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
Add 西南科技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土木工程的研究生。
因为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Add 西南科技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土木工程的研究生。
因为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概况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建筑设计及城市建设管理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建筑设计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中甚为重要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城市建设、建设工程管理的应用性学科,以人居环境为主要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工程领域,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特点,既涉及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又贯通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各类城市建设工程,也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政府公共政策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设计领域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其核心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工程管理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本专业方向的工程硕士所在的用人单位或可适应的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了这样三种类型: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如建筑设计企业、房地产企业和市政设计或管理部门等。
第二部分 授予学位基本要求
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能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掌握建筑设计的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现代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解决建筑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从事综合的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
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职业素养,正确看待建筑师执业资格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含义,自觉维护和履行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基础知识
应掌握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管理科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哲学思维、审美品位和科学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程实践。
掌握建筑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知识,以及各项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各项基础知识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为认识城市建设、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依据。
应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交际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
应掌握辅助图形设计,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二)专业知识
通过建筑学学科前沿动态、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的实践与方法、现代城市功能与结构、现代住宅类型学、人类聚居环境景观学、建筑环境生态、环境行为学以及相关前沿讲座等课程,掌握建筑设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把握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向,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建筑工程项目打下扎实基础。
三、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决定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协商决定,所完成的实践类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左右,实践结束时所撰写的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或高效生产。
四、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应具备基本的学习实践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信息检索的原理与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手段和渠道。
(二)应用知识能力
能做到综合运用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解决城市建设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
熟悉我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独立承担建筑研究、设计与管理的具体工作。
能够发现并分析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含量。
(三)组织协调能力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够承担主要负责人职责,组织大型建筑设计项目,并协调多工种、多单位协同工作。
(四)国际交流能力
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国际交流能力。
五、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选题要求
硕士论文选题倡导从实践出发,充分调研,完成一个具有相当难度和工作量、并具有学术研究内涵的设计课题,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调研报告、设计论证以及设计成果在内的学位论文。应对设计工程或相关设计领域内存在的专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涵盖背景分析、调研报告、相关案例分析、策略比较、设计论证、设计成果表达、技术要点总结、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展望等内容,并将会对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研究型工程论文,对于建筑学来说主要关注工程研究和描述工程成果,对各种工程相关课题进行分析论证,反映专业技术领域内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二)形式及内容要求
学位论文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对建筑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剖析,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学位论文应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要形式,符合体例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分析论述具有逻辑的完整性。
(三)规范要求
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等。
2.学位论文的内容、格式、编排、印制和所用文字等具体要求见《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3.学位论文正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2.5万字。
4.论文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月份开始计算)。
(四)质量要求
1.学位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深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
3.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学位论文的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5.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图表清晰、数据可靠、论证充分。
6.通过学位论文研究及其所开展的科研、技术开发等活动,对相对独立完成的课题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
7.学位论文均须通过学位论文文字相似性检测,未通过者不能进行论文送审和答辩工作。
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
(一)学位资格审查
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通过毕业资格审查,通过学校研究生学位外语水平统一考试,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符合申请学位完成的科研和学位论文要求, 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
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的硕士研究生,因未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或科研成果要求而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者,若在其毕业后两年内达到要求,可再申请硕士学位。未获得毕业证书的硕士研究生,不受理其学位申请。在校期间受到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的不授予硕士学位(学校发文解除处分者除外)。
(二)硕士学位论文评阅
研究生撰写完成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和所在学位点预审同意后,应聘请本类别(领域)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应来自本行业和企业。学位论文评阅采取通讯评议方式进行,论文最迟在答辩前2个月送达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有关材料应密封传递。
论文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者,可以进入后续环节;如两名评阅人均认定未达到答辩水平,则本次学位申请无效;如有1名评阅人认定未达到答辩水平,则由校学位办公室再增聘1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增聘评阅人认定达到答辩水平,则可以参加答辩,如增聘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不能参加答辩,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评阅意见是同意修改后答辩的,应与导师讨论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定修改内容,完成论文修改,并填写《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回复及修改说明》,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可申请答辩,如未通过检测,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学位点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不少于2名),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
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答辩委员会意见是修改后通过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答辩委员会所提意见与导师讨论,按要求进行修改,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提交答辩委员会审核,如检测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答辩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审核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答辩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修改后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再次答辩;检测未通过或再次答辩不过者,应报学校批准终止其硕士学业。
(四)学位申请
研究生通过学位资格审查后,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向校学位办公室提出学位申请,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以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五)学位的审议和授予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到会委员须达到全体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不包括三分之二),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体委员的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表决通过,方可作出推荐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原则上于每年的1月和6月召开会议,审议学位申请者的学位授予工作。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到会委员须达到全体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不包括三分之二),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体委员的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表决通过,方可作出推荐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硕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由学校发文公布,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
七、本标准的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教育和在职人员申请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部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目前,学院在编教职员工近200名,其中正高职称25名,副高职称51名,具有博士学位70余名,近60%教师具有各种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秉承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学院从董事单位、联合办学单位聘请兼职教授50余名,其中学术院长1名,特聘教授3名、产业教授8名、学术顾问1名、硕士生导师40余名、外籍教师1名。
学院拥有“工程结构与材料动载特性”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力学与工程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建筑物理与环境实验中心”以及“工程检测与分析实验中心”三大公共实验平台,实验室面积约5000m2,实验设备资产4100万元。与中国空气动力发展与研究中心共建“四川省风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同方安装工程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地源热泵技术实验室”;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共建“交通土建实验室(具有公路工程综合甲级检测资质)”;与中国五冶集团合作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等。学院拥有“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5个研究所。
085237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掌握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研究解决相关产业领域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等理论与工程技术应用问题。
二、研究方向
1. 城市设计
本方向主要针对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关于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尤其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
2. 环境艺术与景观建筑设计
本方向主要研究景观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艺术(涵盖面比较宽泛)。注重环境艺术与景观建筑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
