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导师:张继红
[通讯方式]
电子邮件:zhangjh@ysfri.ac.cn
通讯地址:青岛市南京路106号
[个人简述]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态与容纳量研究室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大连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08年获山东省首届优秀创新团队奖、2014年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主要从事养殖生态学和养殖容量评估等科研工作。近些年,主持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浅海贝藻养殖固碳技术及潜力研究与示范、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黄渤海区典型海湾复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国家863、973、中挪合作项目、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等课题10余项。围绕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理论与技术研发,在养殖生物生理生态学、养殖容量评估、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碳汇渔业等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3项;发表论文96篇,其中SCI论文23篇,获授权专利15项。
[科研工作]
1991.07-1997.01,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从事藻类、贝类生态生理学研究。1997.01-2002.12,黄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养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2002.12-2008.12,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从事养殖生态学、养殖容量评估、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2009.01-至今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养殖生态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养殖生态学、养殖容量评估模型、健康养殖技术、渔业碳汇等方面的研究。围绕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理论与技术研发,在容量评估、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碳汇渔业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如下成果:(1)海洋碳汇渔业研究: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不仅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CO2和缓解水城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率先开展养殖贝藻固碳功能、计量方法、生物碳汇扩增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节能减排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碳汇渔业已列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为中国蓝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浅海养殖管理的科学基础:针对浅海水域中出现的超负荷养殖、养殖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开展了养殖容量、养殖与环境相互作用及生态容量评估技术的系统研究。创建了贝类滤水率模拟生态测定法及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生态容量评估技术,为海水养殖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山东、辽宁等地应用,指导养殖生产,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好评。(3)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研究:基于不同营养级生物的生态互补性,建立了鱼-贝-藻、鲍-藻-参、栉孔扇贝-龙须菜等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IMTA),其中,鲍藻参模式的经济效益是鲍藻混养的1.5倍,是单养海带的9.8倍,在我国北方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教育背景]
1987.09-1991.07,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硕士学位在职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在职2008年赴菲律宾学习EcopathwithEcosim渔业管理软件。2011年赴新西兰国家水气研究所及Utago大学,执行中新科学家交流计划添加上海海洋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上海海洋大学考研分数线、上海海洋大学报录比、上海海洋大学考研群、上海海洋大学学姐微信、上海海洋大学考研真题、上海海洋大学专业目录、上海海洋大学排名、上海海洋大学保研、上海海洋大学公众号、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上海海洋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hanghaihaiyangdaxue/yanjiushengdaoshi_52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