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1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硕士点培养方案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硕士点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华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期末考试考场安排] [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研考点考生须知]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图像采集工作的通知] [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研考生身体健康监测公告] [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公告] [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公告]

西华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2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西华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群]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华师范大学保研夏令营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调剂2022最新信息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2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硕士点培养方案正文

生态学硕士点(0713)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态学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林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3. 具有坚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创新意识。
4.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
1.动物生态学
1)研究内容:重点研究西南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矮岩羊等兽类,具有重大经济和理论价值的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的生物生态学、濒危机制、保护对策等。
2)研究特色: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胡锦矗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创了我国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先河。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及美国史密桑研究院等国际保护组织和研究机构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大熊猫的动物地理学、种群生态学及营养生态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术成果先后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奠定了该方向在国际、国内动物保护生物学界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该团队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撑下,主要以西南地区的珍稀濒危兽类,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矮岩羊以及四川梅花鹿等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从形态、生理、行为以及遗传等不同角度揭示其濒危机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2.植物生态学
1)研究内容: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红豆杉、攀枝花苏铁等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濒危机制等。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以及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高产细胞工程株系的筛选及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产业化等研究。
2)研究特色:自上世纪60年代始,西华师范大学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秦自生、汤泽生、虞泽荪、沙世贵等先后参与了“四川省野生经济植物调查”、“四川植被调查”、“四川中药资源调查”、“卧龙植被与资源植物调查”等省部级项目,奠定了该校“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的优势地位。随后,该团队加强了对珍稀濒危和药用资源植物的研究,先后主持了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致濒机制”、“水青树的生物学与濒危机制研究”等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逐步形成“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2个优势领域。前者致力于探讨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红豆杉、攀枝花苏铁等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濒危机制等。后者侧重于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以及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高产细胞工程株系的筛选及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等研究。
3.环境生态学
1)研究内容: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
2)研究特色:本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横断山区的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南水北调”考察,主持了四川省珍贵动物调查和四川省动物普查等多项调。参与编著了《四川资源动物志》、《四川兽类原色图鉴》和《四川鱼类志》等。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中国隐翅虫科物种资源、系统进化、区系形成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据世界权威的Zoological Record最新统计,西华师范大学发表的中国隐翅虫科新种数量居世界第六、中国第一,为中国隐翅虫科分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该团队还开展了西南地区森林拟步甲科昆虫的分类、进化及适应性研究,目前已经采集拟步甲科昆虫标本3万余号,发表新种22个,中国新纪录属3个,中国新纪录种5个。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本团队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区划”、“二滩水电站生物环境及多样性调查”、“溪洛渡电站生物环境调查”、“锦屏梯级电站生物环境调查”等多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将研究领域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科考方面,先后完成对卧龙、唐家河、小寨子沟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规划,为四川省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保护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此外,还先后对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涪江、沱江等流域的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溪洛渡、锦屏一级、锦屏二级、桐子林、二滩、冶勒等30多座大、中、小型水电工程)。


     三、学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前1—1.5学年主要安排课程学习,后1—2年以收集资料、科学实验和撰写论文为主。硕士研究生如提前或延长学习年限,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和院长同意,报请研究生学院批准。




     四、培养方式
1、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采取政治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硕士研究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等。
     2、贯彻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扩大知识面和对新兴学科的了解,应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科技活动,增加发展潜力。
     3、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导师负责制,也可以是指导小组集体负责制。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一个月内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并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4、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现学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工作。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学习计划。
5、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应强调以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为使硕士研究生全面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和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更好地锻炼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资料、翻译外文资料,并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具体要求如下:


1)专题研讨原则上每学期举行不少于1次,累计总数不少于4次;
2)专题研讨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或相关学科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
3)专题研讨公开举行,由硕士研究生综述、分析、评价所阅读的文献资料或报告自己的论文研究工作进展,导师和其他教师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4)专题研讨结束后,填写专题研讨简况表,连同专题研讨报告一并交所在学院审核;
5)外文资料翻译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翻译二万汉字以上的专业外文资料或论著,于第四学期末前完成并填写专业外文资料阅读考核表,连同翻译稿和外文原稿一并交所在学院审核并留存。


    五、课程设置计划
    1、课程设置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6学分(详见附表1)。
    2、课程考核
(1)考核目的
促进研究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课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检查研究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评定学习成绩,了解教学效果,研究改进教学工作。
(2)考核办法
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的每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包括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一律为考试,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三年中考试课程一般不得少于六门。考试方式有笔试、口试或口试兼笔试。笔试可以开卷或闭卷,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


