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0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硕士点介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硕士点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联系方式]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介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欧语语言文学系的介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系的介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系的介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的介绍]

厦门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厦门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厦门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厦门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厦门大学考研难吗]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厦门大学排名] [厦门大学考研群] [厦门大学研究生学费] [厦门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硕士点介绍正文

厦门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于 199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经过10年的学科建设,于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并且开始招收博士生。
该系中国哲学博士点以易学哲学和道家、道教文化的交叉研究见长。中国哲学博士点带头人詹石窗教授(曾任哲学系主任,现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受业于我国著名的道教思想史研究专家卿希泰先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又曾跟随著名易学研究专家黄寿祺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刘惠孙教授治易学史 10余年,在易学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参与了国家“六五-七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道教史》的撰稿工作,是国家“九五-十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的副主编,负责实际统稿工作。他先后主持了《道教符号学》等6项国家项目、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以及5个横向课题,承担了中国社科院牵头的《中华道藏》项目中的26种《易》类专书的整理点校工作,出版了《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化十五讲》、《道教文化新典》、《道教与戏剧》等15部学术专著,发表《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等近200篇论文,在中国哲学与宗教学研究领域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学术论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教育部社政司编的《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指出:厦门大学詹石窗教授关于“易学”与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达到了海内外最高水平”。
该系中国哲学博士点的主要学术骨干盖建民教授也颇有建树。他 1998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古代科技、道教哲学、道教科学思想研究及教学工作,已正式出版《道教医学导论》、《道教医学》, 《探赜索隐:道教科技思想研究》, 合著《道教文化新典》等,参编《三玄与丹道养生》等系列著作 12 部(副主编)。盖建民教授在道教与古代科技思想、道教医学领域有精深研究,其专著《道教医学导论》被学术界公认为第一部系统研究道教医学的学术著作,荣获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学科群体还注重把道家、道教哲学研究同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马良怀教授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拓展。他 1986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师承韩国磐教授,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作访问学者,受业于著名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汤一介教授。马良怀于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年,受聘为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 2000年底调入厦门大学。 马良怀教授长期从事道家哲学与文化研究,尤其是魏晋道家哲学研究方面更为突出。他承担的主要课题有:(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新道家》(第二负责人);(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晋后期的三教互补思想研究》;(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晋之际的文化变迁》。主要著作有:《中国老学史》(40万字,第二作者,此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张湛评传》等,曾经在《道家文化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从事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主要骨干还有常大群副教授、杨胜良副教授等。常大群的全真道心性哲学研究、杨胜良的《道家与中国思想史论》从新颖的角度展示了道家、道教文化的深层思想底蕴。黄永锋副教授在道教服食等方面也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 为了推动易学与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厦门大学还于 2002年成立了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出版《道学研究》学术专刊,以专题形式刊载最新研究成果,并以此联络港台及海外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学术力量,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在着重开展易学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的同时,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学科群体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在朱子学与儒家哲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开拓。高令印教授、何乃川教授、张善城教授长期从事朱子学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卢善庆教授则从审美文化角度解读儒学经典,发掘艺术哲学的资源。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徐朝旭教授、傅小凡、乐爱国诸位副教授携手共进,其研究群体显示了一派朝气蓬勃的气象。在这方面,该学科群体先后出版了《朱子学研究》、《朱熹思想丛论》、《福建朱子学》、《朱熹事迹考》、《闽学概论》、《游酢评传》、《中国儒学史论》、《< 资治通鉴>的治国思想研究》、《王廷相评传》、《晚明自我观研究》等10余部著作。海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对本研究领域梯队成员的著作给予充分肯定。陈荣捷先生认为,厦门大学高令印教授的《朱熹事迹考》在朱子学研究问题上走的是一条新路,其所获得事迹之众多和考证之翔实“为中外学者所莫可伦比”。研究朱子学在韩国流传的主要成果《李退溪与东方文化》也有较大反响,该书被译成韩文出版,获得“第4届退溪学国际学术奖”。徐朝旭教授的《德治论》从儒家德治思想的追溯入手,进而考察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影响,分析德治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开拓了儒家政治哲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在佛教哲学研究方面,厦门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与学术资源。 与厦门大学仅一墙之隔的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长期以来与厦门大学的佛学研究人员关系密切。著名佛学专家虞愚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他为学界与教界联手进行学术研究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成立了佛学研究中心,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机构上的保证和学术研究的便利。研究中心主任刘泽亮教授, 1999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他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 年,他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 年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他曾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等多项。主要学术著作有:《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 27 万字,第二作者)、《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 34 万字,独著)、《永明延寿禅师全书》等 6 部,在《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佛教哲学研究论文 70 多篇。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以佛学研究中心为架构,积极引进人才。目前,该研究中心在刘泽亮教授带领下,聚集了一批多样学缘的博士、副教授。 例如王荣国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区域佛教史研究,所著《福建佛教史》的一些论点颇为学术界关注,多有征引;吴洲副教授来自南京大学,主要论著有 《缘起论的基本问题》 ;林观潮副教授来自日本 京都大谷大 学,亦曾在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中心进行禅学思想史研究,他的主要论著有 《从 中国黄檗禅到日本黄檗宗》,《隐元东渡の真相にっいて》等 ;陈强博士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主要论著有 《新唯识论述记》等。 来自不同学校、具有不同学缘的学者集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他们“拈花微笑”,体悟禅学精义,在佛学研究的殿堂里获得学术的乐趣,也为学术长廊留下自己探索的心迹。
《周易·象传》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是的,正如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已经崭露于地平线上一样,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amendaxue/yanjiushengyuan_27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