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导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王欣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史际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刘俊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导师:吴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导师:张广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导师:姚欢庆]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2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中国人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人民大学保研夏令营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调剂2022最新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2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导师正文
老年学专业 杜鹏教授
一 博士生导师简介(最好附照片):主要包括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杜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1992年)。1992 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1996年在美国杜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和2001年在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老龄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获奖情况:2000 年 《社会老年学》(合作),北京市哲学社科一等奖; 1997年 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奖,1997年中国老年学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一、 教授课程
社会老年学、老龄人口学、人口概论、老龄经济学
二、 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等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人口与发展、人口迁移与流动
三、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3.北京人口计生委课题: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
4.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农村残疾人状况与发展研究
5.国家人口计生委研究室课题:新农村建设中百万人口大县人口与发展研究
四、 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专著:
1.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co-author) 1991年 联合国老龄研究所出版
2.《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 1994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合著) 1996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社会老年学》(合著) 1999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欧盟国家的老龄问题与老龄政策》 2000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6.《中国谁来养老》(主编) 2000年 鹭江出版社
7.《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高级公务员读本》(主编) 2006年 中国人口出版社
8.《老年学课程教学大纲》(主编) 2006年 中国人口出版社
9.《21世纪老年学译丛》(主编)2007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论文:
1.Long-term care for elders in China: a review and prospects 2004.8 Global Ageing
2.“未富先老”是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006.11 《人口研究》
3.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2006.9 《人口研究》
4.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 2006.3 《人口研究》
5.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2005.11 《人口研究》
6.来京人口的就业、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合 2005.7 《人口研究》
7.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2004.11 《人口研究》
8.两代人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实证分析 2004.7 《人口研究》
9.成功老龄化研究——以北京老年人为例 2003.5 《人口研究》
10.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队列分析 1999.5 《中国人口科学》
11.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2007.1 《人口学刊》
12.北京健康老人研究 2007.3 《人口与经济》
老年学专业 姚远教授
姚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1985年 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1991年美国犹他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5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访问教授。长期从事人口社会学与老年社会学方向的研究。兼任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人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老年学会副秘书长,等。主要获奖情况:2006年“非正式支持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中国家庭养老研究”,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作者),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奖”;2000年《社会老年学》(副主编),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 年 《人口学百年》(作者),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承担的主要课程
老龄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生育文化导论,老龄工作管理概论,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人口社会学,偏重人口理论、生育文化、人口史、人口思想,等。
2、 老年社会学,偏重老龄理论、老龄政策、老龄文化、家庭养老保障,等。
三、在研和已完成的主要科研课题
1、《中国人口学学科体系—人口理论与人口方法研究》(主持),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2、《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非正式支持资源的评估与利用》(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3、《中国老年妇女社会支持干预性政策及实施体系研究》(主持),联合国人口基金老龄研究项目。
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主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项目。
5、《中国‘银龄行动’试点评估报告》(主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项目。
6、《北京市老年人奥运参与问题研究》(主持),北京市老龄协会项目。
7、《北京市老年残疾人问题及政策研究》(主持),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项目。
8、《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主持),北京市海淀区老龄办研究项目。
四、主要科研成果
1、《非正式支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2、《中国家庭养老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3、《人口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人类的1/4: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译著),三联书店,2000年。
5、《中国农村人口与发展新格局》(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年。
5、《社会老年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人口学百年》(作者),北京出版社,1999年。
7、《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9、《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6》(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作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11、《生育文化学》(作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12、《生育文化研究》(作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
