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温州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温州大学研究生招生] [温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温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温州大学考研难吗] [温州大学研究生院] [温州大学考研群] [温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温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温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温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简介

化学工程与工艺系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工系,始建于2005年,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温州大学重点建设专业,主要负责化工专业本科教育。经过本专业的培养,学生需掌握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及化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知识。同时,化工系专业教育立足于为浙南地区乃至江浙地区输送能从事化工产品研制、化工过程开发、工艺与设备的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优化和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采用外聘内联、通过与衢州巨化、台州医药基地等实习平台有效联动、实践等多种方式,并结合“华峰班”3+1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近年来化工系在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次、国家级三等奖2次、省级一等奖3次及其他奖项若干项。同时,化工系学生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在老师和研究生的共同指导下发表专业相关的SCI论文,为他们读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不少学生考取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生。
        化工系现有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副教授5名,其他均为中级职称以上。博士占85%以上,其中新加坡国立中央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2名,其余博士均毕业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名校。自“十二五”以来,化工系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油化工联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AICHE J. 、J. Am. Chem. Soc.等化学化工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篇、IEC Research、Chem. Mater.、J. Mater. Chem.、Small 、Langmuir、J. Chromatography 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温州大学重点发展的工科专业之一,材料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温州大学重中之重学科以及温州大学“学科提升战略”建设项目重点学科。1998年,温州大学开讲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等材料专业主要课程。2002年,开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招生工作。2014年,因应材料学科发展需要,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隶属于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材料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力图培养出极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素质,能够在塑料、橡胶、纤维、合成革、半导体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及医用材料、环境材料等领域从事新材料及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18人,包括6名教授,6名副教授,其中12人拥有博士学位。建设有“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温州市新材料行业研究技术中心”等平台,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相结合及材料的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营造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依托温州大学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平台,发挥学科团队优势,在功能高分子、无机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1年以来,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2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5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不断强化科学研究内容与教学工作的结合,促进科研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生产力。依托学科优势,创立学院与行业、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设立了由温州市橡胶商会资助材料与科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专项 “温州橡胶奖学金”;与华峰集团实行联合办学,以“特色班”的形式试行“3+1”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本科生实行科研导师制,科研训练纳入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18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的研究资助,38项温州大学科研训练计划资助,22人次在省级大学生竞赛和“挑战杯”中获奖。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简介

应用化学系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是温州大学最早的开设专业之一,2006年被评为温州大学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同年被评为温州市、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精细化工、工业分析、日用化学与化工、应用高分子等。
       2014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应用化学教研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应用化学系。目前,应用化学系拥有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青年教师为主体,知识、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其中正副教授10名、博士13名、硕士导师8名。
       应用化学系根据学校定位,制订了满足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开设出6门必修课,10门选修课。培养目标是以四大化学、高等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结合工程数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等工程素养教育和精细有机合成工艺等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他们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应用化学专门人才。
       长期以来,应用化学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行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命题与考试相统一,深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化工原理被评为校级的精品课程,物理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题,有机化学实行双语教学。专业实验室不断更新,目前应用化学系拥有800m2的专业实验室,500余万元的专业教学仪器设备。学生可以使用电化学工作站、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有机合成仪等先进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优秀的教师队伍,优异的教学条件和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奠定了基础。
       应用化学系重视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各级国家项目30多项,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难题的技术咨询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各级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所以应用化学专业是就业口径宽,适应面广,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专业。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数学硕士简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学科教学(化学)  专业  045106(代码)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化学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职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了解现代化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 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 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 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化学教育和教学的外文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视野开阔,能有效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6.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胜任日常的化学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
化学学科教学论
三、学制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实行学分制,所有课程的学习必须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按期毕业。如因特殊情况未能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采用课程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第1-2学期以主要课程学习为主。第3-5学期完成实践教学学分和学位论文工作。
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 公
课 Z99900001 英语 32 2 1 必修4学分
Z99900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2 2 2
课 Z01210001 教育原理 32 2 1 必修8学分
Z01210002 课程与教学论 32 2 1
Z01210003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 2 1
Z01210004 教育研究方法 32 2 1
课 Z00720006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 32 2 1 必修10学分
Z00720007 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32 2 1
Z00720002 高等无机化学 48 3 1
Z00720001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32 2 1
Z00720005 化学教育技能训练 16 1 1
非学位课 选
课 Z99900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1 选修不少于6学分;带“☆”为必选课。
Z00730008 教育政策与法规 16 1 2
Z0073000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 2 2
Z00720004 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 48 2 2
Z00720003 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 32 2 2
Z00730015 化学史 32 2 2
Z00730002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研究 32 2 2
Z00730003 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训练 36 2 2
Z00730004 中学化学疑难问题研究 32 2 1
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 微格教学、课例分析 2周 1 2-3 必修8学分
教育见习 2周 1 2-3
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 2周 1 3
教学实习 16周 8 3
教育调查、教育研习 10周 5 3-4
补修课程 Z00740001 中学化学教学法 32 1 不计学分
Z00740002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48 1
Z01240003 教师职业技能 32 2
无机化学(针对跨学科) 96 1-2
有机化学(针对跨学科) 96 1-2
说明 1、学分定额为36学分,包括课程学分28分,实践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2、补修课程仅限跨学科、专业和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 学分分配 学位课 22学分
非学位课 6学分
必修环节 8学分
 