六、培养环节
1、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双向选择坚持以发挥教师学术专长,尊重学生个人兴趣,体现“以生为本”指导思想,坚持研究生个人愿望要和学科现有教育资源相结合,由生态学硕士点导师组集体负责双选工作。
2、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依据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充分协商后确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经研究生本人和导师(组)签字,学科审核同意后实施。个人培养计划一经确定,应认真遵照执行,原则上不得更改。
3、研究生理论课学习:按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在第一年完成。课程成绩不合格,研究生重修。
4、开题报告: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在第二学期末到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研究生填写《开题报告表》后,本学科组织开题报告答辩,给出成绩。成绩合格者,同意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中期检查: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规定》。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由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表》,本学科组织中期检查答辩,给出成绩。成绩合格者,同意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6、论文评审: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评审的规定》。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盲审。盲审成绩为优、良者可以进行正常答辩,成绩为中、合格者,参加复审,成绩为不合格者延期答辩。
7、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详见《西华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七、实践环节
     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完成任务情况,由导师考核评定科研能力并写出评语。研究生随导师听课,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部门或企业参加实践工作,最后由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1、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2、专业实践:面向大学本专科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参加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指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生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给本专科生作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出较高要求。
3、学术活动: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专业的情况,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的次数(原则上不少于10次)。
要创造机会使研究生能够参加本学科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采取措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把研究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西华师范大学署名(学生须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专业实践活动计2学分。


八、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生一般要用至少1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
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向所在学院组织的选题报告审查小组(指导教师及副高以上职称的相关专家3-5人组成)作开题报告公开论证,经讨论认为选题得当、计划可行后方能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学科可另行编制有关学位论文选题的定位、研究对象与范围等,并须经导师审核同意。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具体要求:
1)了解世界最新的生态学理论发展情况,学术前沿的基本情况。
2)能够准确查找、收集、处理和运用相关课题的中英文研究资料。
3)能够阅读和翻译生态学专业的基本资料。
4)能够独立进行生态学专业一般研究课题的选题,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承担一定的任务。
5)养成对生态问题的敏感,能在生态事实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亦即问题意识的培养。
6)前期检验标志:独立完成个人发展计划书、开题报告,在省部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有关生态学方面的论文1篇。
7)后期检验标志:在公开刊物发表2篇以上的生态学专业论文;能较好地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科研任务;独立完成规定的硕士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 杨东方, 苗振清.  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2.
(2) 大卫•福特 著(肖显静, 林祥磊 译). 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3) 伍德沃德(Guy Woodward) (编著). 生态网络(导读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5) 刘雪梅, 王占青, 李永峰. 分子生态学概论.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6) 韩兴国, 伍业钢. 生态学未来之展望: 挑战、对策与战略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7) 帕梅拉•沃克, 伊莱恩•伍德. 生态科学实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社, 2012.
(8) Jorgensen S.E. 全球生态学(导读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9) 王娟, 杨宇明, 王四海等.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0) 谢联辉, 尤民生, 侯有明. 生物入侵: 问题与对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1) Joanna R. Freeland, Stephen D. Petersen, Heather Kirk. Molecular Ecology. Wiley-Blackwell, 2011.
(12) 李振基, 陈圣宾. 群落生态学.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1.
2.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1) 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 张荣祖. 中国动物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3)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3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 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 曲向荣. 环境生态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6) 鲁敏, 孙友敏, 李东和. 环境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7) 闫凤鸣. 化学生态学(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8) 陈阜. 农业生态学(第2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9) 杨允菲, 祝廷成. 植物生态学(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0) 姜汉侨, 段昌群, 杨树华. 植物生态学(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1) 董鸣. 克隆植物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2) Hans Lambers, F.Stuart Chapin (张国平, 周伟军 译). 植物生理生态学.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3) 刘胤汉, 岳大鹏.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4) 杨达源. 自然地理学(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5) 李俊清. 保护生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6) 郑昭佩. 恢复生态学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7) 伍德沃德(Guy Woodward) (编著). 整合生态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导读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8)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3. 期刊
(1) Acta Oecologica, Elsevier
(2) 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3)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4) Conservation Ecology
(5) Ecological Monographs
(6) Ecology
(7) Ecology Letters
(8) Evolutionary Ecology
(9)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0) Journal of Ecology
(11) Functional Ecology
(12) Molecular Ecology
(13) Oecologia
(14) Oikos
(15)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16)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7) 生态学报
(18) 植物生态学报
(19) 应用生态学报
(20) 生态学杂志

添加西华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华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华师范大学报录比、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群、西华师范大学学姐微信、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西华师范大学专业目录、西华师范大学排名、西华师范大学保研、西华师范大学公众号、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华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hua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