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辅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师资简介

师资队伍
信息学院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欧洲科学院院士1名、4人入选IEEE Fellow、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3人获得“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4人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12名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科学研究   
  信息学院的学科体系完整,研究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中科大理工结合的优势,在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类脑智能技术、无线网络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与新媒体应用、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过程先进控制与系统建模、国家新一代音视频标准等方向研究居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学院大量承担国家973、86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同时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15项。每年发表科技论文700余篇。每年专利授权50余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 2019-10-09
为迎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适应国家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99年6月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学院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自动化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单位组成。
学院拥有1个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未来网络国家基础设施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即: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未来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此外,学院还拥有中国科大—中国通服、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目前,信息学院已设置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2个专业方向,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3个二级学科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队伍
信息学院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欧洲科学院院士1名、4人入选IEEE Fellow、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3人获得“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4人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12名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科学研究   
  信息学院的学科体系完整,研究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中科大理工结合的优势,在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类脑智能技术、无线网络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与新媒体应用、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过程先进控制与系统建模、国家新一代音视频标准等方向研究居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学院大量承担国家973、86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同时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15项。每年发表科技论文700余篇。每年专利授权50余项。
人才培养   
学院已建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信息类专业理论教育与多层次实践能力训练。学院一贯重视信息科技领域的基础理论教学,强调科学与技术结合的鲜明特色。在能力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国际一流的先进“工科”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学科和产业前沿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并学会驾驭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初步具备引领创新和竞争的能力。
学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建立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与中科院电子所联合建立了“信息科技英才班”、与长春光机所联合建立了“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王小谟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与科大讯飞联合建立了“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中国通服集团联合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仍在积极探索与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新模式。学院拥有“信息与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整合学院原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和建设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自动化专业实验、信息安全专业实验、以及电子系统设计、智能车、机器人等创新实践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学院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让学生得以接触到科学技术的前沿,同时得到良好的科研和工程训练,如国际语音技术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大赛等,在锻炼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同时,多次取得很好的成绩。学院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大学建立了互派交流生项目,加入国际设计创新教学联盟(SUGAR),为学生提供与国际一流大学(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芬兰Aalto University等)师生共同学习与相处的机会。
毕业去向
  信息学院先后培养了6名院士,35名IEEE Fellow等。近年学院毕业生就业、深造的前景十分优异。截至2018年8月底,信息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679人。其中,本科生269人,硕士研究生342人,博士研究生68人。本科生继续深造、就业人数为261人,就业率为97%,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就业人数为342人,就业率为100%,博士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就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工作,如华为、科大讯飞、海康威视、腾讯、中电集团等,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授予全国各行各业中青年杰出代表的崇高荣誉。在前十一届评出的110名“五四奖章”获得者中,信息科技领域共有5名杰出代表,而他们全部来自中国科大! 
 

202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招生简章

一、报考说明: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培养人才应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胜任电子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是工程硕士类专业,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内设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个研究方向。
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办学,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本学科的学位获得者适合从事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通信网设计与管理;语音及智能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及应用;微波系统集成、微波系统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围绕上述培养目标,依托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未来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培养学生。
控制工程方向由自动化系办学,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掌握控制工程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胜任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本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建模与仿真、过程控制与优化、精密机电系统控制、智能硬件与智能检测、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控制、网络系统与控制、智能机器人与仿人机器人、无人机与飞行器制导控制、新能源汽车与电子控制。 
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由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办学,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该工程领域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超声工程、康复工程、生物信息学、低温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疗仪器等方向开展研究。毕业生在生物医学工程、信号处理等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能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本专业毕业生有扎实的数理功底,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内外信息领域的高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管理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或出国继续深造。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电子与通信工程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43 信号与系统
2、控制工程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45自动控制理论
3、生物医学工程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43信号与系统
四、复试形式:上机+面试。
五、复试内容
计算机能力测试(上机):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统一组织上机考试,内容包括Office基本操作和C语言编程。
面试:重点考察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修养和发展潜力、英语听说能力、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经历、个性心理特征等情况,由各系组织执行。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上机满分50分,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成绩=(上机成绩+面试成绩)÷2。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3×50%+复试成绩×50%。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进入导师与考生“双向选择”的人选。根据“双向选择”结果,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倪林导师介绍

