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贵州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免费答疑

【考研派 okaoyan.com】 为大家提供2021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人数相关资讯,以下是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和招生简章,在这里你可以了解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的专业和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考要求。具体请下载附件,查看贵州师范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点击下载:
贵州师范大学2021研究生招生目录
点击下载:2022年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点击下载:2021年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2021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是广大考研学子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招生专业目录包含了招生专业、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学习方式等具体信息,以下是考研派为大家整理的2021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下列链接即可查看:2021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附件【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pdf】已下载146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建校之初,以王克仁、齐泮林、曾景、萧文灿、王佩芬、朱厚锟、尹炎武、李独清、李锐夫、杨宪益、姚奠中、夏元 、谢六逸、谭戒甫、向义、熊铭青、郝新吾、汤炳正、赵咸云、梁祖荫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艰苦办学,传薪继火,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贵阳师范学院,
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成为贵州率先进入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的高校,201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座落在云岩区、白云区(求是学院)和花溪区,占地面积近280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27万人(含求是学院本科学生13000余人)。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学校学科专业实力位居贵州省高校前列。现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I类学科(群)”、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7个二级学科)、1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81个本科专业,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4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10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现有在职教职工2595人,其中师资1794 人,师资中有教授303人、副教授695人。学校师资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 人、全国优秀教师1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全国师德标兵 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两课优秀教师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3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贵州省核心专家7人、省管专家34人、贵州省优秀教师13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5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青年科技奖14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38人(千层次人才31人、百层次人才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6人、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7人。师资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22人。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1月,学校荣获“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12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现代化监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综合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BFT)贵州省考试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等挂靠在学校。
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 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1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1个贵州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全省高校唯一),2个院士工作站。近年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含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7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4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6项,全校科研经费近4.1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6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 项;国际级文艺奖2项;获批专利441项,出版学术著作344部。学术论文被SCIE、SSCI、SCI、EI、ISTP、ISSHP、CSSCI、CSCD收录5607余篇。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无线网络覆盖大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阅览区域,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全校。图书馆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三校区馆舍面积6.1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276.5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约10万   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228余种;数字资源总量达116.8TB,其中电子图书168.8万余种册,  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61个,其中自建特色数据库21个。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之一,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
(SQA-AD),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开设有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学校设有汉语  水平考试(HSK)考点,可组织实施相关汉语水平考试。
学校历经七十九年风雨,代代贵师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培训了27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

 
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特色,推动跨越,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注:相关数据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20日)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1 0301 法学 12 0702 物理学
2 0302 政治学 13 0703 化学
3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4 0705 地理学
4 0401 教育学 15 0710 生物学
5 0402 心理学 16 0713 生态学
6 0403 体育学 17 0802 机械工程
7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1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19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9 0602 中国史 20 0839 网络空间安全
10 0603 世界史 21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1 0701 数学 22 1304 美术学
 
 
 
附表3: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1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序号 硕士专业学位代码 硕士专业学位名称 专业领域
1  
0351
 
法律硕士
法律(非法学)
2 法律(法学)
3 0352 社会工作硕士 社会工作
4  
 
 
 
 
 
 
 
 
 
0451
 
 
 
 
 
 
 
 
 
 
 
教育硕士
教育管理
5 现代教育技术
6 小学教育
7 心理健康教育
8 学前教育
9 学科教学(思政)
10 学科教学(历史)
11 学科教学(语文)
12 学科教学(英语)
13 学科教学(数学)
14 学科教学(物理)
15 学科教学(化学)
16 学科教学(地理)
17 学科教学(生物)
18 学科教学(体育)
19 学科教学(音乐)
20 学科教学(美术)
21 职业技术教育
22  
 
0452
 
 
体育硕士
体育教学
23 运动训练
24 竞赛组织
25 社会体育指导
26 0454 应用心理硕士 应用心理
27 0551 翻译硕士 英语笔译
28 0953 风景园林硕士 风景园林
29 1254 旅游管理硕士 旅游管理
30  
 
1351
 
 
 
艺术硕士
音乐
31 舞蹈
32 美术
33 艺术设计
34 广播电视

 
 
贵州师范大学2020年各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一览表
 
 
培养单位代码
 
培养单位
全日制  
全日制总计
 
非全日制
学术型 专业型
001 历史与政治学院 58 90 148 -
002 法学院 17 54 71 -
003 文学院 41 70 111 18
004 教育学院 43 105 148 36
005 外国语学院 21 83 104 -
006 数学科学学院 39 52 91 -
007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6 64 90 9
008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29 25 54 -
009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61 45 106 5
010 生命科学学院 77 55 132 4
011 体育学院 21 41 62 8
012 音乐学院 - 57 57 -
013 美术学院 11 64 75 -
014 经济与管理学院 6 45 51 -
016 贵州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 34 - 34 -
017 喀斯特研究院 48 20 68 -
0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57 - 57 -
019 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 9 14 23 -
020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16 42 58 -
021 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 16 - 16 -
022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 47 47 13
023 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 20 40 -
024 传媒学院 - 21 21 -
025 心理学院 41 60 101 20
总计 691 1074 1765 113
注:2020年招生数据仅供参考。2021年各专业招生人数暂不确定,具体按照上线人数、教育部正式下    达招生计划、推免生实际录取情况并结合我校学科情况安排为准。

 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全国统考)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说明

★请考生报名前务必仔细阅读本章程

★凡报考我校研究生的,均视为已认真阅读本章程
 
一、招生计划
我校2021年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预计为1900名左右:
(一)全国统考招生计划
通过全国统考招生的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约1600名左右、非全日制约110名左右。
(二)推免计划
拟接收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约200名左右(我校接收推免   生专业详见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推免生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实际招收的推免生数以当年公布的推免生拟录取名单为准(预计将于2020年10月底公布),推免生未完成计划将转入全国统考招生计划。
(三)“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我校2021年拟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硕士研究生20~30名,招生计划专项专用。2021 年我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仅在以下专业开展招生:
院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习形式  
 