五、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教学结束后研究生应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总结报告》。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实践教学时,结合教学实践内容,同时开始开展开题论文的写作,第五学期全面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开学初中期检查,确保完成论文初稿,逐步完善论文,学位论文答辩,期间完成学位授予工作。
1.开题报告
文献阅读及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或第三学期初完成,内容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
开题报告应填写《温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研究方案,预达到目标及时间进度计划。
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查后组织三位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小组参加答辩,通过者可继续进行论文阶段工作。
开题报告通过答辩后,经导师、专家小组签字报研究生部备案。开题报告须提交全文及参考文献目录。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中途更改。
2.学位论文
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小学、职业院校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理论性、开拓性、创造性。内容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学位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导师和专家组应对学位论文选题严格把关,加强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和监督。学位论文内容应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3.学位授予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经研究生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位专家评阅,其中教育硕士应至少有一位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评阅。答辩委员会应有3-5位具副高以上的校内外专家组成,必须有校外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其中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还要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学硕士简介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与材料工程   学院   化 学   学科   0703 (代码)
一级学科:化 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而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从事化学专业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基本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和学习作风严谨,身体健康。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二、研究方向
01无机化学
02分析化学
03有机化学
04物理化学
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三、学制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按期毕业;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时,研究生必须为第二作者,均以录用为准)在SCI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论文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表(包括学术研讨课等)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课 公
共 S99900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必修6学分
S99900021 英语Ⅰ 72 2 1
课 S99900022 英语Ⅱ 72 2 2
课 S00710010 高等无机化学 48 3 1            选修13或14学分,其中基础课必修学分≥3
S00710011 高等有机化学 48 3 1
S00710012 高等分析化学 48 3 1
S00710013 高等物理化学 48 3 1
S00720043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48 3 1
 
业 
 
课 S00720032 材料物理化学 48 3 1
S00720053 能源材料与化学
48 3 1
S00720054 固体材料化学 32 2 1
S00720038 现代高等有机合成 48 3 1
S00720039 现代有机波谱分析 48 3 1
S00720040 现代无机合成技术 48 3 1
S00720050 有机分子合成设计 48 3 1
S00720042 电化学方法与应用 32 2 1
S00720051 高等有机化学实验 64 2 1
S00720055 量子化学 48 3 1
 
