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导师:李奋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导师:李奋飞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王欣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史际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刘俊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吴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导师:张广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导师:姚欢庆]

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2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中国人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人民大学保研夏令营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调剂2022最新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2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导师:李奋飞正文

►个人简介
李奋飞
男,汉族,生于河南上蔡,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2012.1-2013.1,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1.9-2004.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8.9-2001.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1.9-1995.7,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专业本科生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律师制度。


►社会兼职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


►荣誉奖励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7)
中国人民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奖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07)(2008)


►代表性成果
论文和学术随笔:
1.《对立案与侦查关系的再认识》,载《法学家》2006年第3期。
2.《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
3.《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载《法学家》2009年第1期。
4.《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 期。(第二作者)
5.《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
6.《刑事再审程序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
7.《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的理性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
8.《从“复印件主义”走向“起诉状一本主义”》,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司法解释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虚置”的成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6年第5期。
10.《为什么人们对“杀人狂魔”充满同情?》,载《法学家茶座》第14卷。
11.《论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正当性》,《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3辑。(第二作者)
12.《超期羁押的“制度性”治理》,载《刑事法探究》第1卷。
13.《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补偿被害人》,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22日。
14.《程序正义有局限么》,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28日。
15.《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6.《刑事再审启动权质疑》,载《人大法律评论》2003年第2卷。(第二作者)
17.《辩护律师阅卷权的受制及其矫正》,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陈卫东教授主编)
18.《人们因何聘请律师》,载《检察日报》2010年1月21日。
19.《在正义的路上》,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
20.《“将讯问被告人作为法庭调查的开始”有所不妥》,《法制日报》 2006年10月26日。
21.《“邱兴华案”,咋没人关注被害人利益》,载《检察日报》2006年12月25日。
22.《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2卷。(第二作者)
23.《邱兴华之死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3期。
24.《以独立的民事诉讼追缴境外赃款》,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6日。
25.《让错案的纠正不再依赖于偶然》,载《检察日报》2007年3月19 日。
26.《“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英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1期。
27.《侦查讯问程序改革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
28.《城乡同比选举之后》,载《法治周末》2011年5月11日。
29.《正义从哪里来》,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6期。
30.《抗拒为什么不应从严》,载《检察日报》2006年5月22日。
31.《为什么要强调被告人的权利》,载《中国审判》2006年第8期。
32.《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式”构建》,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5期。
33.《通过程序实现死刑的公正适用》,载《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周国均、陈卫东主编。
34.《对“客观真实观”的几点批判》,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
35.《让维护正义的人首先获得正义》,载《律师与法制》2006年第8期。
36.《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时间应当提前》,载《检察日报》2006年2月20日。
37.《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
38.《法官不应因行使判断权而遭受惩罚》,载《法制日报》2006年6月29日。
39.《“案件告破立即表彰”的做法欠妥》,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3日。
40.《人权有保障,利益才能平衡》,载《长城月报》2011年第9期。
41.《从“报复性司法”走向“恢复性司法”》,载《法制日报》2006年5月18日。
42.《从“莫兆军案”看“客观真实观”的缺陷》,载《刑事法判解研究 》2005年第1辑。
43.《量刑建议制度之初步研究》,载《检察实践》2005年第6期。
44.《在“法律安全”和“社会安全”之间》,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1期。
45.《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之初步研究》,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2卷。
46.《不折腾的中国需要更多“非暴力沟通”》,载《法学家茶座》第27期。
47.《通向法治中国之路》,载《法制日报》2009年4月23日。
48.《法律人的风度》,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
49.《拿什么来终结“诽谤政府案”》,载《检察风云》2009年第10期。
50.《刑事诉讼立法应拒绝“崇高”》,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期。
51.《裁判者靠什么来认知事实》,载《法学家茶座》第29辑。
52.《处置“涉黑财产”的法律之思》,载《法制日报》2011年7月6日。
53.《如何看待律师业的“教育整顿”》,载《法制日报》2011年5月11日。
54.《“马克东诈骗案”遭遇冷漠折射出什么?》,载《检察日报》2008年3月7日。
55.《“千人下跪求见市长事件”三问》,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1期。
56.《法律兴亡,“我”的责任》,载《法学家茶座》第31期。
57.《从“有错必纠”走向“有限纠错”》,载《中国检察官》2011第21期。
58.《比改称“失足妇女”更重要的》,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3期。
59.《刑事诉讼的公民参与》,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13期。
