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中国音乐学院
学姐微信为你答疑

QQ咨询:

本站汇总了大量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招生信息,以便各位考研的同学能在选学校选专业时,了解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优势专业有哪些是必须的,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的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概况信息如下,供各位了解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专业和院系情况,解决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的问题。

相关推荐: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音乐学院王牌专业】 【中国音乐学院考研难吗】 【中国音乐学院考研群】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学费
一、历史概况
 
我校自1980年复院即已开始从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招生工作主要由教务处招生办公室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由音乐研究所与创研部承担。1996年成立研究部,将科研处、音乐研究所、研究生处的职能统一到该部,主任为沈洽、副主任为谢嘉幸。2000年开始,由吴文光任研究部主任,研究部职能进一步扩大,把编辑部、国乐馆纳入到研究部,使研究部成为具有多种工作职能的部门。
 
2005年1月,研究部分为研究生处、音乐研究所、科研处、国乐馆等部门,研究生处由姜泓任副处长。研究生处成立伊始,将原来由教务处招生办公室负责的研究生招生工作纳入到研究生处管理,其职能涵盖了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学位及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2008年校中层干部换届,赵为民任研究生处处长,姜泓连任副处长。2011年校中层再次换届,赵为民连任处长,张天彤任副处长。2012年为了突出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我校将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按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将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等方向归入学术型,将表演、作曲与视唱练耳等方向归入专业学位型,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研究生的办学体系。同年,原来由教务处负责的接受高等院校高级访问学者访学、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课程进修的任务由研究生处承担,研究生处的工作职能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校拥有博士生导师42人,招收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艺术研究等专业14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42人,招收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艺术等专业46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各类在读研究生规模近530人。
 
二、关于办学结构和招生规模
 
2005年之前,我校研究生的结构只有学术型硕士生这一个层次,在办学结构方面极为单一;在办学规模方面,据统计2004—2005学年在校研究生的总人数为128人,研究生规模与本科生人数的比例明显偏低。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与作为国家一流专业音乐院校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全国多所综合性大学已经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情况下,我校仍未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个瓶颈。
 
研究生处成立伊始,正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关于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审核工作的通知,因此,研究生处成立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此项工作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由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申博领导小组,倾全校之力组织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最终于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我校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正式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这是我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我校研究生办学层次的历史性提升。
 
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的不断拓展,经过多方积极努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也不断得到完善。2006年,我校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的第一批试点院校,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在职攻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2008年我校获得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并开始招生。2009年开始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少数民族教育司下达的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工作。2010年,我校开始招收港澳台博士生和国外博士留学生。至此,我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格局。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培养也必须不断拓展新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近年来,我院研究生招生增设了音乐美学、音乐文献翻译、音乐文献数字化、乐队指挥、音乐声学、音乐音响导演、电子音乐等专业方向,也是我院研究生办学结构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
 
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重是一所学校办学层次的重要标志。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学校的类型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生规模与本科生人数必须相对均衡。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研究生处在校领导的直接参与下,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扩大研究生规模,其中博士生招生人数从2007年的5名扩大到2013年的19名,增加了近三倍。在读研究生的总人数从2004—2005学年度的128人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530人,总人数增加了三倍多。如果按照2014年的招生名额计算,下一个三年周期的在读研究生人数将超过700人。应该说,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校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关于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从1980年复院到2008年近30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上,曾经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比如在1996年至1998年期间,曾邀请音乐界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做系列专题讲座,对我校研究生培养发挥了重要重用,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但是,在2008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则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生集体课开出门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选课需求。面对我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研究生处把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一)制定课程总体框架
 
研究生处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对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院校进行考察,认真分析各专业院校课程建设的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调研之后,研究生处组织院内专家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研讨,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反复进行论证,多次举办研究生课程建设研讨会议,制定出我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这一框架采用学分制,其中规定出必修课、选修课、科研实践等三大类的最低完成学分。在必修课中又细分为公共课、专业主课、专业基础课三类,其中公共课中特别设置“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作为所有全日制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中规定所有专业方向必须开设5门专业基础课程;在选修课中规定所有全日制研究生都必须到北京大学等综合类大学选修一门非音乐类课程。在课程总体框架确定之后,又进一步根据教学需要将当时我校的各专业整合为22个专业方向,要求每一个专业方向必须落实5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并多次召开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方向提供的5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审核。同时积极组织落实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开设。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在2009年秋季学期和2010年春季学期分别开出40多门各类课程,基本满足了我校研究生的选课需求。此后又不断对研究生课程进行补充与优化,全年课程数量基本稳定在110门左右,课程质量与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课程的特色不断得到加强,我校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二)课程体系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专业方向的5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均可作为其他方向的选修课程,不仅扩大了各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的教学受众面,也使不同方向学生间得到更多的交流。
 
