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实验室联系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实验室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联系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实验室联系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武汉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难吗]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理工大学排名]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群]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费]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简介正文
学院历史源于1946年成立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的造船科 。1949年武汉解放,在海事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中南交通学院,设置造船专业 。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造船专业调至上海交通大学 。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恢复并重建船舶工程专业。1963年交通部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将大连海运学院的船舶工程系整体调整到武汉,与我校的船舶工程专业合并,成立船舶工程系。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办了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工艺与设备、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船舶贸易、船舶检验等本科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源于1949年中南交通学院成立的土木工程系。当时设有公路土木、公路桥梁和机械自动化三个专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上述三个专业分别调整到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学院和江西大学。1988年学校恢复土木工程系,设置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并先后更名为交通土建、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交通运输管理系源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的武汉河运专科学校设置的水运管理和水运经济专业。1963年交通部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上述两个专业调整到上海海运学院。1982 年学校成立管理系,开办交通运输管理干部专修班。1983年水运管理专业恢复本科招生。1992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原武汉河运专科学校的水运管理专业并入后,更名为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成立交通运输管理系。
1999年船舶工程系和土木工程系合并组成船舶与土木工程学院。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工艺与设备、船舶贸易、船舶检验等本科专业合并,更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两个专业与力学专业合并,更名为工程力学专业,从船舶工程系分出,成立结构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更名为道路与桥梁工程系。2001年武汉理工大学成立后,船舶与土木工程学院和交通运输管理系合并,成立交通学院。
2001年,交通运输管理系开办交通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04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交通工程专业从交通运输管理系分出,成立交通工程系。
2012年,在原流体力学实验室和部分船舶工程系教师的基础上,学院组建了海洋工程系,以加强学院在海洋工程方向的建设力度。2013年,原工程力学专业更改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2014年,结构工程系更名为港口航道与结构工程系。
交通学院现有教职工191人,专职教师142人,含教授43人,副教授65人,讲师34人,实验人员22人,含高级实验师4人。
学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等战略科学家2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6人,聘请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等6位知名海外讲座教授。学院培养 “双一流”建设引领项目的首席专家1人,产学研特聘教授2人,校级特色专业责任教授4人,精品课程名师5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
学院所设专业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5个一级学科,有5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点和博士点、3个专业硕士领域,并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设有南安普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智能船舶和运输联合研究中心、首尔国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研究中心、布鲁内尔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安全与完整性联合研究中心、里斯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极端载荷与响应联合实验室等国际交流和合作平台。武汉理工大学是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的首先获批的16个高校之一,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列为国防特色学科。2018年学院主办第三届国际船舶及近海与海底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大会。
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过去两年,学院科研总量连创历史新高,形成了围绕交通领域的水陆并举、软硬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多学科发展格局。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wuhanligongdaxue/yanjiushengyuan_31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