3. 工业产品与信息交互设计
本方向主要研究工业产品与信息化产品设计中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人机关系、材料选择、表面处理效果设计、设计评价等问题。
4. 产品与视觉设计
本方向主要研究产品设计基础、特色文化产品、视觉信息知识,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视觉传达要素设计、产品文化分析等。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5年,经批准休学创新创业的时间不计入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对于学业特别优秀的硕士生,经本人申请,全面考核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在校期间(取得国家注册学籍后)不得少于2年。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见附表)
每16学时计1学分;完成学业至少修满28.5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4学分,必修环节8.5学分,实践类学分不低于8分。
硕士生导师负责指导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跨专业类别(或领域)选择1~2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类别(或领域)的选修课;对于跨专业类别(或领域)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相应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2-3门,但不计学分。
五、必修环节
硕士生必修环节包含四大部分,要求硕士生分别完成以下内容:
1.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学校、学院、专业介绍、素质拓展教育、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等,硕士生全程参加入学教育活动,通过入学考试。完成后获得0.5学分。
2.专业实践:内容包括硕士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一些工程项目,此部分该领域研究生要求较高,要完成两次专业实践。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写出总结报告,交导师考核认定。考核合格后,将材料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6学分。
3.学术活动:为了提高硕士生学术交流能力,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8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其中校内7场,校外1场)并作1次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每次参加报告后完成一篇心得体会,与参加学术活动证明材料一起交导师考核认定。要求至少有8次参与学术报告合格认定和1次作学术报告合格认定。达到学术活动要求后,将材料汇总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4.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要求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阅读本学科前沿国内外文献3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10篇以上,写出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报告,附上不少于1000字的英文详细摘要;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 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资料运用恰当、合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通过后,将材料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除符合学校规定外,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论述严谨、逻辑清晰、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笔简洁、流畅、图标清晰。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实践型(开展本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研究、项目管理研究),该种形式的论文要求3-5万字。独立研究设计+研究报告型,该种形式的论文要求2-3万字。
(二)硕士学位论文的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选题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对涉密硕士生论文应严格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和内部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完成论文工作。
1.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时间: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接受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申请。
(2)开题报告方式: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教(科)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考评组至少有1位专家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并作出考评意见。
(3)开题报告内容:依据《开题报告表》的要求,做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后,及时完成《开题报告表》,交学院检查备案。
(4)开题报告未通过者,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开题。两次开题报告不过者,列入下次硕士生开题范围或建议退学。
(5)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须按上述要求重做开题报告。
(6)论文开题通过1年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期间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硕士生到校外单位做学位论文,要经导师、学院批准,并保证每月至少一次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按时完成论文工作。
3.中期检查
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开始论文工作半年以后),学院组织检查小组(3~5 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组成)对硕士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检查。每个学生应做一次论文工作中期检查报告。检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创新性等进行评议,现场给出评定意见。通过中期检查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未通过者,限期整改,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中期检查,或另行选题,重新开题。
4.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的要求,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导师应对硕士生学位论文严格审查,把好质量关。
5.预答辩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定稿之后、正式答辩之前3个月应进行一次预答辩。预答辩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通过集体会诊的方式对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答辩,从而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质量。通过预答辩者,完善论文后准予进入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环节。未通过者,限期整改,1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预答辩。两次预答辩不过者,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6.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
非涉密学位论文送审前须接受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涉密论文由导师把关,防止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1)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2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30%的可安排论文送审。
(2)20%<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50%、3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70%的,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按时间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如达到送审要求可安排论文送审;复检后如果仍未达到送审要求,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要求继续修改,6个月以后根据学院安排重新进行预答辩。
(3)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50%或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70%的,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返回修改,6个月以后根据学院安排重新进行预答辩。
7.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评阅人由2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来自于本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不少于1名)。学位论文评阅采取通讯评议方式进行,论文最迟在答辩前2个月送达论文评阅人。
论文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者,可以进入后续环节;如有1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再增聘1位评阅人进行评阅,最终评阅结果如有2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继续完善论文。
评阅意见是同意修改后答辩的,应与导师讨论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定修改内容,完成论文修改,并填写《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回复及修改说明》,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可申请答辩,如未通过检测,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8.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不少于2名),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前应进行公告。
答辩委员会意见是修改后通过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答辩委员会所提意见与导师讨论,按要求进行修改,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提交答辩委员会审核,如检测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答辩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审核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委员会同意,可在答辩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修改后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再次答辩;检测未通过或再次答辩不过者,应报学校批准终止其硕士学业。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1. 毕业要求
硕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并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2. 学位授予
申请学位者须获得毕业资格,在校期间无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科研或实践成果要求,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因未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科研或实践成果要求而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者,若在其毕业后两年内达到要求,可再申请硕士学位。
附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1 |
2 |
3 |
4 |
学位课 |
公共课 |
111167099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
|
|
考试 |
|
1111670998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
√ |
|
|
考试 |
2选1 |
1111670997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考试 |
1131670996 |
硕士生英语一 |
2 |
32 |
|
|
|
|
考试 |
|
1131670995 |
硕士生英语二 |
2 |
32 |
|
|
|
|
考试 |
|
专业课 |
1081680990 |
高等工程数学 |
3 |
48 |
√ |
|
|
|
考试 |
7学分 |
1061670006 |
近现代设计史理论研究 |
2 |
32 |
√ |
|
|
|
考试 |
1051670005 |
理论与技术前沿研究 |
2 |
32 |
√ |
|
|
|
考试 |
非学位课 |
公共选修课 |
2101680993 |
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 |
1 |
16 |
|
|
√ |
|
考查 |
|
2101680992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
1 |
16 |
√ |
|
|
|
考查 |
|
1141680994 |
公共体育 |
1 |
16 |
|
|
|
|
考查 |
|
1061680002 |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 |
2 |
32 |
|
√ |
|
|
考查 |
6学分 |
1061680003 |
现代建筑思想与流派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4 |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5 |
中国建筑美学与哲学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6 |
环境行为心理学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8 |
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0 |
区域发展与规划理论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1 |
城市减灾与公共安全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3 |
概念规划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4 |
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5 |
地域建筑设计理论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6 |
环境艺术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8 |
装饰与室内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25 |
人机界面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08 |
CAD/CAPP/CAM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20 |
新型建材装备系统设计与实践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21 |
材料成型一体化实践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06 |
计算机图形学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11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26 |
信息传播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27 |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28 |
设计表达技术 |
2 |
32 |
√ |
√ |
|
|
考查 |
1051680018 |
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实践 |
2 |
32 |
√ |
|
|
|
考查 |
1051680019 |
制造过程测试技术 |
2 |
32 |
|
√ |
|
|
考查 |
1121680001 |
书籍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1121680002 |
包装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必修环节 |
