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警务 [035300]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国际关系学院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不区分院系所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3]警务硕士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警务管理方向(02)警务科技方向(03)警务心理方向(04)警务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81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2)警务硕士专业基础 ④(438)警务硕士专业综合 |
备 注: |
本专业仅招收定向就业考生。 |
考研网快讯,据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国际关系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专业代码、专业领域、学院、研究方向 |
拟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 |
|
|
学制二年 |
|
8 |
|
|
研究方向: |
|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 701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基础 ④ 891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综合 |
|
无 |
|
|
|
点击【】查看更多专业目录。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英语笔译 [055101]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国际关系学院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不区分院系所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5]文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1]翻译硕士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15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1)翻译硕士英语 ③(357)英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
备 注: |
|
吴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法专业法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北京国际法学会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国际法、国际热点问题与国际法。
研究方向:国际法理论问题,国际海洋法,国际争端的解决。
主要学术成果:专著《国际海洋法法庭研究》,参著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法》、《国际法学》等,发表“北极争夺战的国际法分析”、“香港的缔约权以及条约在香港的法律地位”、“从国际法角度看《公共采购示范法》的性质和作用”、“保障中国国家安全的法律体系”等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Jessup模拟法庭竞赛、国际人道法竞赛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
毕雁英,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教授,法律系党总支书记、法律系主任,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安全与政府法治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等学术兼职。
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法、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
教育背景:1989-1993年,就读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98-2001年,就读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2004-200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2014-2015年,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1993-2004年,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法学部任教;2008年至今,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任教。
研究课题:曾经主持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履职行为懈怠的重新界定及其治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行政程序法典化研究”、“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特色依宪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研究”子课题“法治政府的标准与建设途径”;2016年中国法学会双百课题“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依法维护国家安全”主要执笔人;北京市教改共建项目“模拟法庭的课程化改革”;“行政立法责任研究”;“行政权力架构中的行政立法程序” 等多个研究课题。曾经参与宣传干部行为规范研究,“公立高等学校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行政执法与行政程序研究”;“公共治理领域的软法问题研究”;“公法基础理论研究”等多个研究课题。接受委托主持起草行政规章两部、参与起草、修改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七部。近年来比较持续而集中关注的课题包括:国家安全法治的发展与实践;行政不作为的界定与治理;法治政府指标建设。获级部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等多项荣誉.
学术成果(时间逆序):
(一)专著
1. 姜明安等合著《行政程序法典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9月)撰写第三章“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2. 独著《宪政权力架构中的行政立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3. 湛中乐等合著《公立高等学校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撰写第六章“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
4. 姜明安等合著《行政程序研究》,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撰写“行政合同程序”与“行政指导程序”部分;
5. 袁曙宏等合著《体系化是统一公法学创立的标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撰写“体系化是统一给法学创立的标志”;
6. 罗豪才等合著《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撰写“社会公法中的软法责任——一种对软法及其责任形式的研究”部分。
(二)中文论文
1. 《驶入发展高速路的中国国家安全法治》,载《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7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
2. 《政府采购纠纷的救济》,载《中国政府采购》 2016年1期;
3. 《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治理研究》,《行政法论丛》(第19卷);
4. 《中国国家安全法制的重构》,载《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6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
5. 《国家安全立法进展及走向分析》,载《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
6.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变迁探析》,载《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5期;
7.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整治“四风”》,载《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主管),2013年11月8日法纪周刊;
8. 《法治之路通往中国梦》,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7月5日,法纪周刊第7版;
9. 《暴雨冲刷下的行政应急机制反思》,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8月30日,法纪周刊;
10. 《国家安全地方立法综述》,载《2012年中国国家安全概览》(时事出版社2013年7月);
11. 《学术判断之司法审查强度》,载《教育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7月);
12. 《谁来保障我们的呼吸安全》,载《绿叶》2013年第7期;
13. 《略谈生态文明保护视野下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载《绿叶》2013年第9期;
14. 《政府信息,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10月11日;
15. 《研讨式教学在法学特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载《建设特色高校 培养创新人才》(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16. 《怎样判定行政不作为》,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5月4日,法纪周刊;
