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重庆交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重庆交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考研难吗]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重庆交通大学考研群]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学费]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辅导] [重庆交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招生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简介

地理信息科学
专业定位:
紧跟地理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潮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与工程素质教育;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有重要地位,专业特色鲜明的国内地理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地理信息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自然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遥感数字图象处理、3S技术集成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二次开发。
就业服务方向及从事主要工作:
面向数字城市、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农业、重大工程建设、信息战争、疫情分析、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在数字化工程和信息化建设中从事技术性工作。
专业特色:
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能用数理方法进行地学分析并通过计算机实现空间模拟,主要针对数字城市和交通信息化应用领域,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城市三维重建技术和城市变化检测。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简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定位:
紧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发展趋势,发挥地理学、城乡规划、土地科学等方面学科综合优势,以“3S”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将本专业建成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城乡规划教育科研基地。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接受良好专业技能训练,能从事城乡规划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
就业服务方向及主要从事工作:
面向城乡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企事业、土地规划企事业、房地产开发与策划企业等单位,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规划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
立足地理学、城乡规划、土地科学为支撑的专业教学体系,有效体现城乡区域发展规划领域里宏观思维、战略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特色,突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地图制图等空间信息技术,解决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旅游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实际问题。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简介

建筑学类(含建筑学、风景园林两个专业
建筑学类包含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两个专业,2015年实行大类招生。建筑学类以建筑学为主干学科,具有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和城乡规划设计结合的培养特色,按照厚基础、高素养、强能力、重创新的原则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该类所含专业入学后第一、二学年修读完成专业大类规定的通识教育和基础课程,并达到相关规定要求,于第三学年分流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专业分流时,综合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表现与个人特长,在大类所含专业内选择专业。
备注: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学院地址: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办公楼 邮政编码:400074 电话:023-62789033
Copyright 2015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邮箱:jzcg@cqjtu.edu.cn 管理登陆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资简介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日本北九州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教师队伍中高职称人员占48%,博士占48%。教师学科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学科,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2019-03-08 10:37 审核人: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设有五个本科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重庆市重点学科);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风景园林;1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进入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建筑学专业为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有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西南乡村振兴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园林规划分院。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学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毕业后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毕业后主要在专业规划编制单位、管理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城乡规划、开发与管理、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突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工程管理等基础理论技能掌握,同时注重园林历史、环境行为学、景观审美等人文艺术素养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毕业后主要在国土和区域、风景区、城乡绿地系统、各类城市绿地及环境等规划设计、工程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表达、系统开发、应用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毕业后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生态、交通、土地、基础设施、规划管理等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自然与人文资源调查、评价及动态监测的管理、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毕业后在城乡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与估价等领域从事区域与城镇规划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工作。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日本北九州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教师队伍中高职称人员占48%,博士占48%。教师学科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学科,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课题60多项;获国家专利6项;完成专著、编著和教材20余部(其中全英文2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CSSCI收录20余篇、CSCD收录50余篇,中文核心200余篇。教师主持的国际级科研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进步一、二等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教师设计的作品获中国人居典范最佳设计方案金奖、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设计金奖、全国园冶杯设计铜奖等。
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在“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交通作品大赛综合性创新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4项国家级与10余项省部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同时,考研率维持在30%以上,大量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或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其中建筑学专业初次就业率维持100%。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2019-03-08 10:37 审核人: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设有五个本科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重庆市重点学科);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风景园林;1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进入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建筑学专业为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有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西南乡村振兴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园林规划分院。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学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毕业后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毕业后主要在专业规划编制单位、管理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城乡规划、开发与管理、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突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工程管理等基础理论技能掌握,同时注重园林历史、环境行为学、景观审美等人文艺术素养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毕业后主要在国土和区域、风景区、城乡绿地系统、各类城市绿地及环境等规划设计、工程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表达、系统开发、应用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毕业后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生态、交通、土地、基础设施、规划管理等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自然与人文资源调查、评价及动态监测的管理、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毕业后在城乡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与估价等领域从事区域与城镇规划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工作。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日本北九州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教师队伍中高职称人员占48%,博士占48%。教师学科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学科,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课题60多项;获国家专利6项;完成专著、编著和教材20余部(其中全英文2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CSSCI收录20余篇、CSCD收录50余篇,中文核心200余篇。教师主持的国际级科研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进步一、二等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教师设计的作品获中国人居典范最佳设计方案金奖、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设计金奖、全国园冶杯设计铜奖等。
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在“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交通作品大赛综合性创新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4项国家级与10余项省部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同时,考研率维持在30%以上,大量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或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其中建筑学专业初次就业率维持100%。