课 选
课 S99900016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1 1
选修11或10学分,其中跨文理专业或教职业技能提升训练课程至少2学分;带“☆”为必选课。
S99900010 中国传统文化 36 2 2
S99900020 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训练 36 2 2
S00730120 金属有机化学 32 2 1
S00730088 杂环及药物化学 48 3 1
S00730125 纳米材料前沿导论 32 2 2
S00730092 超分子结构化学 32 2 2
S00730093 无机功能材料 32 2 2
S00730094 现代色谱分析原理 32 2 2
S00730096 结构分析方法 32 2 1
S00720052 新材料制备与应用 32 2 1
S00730126 计算量子化学 32 2 2
S00730102 食品安全分析 32 2 2
S00730103 药物分析 32 2 2
S00730108 晶体生长技术与应用 32 2 2
S00730117 纳米材料与技术 32 2 2
S00720046 绿色化学原理与工艺 32 2 1
S00730127 专业英语与科技论文写作 32 2 1
S00730128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2 2 1
S00730129 计算材料学 32 2 2
S00730130 仪器分析案例解析 32 2 2
跨专业选修课1(理工类) 32 2 1或2
跨专业选修课2(理工类) 32 2 1或2
跨专业选修课3(理工类) 32 2 1或2
 
补修课程 S00740001 有机化学 72 0 1或3 不计
学分 任
3
S00740002 物理化学 48 0 1或3
S00740003 结构化学 48 0 1或3
S00740004 波谱分析 36 0 1或3
S00740005 化学专业英语 32 0 2或4
根据导师意见确定
必修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
作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 2 1-5 共4
学分
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 2 1-5
明 1. 学分定额为34或35学分,包括课程学分30或31学分,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各占2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2. 补修课程仅限跨学科、专业和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 学分
分配 学 位 课 19或20学分
非学位课 11或10学分
必修环节 4学分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简介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与材料工程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0805(代码)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或教学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和学习作风严谨,身体健康。
2.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本学科的科研动向,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二、研究方向
01材料物理与化学
02 材料学
03材料加工工程
 
三、学制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按期毕业;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时,研究生必须为第二作者,均以录用为准)在SCI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论文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表(包括学术研讨课等)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
课 公    共    课 S99900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必修6学分
 
S99900021 英语Ⅰ 72 2 1
S99900022 英语Ⅱ 72 2 2
基    础    课 S00720032 材料物理化学
 
48 3 1 必修14学分
 
专    业    课 S00730128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2 2 1
S00720053 能源材料与化学
48 3 1
S00720052 新材料制备与应用 32 2 1
S00730129 计算材料学 32 2 2
S00730096 结构分析方法
32 2 1
课 选
课 S99900016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1 1 选修10或11学分,其中跨文理专业或教职业技能提升训练课程至少2学分;带“☆”为必选课。
S99900010 中国传统文化 36 2 2
S99900020 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训练 36 2 2
S00730125 纳米材料前沿导论 32 2 2
S00730093 无机功能材料
32 2 2
S00720040 现代无机合成技术
48 3 1
S00720042 电化学方法与应用
32 2 1
S00710013 高等物理化学 48 3 1
S00730108 晶体生长技术与应用 32 2 2
S00730117 纳米材料与技术
32 2 2
S00720054 固体材料化学 32 2 1
S00720043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48 3 1
S00730127 专业英语与科技论文写作 32 2 1
S0073013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2 2 2
S00730132 液晶材料 32 2 1
S00730133 光伏材料 32 2 1
跨专业选修课1(理工类) 32 2 1或2
跨专业选修课2(理工类) 32 2 1或2
跨专业选修课3(理工类) 32 2 1或2
 
补修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
48 1或3
选三门,不计学分
 
 
现代材料研究方法
48 1或3
物理化学 48 1或3
(根据导师意见确定)
必修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作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 2 1-3
共4学分
 
 
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 2 1-3
 
 
明 1.学分定额为34或35学分,包括课程学分30或31学分,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各占2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2.补修课程仅限跨学科、专业和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
学分
分配 学位课 20 学分
非学位课 10或11 学分
必修环节 4 学分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师资

