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联系方式]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介绍]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的介绍]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介绍]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山西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山西师范大学排名] [山西师范大学考研群]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一、培养目标: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研究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研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讲话的重要思想;培养遵纪守法,尊师孝亲、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良好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通过培养,使中国史硕士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严谨的专业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学术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新进展、新动态;运用一门外国语收集学术信息,并进行一般的学术交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诚挚务实的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通过培养,使研究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中国史硕士授权点分四个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
3.专门史
4.文献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2至4年,其中学术型为3年,最迟可延至4年,专业学位为2年,最迟可延至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实行“2.5+0.5”培养模式,即2.5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0.5年实践。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导师负责和硕士点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除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外,至少修2门选修课,至少修满36学分。
课程设置具体见附表
六、中期考核
1.考核时间:对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前进行中期考核。
2.考核合格标准
(1)政治思想表现好;
(2)修满课程总学分,公共课学位中的外国语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且合格,鼓励通过国家英语6级考试;
(3)会使用电脑,具有通过INTERNET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并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4)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合格(合格的标准:具有独立搜集和综合分析资料的基本能力;选题合理,能掌握与本选题有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学术思想清晰;研究方案可行。)
3.中期考核按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政治思想表现差、学习懈怠、旷课严重者予以警告。
(2)课程总学分不够者,必须补修学分。学分修够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阶段。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未通过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4)政治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其研究生学习,并参照有关规定处理。
七、学位论文
1.开题和选题
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工作,把握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前人工作、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型、可行性和创新性。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在硕士点内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2.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要求
按“硕士学位论文规范”执行
3.学位论文的答辩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实践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论文外审合格,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毕业和学位授予
修完所学课程,完成规定学分,无违规违纪行为受到处分者,准予授予一级学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中国史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 核 方 式 |
任 课 教 师 |
||||||||||
一 | 二 | 三 | 四 | |||||||||||||
公 共 基 础 课 |
英语 | 4 | 144 | √ | √ | | | 考试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 | 1 | 18 | | √ | | | | | ||||||||
专 业 基 础 课 |
史学理论与方法 | 3 | 54 | √ | | | | 考查 | 张焕君等 | |||||||
国学专题 | 3 | 54 | √ | | | | 考查 | 侯慧明等 | ||||||||
山西通史 | 3 | 54 | √ | | | | 考查 | 谢耀亭等 | ||||||||
社会史理论前沿与实践 | 3 | 54 | √ | | | | 考查 | 姚春敏等 | ||||||||
中国学术史 | 2 | 36 | | √ | | | 考查 | 王惠荣等 | ||||||||
中国史学术前沿专题 | 2 | 36 | | √ | | | 考查 | 指导组 | ||||||||
专 业 方 向 课 |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 3 | 54 | | √ | | | 考查 | 仝建平等 | |||||||
晋学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张有智等 | ||||||||
文献学研究专题 | 2 | 36 | | √ | | | 考查 | 林宏跃等 | ||||||||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 3 | 54 | | √ | | | 考查 | 王惠荣等 | ||||||||
近代社会文化史专题 | 2 | 36 | | √ | | | 考查 | 畅引婷 | ||||||||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 | 2 | 36 | | √ | | | 考查 | 夏文华等 | ||||||||
选 修课 |
专门史 | 三晋文化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雷鹄宇 | ||||||
山西民间信仰与社会 | 2 | 36 | | | √ | | 考查 | 霍斌 | ||||||||
河东区域社会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任艳艳 | ||||||||
山西区域佛教 | 2 | 36 | | | √ | | 考查 | 杨学勇 | ||||||||
山西古堡与大院文化旅游 | 2 | 36 | | | √ | | 考查 | 胡炜霞 |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 2 | 36 | | | √ | | 考查 | 张祥明 | |||||||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 | 2 | 36 | | | √ | | 考查 | 谢耀亭 | ||||||||
考古与文物 | 2 | 36 | | | √ | | 考查 | 畅海桦 | ||||||||
清代家族与社会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冯永明 | ||||||||
北部边疆与社会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韩帅 | ||||||||
文献学 | 三晋文献典籍导读 | 2 | 36 | | | √ | | 考查 | 张有智 | |||||||
山西碑刻文物调查与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侯慧明 | ||||||||
石刻史料与社会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王玉来 | ||||||||
山西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 | 2 | 36 | | | √ | | 考查 | 仝建平 | ||||||||
中国近现代史 | 山西抗战史 | 2 | 36 | | | √ | | 考查 | 李常宝 | |||||||
近代山西社会经济史 | 2 | 36 | | | √ | | 考查 | 贺文乐 | ||||||||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 | 2 |
|
| | √ | | 考查 | 夏文华 | ||||||||
近代政治史 | 2 | 36 | | | √ | | 考查 | 张明 | ||||||||
民国经济史专题 | 2 |
|
| | √ | | 考查 | 上官定一 | ||||||||
民国西北行业史研究 | 2 |
|
| | √ | | 考查 | 曹春婷 | ||||||||
实践 | 社会实践 | 2 | 36 | | | | √ | 考查 | 导师组 |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hanxi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30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