13、 Weakening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 A cultural explanation ,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34 (1): 26-34 Fall 2001 ( SSCI Number: 526CB )。
14、 See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amily Eldercare in Terms of Changes in the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34 (1): 69-74 Fall 2001 。
人口学专业 刘爽教授
刘爽,女,人口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人口学理事、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理事。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 / 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国别项目专家组专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曾在:前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参加联合国 / 苏联政府联合举办的第 16 届人口与发展研讨班;印度孟买国际人口学学院学习进修,获人口学专业证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与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988 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人口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与社会发展、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的理论与实践、女性研究、人口与健康等。
获奖情况:
1. 论文“对大城市外来学前儿童保健与教育状况的调查思考 -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的分析”(第一作者)获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省部级);
2. 论文“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 . 人口研究”(第二作者)获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省部级);
3. 论文“试论消除‘能力贫困’与西部大开发” 2003 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开设课程:
硕士研究生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社会政策与项目评估、人口管理
本科生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口管理、社会政策(项目)评估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 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理论研究;
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研究:现象、原因与后果;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问题研究;
4. 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项目: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执行效果研究;
5.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项目:计划生育长效机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6. 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取消生育间隔对中国人口发展影响研究;
7. 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生育政策研究;
8. 北京市统计局课题:北京市人口总量调控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1 .《全球人口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口出版社, 2004 年
2 .《常用人口统计公式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3 年(合作)
3 .《人口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田雪原主编,参加者)
4 .运用人口学指标衡量和比较妇女地位初探 . 人口研究 ,1993 年第 1 期
5. 对中国妇女从事家务劳动状况的分析 . 人口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6. 中国妇女现存子女状况与生育选择及其转变 . 中国人口科学 .1994 年第 4 期
7. 北京市失业人口问题分析 . 市场与人口分析 .1997 年第 6 期(第一作者)
8. 对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思考 . 人口学刊 .1997 年第 3 期
9. 论城市计生协在“两个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人口学刊 . 1999 年第 2 期
10. 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思考 . 中国人口科学 .1999 年第 3 期(第一作者)
11. 对大城市外来学前儿童保健与教育状况的调查思考 -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的分析 . 中国人口科学 .2000 年第 2 期(第一作者)
12 .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 . 人口研究 .2000 年第 3 期(第二作者)
13 .台湾人口婚姻:现状、特点与问题 - 兼与大陆地区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 . 人口研究 .2000 年第 4 期
14 .对青少年性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和性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 . 中国人口科学 .2000 年第 6 期(第二作者)
15 .试论消除“能力贫困”与西部大开发 . 中国人口科学 .2001 年第 5 期
16. 生育率转变对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影响 .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 年第 5 期
17. 人口管理是典型的社会公共管理 . 人口研究 .2003 年第 6 期
18.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 人口研究 .2003 年第 5 期(第二作者)
19 .男多女少无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 人口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20.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 . 人口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21. 世界各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其启示 . 人口学刊 .2005 年第 6 期
22. 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 . 人口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人口学专业 段成荣教授
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楼 603 室
通讯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 59 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邮政编码: 100872
电 话: 62511285
电子邮件:
所受教育:
2000 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9 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6 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和流动
人口统计
社会人口学(婚姻、人口与教育)
讲授课程:
人口迁移与分布
人口学概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项目: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家庭研究”( 2006 )
2. 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校级重大攻关课题“中国流动人口研究”(首席专家, 2006 )
3. 世界银行项目“中国的性别差异:事实与数据”(主持人, 2004 )
4. 联合国儿童基金、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调查”之教育专题(主持人, 2002 )
5. 北京市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外来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主持人, 2001 )
主要研究成果:
1.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2006 )
2.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 2001 )
3. 《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 1998 )
4.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 2007 )
5.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 2006 )
6.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2006 )
7. “要发展地看待城市人口容量问题”( 2005 )
8. “中国的性别差异:事实与数据”( 2005 )
9.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 2005 )
10. “我国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2004 )
11. “论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 2003 )
