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2021青海大学中医综合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2021青海大学经济学基础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青海大学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青海大学经济学原理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青海大学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青海大学金融学综合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青海大学药学综合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青海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青海大学研究生招生]
[青海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青海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青海大学研究生院]
[青海大学考研群]
[青海大学研究生学费]
[青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青海大学研究生辅导]
[青海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2021青海大学中医综合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正文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青海大学中西结合临床学术
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主要测试考生对于中
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
灸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考试形式及结构
《中医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试卷结构(题型):
A 型题:6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90 分
B 型题: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X 型题: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判断题: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问答题: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论述题: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二)中医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脏腑的功能、特性。
(四)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的生成、分布、功能。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留注与分布。
3、经络的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体质概念、组成、特点及影响体质的因素、体质学说的应
用。
(七)病因与发病
病因分类、各类病因的致病特点。(八)病机
1、发病原理、类型,影响发病的因素。
2、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的失常、津液失常病机。
3、内生五邪、疾病的传变。
(九)防治原则
1、养生的概念、衰老的概念,机制、养生的原则。
2、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3、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
阴阳、调和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
写。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
常达变。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
症结合。
(二)四诊
望诊、问诊、闻诊、切诊。
(三) 辩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
证方法。
第三部分
中药学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贮藏中药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适时
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二)中药的药性
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的概念,确定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
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三)中药配伍与用法
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证候用药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
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的时间与方
法。
(四)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
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防风、荆芥、
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
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藁本、辛夷、葱白、
淡豆豉、浮萍。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
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
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土茯苓、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淡竹叶、密蒙
花、秦皮、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马勃、马
齿苋、鸦胆子、漏芦、山慈姑、半边莲、紫草、银柴胡、胡黄
连。
3、泻下药:大黄、大戟、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
牛子、大戟、芫花、番泻叶、芦荟、郁李仁、商陆。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
桑寄生、五加皮、川乌、草乌、乌梢蛇、雷公藤、络石藤、豨莶
草、桑枝、海桐皮、海风藤。
5、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豆蔻、草
豆蔻、草果。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
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赤
小豆、海金沙、萹蓄、地肤子、冬葵子、灯心草、珍珠草。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
良姜、小茴香、荜茇、荜澄茄、胡椒。
8、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
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柿蒂、荔枝核、佛手、香橼、大腹
皮、绿萼梅、玫瑰花、甘松。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六神曲、麦芽、稻芽。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南瓜子、鹤草
芽、榧子。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白及、仙
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侧柏叶、棕榈炭、血余炭、紫
珠叶、炮姜、灶心土。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
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
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
山甲、降香、银杏叶、月季花、苏木、自然铜、骨碎补、儿茶、
刘寄奴、虻虫。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
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胆南星、桔梗、竹茹、苦
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款冬花、紫菀、白果、
皂荚、前胡、礞石、天竺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
壳、浮海石、马兜铃、胖大海、枇杷叶。
14、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
远志、首乌藤、合欢皮、灵芝。
15、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
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珍珠母、刺蒺藜、白附
子。
16、开窍药:麝香、石菖蒲、冰片、苏合香。
17、补虚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
山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
骨脂、紫河车、狗脊、肉苁蓉、蛤蚧、冬虫夏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门冬、玉竹、
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白
扁豆、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仙茅、益智仁、
锁阳、沙苑子、核桃仁、龙眼肉、桑葚。
18、收涩药:麻黄根、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赤石
脂、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莲须、芡实、椿皮、桑螵蛸、海
螵蛸、五倍子、禹余粮、石榴皮、罂粟壳、浮小麦。
19、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
20、攻毒杀虫止痒药:硫黄、雄黄、蟾酥、蛇床子、土荆皮、
白矾、大蒜。
21、拔毒化腐生肌药:红粉、炉甘石、硼砂、砒石、铅丹、
轻粉。
第四部分
方剂学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
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及其应用。
(二)方剂组成及其变化
1、“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
2、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3、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
主治的关系。
(三)方剂的剂型
1、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2、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
意事项。
(四)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
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
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香苏散、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
蕤汤、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参苏饮、葱
白七味饮。
2、泻下剂:承气汤类、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
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
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
遥散、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散。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
甲汤、栀子鼓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泻黄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
六黄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香薷散、清络饮、
六一散。
6、温里剂:理中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
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石
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
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人参蛤蚧
散、八珍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石斛夜光
丸、大补阴丸、虎潜丸、七宝美髯丸、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
右归饮、龟鹿二仙胶。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珍珠母
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交泰丸。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
蛸散、固冲汤、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易黄汤、清带汤。
11、理气剂:柴胡舒肝散、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越鞠丸、金铃
子散、厚朴温中汤、四磨汤、加味乌药汤、橘核丸。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
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
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丹参饮、大黄䗪虫
丸、十灰散、胶艾汤。
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
风汤、大定风珠、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
胶鸡子黄汤、玉真散。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
百合固金汤、桑杏汤、增液汤、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
15、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二
妙散、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实脾散、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五皮散、萆薢
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小半夏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
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木香槟榔丸、
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
18、驱虫剂:乌梅丸、肥儿丸。
19、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
苏合香丸。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鉴
别诊断、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古医家诊疗的学术思想。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肺痿、肺痨、哮证、喘证、痰饮、
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
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
聚、鼓胀、噎膈、呃逆、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
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痉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
虚劳、厥证、关格、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
肥胖、癌病。
第六部分
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
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
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
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
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
泉、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
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
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
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
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
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
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
劳宫、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
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
池、肩井、日月、环跳、带脉、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
临泣、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
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
天突、廉泉、承浆。
(14)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
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太阳、安眠、牵正、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
腰眼、十宣、八邪、四缝、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
2、灸法
3、拔罐法
本文来源:
http://m.okaoyan.com/qinghaidaxue/cankaoshumu_39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