学院现共有教职工114人,专任教师80人,专任实验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35人,博士62人,在读博士6人。学院教师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青年骨干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等不同层次人才50余人次;先后获批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与浙江大学联合申报)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温州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术队伍后劲日益凸现。
 
 
 
(数据更新于2017.1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0年 黄少铭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工程人选
 
2010年 黄少铭
 
 
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专家
 
1993年  黄振炎      1997年 张 东
2006年 兰云军       2008年 黄少铭
2010年 向卫东
 
 
留学回国人员
 
成就奖获得者
 
2008年 黄少铭
 
 
浙江省特级专家
 
2011年 黄少铭
 
 
 
 
 
 
 
 
 
浙江省特聘教授
 
  (钱江学者)
 
2006年 黄少铭
2013年 杨小平
 
 
浙江省优秀留学
 
    回国人员
 
2008年 黄少铭
 
 
浙江省21个产业集群
 
   首席专家
 
2008年  兰云军
 
 
浙江省突出贡献
 
    中青年专家
 
(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2009年 黄少铭
 
 
浙江省“151人才
 
    工程”人选
 
1996年第二层次 丁金昌
2000年第二层次 张 东
2004年第二层次 李新华 胡新根
 
2005年第三层次 肖洪平 王  舜 缪  谦 马剑华
 
2006年第一层次 黄少铭
 
第二层次 向卫东
 
2007年第三层次 熊  静 时  茜 
 
2008年重点资助 向卫东
第二层次 兰云军  黄兆信
 
2010年第一层次 黄兆信
第二层次 王  舜
 
2011年第三层次 张兴国 陈久喜 柴玉叶 刘妙昌 
 
             马德琨 
 
2012年第一层次 王  舜 
 
2013年第三层次 徐  清 
2014年重点资助 黄兆信
     第二层次 陈久喜  徐  清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003年 胡新根      2007年 成  江
2013年 马德琨 
 
 
浙江省青年教师
 
资助计划人选
 
2003年 李新华    2004年 马剑华 
 
2005年 王 舜     2007年 张兴国 
 
2008年 邵黎雄   2009年 徐  清 
2010年 马德琨 
 
 
浙江省高校
 
优秀教师
 
2012年 王  舜 
 
 
温州市突出贡献
 
科技人才
 
2005年 丁金昌      2008年 黄少铭
 
 
温州市杰出人才
 
2013年 向卫东 黄兆信
 
 
温州市专业技术
 
拔尖人才
 
第三轮 丁金昌           
 
第四轮 丁金昌 
 
第五轮 丁金昌 兰云军  
 
第六轮 兰云军 向卫东 
 
 
温州市“551人才工程”人选
 
1998年 第一层次 丁金昌 
 
 
 
2000年  第一层次 张  东 
 
      第三层次 王  舜  胡茂林
 
 
 
2002年 第一层次  李新华  胡茂林  吴华悦 
 
      第二层次 王  舜  王稼国 
 
 
 
2004年 第一层次 向卫东 
 
      第二层次 马剑华  陈 帆  胡新根 兰云军
 
              缪 谦 肖洪平  熊 静  张兴国 
 
2006年 第一层次 兰云军  黄少铭  王稼国
 
      第二层次  时  茜  成  江
 
      第三层次 刘妙昌  张小红  徐丽娜 方国勇
 
              黄小波 雷新响 
 
2008年 第一层次 王  舜  陈  帆 
 
      第三层次 邵黎雄 马德琨 余小春 陈久喜  
 
 
2010年 第二层次 柴玉叶  邵黎雄 陈久喜 
 
             马德琨  刘妙昌 
 
      第三层次 邹  超 陆建梅  杨昕宇  蔡晓庆 
 
             杨  云 余卫芳 张礼杰 邹祥龙
 
              陈锡安 蒋 俊  潘从义 
 
 
 
2012年 第二层次  雷新响 徐  清  杨昕宇 
 
      第三层次 张景峰 程天行  高文霞 沈 燕 
 
           徐向菊 
 
 
 