12. “近 20 年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调查综论”( 2002 )
13. “关于 2000 年人口普查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2001 )
14. “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 2000 )
15. “The Current and Projected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and Eldercare in China” (2000)
16. “Nonagricultural Unemployment in Beijing—A Multilevel Analysis” (2000)
17. “Emigration from Kerala: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Household Economy” (1998)
人口学专业 陈卫教授
一 博士生导师简介:主要包括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陈卫,浙江桐庐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学博士(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96年)。 2004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2000-2003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博士研究;1988-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工作。获奖情况: 2006年“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合作),国家人口计生委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奖 特等奖; 2003年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 澳大利亚人口学会 WD Borrie Prize,博士类最佳论文奖; 2000 年 《人口学百年》(合作),北京市哲学社科二等奖; 1998 年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合作),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
五、 教授课程
社会统计方法、调查数据分析与 SPSS应用、高级人口统计分析、专业英语
六、 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等
生殖健康、迁移、老龄化
七、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 中国未来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负责人),教育部基地项目, 2007-2009年
2. 中国生育率的近期趋势研究(负责人),国家人口计生委项目, 2007年
3. 海淀区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分析(负责人),海淀区统计局项目, 2006-2007年
4. 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合作者),北京市统计局项目, 2006年
5.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负责人) ,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 2004-2005年
6.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合作者),国务院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2004年
7. 取消二胎生育间隔的人口学后果研究(合作者),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 2003-2004年
8. 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合作者),福特基金项目,2001-2003年
八、 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1. 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 and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 Book chapters in Transition and Challenge: China\'s Popul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合作),人口研究, 2006.1
3. 中国的人工流产:趋势、模式与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5
4.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19, No.3, September 2004
5. 中国生育率影响因素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 2002.2
6. 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教材, 2001.1
7. 人口学教程(合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7
8. 人口转变理论评述,中国人口科学, 1999.5
9. 世纪之交的世界人口问题(合作),世界经济, 1998.4
10. 老年人权益保障手册(合作),华龄出版社, 1997.8
11. 中国的人口控制与人口增长,人口研究, 1996.1
12. 中国的低生育率,中国社会科学, 1995.2
13.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合作),高教出版社, 1994
14. 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合作),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1
15. 中国人口转变的环境影响,人口与经济, 1990.4
人口学专业 顾宝昌教授
顾宝昌
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
一、教育背景
1968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
1981 年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法学硕士
1983 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社会学和人口学硕士
1986 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博士
二、工作经历
1986 - 88 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88 - 89 年 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与发展顾问
1990 - 1998 年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1998 - 2000 年 纽约人口理事会( the Population Council )高级研究员
2001-2005 年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兼国际合作部部长
2005 年 3 - 5 月 应邀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研究学者
2001 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社会职务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兼职教授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理事会成员
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客座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口学组成员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成员
卫生部生殖健康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山西省人口研究中心顾问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 WHO )生殖健康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
美国纽约“国际计划生育展望(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 )”刊物国际编委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人口研究(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刊物国际编委
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 IUSSP)低生育率专门组成员
1981 年为第一位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奖学金出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在 1986 年第一位回国工作的人口学博士, 1988 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联合国人口基金长期顾问的中国专家, 1998 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纽约人口理事会的高级研究职务的中国人口学家。
曾受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特邀担任 1992 年在印尼巴厘举行的第四次亚太人口大会的大会发言人中唯一的中国代表。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和顾问出席了 1994 年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发大会的筹备会和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发大会和非政府论坛。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 1995 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的非政府论坛。应邀作为 1993 年在加拿大蒙特里尔、 1997 年在北京、 2005 年在法国图尔市召开的世界人口科学联盟( IUSSP )的专题会组织者。曾担任亚太经社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银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