  倪林,男,博士,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和视频的编码、处理和理解,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算法)实现等。主讲研究生课程《小波变换及其应用》。
  1985年9月-1992年7月 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2年9月-1996年7月 清华大学模式识别专业博士学位
  1996年9月-今 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任教
  2002年 日本东京大学短期访问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多个国家和省、部委项目。
  发表论文40多篇,近期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
  [1]Xia Jun Jun,Ni Lin,A New implementation of ridgelet transform for dyadic length of images,To appear in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Vol.30,2007**
  [2]黄晶,倪林,一种开轮廓描述子及其图像检索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Vol.22,No.3,2007**
  [3]夏君君,倪林,Miao Yuan,适用于尺寸为2的幂次方的离散ridgelet变换,《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Vol.28**
  [4]陆伟,倪林,利用颜色和熵提取感兴趣区域的感性图像检索,《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6,Vol.11,No.4,pp.492-497**
  [5]Niu Lei,Ni Lin and Miao Yuan,Color Image retrievel based on Radon transform,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Vol.23,No.2,2006,pp.106-111**
  [6]牛蕾,倪林,基于ROI的压缩域多谱图像检索方法,《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5.10,Vol.10,No.10,pp.1212-1217**
  [7]Zhang Peng,Ni Lin,WDFB Contourlet and Shearing Invariant for Image Denoising,Proceedings of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4-7 July 2005,Vol.1,Pages:662 - 667,Australia**
  [8]Niu Lei,Ni Lin,A Remote sensing image retrieval method based on ROI”. Proceedings of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4-7 July 2005,Vol.2,Pages:226 - 229,Australia**
  [9]倪林,Miao Yuan,一种JPEG2000压缩域图像检索方法,《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27(3):474~47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雪锦导师介绍

  陈雪锦,女,生于1983年1月,安徽省砀山县。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于耶鲁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专业为计算机图形学。2010年8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检索等。
  主要经历:
  1999年9月~2003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电子与信息工程学士学位。
  2003年9月~2008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获电路与系统博士学位。
  2008年11月~2010年8月,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计算机图形学。
  2010年8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为ACM会员,参与多次SIGGRAPH,SIGGRAPH Asia等国际顶级期刊审稿。曾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3篇(均被SCI检索),会议论文2篇,获得美国国家专利1项。
  发表论文:
  Xuejin Chen,Yann Morvan,Yu He,Julie Dorsey and Holly Rushmeier,An Integrated Image and Sketching Environment for Archaeological Sites.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 in Archaeology (CVPR Workshop),San Francisco,June 14,2010.
  Su Xue,Xuejin Chen,Julie Dorsey,Holly Rushmeier,Printed Patterns for Enhances Shape Perception on Papercraft models,Computer Graphics Forum,(Proceedings of Eurographics 2010),Vol.29,Issue 2.
  Xuejin Chen,Boris Nerburt,Ying-Qing Xu,Oliver Deussen,Sing Bing Kang,Sketch-based tree modeling using Markov random field,ACM Siggraph Asia and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Vol.27,No.5,2008.
  Xuejin Chen,Sing Bing Kang,Ying-Qing Xu,Julie Dorsey,Heung-Yeung Shum,Sketching Reality:re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s,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Vol.27,No.2,April 2008.
  Vidya Stelur,Xuejin Chen,Ying-Qing Xu,Bruce Gooch,Retargeting vector animation for small displays,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Ubituitous Multimedia,ACM Press,2005,Vol.154,pages 69-77.
  Sketching Reality,Ying-Qing Xu,Sing Bing Kang,Heung-Yueng Shum,Xuejin Chen,United States Patent 7639250B2,2009-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凌震华导师介绍