17. 《考试评分行为应纳入司法审查》,载《法制晚报》,2012年4月19日法家论坛;
18. 《“钓鱼执法”收集的证据为何不合法》,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2月17日,法纪周刊;
19. 《丰富和完善法治文化》,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1月6日,法纪周刊;
20. 《行政立法不作为成立的条件》,载《法制周报》2011年6月2日,法治湖南论坛;
21. 《社会治理中的标准规制》,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2期;
22. 《公立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身份及与学校纠纷的解决》,载《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11月);
23. 《完善标准规制 提升政府监管能力》,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8月12日,法纪周刊;
24.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5. 《食品安全中的行政不作为之责》,载《绿叶》2011年第5期;
26. 《行政立法程序的制度模式及其价值取向》,载《公法研究》,第九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27. 《行政立法不作为责任研究》,《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28. 译文:《大阪大学章程》,载《大学章程精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出版);
29. 《论地方自治——兼谈日本地方自治制度的启示》,《未名日本论丛》(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0. 《野生动物资源是否属于有限自然资源》,载《野生动物》2009年第5期;
31. 《行政责任主体理论检讨》,《北方法学》2007年第6期;
32. 《行政程序对财产权的保障》,《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3. 《以行政公务人员责任为中心的行政责任主体理论构建》,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4. 《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从“禁摩令”案件谈起》,《未名法学》创刊号,2007年第1期;
35. 《论高校教师的法律身份及其与学校纠纷的解决机制》,载《大学自治、自律与他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36. 《信息权力的博弈:透明与不透明之间的平衡——<寻求权力的真相:信息策略与管制政策的制定>评介》(合作撰写,第一作者),载《行政法论丛》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37. 《教师法律身份及其与学校纠纷的解决》,载《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9期;
38. 《宪法如何保障权利》,载《活力》2005年第6期;
39. 《两大法系司法审查制度之趋同发展》,《行政论坛》2003年第1期;
40. 《加强行政立法监督是完善行政立法的关键》,《行政论坛》2002年第5期;
41. 《建构完善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理论探讨》2000年第5期;
42. 《行政程序立法思考》,《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
43. 《论领导者法治意识价值取向及目标模式》,《理论探讨》1998年第3期。
(三)英文论文
1. Experimental Approach of Chinese Legislation Model: From Passive Response to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GISLATION(October 2015 online),Volume 3, Issue 2, 2015.
(四)编著
1. 姜明安、毕雁英主编、统稿《人民司法·案例重述》(行政法卷2011-2015)(法律出版社2017年3月);
2. 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法教程》(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6月),副主编统稿,撰写案例分析部分;
3. 姜明安主编、毕雁英副主编《党员干部法治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4月),副主编、统稿,撰写第一章“法治的一般原理”;
4. 姜明安、毕雁英主编、统稿:《法律规则的提炼与运用:人民司法•案例重述》(行政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1月);
5. 王贵松主编《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难题》(法律出版社2005年出版),撰写“法官与判决”;
6. 张敬礼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8月),撰写两章;
7. 姜明安、毕雁英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案例》(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案例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撰写第一章至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8. 编写《政府法治案例分析》,撰写约10万字,并协助审稿和统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出版;
9. 《宪法学》副主编,撰写约6.8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0. 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撰写约2.1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1. 《国家赔偿法》副主编,撰写约1.8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2. 《法学概论》副主编,撰写约2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100091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
电子邮件:yanyingbi@126.com
肖君拥,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关系学院教代会执委,湖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曾任湖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秘书,曾赴美国乔治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历任法律系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宪法学、法理学、国际人权法等。
研究方向:宪法基础理论、人权法。
主要学术成果:著有《人民主权论》、《宪政原论》、《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制度》等著作,出版《国际人权法讲义》、《干部法律读本》等教材、编著10余部,在《光明日报》、《中国法学》、《法律科学》等发表宪法、人权法等专业论文50余篇,在美国发表英文论文1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科研(教研)课题,其中包括数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数次应邀出席人权法、移民法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马民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教研室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法律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专业法学博士。
主讲课程:刑法分论,国际刑法,刑事诉讼法。
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国际刑法,刑事诉讼法。
主要学术成果:发表论文“叛逃罪的理解与适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研究”、“论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论诱骗证券投资者买卖证券罪”等。主编或参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贪污罪》等多部著作。
李秀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美国迈克乔治法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国际法学会文化创意产业法律委员会理事。
主讲课程:国际私法、WTO法律制度、经济法、劳动法等。
研究方向:国际私法、国际组织法、国际投资法。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版《国际经济法》等教材七部;公开发表论文“应对分时度假信用危机的法律思考”、“世界贸易组织法学方法论问题刍议”、“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内游导游执业危机解决路径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参与地方标准制定一项;主持完成和主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局委办级等各级各类项目二十余项。
谢菁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专业法学博士。
主讲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法、国际模拟法庭。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主要学术成果:专著《国际保理中应收账款转让问题研究》,合著《法律尽职调查指要》,参与撰写《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经济法》等教材,发表论文《外国保理商跨境服务的法律壁垒》、《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意思自治与司法审查》等。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Jessup模拟法庭竞赛、国际人道法竞赛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