四、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
社会人口学、人口变动与社会发展、生育趋势和人口增长、低生育率和 生育政策 、出生性别比和社会性别、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青少年生殖健康、公民社会组织
国家“八五”人口规划和九十年代人口计划的论证和研制、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省级领导培训、计划生育和人权问题、西藏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和妇女地位、计划生育白皮书、计划生育“两个转变”、优质服务试点、生育政策研究、公民社会组织与生育健康等。
五、奖励与荣誉
1992 年获得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得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等多次奖励
2000 年获美国 ISI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最佳引用奖( 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 )
2006 年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软科学奖二等奖
在国内外的许多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达数十篇
曾应邀到国内外众多大学、实际部门、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演讲
六、主要著作和发表论文
《社会人口学的视野》 199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国际观点和动向》 1996 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 ( 和徐毅、解振明 )
《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 1998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国家计生委第一批优质服务试点县评估报告集》 1999 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和张二力、解振明)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 : 中国的十年( ICPD + 10 : China )》 2004 年 6 月(和郑真真、解振明、张开宁)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2006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 2006 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蔡昉)
《 21 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2006 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曾毅、李玲、林毅夫)
《公民社会组织与生育健康》 2007 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郑真真、刘鸿雁、刘爽)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和罗伊)。载《人口研究》 1996 年第 20 卷第 5 期 1 - 16 页。
“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途径”。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研究》第 21 期(总第 105 期), 1998 年 12 月 24 日;《第一批优质服务试点区县( 1995 - 1998 )评估报告集》 614 - 625 页,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9 年;《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季刊),第 15 卷第 2 期,总第 55 期, 1999 年 6 月: 1 - 7 页。
“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研究》第 2 期(总第 164 期), 2002 年 3 月 11 日;载《人口研究》 2002 年第 26 卷第 3 期 1 - 8 页;载《改革》 2002 年第 5 期 118 - 123 页。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和郭志刚、张二力、王丰)。载《人口研究》 2003 年第 27 卷第 5 期 1 - 10 页。
“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2006,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No. 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蔡 昉 主编、顾宝昌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61-83页。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中国、印度与韩国人口趋势的比较分析”。载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主编《 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257-275页。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amily Planning and Fertility in China" (with Dudley Poston). Demography Volume 24, No. 4, November 1987: 531‑551.
"Fertility Trends in Rural China in the 1980s: Cohort Effect versus Period Effect," (with Shuzhang Yang).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6, No. 4, 1991: 3-34.
"Consequences of Fertility Decline: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in China" (with Xizhe Peng). Impact of Fertility Decline on Population Policies and Program Strategies. Korea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 Seoul, South Korea, 1992: 49-66.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Report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Zeng Yi et 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19, No. 2 (June, 1993): 283-302.
Background Paper for UNFPA Program Review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China , (with Tu Ping and Xie Zhenming). April, 1994.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reas in East Asia: What We Know," (with Krishna Roy).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10, No. 3 (September, 1995): 17-42.
"Fertility: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 China: the Many Facets of Demographic Change, edited by Alice Goldstein and Wang Feng, 1996: 69-80. Denv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China\'s Population Grows Despite Fertility Decline." 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Volume 12, No. 2, Summer 1997: 41-45. Knoxville, Tennesse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Toward a Quality of Care Approach – Reorienta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in China," (with Erli Zhang and Zhenming Xie), in Innovation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Popul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 Institutionalising Reproductive Health Programs, edited by Jay Satia, Patricia Mattews, and Aun Ting Lim. Volumes 7-8, Chapter 4: 39-52, 1999. ICOMP, Kuala Lumpur, Malaysia.
"Offering a Choice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in Deqing County, China: Changing Practice in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Since 1995” (with Ruth Simmons and Diana Szatkowski), in Responding to Cairo: Case Studies of Changing Practice in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edited by Nicole Haberland and Diana Measham, 2002: Chapter 3, 58-73. New York: the Population Council.
“Family Planning and Women’s Lives in Rural China.” (with Karen Hardee and Zhenming Xie).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Vol. 30, No. 2, June 2004: 68-76.
