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专业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专业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联系方式] [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介绍]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外政治制度硕士介绍]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介绍]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介绍]

青海民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host/sites/okaoyan.com/templets/sql/yuanxiao_sql/.html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专业简介正文

 
研究生专业简介
 
 
作者:民族与社会学
 
发布时间:2019-03-01
 
浏览次数:823次
 
 
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民族学博士学位点;有3个硕士学位点,即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即宗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 
 
1.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简介  
 
民族学专业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并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10年被青海省人才办确定为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小高地”。2011年在此基础上,入选国家民委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批准成立“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2015年分别成立“中亚学院”,“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同时还获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民族学专业是本校具有较强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自2001年开始招生,迄今已培养14届100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绝大多数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也有部分学生考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院校攻读博士学位。 
 
民族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21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4人。目前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20余项,2000年以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0部。现设有民族社会学、民族教育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宗教学 、藏学研究、影视民族学、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研究等7个研究方向。在2008年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培养中心进行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五。 
 
为了民族学学科长远发展,学院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建立了影视民族学、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础数据库、青藏高原民族学文献资料室。该学位点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及统战、宗教、民委、计委、民政、劳动、社会保障、扶贫及媒体等国家机关和企事业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后备力量。 
 
2.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简介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6个二级学科,现设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5个专业招生。本学科在已有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长期以来保持稳步发展,出版、发表了一批在省内外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所属的专门史1985年开始招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迄今已培养11届54位研究生。1995年该专业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名。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较高、学科结构合理且有较大影响力的师资队伍。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相关专业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 
 
3.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简介 
 
1950年代,青海民族大学师生参与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等重大国情调查,社会学研究扎实起步,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民主改革、政权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2004年人类学获批硕士学位二级学科,迄今已招收十二届硕士研究生,设有民族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族群关系研究、都市人类学、族群关系与区域文化研究等4个研究方向。2018年获批社会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 
 
本学科立足青藏高原区域社会,以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主攻青藏地区社会转型与藏区发展、民族社会结构,农牧区传统社会组织变迁、生态移民社会转型,青藏高原民族关系和多民族社会文化、区域民族宗教与社会关系、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在维护青藏高原社会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计划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国家和地方涉藏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各民族交往交融、和谐共生在青藏高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学理支撑。 
 
本学科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层面已形成了合理的师资梯队,现有专任教师23人,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27项。出版《文化、空间与秩序:青海藏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关系研究》《中国青海藏区基层社会的变迁》等高质量学术专著29部,发表学术论文147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7项,为青藏高原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既掌握社会学理论方法又熟谙地方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区域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4.宗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简介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宗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我院宗教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下设宗教人类学、宗教管理学、藏传佛教与藏族社会研究和当代宗教问题研究4个研究方向。本学科培养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理论与方法,了解中国宗教基本状况和基本政策;系统掌握宗教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本学科较完备的知识结构,熟悉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基本情况,对中国宗教的历史及现状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管理宗教事务的基本素质;能够独立从事宗教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在已有民族学、人类学、藏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凸显中国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长期关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宗教历史、文化及现实问题,出版、发表了一批在省内外乃至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名。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较高、学科结构合理且有较大影响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 
 
本学科所在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有3万余册,加之学校图书馆和藏学院等院系的资料室也能为本学科提供资料支持。隶属我院的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民族研究所和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础数据库实验室和影视民族学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可为本学科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 
 
5.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学位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10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其中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2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创新教学科研骨干”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现设有蒙古语言文化、蒙古族古代文学与文献、蒙古民间文学3个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学术研究、教学或其它文化宣传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研究方向及特色:1.蒙古语言文化,该方向以现代语言理论和语言文化学理论为指导,对蒙古语言进行文化学研究为重点,尤其以青海蒙古语言的文化学考察为优势和特点;2.蒙古古代文学与文献,该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以蒙古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为重点,以青海蒙古或卫拉特蒙古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古代文学与文献的比较研究为特点;3.蒙古民间文学,该方向以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为指导,以蒙古民间文学研究为重点,以青海蒙古或卫拉特蒙古民间文学以及各民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为特点。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qinghaiminzudaxue/yanjiushengyuan_28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