王孔祥,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人,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获法学博士学位,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1月-2011年1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美国玛瑞艾塔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9月-12月,校际合作交流)。主要从事国际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问题等的教学和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著3部、合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
电子邮箱:Wkx025@163.com
一、 主持课题研究:
1、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网络安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 “互联网治理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3、 2016年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国家级项目预研项目“《网络安全法》的制定与完善研究”。
4、 2015年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国家级项目预研项目“网络安全立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5、 2014年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校级科研特色培育项目“新时期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研究”。
6、 2014年度中国人权研究会课题研究项目——《联合国人权主流化趋势对我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利弊分析》(资政课题)。
7、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群体性事件防治研究”。
二、 著作:
1、 《互联网治理中的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3月(独著)。
2、 《国际人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独著)。
3、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人权教育》,时事出版社2008年4月(独著)。
4、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以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参编)。
三、 2007年以来发表论文:
“评《国际法适用于网络战的塔林手册》”,《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
“运用国际法基本原则治理互联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16日,第693期;
“网络安全的治理路径探析”,《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家安全专辑》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后‘棱镜门’时代的网络安全:‘去美国化’渐成气候”,《中国信息安全》2014年第7期。
“南海九段线”之法理探析,《法治研究》2014年第5期。
“美国在关塔那摩监狱的法律分析”,《法治研究》2014年第4期。
“国际化的互联网治理论坛”,《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3期。
“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探析——<网络犯罪公约>与我国立法之比较”,《人民司法 应用》2014年第1期。(第二作者)
“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探析”,《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期“论点摘要”收录)
“应在联合国框架内开展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3-08-05 15:54http://theory.gmw.cn/2013-08/05/content_8512121.htm。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法教学中的运用――国际法院有关民族自决权的案例评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8期。
“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法律规制”,《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互联网审查及其评价标准探析”,《网络法律评论》2013年第16期。
“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评析”,《东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平民参与网络战的法律问题及其规制”,《法治研究》201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
“新《国际电信规则》与网络安全之法律分析”,《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4期。
“国际人权法的里程碑:《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法治研究》2013年第2期。
“区分原则在网络战中的适用”,《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1期。
从国际法视角解析“为制裁而承认的理论”,《国际法研究》2012年第7卷,第3-4合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西方回应型法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国际禁止地雷运动中的非政府组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联合国安理会1267号决议评析”,《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国家人权机构与人权教育――-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启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第9卷)。
“信息战时代的区分原则”,《东南法学》2010年第1辑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与人权教育”,《人权》2010年第1期。
“强行法与公正审判权的冲突——联合国安理会1267号决议评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本文荣获江苏省法学会第二届论文评选二等奖(2011年))
“‘钓鱼式执法’违反基本的行政程序”,《中国审判》2009年第11期。
“信息战中的中立原则”,《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对制定综合性空间法公约的思考”,《2008年空间法学年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大学在我国人权教育中的作用”,孙世彦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权法教学——现状与展望》,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54-162页。
“试论国际法的‘公共物品’属性”,《河北法学》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试论人权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人权》2008年第6期。
“藤森引渡案中的国际法问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从国际法角度析空间武器问题”,《河北法学》2007年第6期。
“西班牙与乌克兰空间立法比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四、 其他已发表论文
“拉美国家领土争端中的国际仲裁”,《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外层空间法学——评贺其治著《外层空间法》”,《空间法评论》第一卷(“外层空间法的现状与展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05-210页。
“国际外层空间法与国内外层空间法的关系”,《中国航天》2006年第11期。
“从国际法视角看和平崛起”,《河北法学》2005年第5期。
“反恐‘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太空军备竞赛对外层空间法的挑战”,《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军控与裁军》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
“美国‘国别人权报告’之国际法评析”,《政法论丛》2005年第3期。
“国际人权法的适用模式分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国际法在美国的适用浅析——兼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学》2005年第1期。
“胸怀法意,情系人权——访最高人民法院万鄂湘副院长,大法官”,《人权》2004年第6期。
