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系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联系方式] [北京协和医学院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初试成绩查询及]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力量] [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简介]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协和医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难吗]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排名] [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群]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学费]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系介绍正文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系现由流行病学教研室和医学统计学教研室组成,现有正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本学系是在1920年代初期建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和1954年建立的中央卫生研究院统计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历史最长的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基地。近百年的历程中,本学系教学工作从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提供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教学为主,发展成为医学生和护理本科学生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研究所的博士生、硕士生及进修生开设不同层次的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系,并且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内科研教学之外,学系成员一直活跃参与多个专业学会工作,担任多个学术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专家,而且作为专家顾问为我国政府和一些国际重大疾病健康项目或重要疾病健康问题决策和评价提供服务。
历史沿革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建立于上世纪20年代初,由美籍教授兰安生(John B Grant)担任首任公共卫生学系主任。随着北京协和医学院名称、机构设置的历史变迁,学系名称和人员也不断变化。历届学系主任如下:
第一任公共卫生系主任 J.B. Grant教授(1922-1934)
第二任公共卫生系主任袁贻瑾教授(1937-1942)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次复校
第三任公共卫生系主任裘祖源教授(1947-1949)
第四任公共卫生系主任何观清教授(1949-195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上世纪50年代初停止医学本科生教育。在1959年第二次复校招收医学生,改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其下成立了流行病学教研室,何观清任主任(1960年代);
197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三次复校,改名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又改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恢复用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流行病学和社区卫生教研室,首任主任为何观清教授。
第二任流行病学与社区卫生教研室主任为张孔来教授 (1980年代中期至1997年代中期)
第三次复校后的医学统计学教研室主任为高润泉教授(1979年至1980年代),其后室主任为张承训副教授(任至1997年)。
1997年,流行病学和社区卫生教研室与医学统计教研室合并成为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系,首任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系主任李辉教授(1997-2004), 现任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系主任为廖苏苏教授(2005年至今)。
学科建设
本学系的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卫生学科之一。学系一贯教学和科研并举,重视学系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建设。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学科点的博士点导师人数,从1982年建立之初的1人,发展至今已经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人。本学科点通过各种对外交流的机会,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经费,先后派送多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以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鼓励高年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教育教学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百年历史中,本学系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有很大发展变化,但学系一直遵循协和教学的基本传统,依据学生的基础背景和需求设置课程目标和授课内容。基础课程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级课程除讲授理论、知识、技能外,围绕我国医学健康重要问题,融入重要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引导从学生从国际国内实践基础上认识人群健康视角的意义。
在百年协和历史中,本学系一直探索如何建立使用教学、研究、社区健康服务三位一体的人群社区基地,以培养医学生和护理学生从人群角度认识疾病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认识预防的重要性。
1920年代建系之初,在兰安生教授的带领下,协和公共卫生系在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具有开拓性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和社区健康服务的探索,在北京东城区建立的第一卫生事务所(1925-1951)、在河北定县建立的农村卫生实验示范区(1929-1937)。这里不仅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和护理本科学生的教学基地,而且也形成了“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和“分级卫生服务和转诊系统”的雏形,对全世界的社区医学和预防医学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此后多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都坚持继承发扬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强调现场教学的传统,在变化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继续探索建立人群社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问题。协和第三次复校后,1990年在何观清教授的支持倡导下,李辉、乌正赉等带领流行病学教研室全体老师,曾在北京市东城区和通县建立了城乡两个公共卫生现场教学基地,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努力探索了医学生的公共卫生现场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如何应用课堂知识,调查了解我国基层卫生机构设置、服务模式及公共卫生现状,我国法定传染病分布特征、常见疾病死亡分布特征,推动医学生树立预防观念、群体观念和社区观念。
进入21世纪,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础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的支持下,2011年起学系又开始在大庆石油管理局下属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的几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开展了如何组织医学生和公共卫生硕士的现场教学、培养公共卫生硕士学生开展社区研究以及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实习等探索性工作。
目前本学系为不同学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丰富的课程,以供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细目如下:
流行病学教研室:
医学八年制学生课程:《流行病学教学》(45学时)
硕士研究生课程:《流行病学方法应用》(71学时)
研究型博士生课程:《高级流行病学讲座》(60学时)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临床流行病学讲座》(63学时)
研究生课程:《流行病学和疾病预防控制应用》(36学时)
硕士研究生课程:《流行病学研究案例分析及SAS应用》 (54学时)
硕士研究生课程:《流行病学在环境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36学时)
医学统计学教研室:
硕士研究生课程:《医学统计学-临床》(78学时)
硕士研究生课程:《医学统计学-基础》(78学时)
硕士研究生课程:《医学高级统计学》(60学时)
医学八年制医学生课程;《医学统计学》(40学时)
护理本科生课程:《数据统计与分析》(48学时)
本学系教师曾多次获得国家以及院校的教学奖励,近年如姜晶梅教授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师德先锋”、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廖苏苏、姜晶梅、单广良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奖”;王丽教授等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也多次在教学比赛中获奖。
学系教师编写过数种教学参考书籍,其中有些书籍获得奖励。例如,1994年合作编写供研究生参考的《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及应用》专著获得国家教委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教育优秀科技图书奖”。目前正在进行更新修改,争取今年送出版社出版。
研究生培养
本学系流行病学教研室1978年被批准建立硕士学科点,1984年成为博士点;200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流行病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流行病学教研室共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人。
近40年来,本学科点共招收、毕业获得学位的博士研究生数十人,其中三人的博士论文获得院校优秀博士论文奖,数名研究生获得国家或院校奖学金。招收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近百人。3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
2017年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18人
科学研究
本学系的科研工作重视紧密结合威胁广大人民健康的国家重点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领域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人群预防控制策略及其干预效果评价。
自上世纪20年代建系以来,本学系曾经开展过居民生命统计数据、传染病报告、死因分类统计、社区婴幼儿围产服务等人群健康基础和服务研究。裘祖源和袁贻瑾教授在我国结核病预防控制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何观清教授等对当时威胁人群健康的黑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也开展过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研究,在消灭黑热病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50年代何观清教授最早将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引入我国,对痢疾噬菌体预防痢疾的效果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因而否定了采用其作为疫苗来控制细菌性痢疾的做法,此项研究成果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产生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80年左右何观清教授又在我国倡导疾病监测工作,并率先在13个省建立了30个疾病监测点,为现在建立在3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160个监测点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做了开创性的贡献,该疾病监测系统已成为我国制定医学卫生发展规划和疾病控制对策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也为评价很多卫生对策的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几十年来,学系继续坚持北京协和医学院以解决国家重要疾病和健康问题为核心的传统,在人群研究中综合运用包括基础生命科学、医学、环境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来分析看待疾病和健康问题,倡导和推动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对艾滋病、乙型肝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等多种重要疾病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近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学系教师进一步尝试建立了国家人群健康基础数据收集以及人群队列(京津冀自然人群队列、开滦煤矿职工队列),为长期纵向人群健康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
目前学系有5个独立的课题组,主要的研究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
重大疾病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研究:目前主要兴趣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分子流行病学、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
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及其预防:包括疾病负担的研究、烟草控制、性病/艾滋病预防相关行为的干预研究、老年认知减退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
国民体质与健康调查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
流行病学方法在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统计学方法在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与健康研究:重点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pumc/yanjiushengyuan_25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