  凌震华,男,生于1979年8月,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音信号处理。
  1996年9月~200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2年9月~200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5年9月~2008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
  2007年10月~2008年4月,英国爱丁堡大学语音技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年7月~2011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2011年2月~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博导。
  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现为IEEE/ISCA会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以及ICASSP/Interspeech/ISCSLP等语音信号处理领域主流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的论文评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共40余篇,并获得2010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青年作者最佳论文奖。
  近五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1]Zhen-Hua Ling,Zhi-Guo Wang,Li-Rong Dai,“Statistical Modeling of Syllable-Level F0 Features for HMM-based Unit Selection Speech Synthesis”,in Proc.of ISCSLP,pp.144-147,2010.
  [2]Zhen-Hua Ling,Yu Hu,and Li-Rong Dai,“Global Variance Modeling on the Log Power Spectrum of LSPs for HMM-based Speech Synthesis”,in Proc.of Interspeech,pp.825-828,2010.
  [3]Zhen-Hua Ling,Korin Richmond,and Junichi Yamagishi,“HMM-based Text-to-Articulatory-Movement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Critical Articulators”,in Proc.of Interspeech,pp.2194-2197,2010.
  [4]Zhen-Hua Ling,Korin Richmond,and Junichi Yamagishi,“An analysis of HMM-based prediction of articulatory movements,”Speech Communication,vol.52,no.10,pp.834-846,2010.
  [5]Zhen-Hua Ling,Korin Richmond,Junichi Yamagishi,and Ren-Hua Wang,“Integrating articulatory features into HMM-based parametric speech synthesis,”IEEE Transaction on Audio,Speech,and Language Processing,vol.17,no.6,2009,pp.1171-1185.
  [6]Zhen-Hua Ling,Yu Hu,“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imilarity performance of HMM-based parametric speech synthesis,”in Proc.of the 10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Machine Speech Communication,2009.
  [7]凌震华,王仁华,“基于统计声学模型的单元挑选语音合成算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vol.21,no.3,2008,pp.280-284.
  [8]Zhen-Hua Ling,Heng Lu,Guo-Ping Hu,Li-Rong Dai,and Ren-Hua Wang,“The USTC entry for Blizzard Challenge 2008,”in Proc.of Blizzard Challenge workshop,2008.
  [9]Zhen-Hua Ling,Korin Richmond,Junichi Yamagishi,and Ren-Hua Wang,“Articulatory control of HMM-based parametric speech synthesis driven by phonetic knowledge,”in Proc.of Interspeech,2008,pp.573-576.
  [10]Zhen-Hua Ling,Wei Zhang,and Ren-Hua Wang,“Cross-stream dependency modeling for HMM-based speech synthesis,”in Proc.of ISCSLP,2008,pp.5-8.
  [11]Zhen-Hua Ling,and Ren-Hua Wang,“Minimum unit selection error training for HMM-based unit selection speech synthesis system,”in Proc.of ICASSP,pp.3949-3952,2008.
  [12]Zhen-Hua Ling,Long Qin,Heng Lu,Yu Gao,Li-Rong Dai,Ren-Hua Wang,Yuan Jiang,Zhi-Wei Zhao,Jin-Hui Yang,Jie Chen,and Guo-Ping Hu,“The USTC and iFlytek speech synthesis systems for Blizzard Challenge 2007,”in Proc.of Blizzard Challenge workshop,2007.
  [13]Zhen-Hua Ling,and Ren-Hua Wang,“HMM-based hierarchical unit selection combining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with likelihood criterion,”in Proc.of ICASSP,2007,pp.1245-1248.
  [14]Zhen-Hua Ling,Yi-Jian Wu,Yu-Ping Wang,Long Qin,and Ren-Hua Wang,“USTC system for Blizzard Challenge 2006 - an improved HMM-based speech synthesis method,”in Proc.of Blizzard Challenge workshop,2006.
  [15]Zhen-Hua Ling,and Ren-Hua Wang,“HMM-based unit selection using frame sized speech segments,”in Proc.of Interspeech,2006,pp.2034-203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卢汉成导师介绍

  卢汉成,男,生于1977年6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讲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下一代移动互联网、P2P网络以及极端网络环境(DTN:Delay-Torlerant Networks)下的路由机制。
  1996年9月~2000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0年9月~2005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2005年6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师。
  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华为基金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工程(CNGI)项目等
  近两年发表论文情况
  [1]Hancheng Lu,Peilin Hong,et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ink Layer Triggers for Fast Handovers in Mobile IPv6,” Accepted,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China (CHINACOM’06),October 25-27,2006,Beijing,China
  [2]Hancheng Lu,Jinsheng Li,Peilin Hong,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unnel-based Fast Handovers for Mobile IPv6 in Wireless LANs,10th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WC’05),August 25-27,2005,Colmar,France
  [3]修志华,卢汉成,李津生,洪佩琳,“一种支持移动IPv6的防火墙模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06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陆广华导师介绍