2.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我校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办学目标的特色,如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在音乐学专业各方向专业基础课中必修“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选修课中开出大量中国传统音乐类课程。 
 
3.重视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丰富和拓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分利用非音乐类的学术资源。一方面要求学生到综合性大学选修非音乐类课程,使学生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氛围及学术理念;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开设非音乐类课程,如“语音学”等。
 
4.重视针对表演类专业方向理论课程的开设,如针对声乐专业开出的专业必修课有“声乐文献导读——民族声乐”、“声乐文献导读——西方声乐”、“声乐表演理论与实践”、“音乐表演美学”等。
 
5.重视多位专家共同开设同一门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和多样的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如“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代音乐史文献导读”、“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均有4—8位导师共同讲授。
 
我校独具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搭建艺术实践与学术创新平台 
 
专业音乐院校研究生教育,既要重视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必须强化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北京市教委专项经费资助的契机,我处于2010年申请并获得批准“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两个专项,2011年开始实施,此后连年获得北京市教委的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投入巨大的精力与财力,着力打造研究生艺术实践与学术创新两个平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赴国内外高等院校进行艺术实践、学术交流以及深入民间进行采风活动;邀请了许多知名专家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研究生艺术实践平台建设
 
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研究生,舞台实践是其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了给表演与作曲专业研究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自2011年以来,我处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究生艺术实践活动。
 
1.在校内举办音乐会
 
校内音乐会分为几种类型:(1)研究生新生汇报音乐会;(2)研究生声乐、器乐专场音乐会;(3)研究生作品音乐会;(4)主题音乐会;(5)访问学者专场音乐会。
 
其中,“研究生新生汇报音乐会”是为每年新入学的研究生而举办的,目的在于让每位新入学的研究生彼此之间增进了解,同时,为三年后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参照,我处组织了2012级和2013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汇报音乐会共计8场。“研究生声乐、器乐专场音乐会”为我处组织举办的常规音乐会,以研究生自主报名参加为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配合我院一年一度的艺术实践周而举办。我处举办此类音乐会,尽可能为不同专业研究生提供合作机会,增进各专业之间的协作,如为声乐专场的参演者安排、指定钢琴系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研究生伴奏。2011年9月以来举办此类音乐会十余场。“研究生作品音乐会”是专门为作曲系研究生举办的,旨在鼓励研究生多出作品,出好作品。此类音乐会由研究生处统一为曲作者联络、安排演奏者和演唱者,这样既可以为作曲系研究生提供视听作品的舞台,又可以通过唱、奏作品,使声歌系、国乐系、钢琴系、管弦系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加强专业上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场研究生作品音乐会。“研究生主题音乐会”为我处与其它部门联合举办的有主题的音乐会,如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我处与学生处联合举办的两场“致母校——毕业生音乐会”,以及与音教系、北京十方泰和中医医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治疗探索治疗暨十方泰和医患同乐音乐会”。自2012年9月开始,我处将来我院进行访学的高级访问学者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常规工作,我处自2012年9月以来举办“访问学者专场音乐会”3场。
 
2.到北京市综合大学举办音乐会
 
为服务首都高校,我处面向北京地区综合大学举办了“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专场音乐会”,先后到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学院举办了“花蕾绽放——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音乐会” 、“艺之韵 工大情——中国音乐学院‘弦乐欢歌’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民歌知多少”等专场音乐会。
 
3.到外地兄弟院校举办音乐会
 
我处还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每学期有计划地到外地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并举办(或联合举办)研究生专场音乐会。2011年9月以来,先后前往杭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套学院音乐系、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十余所地方院校举办了“国音风华下江南”、“踏长歌 品国乐 赏丝竹”、“嫩水韵 达乡情”、“风华国音  情系中原”等研究生专场音乐会。
 
4.到国外大学举办音乐会
 
2012年开始,我处还带领研究生走出国门,代表学院、代表国家到国外举办音乐会。先后组织研究生前往日本、越南参加了国事演出。尤其是2013年,我处先后组织研究生两次赴美举办中国民族音乐专场演出,分别在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孔子学院举办了音乐会,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  研究生学术创新平台建设
 