“China’s Local and National Fertility Polic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Wang Feng, Guo Zhigangf, and Zhang Erli).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7, 33 (1): 129-147.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翟振武教授
一 博士生导师简介 :
翟振武,安徽无为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硕士,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70~1978年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1984~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工作,1993~1994在联合国开罗人口中心任教授。兼任国家人口和计生委专家委员会成员,卫生部妇幼卫生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关爱女孩工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计生协常务理事,国际计生联亚太理事会理事,Lead China 核心教授组成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国际人口学会人口与贫困委员会副主席。2006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主要合作者之一)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特等奖,《社会抚养费调研报告》获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二等奖,《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研究》2006年获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第五届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奖)(人事部、卫生部、科技部、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人口领域最高等级的国家级奖项),2006年获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贡献奖(省部级)
二、教授课程
高级人口统计分析、研究方法的应用与误用、人口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抽样技术与应用等。
三、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
人口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四、在研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9. 环渤海人口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科协项目
10. 新时期中国生育政策研究,国家人口计生委项目
11. 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地研究,北京市哲学社科项目
12. 广东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广东省政府项目
5.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研究,福特基金会项目
6.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综合分析,国家统计局项目
五、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
《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少》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人口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 50 年代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再评价 中国人口科学 2000 年 1 期
大批判的教训与反思 人口研究 2000 年 2 期
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 人口研究 2000 年 3 期
人口与资源的百年争论 光明日报 2000 年 6 月 1 日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Prospect and Challenges, 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China, Edited by Peng Xizhe, Blackwell Publishers UK 2000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质疑 纵横 2000 年 7 期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 人口研究 2000 年 6 期
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年 6 期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中国人口科学 2001 年 1 期, 1 月 29 日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反思 教学与研究 2001 年 3 期, 3 月 20 日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人口研究 2001 年 3 期, 5 月 29 日
从普查数据看国情 人民日报 2001 年 3 月 29 日
数据质量面临的新挑战 人口研究(论坛) 2001 年 3 期, 5 月 29 日
中国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培训与需求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1 年 6 期, 11 月 29 日
中国生殖健康产业的需求与市场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 年 1 期, 1 月 29 日
努力为繁荣人口科学服务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 年 3 期, 5 月 29 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研究 2003 年 1 期, 1 月 29 日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人口研究 2003 年 5 期, 9 月 29 日
人口大国更要重视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 年 8 期, 8 月 10 日
重提安乐死立法 人口研究 2004 年 3 期 5 月 29 日
定义人口安全 人口研究 2005 年 3 期 5 月 29 日
从可持续发展看中国的人口数量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2005 年 3 期
中国知识分子:短命还是长寿? 人口研究 2005 年 5 期 9 月 29 日
“过劳死”与群体预期寿命 科学中国人 2005 年 8 月
中国 1990 年代生育水平研究 人口研究, 2007 年 1 期
人口逆淘汰: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说,中国人口科学 2007 年 1 期, 07 年 2 月 1 日
对取消强制性婚检理由的质疑,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第 7 期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 《人口研究》, 2007 年 2 期
人口学专业 邬沧萍教授
1、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邬沧萍, 1922年9月生于广东番禺。1946年毕业于香港、广州岭南大学经济学系,1951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并获得MBA学位。1951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国任教。先后在北京辅仁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国人口学会秘书长、副会长,现任顾问。曾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历任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会长现为名誉会长,曾任北京市老年学会副会长现任顾问,现任北京市老龄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连任两届国际人口研究机构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计生联亚太地区常务理、国际老年学会亚大分会常务理事。曾任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2000~2005任北京市政府参事。曾两届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和两届北京市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 1990年起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荣获人口学界的最高奖——第二届中华人口奖;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社科一等奖、三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一、二等奖;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中国老年学学会特等奖、一等奖;2000年获得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等。
2、 教授课程
社会老年学、人口理论、老年学概论、老年学名著选读
3、 主要研究方向
人口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
4、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5、 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改革开放后先后独著、合著、主编、副主编、翻译并公开出版的教科书、专著、译著、辞典等 30多部(本)。主编《社会老年学》、《老年学概论》、《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等
公开发表的论文、文章三百多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社会科学等发表的有三十多篇。
添加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人民大学报录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真题、中国人民大学专业目录、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中国人民大学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zhongguorenmindaxue/daoshi_47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