2014年 第一层次 马德琨 
 
      第二层次 高文霞  邹  超
 
      第三层次 翟兰兰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地址:温州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南校区化材学院11号楼
 
  联系电话:0577-86689360
 
  E-mail:hxx@wzu.edu.cn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是温州大学最早成立院系之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现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化学和化学课程与教学论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化学学科教学和环境工程(环境新材料方向)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824人,硕士研究生231人,其中海外留学生19人,联合培养博士后13人,联合培养博士2人。学院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4亿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8人,副高级职称36人,博士67人,在读博士9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产业集群首席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者、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入选者、浙江省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学院建有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教育厅创新团队、温州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4个,人才后劲日益凸现。
 
  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十二·五”化学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化学学科、温州大学化学重中之重学科、温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2019年1月,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结果显示,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继化学学科之后第二个进入ESI前1%的学科。
 
  学院建有中国轻工业制笔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皮革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重点示范中心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有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温州大学-温州玖源电池先进材料产教融合中心以及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化材分院等3个校级、校地合作平台,以及温州大学-深圳大学、温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5个联合培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院士工作站。
 
  学院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成绩,近五年共获国家级科研项目74项,到位科研经费超过6841余万元。发表SCI论文750余篇, 其中包括1篇Nature、8篇J. Am. Chem. Soc.、4篇Angew. Chem. Int. Ed.、2篇Adv. Mater.等影响因子大于5.0的学术论文130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10项。
 
  化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和温州大学国际化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和温州大学重点发展的工科专业、国际化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校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五年,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参与并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并获浙江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建有浙江省精品课程3门,获得教学仪器专利4项,出版教材7部。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特等奖、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奖项300余项。建有浙江省“温州大学-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绿色农药化工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与华峰集团、温州橡胶商会、中国制笔协会、国内大型制笔企业等联合开办“华峰班”、“制笔班”、“橡胶班”特色专业班,应历届考取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生90余人,国外留学5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5%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主办和共同主办、承办了一系列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定期举办瓯江高端学术论坛、瓯江学术论坛和瓯江学术沙龙。近五年以来,学院教师外访讲学、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接受进修与合作研究等200余人次,共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院报告近200场次,极大地活跃了学院的学术气氛。
 

2018年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复试报到须知

1、报到时间:3月22日上午8:30至下午15:30,如果来不及报到,可与
丁玲13738323506或刘圣男15158721861联系。
2、报到地点:南校区11号楼B幢204室
3、提交材料:
参加复试的考生除携带:1张1寸照片(体检用)、准考证、有效身份证(原件及正反面复印件)、CET6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外,还须提供以下材料:
1、应届本科毕业生:出示完整注册后的学生证及盖有红章的大学期间成绩单(高校教务部门提供)及《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的打印件(带有“二维验证码”,来源地址:http://www.chsi.com.cn/xlcx/bgcx.jsp);
2、往届本科毕业生:出示本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的打印件(带有“二维验证码”,来源地址:http://www.chsi.com.cn/xlcx/);
以上都需要提交复印件或打印件,请于报到时交招生学院留存。
3、考生若有科研活动证明、工作业绩、专业技能相关等级证书)、获奖证明及其它可以证明考生本人能力水平的材料,综合面试时提交复试小组。
4、领取材料
报到时发,包括复试安排等,请仔细查看。
5、食宿安排等咨询的联系方式
(一)住宿
住宿由考生自行解决,详见:温州大学研招办网《2018年研究生招生复试食宿指南》
(二)用餐:
校内用餐:考生报到时,可在“南校区岩松堂”凭准考证办理临时一卡通(办卡交押金,退卡返还),办卡后即可在学校各食堂用餐,办卡时请考生声明“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考生”
温州大学研招办复试通知:http://yjsb.wzu.edu.cn/info/1141/3073.htm
附件【2018年化材学院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日程安排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