stimulation of selective glycosyltransferase gen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359 (3):457-62.
  11. Nemec KN, Pande AH, Qin S, Bieber Urbauer RJ, Tan S, Moe D, Tatulian SA.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effects of tryptophans inserted into the membrane-binding and substrate-binding sites of human group IIA phospholipase A2. Biochemistry 2006;45 (41):12448-60.
  12. Pande AH, Moe D, Nemec KN, Qin S, Tan S, Tatulian SA. Modulation of human 5-lipoxygenase activity by membrane lipids. Biochemistry 2004;43 (46):14653-66.
  13. Tan S, Wu W, Liu J, Kong Y, Pu Y, Yuan R. Efficient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of recombinant hirudin III in E. coli using the L-asparaginase II signal sequence. Protein Expr Purif 2002;25 (3):430-6.

  发明专利
  1. 谭树华,吴梧桐. 新型分泌表达载体及其在重组水蛭素表达技术中的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01113526.3 (2003.11.19授权)
  2. 吴梧桐,谭树华,崔莉,李运曼. 重组水蛭素的新用途.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03132224.7 (2006.2.22授权)
  3. 谭树华,吴梧桐,高捷,海迪乐. 酵母菌细胞破壁新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01113527.1 (2004.3.17授权)        
  4. 谭树华,王航,许静. 新型双作用靶点重组水蛭素突变体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201010618036.8;公开号:CN102153646A;公开日期2011.08.17
  5. 谭树华, 吴梧桐, 黄翠翠, 吕静. 大肠杆菌高效分泌表达新系统及其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201010617881.3;公开号:CN102154359A;公开日期2011.08.17
  6. 谭树华,吴梧桐,龚晓健. 重组水蛭素在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201110195495.4;公开号:CN102258771A;公开日期2011.11.30
  7. 谭树华,张学瑞,赵芳,塞拉,郭享邑. 低免疫原性重组水蛭素突变体的制备.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201210013460.9;公开号:CN102584988A ;公开日期 2012.07.18
  8. 谭树华,王静. 重组水蛭素滴眼剂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201210248432.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添加中国药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药科大学报录比、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群、中国药科大学学姐微信、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真题、中国药科大学专业目录、中国药科大学排名、中国药科大学保研、中国药科大学公众号、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药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zhongguoyaoke/daoshi_47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