历史与政治学院
035200 社会工作 全日制  
045102 学科教学(思政) 全日制  
045109 学科教学(历史) 全日制  
法学院 035102 法律(法学) 全日制  
数学科学学院 045104 学科教学(数学) 全日制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45106 学科教学(化学) 全日制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045110 学科教学(地理) 全日制  
070501 自然地理学 全日制  
070502 人文地理学 全日制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全日制  
077601 环境科学 全日制  
077602 环境工程 全日制  
095300 风景园林 全日制  
体育学院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全日制  
045201 体育教学 全日制  
美术学院 135107 美术 全日制 01美术教育方向不招收士兵计划
135108 艺术设计 全日制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045120 职业技术教育 全日制  
(四)招生总规模最终人数、各专业招生人数暂不确定,具体按照统考实际生源情况、教育部正式下达招生计划、推免生实际录取情况并结合我校学科情况安排为准。
二、全日制、非全日硕士研究生相关说明
说明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

 
号)等相关文件。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一)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区分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二)考生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和我校招生章程自主选择报考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体招生专业见后附招生专业目录(注意: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招生专业,已在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研究方向中做出明确标注区分,请谨慎选择)。
(三)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三、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 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   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   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且根据我校培养目标,考生还应具备以下任一条件: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或以第一作者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一  篇以上(含一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论文。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2. 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

 
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3. 报名参加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且根据我校培养目标,还应具备以下任一条件: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或以第一作者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含一   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论文;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四、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
(含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或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 1. 网上预报名时间: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 网上正式报名时间: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  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 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必须牢记自己的网报用户名、密码、报名编号等,并准确填写所有信息,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等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 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   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计划余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   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进行处理。
(4)报名期间报名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 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校验。
(5)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   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填报考生身份为下列任一类:①报考我校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向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②或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请务必准确填写定向就业单位相关信息,现场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不按“定向”方式填写的,视为自动放弃享受少数民族照顾

 
政策。
(6)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7)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
(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网上确认(现场确认)与复试期间须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8)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我校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
(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
1.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2. 考生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应当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 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 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 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注:请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省、市、县、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姓名),尤其注意考生本人联系方式保持有效(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须在2021年9月初前通畅)。考生所填的通讯地址须详尽、准确,如因地址不详而出现事关个人的招生重要资料邮寄投递失误等问题,我校概不负责。
(三)网上确认(现场确认)要求:
请考生在报名前仔细阅读我校各专业报考条件,现场确认结束后,我校将对考生报考信息和现场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凡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我校报考条件不符的, 一律不准考。
五、初试
(一)准考证
2020年12月19日至28日,考生须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考试信息,并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复试。
(二)初试日期和时间:2020年12月26日至12月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 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起始时间8:30)。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
12月26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6日下午 外国语
12月27日上午 业务课一

 
12月27日下午 业务课二
12月28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学校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c.gznu.edu.cn/)。
六、复试
复试拟安排在2021年3月下旬至4月初进行(最晚须在2021年4月底前完成)。
(一)学校在国家确定的二区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和其它学术要求。
我校依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并公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
(二)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按规定携带初试准考证、居民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参加复试。我校在复试前对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三)以同等学力参加复试的考生,须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其他加试要求以各院系复试录取实施细则为准。
(四)符合教育部加分政策考生,需在复试前向报考院系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未按时提交申请、证明材料,或证明材料弄虚作假、不符合加分政策的,不予加分。
(五)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在复试时或拟录取名单公布后一周内向学院提交与定向单位签订的《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定向就业合同》(一式三份)。
(六)复试名单、复试办法和程序,复试具体时间、地点等请在复试前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或相关学院网站。学校调剂工作按照教育部规定和学校调剂办法执行。
七、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由我校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执行,未达到体检标准者,不予录取。
八、录取
录取工作安排在2021年5月上旬。
(一)我校将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二)考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 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考生录取类别上报教育部后将无法变更。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九、学制、学习方式、培养所在校区、住宿情况
1. 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为3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2至3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   生为3年,具体各专业学制详见后续页的学费标准一览表。
2. 学习方式:全日制为脱产学习,非全日制为非脱产学习。
3. 培养所在校区: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学城
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4. 住宿情况:全日制研究生住宿由后勤部门统一安排,费用标准可查看我校计财处网页,具体安排以新生入学须知为准;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
十、学费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贵州省规定的标准执行,具体标准见后续页的学费标准一览表。
十一、奖助办法
学校对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各种奖、助学金,确保研究生在学制期限内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而专心学习、研究。具体的主要奖、助学金为:
1.研究生奖学金: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3)“谢晓尧奖学金”
2.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3. 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
十二、毕业生就业
硕士研究生按其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毕业派遣按研究生毕业当年的就业政策执行。
十三、其它
1. 凡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遵守本章程要求,否则谢绝报考。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2. 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特别提醒考生不要上当受骗。自命题科目可参照初试考试大纲认真备考。
3. 考生在各阶段应注意浏览我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c.gznu.edu.cn/),我们会将各类有关的  招生信息及时、详尽地在网页上予以公布。
4. 复试和录取办法等其他未尽事宜由学校另行制定。
5. 未尽事宜按教育部《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文件规定执行。本章程说明若与国家2021年招生文件政策不符,以国家招生文件为准。
6. 本章程由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单位代码:10663
联系部门: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
址:http://yjsc.gznu.edu.cn/
邮政编码:550025
话:0851—83227112 传 真:0851-83227112
箱:gznu_y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