2020年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调剂通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调剂是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和完成招生计划的关键环节。为规范我院硕士研究生调剂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4号)和《重庆交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坚持透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选拔。  
第三条  实行差额复试。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剂、复试工作,负责制定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实施细则。  
第三章  调剂政策规定
第五条   对外调剂的专业:土木水利(专业代码:085900),拟调剂人数:4人。  
第六条   调剂考生必须符合我院相关专业报考条件(见重庆交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第七条  综合考察考生报考第一志愿专业与我院调剂专业的一致性、考生初试总成绩、考生初试单科成绩、考生专业背景等内容,择优选拔调剂。  
第四章  调剂时间
第八条   第一批调剂开始和结束时间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第二批调剂,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第一批调剂时间为5月20日,根据择优选拔原则,经学院初步审核后,将拟发放复试通知书考生名单添加至复试通知书发放备选库,经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查后统一发放复试通知,考生接到复试通知以后需要在24小时内确认,方可参加我校复试,若未确认视为自动放弃。        
第五章  调剂要求
第十条  调剂原则  
(1)考生初试报考专业应与调剂专业完全一致,即土木水利(专业代码:085900)
(2)考生初试成绩总分必须大于320分,其中:政治单科为70分及以上,英语单科为48分及以上,数学单科为70分及以上,专业单科为80分及以上。
(3)考生本科专业为建筑学(专业代码:082801)、土木工程(专业代码:081001)、工程造价(专业代码:120105)的为第一顺位。
调剂时首先考虑第一顺位,以统考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遴选,按调剂考生初试总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总成绩相同者,按照专业数学单科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若还相同,按照专业单科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发放复试通知,额满为止。  
第六章其他  
第十二条  调剂考生复试安排将在后期择日发布,请考生关注学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第十三条  其他未尽事宜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细则解释权归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第十五条  咨询电话:023-62789421
            监督电话:校研招办023-62650942
                 校纪委监察处023-62652747

2018年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一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一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风景园林”。建有建筑与城乡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含建筑学与CGB云端实验室、园林综合实验室和规划与空间信息实验室等),是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BIM分会的副会长单位,是中国建筑教育学会等多个专业学会授权的“全国BIM应用技能报名考试点”。

  学院专业教师41人,其中博士17人,硕士24人。具有高级职称14人,双师型教师15人。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英国、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学科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学科,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富,近五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进步一、二等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人居典范最佳设计方案金奖、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设计金奖等。

  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在“Autodesk 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斯维尔杯”BIM建模竞赛以及交通作品大赛综合性创新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城乡建设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与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一、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表(以正式公布文件为准)

  二、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建筑与土木工程、风景园林


  1.凌天清,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路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园林建设新材料、交通景观工程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省部级与国家级科技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董莉莉,副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风景园林网专家库专家、筑龙网园林顾问专家、重庆综合评标专家、重庆绿色建筑咨询专家、重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重庆市绿色生态小区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区域新锐人物、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委会委员、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BIM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发展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设计项目百余项,获得奖励10余项;主持、主研科学研究课题2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部;获得专利4项。

  3.张铭,教授、工学博士,发展规划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山区公路路基结构设计理论与灾害治理技术、道路环境景观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余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

  4.汪峰,教授级高工,工学博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重庆市建设工程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轨道交通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阅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城乡规划与人居景观设计。

  5.曾强,教授,马蒂亚斯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从事艺术与工程学科交融的探索与研究,致力推动跨学科研究,跨界聚合,带来学科建设的创新式大发展。研究内容:桥梁与景观和交通环境、桥梁与文化、桥梁与艺术、桥梁国际化视野。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3部;主持及指导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承担主要社会实践项目23项。

  6.姚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评价、园林美学。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1篇。自编教材2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其它单位委托项目5项。

  7.刘华,高级工程师,景观建筑学硕士,国家注册规划师。先后于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厦门规划分院担任规划师及副总规划师。主持或参与各类工程项目百余项、专题研究2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为风景园林规划、景观及城市设计。全国规划年会及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8.温泉,博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持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项目《重庆山区古桥数据库系统与维修保护技术研究》,参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山地传统民居统筹规划与保护关键技术与示范》和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巴蜀摩崖石窟中的唐宋建筑形态研究》。

  9.时新,副教授,重庆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委会委员等。曾任江苏行星集团职业设计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访问教授,主持/主研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横向项目6项,获授权国家专利6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数字景观与公共艺术。

