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0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植物学简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植物学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方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简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简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简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简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考研难吗]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排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考研群]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学费]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植物学简介正文

一、未来3年主要建设目标、任务、思路与预期成效
1、建设目标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团队的研究实力;加强教学和学科研究,不断提升团队教学和科研水平,努力和争取成为硕士点建设单位;加强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科团队的影响力,通过三年期建设,力争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建设任务
力争用3年时间,把本学科点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
① 学科团队建设方面,引进3-4名博士,培养2名博士,博士人数达到19人,培养硕士2-5名,硕博比达到80%;培养和引进教授5名,教授人数达到15名;聘请或引进一至两名著名专家教授作为本学科点的学术领衔人,指导本学科点的科研工作;派出3-6人国内外访学,培养1名院级学术带头人、2名中青年学术骨干。
② 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争创贵州省普通高校工程中心一个、科技创新团队一个;
③ 学科研究方面,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所在项目研究方面的合作,积极寻求国际上合作和高层次专家的指导,争取获的国际国内合作项目1项;争取在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研发等方向取得一批重要的教学科研成果,如民族地道中草药、特色珍稀蔬果和花卉等组织快繁或鱼类和两栖类种苗繁育或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等技术2-3项;争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④ 产学研用合作方面,继续大力加强与地区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争取获得地区企业合作项目在省级科研项目建设中立项,努力使研究成果有1-2项在企业实际生产应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⑤ 学术交流方面,积极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力争主办1-2次学术会议,派遣20名学科成员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
⑥ 人才培养上,力争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有所突破,争取成为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3、建设思路
本学科点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三结合的路子,以学科方向建设为基础,以学科梯队建设为关键,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广泛开展国内交流与合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力争用3年时间,把本学科点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
4、预期成效
通过学科点的建设,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预期在本学科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一批重要的教学科研成果,在技术转化、发明专利授权上有所突破。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达到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达到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基本要求,争取实现独立开展学术硕士生培养工作。
争取在学科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产生每年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对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
5、年度建设计划
2017-2019年:引进4-6名博士,学校培养教授、博士3-5名,争取教授人数达到15名,博士人数达到20名;培养1名院级学术带头人、2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聘请或引进一至两名著名专家教授作为本学科点的学术领衔人,指导本学科点的科研工作。
2017-2019年:争创贵州省普通高校工程中心1个、科技创新团队1个;争取获得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研发中心或民族特色植物组织快繁中心或鱼类和两栖类种苗繁育中心或食用菌开发利用中心1-2个。
2017-2019年:争取获的国际合作项目1项;争取取得一批重要的教学科研成果,如民族地道中草药、特色珍稀蔬果和花卉等组织快繁或鱼类和两栖类种苗繁育或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等技术2-3项;争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2017-2019年:争取获得地区企业合作项目在省级科研项目建设中立项,努力使研究成果有1-2项在企业实际生产应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017-2019年:力争主办1-2次学术会议,派遣6-10名学科成员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
2017-2019年:力争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有所突破,争取成为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努力用3年时间,把本学科点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


二、现有学科条件
本学科点2003年开始招收“生物”专业本科学生,迄今已毕业12届本科毕业生;2012年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开始招收“茶学”专业本科学生。
本学科点2014年获得教育硕士生物学科招生资格,2014年9月招收首届生物学科教育硕士3人。
1)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本科生及教育硕士培养需要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的各类实验室、研究室达近20个,实验室总面积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其中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总值近500万元,拥有D8粉末X射线衍射仪GC7890A/5975CMS气质联用仪Agilent 1260DAD半制备型液相色谱GC63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Li-6400光合速率测定仪CC2000-Ⅲ原子荧光等先进仪器设备。
本学科现有贵州省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中心成分检测实验室;贵州省高校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财政黔南天然生物矿产资源研发基地、中央财政生物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实验室平台黔南州中药现代化植物组织培养重点实验室烟草病毒检测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中心和黔南生物资源研究所等平台和机构,能为教师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等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黔南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和生物学相关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生物资源的研发与产业化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2)学科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本学科已形成了3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即植物资源与生理生态学科方向、动物资源与应用学科方向、微生物资源及应用学科方向。
在植物资源研发和利用方面卓有成效:贵州南部喀斯特地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分类、配子体发育及开发利用研究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在贵州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珍稀、濒危和地道药用植物开发利用方面,开展组织快繁、产业化种植与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建立铁皮石斛、金线莲、太子参、龙胆草等了实验室再生体系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体系。围绕黔南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茶产业,开展了茶树资源生物学特性、品质特征鉴定,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优良品质载体品系发掘、品种选育,以及土壤适宜性等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并建立了贵州省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中心;同时还开展蓝莓、九仟李、辣椒、烤烟等特色经济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推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在动物资源研发和利用取得前期的基础:以喀斯特动物资源及保护、两栖类繁殖及系统发育、高原鱼类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茶园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当地喀斯特特色动物资源调查入手,助推本地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在特色动物石蚌、竹鼠、黑山羊、肉牛、香猪、林下土鸡和三文鱼等特色动物养殖和繁殖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都匀毛尖茶虫害的绿色防控与茶叶产量和品质相结合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实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职能。
在微生物资源应用方面成果显著:食用菌栽培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和配套技术,可以指导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在野生食用菌资源的调查、研究及人工驯化栽培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松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白乳菇、鸡油菌、花脸香蘑等野生种人工驯化等取得前期的成果;在低温甲烷菌的分离筛选及提高冬季沼气产气量方面形成成熟的配套技术,解决冬季产气量少的问题,解决农户冬季沼气产气量低的实际问题,研究成果具有很好实用性和发展前景;在民族食品的研究及制作工艺方面,着重对民族食品进行挖掘、整理民族食品的工艺,并对民族食品工艺进行改良,如:独山盐酸的研究、三都九阡酒的生产工艺研究、花糯米饭的制作工艺、独山虾酸的制作工艺展开研究,帮助企业做完善产品生产规范取得一些成果;在食品加工工艺创新,在功能酸奶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开发了珍稀食用菌酸奶,产品品质和口味好,开发前景看好。
2.导师队伍情况
本学科学术队伍现有专任教师团队成员45人,其中有教授10,占队伍人员总数的22%,硕士研究生导师2副教授22,占队伍人员总数的48.7%;博士13硕士21,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75%。学科队伍拥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名师1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黔南州州管专家2人、享受黔南州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黔南州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得者2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2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1人获得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学科在继续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聘任了一批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和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形成了符合学科发展、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术水平高、充满活力、产学特色鲜明、教学科研能力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qnmzsfxy/yjsy_27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