1061690005 |
入学教育 |
0.5 |
8 |
√ |
|
|
|
考试 |
|
1061690006 |
专业实践1 |
3 |
48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7 |
专业实践2 |
3 |
48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8 |
学术活动 |
1 |
16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9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 |
16 |
|
|
√ |
|
考查 |
|
(土木工程部分)
一、培养目标
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能力强,并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品德优良,身心健康。
2.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
1. 结构工程
研究结构体系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方法和建造技术、通过运用数学力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性地使用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使得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满足各种功能要求。
2. 岩土工程
研究岩石和土工程特性,评价场地自然灾害可能性,设计、施工和监测建(构)筑物地基基础、边坡、挡土结构、堤坝、隧道等土工构筑物。
3.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及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抵御人为和自然灾害能力的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内容包括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爆工程和防护工程等。
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研究在减少对常规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提供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适宜的人工环境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所涉及的设计、施工和设备研制的技术和工艺。内容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人工气候室中的热湿环境、清洁度及空气质量的控制,以及为实现控制所采用的采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系统、冷热源及能量转换设备系统、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等。
5.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研究如何高效、安全、可持续地进行土木工程全寿命期建设和管理。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与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工业民用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各类土木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到竣工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经济分析、决策计划、监督控制和组织协调。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5年,经批准休学创新创业的时间不计入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对于学业特别优秀的硕士生,经本人申请,全面考核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在校期间(取得国家注册学籍后)不得少于2年。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见附表)
每16学时计1学分;完成学业至少修满31.5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6学分,必修环节8.5学分,实践类学分累计不低于6分。
硕士生导师负责指导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跨专业类别(或领域)选择1~2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类别(或领域)的选修课;对于跨专业类别(或领域)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要求自行补修相应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3门,但不计学分。
五、必修环节
硕士生必修环节包含四大部分,要求硕士生分别完成以下内容:
1.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学校、学院发展历史介绍,学院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介绍,研究生培养要求、日常管理规定等介绍,还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和学风建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教育等。硕士生须全程参加入学教育活动,活动结束后撰写学习体会,递交相应的专业教研室,经审查合格后获得0.5学分。
2.专业实践: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内容包括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具体可以是设计方案制定、结构计算分析、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疑难问题处理、关键施工技术研发、工程项目管理、检测鉴定方案制定、计算分析与评估、检测技术开发、工程事故分析与维修加固处理等。专业实践的组织工作按照“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依托于学校、学院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由学院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进行专业实践;(2)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3)结合研究生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企业实践单位。专业实践结束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按要求向学院提交专业实践报告和专业实践考核表。实践成绩合格者获得6学分,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不参加工程实践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学术活动:为了提高硕士生学术交流能力,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并作1次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每次参加报告后完成一篇心得体会,与参加学术活动证明材料一起交导师考核认定。认定合格后,将材料汇总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4.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要求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阅读本学科前沿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10篇以上,写出不少于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并附上不少于1000字的英文详细摘要;综述报告应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提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学术或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通过后,将材料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类型可以分为工程研究、设计研究、工程管理等。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论述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笔简洁、流畅、用词准确、表述规范。
(二)硕士学位论文的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选题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对涉密硕士生论文应严格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和内部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完成论文工作。
1.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时间: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接受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申请。
(2)开题报告方式: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教(科)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并作出考评意见。
(3)开题报告内容:依据《开题报告表》的要求,做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后,及时完成《开题报告表》,交学院检查备案。
(4)开题报告未通过者,3个月内申请重新开题。两次开题报告不过者,列入下次硕士生开题范围或建议退学。
(5)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须按上述要求重做开题报告。
(6)论文开题通过1年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期间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硕士生到校外单位做学位论文,要经导师、学院批准,并保证每月至少一次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按时完成论文工作。
3.中期检查
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开始论文工作半年以后),学院组织检查小组(3~5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组成)对硕士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检查。硕士生以报告形式向专家小组作汇报。汇报后,检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整体进展、已取得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创新性等进行现场评议,并给出评定意见。通过中期检查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未通过者,限期整改,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中期检查,或另行选题,重新开题。
4.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的要求,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导师应对硕士生学位论文严格审查,把好质量关。
5.预答辩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定稿之后,于第六学期的前两周之内应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通过集体会诊的方式对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答辩,从而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质量。通过预答辩者,完善论文后准予进入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环节。未通过者,限期整改,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预答辩。两次预答辩不过者,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6.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
非涉密学位论文送审前须接受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涉密论文由导师把关,防止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1)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2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30%的可安排论文送审。
(2)20%<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50%、3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70%的,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按时间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如达到送审要求可安排论文送审;复检后如果仍未达到送审要求,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要求继续修改,6个月以后根据学院安排重新进行预答辩。
(3)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50%或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70%的,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返回修改,6个月以后根据学院安排重新进行预答辩。
7. 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评阅人由2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担任(来自于本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不少于1名)。学位论文评阅采取通讯评议方式进行,论文最迟在答辩前2个月送达论文评阅人。
论文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者,可以进入后续环节;如有1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再增聘1位评阅人进行评阅,最终评阅结果如有2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继续完善论文。
评阅意见是同意修改后答辩的,应与导师讨论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定修改内容,完成论文修改,并填写《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回复及修改说明》,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可申请答辩,如未通过检测,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8. 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不少于2名),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前应进行公告。
答辩委员会意见是修改后通过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答辩委员会所提意见与导师讨论,按要求进行修改,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提交答辩委员会审核,如检测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答辩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审核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答辩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修改后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再次答辩;检测未通过或再次答辩不过者,应报学校批准终止其硕士学业。
七、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
1.毕业要求
硕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并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2.学位授予
申请学位者须获得毕业资格,在校期间无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科研或实践成果要求,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因未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科研或实践成果要求而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者,若在其毕业后两年内达到要求,可再申请硕士学位。
八、编写成员
贾彬、王汝恒、姚勇、王月明、王宁、胥海伦、文华、苏有文、刘东、张兆强、张皓茗、王新
附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1 |
2 |
3 |
4 |
学位课 |
公共课 |
111167099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
|
|
考试 |
必选 |
1111670998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
√ |
|
|
考试 |
2选1 |
1111670997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考试 |
