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微生物学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考研专业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考研专业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南京农业大学英语笔译考研专业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情报考研专业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软件工程考研专业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企业管理考研专业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考研专业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考研专业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南京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南京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农业大学考研群]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南京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考研专业简介正文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科为二级学科,是由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教授于1952年创建,学科建立之初即开始招收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微生物学博士点,1994和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7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2002年依托本学科批准建立了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2002年开始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微生物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本学科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江苏省生物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和江苏省生物科学特色专业的主要依托学科。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挂靠于本学科。

  研究条件、近年主要成果: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科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围绕环境保护与微生物资源挖掘,形成了以环境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微生物学基础 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973” 计划和自然资源平台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和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61项,研究经费3955万元,在研经费1814万 元。近6年来发表研究论文292篇,其中SCI论文3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7.5(Nucleic Acid Res 2006),出版学术专著3部。标志性成果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微生物工程 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有毒工业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分子生态学和厌氧微生物学。 2.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与土壤养分活化微生物学 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方向主要研究 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包括对细菌与宿主间共生(根瘤菌的共生固氮过程)、寄生(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关系及细菌间信号传递(Quorum Sensing)、生物膜(Biofilm)等生理行为的分子机理研究。对在这些过程中细菌特异性表达或抑 制的基因及其生理、生化功能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共生、寄生过程关键途径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土壤养分的微生物活化主要研究磷钾等营养元素活化,包括微生物的筛 选、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研究不同生境中矿物分解细菌的生物多样性,阐明了矿物-细菌相互作用机制。 3.活性物质与蛋白质结构生物学 活性物质方向以微生物来源和以微生物为靶标的生物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包括新型抗菌多肽和药用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其分离纯化,结构功能与编码基因的研究,探索其在临床和畜牧业中的应用潜力。蛋白质结构生物学方向主要研究微生物膜蛋白、微生物蛋白酶、核酸酶等以及农药降解相关酶类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对其机理的阐明以及蛋白的改造奠定基础。 4. 药用真菌分子遗传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方向: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方向主要针对市场价值较高的珍稀食用菌,研究利用工业化的手段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设施。药用真菌分子遗传主要针对药用真菌的主要药用成分,利用栽培、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提高药用真菌中药用成分的含量,提高产品的药用价值。 5.微生物的分子进化以及农业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的分子进化是研究小群体内部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在微生物分类、微生物遗传、以及微生物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农业微生物资源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比较重要地位的有益微生物,因此,研究和利用农业微生物资源对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方向在研究这两个方向的同时,还试图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分子进化的手段对农业微生物资源进行研究,使分子进化研究技术不仅在微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在农业应用、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也发挥作用。

  导师队伍和研究方向: 1、李顺鹏 环境微生物学与极端微生物学 2、朱 军 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3、盛下放 微生物发酵 4、王志伟 微生物的分子进化以及农业微生物资源 5、崔中利 环境微生物学及蛋白质结构生物学 6、梁永恒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生物学及应用 7、赖 仞 抗菌肽与天然免疫 8、王伟武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9、赵明文 药用真菌分子遗传及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10、于汉寿 昆虫与植物螺原体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病害 11、顾向阳 环境微生物学工程 12、曹 慧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13、洪 青 环境微生物学 14、何 健 环境微生物学 15、何琳燕 土壤养分的微生物活化 16、徐冬青 微生物分子遗传及微生物酶学 17、钟增涛 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18、蒋建东 环境微生物学 19、黄星 环境微生物学 20、潘迎捷 食用真菌遗传与育种 (上海海洋大学兼职导师) 21、贾新成 微生物酶的研究与应用 (河南农业大学兼职导师) 22、陈明杰 食用菌遗传(上海农科院兼职导师) 23、谭 琦 食用菌遗传 (上海农科院兼职导师) 24、马 艳 环境微生物 (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25、冯志勇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上海农科院兼职导师) 26、徐剑宏 环境微生物 (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27、刘永锋 环境微生物 (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28、熊如意 环境微生物(分子植物病毒学)(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nanjingnongyedaxue/zhuanye_1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