  陆广华,男,生于1970年9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微波毫米波系统、等。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子线路》。
  1988年9月~1992年7月,南开大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7月~1999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波高技术公司职员。
  1999年6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1999年10月至今,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先后承担和参与了20多项国家和部委项目。
  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微波数字频率计的毫米波扩展”,《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0年3月,王卫东、陆广华、李敦复。
  [2]“线性度校正的新方法与系统应用”,《火控雷达技术》、2005年第4期,郑伟、陆广华、陈卫东、刘发林。
  [3]“A ModulationCircuit for Impulse Radio Ultra-Wideband Communications”,Asia-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Vol.5,PP.1982-1984,Dec.,2005,Wang J,Wang WD,Wang DJ,Lu GH.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郭武导师介绍

  郭武,男,生于1973年12月,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语种识别,音频检索等。
  1995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9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2007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1999年7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任讲师,副教授。
  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研究方向涉及语音识别,大语料库语音合成、可训练语音合成与声纹识别方面的工作。2010年-201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声纹识别中的合成语音鲁棒性研究”,2006年-2010年,主持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多语言语音合成关键技术与其产品开发”,2006年-201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参加多项国家级高技术项目。
  研究成果和获专利情况:在NIST举办的2008年世界说话人识别大赛中,领导的研究小组一举夺得综合成绩世界第一,该成果被光明日报,科学时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等100多家媒体报导;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三十多篇研究论文,另获得专利2项。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近年发表的论文如下:。
  [1]W.Guo,Zhao Zhang,Yanhua Long,Lirong Dai,N-gram 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For Voice Password System,Proc.ICASSP 2010,pp.4438-4441
  [2]W.Guo,Y.H.Long,Y.J.Li,et al.,Ifly System for the NIST 2008 Speaker Recognition Evaluation,Proc.ICASSP 2009,Taipei.
  [3]W.Guo,L.Pan,R.H.Wang,L.R.Dai,Angle of Models Distance as Test Algorithm in Speaker Verification,Proc.FSKD 2007,vol.4,pp.231~234.
  [4]W.Guo,Y.J.Li,L.R.Dai,Simplified Factor Analysis in Speaker Verification,Proc.ICALIP 2008,vol.2,pp.1081-1084.
  [5]郭武,李轶杰,戴礼荣,王仁华,采用非监督得分规整和因子分析的说话人确认,电子学报,2009,4
  [6]郭武,戴礼荣,王仁华,简化的信道因子估计,清华大学学报,2008,48(s.1),pp.664-667.
  [7]郭武,戴礼荣,王仁华,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映射,自动化学报,2008,34(8),pp.876-879.
  [8]郭武,戴礼荣,王仁华,采用高斯概率分布和支持向量机的说话人确认,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8,21(6),pp.794-798.
  [9]郭武,戴礼荣,王仁华,采用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说话人确认系统,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31(2),pp.4-8.
  [10]郭武,李轶杰,戴礼荣,王仁华,说话人识别中的因子分析以及空间拼接,自动化学报,2009 35 (9):1193-119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梁晓雯导师介绍

  梁晓雯,女,1967年6月出生,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EDA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多次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成果奖。主讲本科生专业课《电子系统设计》和《并行处理系统结构》。
  1985年9月~1989年7月,四川大学无线电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7月~1992年7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2年8月至今,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和部委项目.
  已出版著作4本,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部分内容如下:
  [1]梁晓雯等,TMS320C4x系列DSP的CPU与外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2]戴逸民,梁晓雯等,基于DSP的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5**
  [3]屈玉贵,梁晓雯,并行处理系统结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2**
  [4]屈玉贵,梁晓雯,字更新写回型Cache的设计(Design of work-replacement write- back cache),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3 (EI收录01396662409)**
  [5]Liang Xiaowen,Zhu Jinkang,“An adaptive subcarrier allocation algorithm for multiuser OFDM system”,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3-Fall,Vol.3,Oct.2003,pp.1502 - 1506**
  [6]梁晓雯,朱近康;OFDM系统中调制方式抗多径干扰的性能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34卷 第1期,2004年2月; pp 196-201**
  [7]Xiaowen Liang,Jinkang Zhu,“Block adaptive subcarrier allocation for wireless multiuser OFDM system”,Journal of electronics (China),Vol.21,No.6,Nov.2004,pp 45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