1131670996 |
硕士生英语一 |
4 |
64 |
√ |
√ |
|
|
考试 |
必选 |
1131670995 |
硕士生英语二 |
专业课 |
1081670991 |
高等工程数学 |
3 |
48 |
|
√ |
|
|
考试 |
必选 |
1061670021 |
弹塑性力学基础 |
2 |
32 |
√ |
|
|
|
考试 |
不低于
6学分 |
1061670022 |
结构动力学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23 |
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程序原理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24 |
现代结构试验方法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25 |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26 |
高等土力学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28 |
高等传热学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29 |
高等流体力学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30 |
高等钢结构理论 |
3 |
48 |
|
√ |
|
|
考查 |
1061670031 |
支挡工程 |
3 |
48 |
|
√ |
|
|
考查 |
1061670032 |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
3 |
48 |
|
√ |
|
|
考查 |
1061670033 |
现代施工技术 |
3 |
48 |
|
√ |
|
|
考试 |
非学位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2101680993 |
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 |
1 |
16 |
|
|
√ |
|
考查 |
|
2101680992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
1 |
16 |
√ |
|
|
|
考查 |
|
1141680994 |
公共体育 |
1 |
16 |
√ |
√ |
|
|
考查 |
必选 |
专业选修课 |
1061680062 |
专业英语 |
1 |
16 |
|
√ |
|
|
考试 |
不低于
6学分 |
1061680063 |
随机振动 |
3 |
48 |
|
√ |
|
|
考查 |
1061680066 |
工程结构BIM技术 |
1 |
16 |
|
√ |
|
|
考查 |
1061680067 |
抗震工程学 |
3 |
48 |
√ |
|
|
|
考查 |
1061680068 |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80069 |
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80070 |
高等岩石力学 |
3 |
48 |
√ |
|
|
|
考查 |
1061680071 |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
3 |
48 |
|
√ |
|
|
考试 |
1061680072 |
岩土灾害机理与风险评价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75 |
建筑系统工程 |
3 |
48 |
|
√ |
|
|
考查 |
1061680077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78 |
建筑能源应用及节能技术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79 |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80 |
制冷与热泵技术及应用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81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82 |
现代桥梁工程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83 |
地下空间结构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84 |
建筑工程现代化管理方法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85 |
现代管理理论前沿 |
2 |
32 |
|
√ |
|
|
考查 |
必修环节 |
1061690001 |
入学教育 |
0.5 |
8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5 |
专业实践 |
6 |
96 |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3 |
学术活动 |
1 |
16 |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4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 |
16 |
|
|
√ |
|
考查 |
|
0833城乡规划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有良好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全面,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较强,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的综合素质良好的高层次城乡规划与设计人才。毕业后能从事相应的城乡建设管理、规划与设计、科研与教学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循环经济与发展战略规划
本方向以区域及城乡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目标,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区域与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着眼于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国土整治与开发等研究内容,注重理论研究与宏观战略研究。
2. 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规划
本方向立足我国城乡关系调整,以新型城镇一体化为指导,以城镇化、城乡统筹、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规划与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规划建设实践,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流向、村庄空心化、土地制度改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3. 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
本方向作为城乡规划与建设的空间信息与分析技术平台,以基础地理信息、高程数字信息、数字城市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等大数据信息采集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先进理论和理念指导下,探索研究和着力解决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观规划、园林绿化、建筑环境评价、生态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4. 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
本方向从防灾减灾角度探索区域及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遗产保护问题,综合地震灾害,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内容,以古建筑文物、文化遗产为实践研究对象,在建筑结构与抗震技术、历史城镇综合防灾、文化景观遗产的震害评价与恢复、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5年,经批准休学创新创业的时间不计入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对于学业特别优秀的硕士生,经本人申请,全面考核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在校期间(取得国家注册学籍后)不得少于2年。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见附表)
每16学时计1学分;完成学业至少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3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硕士生导师负责指导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选择1~2门课程作为本学科的选修课;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要求自行补修相应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3门,但不计学分。
五、必修环节
硕士生必修环节包含四大部分,要求硕士生分别完成以下内容:
1.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学校、学院、专业介绍、素质拓展教育、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等,硕士生全程参加入学教育活动,通过入学考试。完成后获得0.5学分。
2.社会实践:内容包括硕士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一些工程项目,写出总结考查,交导师考核认定。考核合格后,将材料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0.5学分。
3.学术活动:为了提高硕士生学术交流能力,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8次以上校内外学术考查其中校内7场,校外1场)并作1次学术考查(开题考查除外)。每次参加考查后完成一篇心得体会,与参加学术活动证明材料一起交导师考核认定。要求至少有8次参与学术考查合格认定和1次作学术考查合格认定。达到学术活动要求后,将材料汇总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4.文献综述与开题考查:要求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阅读本学科前沿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10篇以上,写出5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考查,附上不少于1000字的英文详细摘要;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 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资料运用恰当、合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开题考查。文献综述与开题考查通过后,将材料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题目应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应表明作者已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文献综述应对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学位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调查等技术手段,对学科研究课题和较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结论可信,且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二)硕士学位论文的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选题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对涉密硕士生论文应严格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和内部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完成论文工作。
1.开题考查
(1)开题考查时间: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接受学位论文开题考查申请。
(2)开题考查方式:开题考查应以考查会的形式,在教(科)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考查会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并作出考评意见。
(3)开题考查内容:依据《开题考查表》的要求,做开题考查。在开题考查会后,及时完成《开题考查表》,交学院检查备案。
(4)开题考查未通过者,3个月内申请重新开题。两次开题考查不过者,列入下次硕士生开题范围或建议退学。
(5)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须按上述要求重做开题考查。
(6)论文开题通过1年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期间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硕士生到校外单位做学位论文,要经导师、学院批准,并保证每月至少一次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按时完成论文工作。
3.中期检查
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开始论文工作半年以后),学院组织检查小组(3~5 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组成)对硕士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检查。每个学生应做一次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查。检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创新性等进行评议,现场给出评定意见。通过中期检查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未通过者,限期整改,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中期检查,或另行选题,重新开题。
4.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的要求,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导师应对硕士生学位论文严格审查,把好质量关。
5.预答辩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定稿之后、正式答辩之前3个月应进行一次预答辩。预答辩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通过集体会诊的方式对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答辩,从而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质量。通过预答辩者,完善论文后准予进入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环节。未通过者,限期整改,1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预答辩。两次预答辩不过者,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6.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
非涉密学位论文送审前须接受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涉密论文由导师把关,防止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1)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2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30%的可安排论文送审。
(2)20%<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50%、3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70%的,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按时间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如达到送审要求可安排论文送审;复检后如果仍未达到送审要求,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要求继续修改,6个月以后根据学院安排重新进行预答辩。
(3)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50%或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70%的,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7.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评阅人由2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学位论文评阅采取通讯评议方式进行,论文最迟在答辩前2个月送达论文评阅人。
论文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者,可以进入后续环节;如有1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再增聘1位评阅人进行评阅,最终评阅结果如有2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继续完善论文。
评阅意见是同意修改后答辩的,应与导师讨论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定修改内容,完成论文修改,并填写《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回复及修改说明》,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可申请答辩,如未通过检测,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8.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前应进行公告。