60.《刑辩律师该对败诉负责吗》,载《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4期。
61.《“禁止强迫自证其罪”解析》,载《法制日报》2010年5月26日。
62.《小强白挨一顿打——小案折射的法律信仰》,载《检察日报》2009年7月20日。
63.《裁判者靠什么来认知事实》,载《法学家茶座》第29期。
64.《从“八位特邀代表”说起》,载《检察日报》2009年6月4日。
65.《刑诉法大修应强化可操作性》,载《新京报》2011年8月25日。
66.《修改不修改,其实都对我们意义不大》,载《法学家茶座》第17期。
67.《听法官一席话》,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6期。
68.《保障权利:从程序做起》,载《检察日报》2009年1月22日。
69.《关注刑讯逼供防治的系统化研究》,载《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4日。
70.《“准则”的生命在于厉行》,载《检察日报》2010年2月12日。
71.《减刑制度之完善未有穷期》,载《法治周末》2011年5月3日。
72.《让司法程序不再仅仅是办案的“手续”》,载《法学家茶座》第25期。
73.《我国司法解释体制的反思与重构》,载《诉讼法学研究》2006年第11卷。
74.《许霆案中的程序问题》,载《中国诉讼法判解》2009年第7卷。
75.《潜规则与土政策》,载《检察日报》2010年4月8日。
76.《宪法的权威和人民的尊严》,载《欧洲时报》2011年6月2日。
77.《影响性诉讼打造法治中国》,载《检察风云》2009年第7期。
78.《拿什么终结身体维权》,载《检察日报》2010年2月11日。
79.《比冤狱更可怕的》,载《法学家茶座》第33期。
80.《腐败的社会基础》,载《检察日报》2010年6月24日。
81.《从邓玉娇案看正当防卫的司法证明》,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9期。
82.《“逮捕”无法承受之重》,载《检察日报》2009年2月12日。
83.《没有真相也要实现正义》,载《检察日报》2007年11月26日。
84.《中国排除非法证据的困境在哪里》,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6期。
85.《从“近亲属出庭作证豁免”说开去》,载《法制日报》2012年3月14日。
86.《关于“程序”的断想》,载《法制日报》2011年7月27日。
87.《相互信任才能“有效辩护”》,载《法制日报》2012年2月15日。
88.《权利的生命在于实现》,载《法制日报》2008年3月10日。
89.《请不要轻易指责民意干预司法》,载《检察日报》2008年2月22日。
90.《法律人要有“泥土精神”》,载《法制日报》2011年9月14日。
91.《从薄熙来案看我国诉讼文明进步》,载《检察日报》3013年9月4日。
92.《对薄熙来的“否认指控”不必过度阐释》,载《检察日报》2013年8月28日。
93.《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以复仇愿望的实现为中心》,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5期。
94.《翻供不应从严》,载《财经》2013年第26期。
95.《宽容的底线:中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4期。
96.《从防范冤错案看辨认规则的适用》,载《检察日报》2013年8月13日。
97.《刑事诉讼法的语言技术品评》,载《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13期。
98.《让司法成为公民权利救济的主渠道》,载《中国检察官》2013年第9期。
99.《保障律师权利就是保障每个人的权利》,载《法制周末》2013年5月29日。
100.《贪官为何只收不送》,载《方圆律政》2013年第4期。
101.《大案走向“真辩”》,载《方圆律政》2013年第9期。
102.《美国死刑冤案证据剖析及其启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03.《聂树斌案能不能认定为错案》,载《法学家茶座》第40期。
104.《为法官者应当有“慈悲救人之心”》,载《法学家茶座》第41期。
105.《“那一刻”,我们如何选择》,载《检察日报》2014年4月23日。
106.《中国确立沉默权了吗》,载《检察日报》2014年5月14日。
107.《司法如何赢得公众信任》,载《检察日报》2014年5月28日。
108.《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比较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2期。
109.《迈出依法独立审判关键一步》,载《法制周末》2014年6月19日。
110.《治疗社会冷漠需要制度更给力》,载《检察日报》2014年6月11日。
111.《庭审布局:于细微处见法治》,载《检察日报》2014年7月2日。
112.《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实证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13.《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新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14.《体制不是违法的挡箭牌》,载《法制日报》2014年12月3日。
115.《你是知识分子吗》,载《检察日报》2014年12月3日。
116.《守护正义的底线》,载《检察日报》2014年7月23日。
117.《不能让涉腐官员“一死了之”》,载《检察日报》2014年8月27日。
著作和教材
1.《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独著)
2.《有一种力量——转型社会的法治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独著)
3.《程序合法性研究——以刑事诉讼法为范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独著)
4.《<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21世纪法学课程学习与考试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编著)
5.《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5.《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6.《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简化审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7.《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
8.《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程荣斌主编。(参编)
9.《刑事诉讼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
10.《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
11.《刑事诉讼法》(法规关联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编著)
12.《刑事诉讼法》(司法考试考点精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编著)
13.《国家司法考试名家专题》(刑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
14.《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15.《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版),陈卫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著)
16.《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
17. 《刑事诉讼法练习题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配套辅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程荣斌主编。(参编)
18.《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副主编)
19.《刑事诉讼法学关键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副主编)
20.《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著)
21.《正义的底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独著)


►代表性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微观研究——以派出所为切入点》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在押人员投诉处理的检察监督》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刑事错案的制度性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项目:《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其他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邮编:100872)
电子信箱:haorenfenfei@sina.com

添加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人民大学报录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真题、中国人民大学专业目录、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中国人民大学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zhongguorenmindaxue/daoshi_47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