  10.郭园,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2010年短期访问英国格拉摩根大学,2013-2015年期间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主持/主研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研究方向:数字景观与公共艺术。

  11.杨卓航,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景观与建筑工程分院院长。主持或参与了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6000余公里、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2000余公里、市政道路景观设计500余公里、特大桥景观设计20余座(跨江、海大桥)、隧道景观设计350余座、天桥景观设计263座、观景台及城市绿地设计8座,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景观论文30余篇,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专家、重庆市园林绿化专家。

  (二)地理学

  1.林孝松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重庆市水利学会会员、重庆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重庆市“西部交通地质减灾创新团队”学术骨干,重庆交通大学地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与科研。至今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获教育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公路学会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各级荣誉20余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重庆市级2项,校级2项。

  2.官冬杰,工学博士,教授,重庆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环境工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9月-2011年9月先后在日本佐贺大学和株式会社GEO-CLUSTER做博士后研究员工作。第十五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入选者,目前为止,主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20多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9篇,获得重庆市规划和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1,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次,地理学会优秀论文奖2次,9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主要研究领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补偿标准量化和调控机制、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和预测、喀斯特地区水安全利用模型构建和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3S”技术应用等。

  3.何锦峰,教授,理学博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与园林系主任,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特别人才培养项目资助,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瑞士弗里堡(Fribourg)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重庆交通大学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专家,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顾问。主要研究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土地3S监测技术。

  4.牟凤云,博士,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要从事国土资源遥感、3S技术集成与应用、城市扩展与演化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科技部“小卫星应用示范项目”、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科委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重庆交通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欢迎十佳教师、优秀教师质量专项奖、教学质量优秀奖等称号。

  5.何勇,副教授,博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理信息与国土资源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重庆知联会理事,重庆市规划和测绘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应用研究。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EI检索2篇,主持或主研参与各级科研项目16项。

  6.黄海,副教授,博士(后),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现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房地产评估、土地信息系统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检索6篇,中文核心期刊10篇。主持和主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发改委等各级项目8项。

  7.陈春,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健康与生态城市研究。重庆市国土学会理事、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耕地保护与集约节约目标下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研究》,主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在研重庆市教委《地票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耦合研究》、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垂直流动研究》、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居厦门研究》。

  8.张学儒,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S与GIS应用、土地利用。主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冷效应功能导向的城市生态用空间粒度界定与布局调控研究》;国土资源部公益项目《内陆开放区土地规划和监管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基于气候变化情景的三峡库区土地生态系统风险评估》;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长江三角洲景观格局百年尺度重建研究》等。

  9.周伟,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主要从事3S技术集成与应用、典型脆弱区生态监测与生态修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退牧还草工程生态效益逆转监测评价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1项,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1项;参与亚洲太平洋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国家973、国家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在《Ecological Indicators》、《PLOSONE》、《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Acta Oecologica》、《地理学报》、《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SCI和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次。

  10.邓睿,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环境、资源、灾害等方面的应用。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

  11.杨清伟,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水资源及环境水利方向),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2.周富春,教授,博士,交通部交通环境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环境保护学会理事、重庆市节能环保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13.祖波,教授,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市政工程(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水利工程(地下水污染研究及数值模拟、水文水资源、水库泥沙与环境工程);地理学(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价)。

  14.杨延梅,教授,工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获重庆市政府人民建议特约信息员,重庆市首届科普咨询专家,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

  15.陈秀万,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秘书长、副院长。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部委与地方项目等在内的各类项目数十项。

  16.樊建新,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2013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西南大学博士后,美国俄勒冈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17.于立,教授,博士,现任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研究部首席研究员,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师学会会员、英国注册规划师。曾经担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主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

  18.吕金妹,副教授,博士,现于挪威特罗姆索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任教,曾在瑞典吕德奥理工大学协助指导研究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环境环境修复、城市环境评价。在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与科研项目6项。

  19.张艳军,正高级工程师,博士,注册环评工程师,重庆市环评专家库专家。就职于重庆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保物联网和空间环境大数据等。

  20.宋伟,副高级工程师,博士,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21.杨钢,教授,博士后,重庆首批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员,重庆地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环境科学和旅游经济的教学和研究,擅长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等方向的科研工作。

  22.孙阳,高级工程师,博士,重庆市两江新区国土房管分局局长,主要研究方向:土地政策、土地规划。

  23.冯建中,副研究员,工学博士,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长期从事网络GIS与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研发及农业遥感应用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空间信息理论与方法、区域农业发展应对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