答辩委员会意见是修改后通过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答辩委员会所提意见与导师讨论,按要求进行修改,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提交答辩委员会审核,如检测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答辩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审核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答辩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修改后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再次答辩;检测未通过或再次答辩不过者,应报学校批准终止其硕士学业。
七、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
1. 毕业要求
硕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并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2. 学位授予
申请学位者须获得毕业资格,在校期间无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及科研成果要求,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因未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或科研成果要求而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者,若在其毕业后两年内达到要求,可再申请硕士学位。
附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1 |
2 |
3 |
4 |
学位课 |
公共课 |
111167099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
|
|
考试 |
|
1111670998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
√ |
|
|
考试 |
2选1 |
1111670997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考试 |
1131670996 |
硕士生英语一 |
2 |
32 |
√ |
|
|
|
考试 |
|
1131670995 |
硕士生英语二 |
2 |
32 |
|
√ |
|
|
考试 |
|
专业课 |
1061670001 |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
2 |
32 |
√ |
|
|
|
考试 |
6学分 |
1061670002 |
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03 |
规划研究方法论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04 |
城市设计与创作研究 |
2 |
32 |
|
√ |
|
|
考试 |
非学位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2101680993 |
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 |
1 |
16 |
|
|
√ |
|
考查 |
|
2101680992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
1 |
16 |
√ |
|
|
|
考查 |
|
1141680994 |
公共体育 |
1 |
16 |
|
|
|
|
考查 |
必选 |
1061680001 |
专业外语 |
1 |
16 |
|
√ |
|
|
考查 |
必选 |
1061680002 |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 |
2 |
32 |
|
√ |
|
|
考查 |
8学分 |
1061680003 |
现代建筑思想与流派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4 |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5 |
环境行为心理学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6 |
中国建筑美学与哲学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7 |
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8 |
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09 |
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0 |
区域发展与规划理论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1 |
城市减灾与公共安全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2 |
数字城市理论与方法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3 |
概念规划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4 |
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15 |
地域建筑设计理论 |
2 |
32 |
|
√ |
|
|
考查 |
必修环节 |
1061690001 |
入学教育 |
0.5 |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2 |
社会实践 |
0.5 |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3 |
学术活动 |
1 |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4 |
文献综述与开题考查 |
1 |
|
|
|
√ |
|
考查 |
|
土木工程部分
第一部分 概况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土木工程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职业能力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学位获得者应成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土木工程是研究建造各类工程设施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维护等的工程领域,其涉及的领域方向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工程建造等。本领域覆盖的技术主要有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维护与加固技术、管理技术、实验技术、计算机分析与仿真技术等。
土木工程领域覆盖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以及电、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行业。
土木工程领域伴随着材料的变革、力学理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随着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自然资源的短缺,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活动向天空、地下、海洋不断延伸的探索与发展,土木工程建设进入安全、舒适、节能、环保、耐久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在空间域上,从单纯单体工程分析发展到对整体系统网络和环境的综合分析与智能控制;在时间域上,从单纯使用阶段的安全设计发展到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设计与可靠性管理;在深度上,从单纯依靠专一学科深化到依靠多学科的交叉。此外,计算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材料发展等从各个方位渗入土木工程领域,为土木工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驱动力。
第二部分 授予学位基本要求
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能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掌握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先进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具有独立从事(领域内某一方向)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能既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一)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按特定领域方向可选的矩阵论、概率论、数值分析、应用统计、随机过程、应用泛函分析、优化理论与方法等应用数学知识及相关物理、化学知识;外语、计算机、信息检索等工具性知识;自然辩证法、工程伦理、经济、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等人文社科知识。
(二)专业知识
掌握本领域某一方向较为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为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的理论与应用、结构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现代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钢结构理论与应用、岩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地下结构理论与应用、桥梁结构理论与应用、现代施工技术、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结构防灾技术、结构全寿命维护技术、土木工程试验理论与方法、水处理化学和微生物学、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及系统分析、高等工程热工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燃烧理论与技术、现代空调通风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燃气输配及燃气设备。
随着领域外延的进一步扩大,不同学科与不同领域间的交叉进一步加深,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三、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决定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协商决定,所完成的实践类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左右,实践结束时所撰写的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或高效生产。
(四)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能够通过检索、阅读等一切可能的途径快速获取能够符合专业需求及关联问题信息的能力,并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应用知识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项目规划、研究、设计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等实际问题。在工程技术发展中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勇于开展创新试验、创新开发和创新研究。
(三)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良好的协调、联络和技术洽谈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与实施科技项目开发,并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国际交流能力
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国际交流能力。
五、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选题要求
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选取:
1.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或新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2.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3.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
4.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研究专题。
5.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6.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项目的设计研究或实施方案的优化和研究。
7.实验装置、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研究。
8.技术标准制定。
(二)形式及内容要求
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分为工程研究、设计研究、工程规划、工程管理等。
1.工程研究:是指来源于土木工程实际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技术的研究。包括了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或新软件的研制与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要求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理论、试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或有所创新。
2.设计研究:是指来源于土木工程实际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或实施方案的优化和研究。要求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问题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研究方法先进,研究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参考价值。
3.工程规划:是指来源于土木工程实际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规划。可包含市政工程规划、建筑工程规划、防灾与防护工程规划等。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数据样本可靠,论证充分严密,总体规划正确,具有前瞻性。
4.工程管理:是指来源于土木工程实际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管理项目的研究。研究的问题可涉及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工作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最终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要求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统计数据准确,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
(三)规范要求
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等。
2.学位论文的内容、格式、编排、印制和所用文字等具体要求见《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3.学位论文正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2.5万字。
4.论文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月份开始计算)。
(四)质量要求
1.学位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深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
3.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学位论文的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5.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图表清晰、数据可靠、计算正确。
6.通过学位论文研究及其所开展的科研、技术开发或改造、工程或项目管理等活动,对相对独立完成的课题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
7.学位论文均须通过学位论文文字相似性检测,未通过者不能进行论文送审和答辩工作。
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
(一)学位资格审查
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通过毕业资格审查,通过学校研究生学位外语水平统一考试,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符合申请学位完成的科研和学位论文要求, 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
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的硕士研究生,因未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或科研成果要求而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者,若在其毕业后两年内达到要求,可再申请硕士学位。未获得毕业证书的硕士研究生,不受理其学位申请。在校期间受到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的不授予硕士学位(学校发文解除处分者除外)。
(二)硕士学位论文评阅