对学术型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处的特色工作之一。为此,我们策划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
 
1.博士生讲坛
 
此项活动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实践学分中规定的一项必须完成的内容。通过这个讲坛,为每位博士研究生提供一次学术讲座的机会,可以就博士阶段思考的学术问题,或围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讲座。从2007级我院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60期。
 
2.硕、博论坛
 
我处还根据每学期的具体工作安排,有计划地举办硕、博论坛,论坛分别在校内和校外进行。校内举办通常与艺术实践周活动相结合,由在校硕士、博士生自主报名,我处负责组织实施。校外论坛通常是在与外地兄弟院校交流时联合举办,如在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交流时联合举办了硕、博士论坛。2011年9月至今,在校内外举办硕、博士论坛共计6场。
 
3.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交流会
 
为了使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撰写、答辩各环节能够顺利进行,保证论文质量,我处从2012年开始,专门为博士研究生设置了“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交流会”,该交流会在每年的5月份举办。交流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博二研究生汇报开题内容及心得、博三研究生介绍论文撰写经验、已毕业博士研究生介绍论文写作和答辩经验、自由研讨议程等。该项活动受到了广大博士研究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从中受益匪浅,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我们的田野——博士研究生集体田野考察
 
从2011年开始,我处为在读一年级博士研究生设计了“我们的田野”集体田野考察学术活动。由我处和博一研究生共同商议,到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集体田野考察,不同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针对同一音乐文化事象进行考察后举办考察汇报会。汇报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而定,包括:考察报告、学术论文交流、音乐创作展演等形式。项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开阔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积累田野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至今已连续3年成功举办。
 
5.聘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
 
由我处策划,定期邀请校外(包括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在活跃校园学术气氛的同时,还开阔了研究生们的学术视野。2007年以来,先后有国内学者王小盾、罗艺峰、关峡、管建华、李方元、格桑曲杰等著名教授来我院讲学。此外,还邀请了来自挪威卑尔根学院格里格学院的大卫•赫伯特教授举办音乐教育学专题讲座;与国际交流部共同邀请了美国密西根大学Monts教授和林翠青教授进行了题为《面向中国和世界的中国音乐史:昆曲音乐史的实践个案》、《利比亚的音乐、伊斯兰教和制度改革》的讲座;邀请台湾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林谷芳先生来举办题为《自有丘壑——談中國音樂家應著眼的人文涵飬》的讲座等等。
 
6.举办访问学者论坛
 
自2012级国内访问学者教学管理工作纳入我处常规管理项目,为提升管理质量,增进学术交流,我处在访问学者中也组织了学术论坛。由2012级访问学者举办个人讲座的方式,变为2013级访问学者集体论坛的形式,收效显著。访问学者们不但贡献了他们的学术智慧,还把好的学风带到了我院,成为我院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线。
 
近些年来,我处紧紧围绕我院研究生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点,以“强化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工作重心,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不断拓宽我院研究生人才培养思路的同时,积极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新途径,真正做到了教育部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提到的“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从2011年9月至今,已先后有包括声乐、国乐、钢琴、管弦等表演方向研究生千余人次在艺术实践平台上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有来自音乐学系、音乐科技系、音教系、作曲系的研究生百余人次在学术论坛上进行了学术演讲。上述两个专项,不仅为研究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舞台表演、学术交流机会,还使研究生们积累了舞台表演经验,提升了科研思考能力。在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过程中,研究生们得以有机会近距离地与民间艺术家们接触,观摩他们的表演,现场向他们请教演唱、演奏技法,真正走出了象牙塔。这种“接地气”、向“草根文化”学习的方式,无疑将会使研究生们的表演神韵相间,使他们的理论研究更具说服力。艺术实践、学术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这也是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亟待补充完善的一个环节。在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过程中,激发了研究生们不断地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音乐表演人才应该怎样更好地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理论研究应如何带动、引领当代社会文化生活”、“高层次艺术人才应该怎样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去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学—演—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其常态化继续坚持下去。
 
作为一所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我校研究生办学规模的跨越式扩张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学校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2013年我校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取得了优异成绩,与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学校确定的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研究生处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继续秉承“仁爱诚信、博学精艺”的校训,在研究生招生、教学、学位等各方面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学校实现教学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为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朝阳区安翔路一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4884 传真:010-64872695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网址:http://www.ccmusi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