研究生撰写完成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和所在学位点预审同意后,应聘请本类别(领域)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应来自本行业和企业。学位论文评阅采取通讯评议方式进行,论文最迟在答辩前2个月送达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有关材料应密封传递。
论文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者,可以进入后续环节;如两名评阅人均认定未达到答辩水平,则本次学位申请无效;如有1名评阅人认定未达到答辩水平,则由校学位办公室再增聘1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增聘评阅人认定达到答辩水平,则可以参加答辩,如增聘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不能参加答辩,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评阅意见是同意修改后答辩的,应与导师讨论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定修改内容,完成论文修改,并填写《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回复及修改说明》,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可申请答辩,如未通过检测,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学位点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不少于2名),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
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答辩委员会意见是修改后通过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答辩委员会所提意见与导师讨论,按要求进行修改,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提交答辩委员会审核,如检测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答辩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审核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答辩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修改后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再次答辩;检测未通过或再次答辩不过者,应报学校批准终止其硕士学业。
(四)学位申请
研究生通过学位资格审查后,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向校学位办公室提出学位申请,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以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五)学位的审议和授予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到会委员须达到全体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不包括三分之二),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体委员的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表决通过,方可作出推荐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原则上于每年的1月和6月召开会议,审议学位申请者的学位授予工作。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到会委员须达到全体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不包括三分之二),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体委员的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表决通过,方可作出推荐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硕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由学校发文公布,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
七、本标准的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教育和在职人员申请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土木工程部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土木工程 [081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西南科技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4]土木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结构工程(02)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3)岩土工程 (0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05)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招生人数: |
20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5)材料力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8)流体力学 |
备 注: |
|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 邮编:621010
电话:0816-2419236 2419229 邮箱: microdust@swust.edu.cn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部分)
一、培养目标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具有坚实的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建筑学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相关方向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分析解决建筑设计学科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文献,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适合地域气候环境的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理论与技术集成系统,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绿色适宜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索生态环保及绿色空间创新的设计技术。
2. 地域建筑设计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建筑的地域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建筑空间形态、建构方式、风格特征以及地域适宜技术,以现代乡土建筑创作方法为切入点,研究不同文化特性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关系、构造技术、设计技术、建造方法以及人居环境持续发展问题等。
3.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利用方法与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工业遗产功能活化方法与技术、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工业建筑空间模式与转型、工业景观与艺术等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利用的方法与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5年,经批准休学创新创业的时间不计入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对于学业特别优秀的硕士生,经本人申请,全面考核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在校期间(取得国家注册学籍后)不得少于2年。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见附表)
每16学时计1学分;完成学业至少修满28.5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3学分,必修环节8.5学分,实践类学分不低于6学分。
硕士生导师负责指导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跨专业类别(或领域)选择1~2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类别(或领域)的选修课;对于跨专业类别(或领域)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要求自行补修相应专业本科核心学位课程至少5门,但不计学分。
五、必修环节
硕士生必修环节包含四大部分,要求硕士生分别完成以下内容:
1.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学校、学院发展历史介绍,学院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介绍,研究生培养要求、日常管理规定等介绍,还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和学风建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教育等。硕士生须全程参加入学教育活动,活动结束后撰写学习体会,递交教研室,经审查合格后获得0.5学分。
2.专业实践:内容包括硕士生运用所学知识到到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鼓励研究生到设计院、生产企业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完毕后由专业实践企业或者建筑研究院所出具实习鉴定意见,个人写出总结报告,交导师考核认定。考核合格后,将材料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6学分。
3.学术活动:为了提高硕士生学术交流能力,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并作1次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每次参加报告后完成一篇心得体会,与参加学术活动证明材料一起交导师考核认定。要求至少有8次参与学术报告合格认定和1次作学术报告合格认定,学术报告完成后,在研究生秘书处登记,签章;达到学术活动要求后,将材料汇总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4.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要求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阅读本学科前沿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10篇以上,写出5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报告,附上不少于1000字的英文详细摘要;综述报告应提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学术或技术问题,包括工程设计项目中的技术攻关研究专题,与建筑技术相关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通过后,将材料报所在学院检查备案,获得1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应有必要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以及新见解。表明作者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有创新点,体现足够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论文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撰写,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建筑设计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建筑技术装备研发、建筑技术测试案例分析、建筑设计作品等形式。要求论文概念清晰,论据可靠,分析、设计严谨,数据真实,文字通畅。学位论文字符数一般不少于25000字。
(二)硕士学位论文的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选题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对涉密硕士生论文应严格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和内部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完成论文工作。
1.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时间: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在学科研究方向范围内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接受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申请。
(2)开题报告方式: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教(科)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考评组至少有1位专家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并作出考评意见。
(3)开题报告内容:依据《开题报告表》的要求,做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后,及时完成《开题报告表》,交学院检查备案。
(4)开题报告未通过者,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开题。两次开题报告不过者,列入下次硕士生开题范围或建议退学。
(5)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须按上述要求重做开题报告。
(6)论文开题通过1年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工作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期间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硕士生到校外单位做学位论文,要经导师、学院批准,并保证每月至少一次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按时完成论文工作。
3.中期检查
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开始论文工作半年以后),学院组织检查小组(3~5 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组成)对硕士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态度、精力投入以及对本专业课题完成难度及可能性等进行全面检查。每个学生应做一次论文工作中期检查报告。检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创新性、研究内容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相关度以及完成论文的难度和可能性等进行评议,现场给出评定意见。通过中期检查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未通过者,限期整改,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中期检查,或另行选题,重新开题。
4.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的要求,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导师应对硕士生学位论文严格审查,把好质量关。
5.预答辩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定稿之后,于第六学期前两周之内应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须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考评组,通过集体会诊的方式对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答辩,从而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质量。通过预答辩者,完善论文后准予进入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环节。未通过者,限期整改,3个月后才能申请重新预答辩。两次预答辩不过者,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6.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
非涉密学位论文送审前须接受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涉密论文由导师把关,防止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1)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2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30%的可安排论文送审。
(2)20%<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50%、30%<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50%的,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按时间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如达到送审要求可安排论文送审;复检后如果仍未达到送审要求,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要求继续修改,6个月以后根据学院安排重新进行预答辩。
(3)总体文字重合百分比>40%或章节最高文字重合百分比>50%的,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返回修改,6个月以后根据学院安排重新进行预答辩。
7.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评阅人由2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担任(来自于本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不少于1名)。学位论文评阅采取通讯评议方式进行,论文最迟在答辩前2个月送达论文评阅人。
论文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者,可以进入后续环节;如有1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再增聘1位评阅人进行评阅,最终评阅结果如有2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继续完善论文。
评阅意见是同意修改后答辩的,应与导师讨论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定修改内容,完成论文修改,并填写《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回复及修改说明》,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可申请答辩,如未通过检测,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8.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组成(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不少于2名),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前应进行公告。
答辩委员会意见是修改后通过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答辩委员会所提意见与导师讨论,按要求进行修改,经导师确认后,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提交答辩委员会审核,如检测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答辩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审核未通过,取消当次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委员会同意,可在答辩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修改后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检测通过后再次答辩;检测未通过或再次答辩不过者,应报学校批准终止其硕士学业。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1. 毕业要求
硕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并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2. 学位授予
申请学位者须获得毕业资格,在校期间无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科研或实践成果要求,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因未满足学位标准规定的外语、科研或实践成果要求而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资格者,若在其毕业后两年内达到要求,可再申请硕士学位。
八、编写成员
成斌、李嘉华、赵祥、梁爽、韩华
附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1 |
2 |
3 |
4 |
学位课 |
公共课 |
111167099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
|
|
考试 |
必选 |
1111670998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
√ |
|
|
考试 |
2选1 |
1111670997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考试 |
1131670996 |
硕士生英语一 |
4 |
64 |
√ |
√ |
|
|
考试 |
必选 |
1131670995 |
硕士生英语二 |
专业课 |
1061670011 |
现代建筑理论 |
2 |
32 |
√ |
|
|
|
考试 |
不低于6学分 |
1061670012 |
建筑设计研究专题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13 |
城市设计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14 |
绿色建筑技术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70015 |
现代建筑技术 |
2 |
32 |
|
√ |
|
|
考试 |
非学位课 |
公共选修课 |
2101680993 |
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 |
1 |
16 |
|
|
√ |
|
考查 |
|
2101680992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
1 |
16 |
√ |
|
|
|
考查 |
|
1141680994 |
公共体育 |
1 |
16 |
√ |
√ |
|
|
考查 |
必选 |
专业选修课 |
1061680046 |
专业英语 |
1 |
16 |
|
√ |
|
|
考试 |
不低于6学分 |
1061680047 |
建筑设计创作与实践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48 |
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80049 |
建筑节能设计 |
2 |
32 |
|
√ |
|
|
考查 |
1061680050 |
中国建筑美学与哲学 |
1 |
16 |
√ |
|
|
|
考查 |
1061680051 |
地域建筑设计理论与技术 |
1 |
16 |
√ |
|
|
|
考查 |
1061680052 |
工业遗产保护方法与技术 |
1.5 |
24 |
√ |
|
|
|
考查 |
1061680053 |
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80054 |
住宅与社区规划 |
2 |
32 |
|
√ |
|
|
考试 |
1061680055 |
建筑防火 |
1.5 |
24 |
√ |
|
|
|
考试 |
1061680056 |
建筑物理测试技术 |
1.5 |
24 |
√ |
√ |
|
|
考查 |
必修环节 |
1061690001 |
入学教育 |
0.5 |
8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5 |
专业实践 |
6 |
96 |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3 |
学术活动 |
1 |
16 |
|
|
√ |
√ |
考查 |
|
1061690004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 |
16 |
|
|
√ |
|
考查 |
|
土木工程 [081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西南科技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4]土木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结构工程 02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3岩土工程 0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06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招生人数: |
31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5材料力学或838流体力学 |
备 注: |
推免生6人 复试混凝土结构原理或建筑环境学或土木工程施工 01-03加试结构抗震设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04加试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经济学 05加试工程热力学,暖通空调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14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土木工程
专业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内容非常宽泛的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其涉及的技术领域还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学科分支和新的研究方向;然而,新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不断地融入,使本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分析技术、全球卫星定位、遥感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都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84年,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0多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十余名,本专业在校硕士生近200名。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了“岩土与地下工程”、“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和“工程防灾减灾”三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研究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领域。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及升学率连年达到100%,毕业生因其良好的综合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科特色
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学科组在岩土工程领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矿山工程中的高边坡、松散介质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建筑结构及其抗震领域先后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近十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
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在孙世国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下图是孙世国教授作为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授权专利30余项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依托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和各类企业工程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产、学、研、用”的基地建设,为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的一线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工程实际,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选题重视与土木工程设计和前沿研究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全方位强化研究生的实战能力与学术水平训练;提升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更好的为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学科优势
研究方向广、科研综合实力强
本学科现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毕业证书。目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全部六个二级学科。
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科研条件优良
学科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7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70%,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业课题百余项。学科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及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研究所。试验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在物探与勘查、路基检测、隧道衬砌支护检测、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清洁能源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软件。
E60EM综合电磁法仪
拟动力实验系统
激光隧道断面仪
动力应变数据采集系统
动力应变/ICP数据转换系统
研究领域
岩土与地下工程
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基础工程和人居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高速公路与铁路、地铁、地下工程、堤坝、高边坡、各类复杂基础工程和矿山工程的安全等等都涉及到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区域性岩土或特殊条件下的土工问题则是针对非常规、非普遍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非传统的土工问题。
21世纪人类生存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土地资源有限且利用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升空间小、难度大。人类向地下深部开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无奈的选择,由此也给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期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1-2020),对交通基础工程及民生工程的建设进行重点倾斜,公路建设重点发展“五纵七横”计划3.5万公里、铁路建设重点发展“四纵四横”计划累计里程1.3万公里、2015年之前拟建设地铁线路总长2259公里,从而极大地推动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拟在公路铁路、地铁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资10万亿以上,因此本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世国教授
我校“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领域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博士生导师孙世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该团队主要以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重点,在矿山安全、地基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理论与控制技术、岩石工程开挖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规律与评价方法、三维动态变形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该科研团队以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陡边坡风险辨识与雷达干涉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以及校企联合项目70余项科研课题。形成了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梯队建设科学的研究队伍,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多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近1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露井联采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露天边坡风险分级分析与评价、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大型松软堆积体安全评价、控制与加固技术等;
2)井下突水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复杂断裂带存在对上覆岩体的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导水通道的评估与预测、安全开采控制技术与措施;
3)尾矿库灾变机制及其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尾矿坝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诊断技术、尾矿库溃坝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尾矿坝浸润线抬升及坝体涌水开裂紧急险情处置技术、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淤堵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4)地下工程设计、加固技术及施工风险评估;地下资源开发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技术;
5)岩土工程的变形智能监测及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三维实体预测及其安全判别技术;
6)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等 ;
7)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创建等;
8)各类基础工程的设计、震害评价、以及控制技术和加固措施等。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
为了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危害,结构在正常使用和受灾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以便有效地发挥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作用,保证室内工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撤离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新型结构设计及其防灾研究方向发展空间巨大。而且,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巨大的建筑能耗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强化新型建筑结构、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问题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晓纯教授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特色团队以博士生导师王晓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新材料的开发、结构防火技术研究;在复杂结构设计、新材料、以及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石化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同时,该特色团队在绿色建筑、热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长期成果的积累,并取得较好的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抗火性能;
2)钢结构防火性能化设计;
3)地源热泵设备开发;
4)石化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5)钢结构超薄型涂料抗火性能;
6)砌体加固技术;
7)纤维复合材料修复管道技术;
8)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防灾减灾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该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屈铁军教授
“工程防灾减灾”特色团队以屈铁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该团队在结构振动与抗震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地下管道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理论与实验、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等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先后承担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下管道地震输入及反应”、“GFRP增强水泥模板-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再生混凝土多轴破坏准则与本构模型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以及“地震地面运动非平稳性对结构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百万千瓦机组直接空冷风机组风机振动特性与减振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在桥梁、隧道等结构稳定性计算方面的设计软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与防灾减灾;
2)建筑结构的检测、加固与改造;
3)钢管混凝土结构;
4)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与控制;
5)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6)纤维增强水泥模板复合结构;
7)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设计技术;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再生骨料混凝土、堆石混凝土技术
9)桥梁设计理论及应用与仿真分析、大跨度桥梁结构、钢桥的疲劳、既有桥梁评估与加固、旧桥检测加固维修理论及设计施工研究。
专业点分布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 陆军勤务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14 土木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6 所,本次参评5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3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247 |
同济大学 |
A+ |
2 |
10286 |
东南大学 |
A+ |
3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4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8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A- |
9 |
10294 |
河海大学 |
A- |
10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1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2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A- |
13 |
90006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A- |
14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5 |
10107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B+ |
16 |
10153 |
沈阳建筑大学 |
B+ |
1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18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B+ |
19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2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B+ |
23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24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25 |
1070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26 |
11078 |
广州大学 |
B+ |
27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28 |
10016 |
北京建筑大学 |
B |
29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30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31 |
10386 |
福州大学 |
B |
32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B |
33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34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35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36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7 |
10618 |
重庆交通大学 |
B |
38 |
10710 |
长安大学 |
B |
39 |
10731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40 |
10732 |
兰州交通大学 |
B |
41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42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43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44 |
10332 |
苏州科技大学 |
B- |
45 |
10361 |
安徽理工大学 |
B- |
46 |
10385 |
华侨大学 |
B- |
47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48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B- |
49 |
10593 |
广西大学 |
B- |
50 |
10616 |
成都理工大学 |
B- |
5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52 |
10704 |
西安科技大学 |
B- |
53 |
11075 |
三峡大学 |
B- |
54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55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C+ |
56 |
10147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C+ |
57 |
10255 |
东华大学 |
C+ |
58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59 |
10404 |
华东交通大学 |
C+ |
60 |
10500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61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62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63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C+ |
64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65 |
10792 |
天津城建大学 |
C+ |
66 |
10878 |
安徽建筑大学 |
C+ |
67 |
11845 |
广东工业大学 |
C+ |
68 |
10009 |
北方工业大学 |
C |
69 |
10078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C |
70 |
10183 |
吉林大学 |
C |
71 |
10191 |
吉林建筑大学 |
C |
72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C |
73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学 |
C |
74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75 |
10298 |
南京林业大学 |
C |
76 |
10384 |
厦门大学 |
C |
77 |
1053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C |
78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79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80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81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82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83 |
1012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84 |
10188 |
东北电力大学 |
C- |
85 |
10216 |
燕山大学 |
C- |
8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87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8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9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90 |
10488 |
武汉科技大学 |
C- |
91 |
10555 |
南华大学 |
C- |
92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C- |
93 |
11066 |
烟台大学 |
C- |
94 |
11117 |
扬州大学 |
C- |
土木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系)考研科目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4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两份试卷二选一):1混凝土结构(含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含钢结构稳定);2弹性力学(含有限元)
土木工程考研参考书:
以武汉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
825 建筑工程经济: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何亚伯,武汉大学出版社
826 给水排水水力学:
《水力学》,西南交大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27 道路工程材料:
《道路建筑材料》李立寒 张南鹭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01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邓训,武汉大学出版社或《材料力学》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
918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1,2》龙驭球,高等教育出版社
803 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杨连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488 水力学:
《水力学》李炜,武汉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土木工程行业前景
尽管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目前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之中。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前景广阔。
1.城市建设
维基百科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1.27%,排在世界第113位,远低于美国的82%、德国74%,法国的77%。相应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建设中的土木工程工作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的建设与维护。相应的工作将会吸引大量的毕业生工作。
2.公路建设与维护
近3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06,387公里,排在美国68,937,575公里和欧盟5,814,080公里之后。其中高速公路我国已经超出10万公里,排在世界第一。
尽管公路建设发展良好,我们还必须看到,国内公路发展是不均衡的,西部地区及山区的公路网仍然薄弱,不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鉴于国内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应公路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
另外一方面,既有里程庞大的公路规模,随着路桥年龄的增长,相关路桥检测、维护、加固等工作量需求巨大,同样能吸收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人员。
3. 铁路建设与维护
目前,我国的铁路总里程约10万公里,仍远低于美国的22.6万公里。换算为人均铁路里程长度则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多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目前高铁里程已经突破1万公里,是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我国人口多,人口分布稠密的特点使得高铁成为较适合我们的交通方式,因此高速铁路将会不断的发展。
总体而言,国内铁路网仍然处于相对稀缺的状况,分布仍不均匀。因此,无论是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其建设空间还很大。
持续不断的铁路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既有的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
4.机场建设与维护
在所有的基础建设中,我国的机场建设相对较慢,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机场总数为497个,远低于美国的15,079个,巴西的4,105个。尽管大规模的航空运输并不是适合我国国情,但目前的国内的机场数量太过稀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及战备与救灾等工作。机场建设工作同样可以吸引大量的土木工程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