“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国际政治》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若干问题浅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海洋扩张与大陆扩张之历史比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历史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2期。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前景”,《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城市化偏好与农村现代化”,《学术界》2001年第2期。
(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论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相关探析——中国国际法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综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56-59。(第二作者)
叶景山,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主讲课程:法律逻辑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学概论。
研究方向:犯罪学、犯罪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参与编写《侦察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反间谍情报侦查心理探究》等著作,发表“腐败现象的心理分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推行社区矫正,构建社会和谐”等多篇论文。
姜小蕾,讲师,北京大学法律史专业法学硕士。
主讲课程: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婚姻家庭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研究方向: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婚姻家庭法学、法理学。
孙沛成,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专业法学博士。
主讲课程:商法,经济法。
研究方向:商法、经济法。
主要学术成果:专著《崩溃与重建——佟柔民法思想的形成及演变》,发表论文“佟柔民法调整对象理论渊源考”、“私法的能与不能——萨利文诉纽约时报案评析”、“民法的第三条道路”、“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物权法:诠释与过度诠释”、“中国民法经济法论战初考”等。
李丹,讲师,先后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兼任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私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在三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及一家国内律师事务所工作,具有中美两国律师资格。
主讲课程:民法、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
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
主要学术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7篇,主持部级课题1项。
祖博媛,讲师,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博士。
主讲课程: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国内模拟法庭等。
研究方向:行政法学、女性主义法理学、体育法学。
主要学术成果:《虚幻的平等——离婚法改革的修辞与现实》(参译),《法律诊所》(参编),《体育博彩的法律保障比较研究》(合著)等。承担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国务院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福建省行政执法条例”等。
施亚芬,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诉讼法专业法学博士。
主讲课程:证据法、国内模拟法庭。
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
主要学术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 16 篇,曾获得第一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李文杰,男,中共党员,讲师。国际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北京国际法学会理事。
主讲课程:国际法、环境法。
研究方向: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海洋法。
主要学术成果:主持或参与国家、省、校级课题多项。参编《海洋法》、《法律硕士案例教程》及《南海争端及其解决法律问题研究》等教材和专著多部。在《社会科学》、《当代法学》、《太平洋学报》、《中国国际法年刊》及《中国海商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初步反对的权利’研究及在我国海洋纠纷中的运用”、“海上执法中使用武力行为的国际法剖析”等论文多篇,部分转载于《法学文摘》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郭世杰,男,汉族,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讲师,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留学回国人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2-2013)
研究方向:中国刑法理论与实践。
主讲课程:刑法总论、刑法分论。
科研成果:在《中国刑事法杂志》、《人大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独著、译著论文数十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一篇;副主编、编著、参著著作四部;主持全国人大法工委委托课题一项,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参与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一项。
证书、荣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证(2007),留学回国人员证明(2013),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创新奖”、“寥凯原奖学金”等,郑州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等,“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10,鲁嵩岳教授指导),“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007,马松建教授指导),等。
工作经历:曾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2017年调入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任教。
关于查询2013年研究生招生复试成绩的通知
各位考生:
我校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已于2013年4月17日—18日进行,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要求及我校2013年复试工作办法的规定,现将查询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查询时间
2013年4月19日22:00
二、 查询办法
凡参加我校复试的考生可登录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www.uir.cn/index.php?id=143),输入本人考生编号、姓名、身份证号,即可查询本人复试成绩。
三、备注
1、凡达到我校2013年复试工作办法规定的相关专业复试及格线的考生请按要求进行体检。
2、请考生于4月26日前将加盖医疗机构体检专用章的《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入学复试体检表扉页》与考生本人体检报告一并交回或邮寄我校研招办(建议考生通过特快专递、挂号方式邮寄,截止日期以邮戳为准),过期未交将影响录取。
我校研招办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091,联系电话:010-62861184,电子邮件 uiryzb@uir.cn 。
3、根据教育部规定,患有传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血液病、高血压病等无法完成学业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考生,高等学校不予录取。
4、考生体检报告提交后,我办将开展考生综合素质考核工作。
综合素质考核由研究生部党总支通过人事档案审查或函调、外调等方式,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综合素质考核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录取。
特此通知。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年4月19日 一、招生人数
我院本年度拟招收硕士生总人数为320人,其中学术学位160人,专业学位160人。学习形式均为全日制,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二、报考条件和要求
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要求和我校招生体检标准。
(五)报考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生者,除符合上述条件外,毕业专业应为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生者,除符合上述条件外,毕业专业应为非法学类专业。
(六)我院招收委托培养研究生,仅限与我院签订有委托培养协议的单位。报名参加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考生,均需先提交所在单位的批准函,并经我院研招办确认,方可进行网上报名。
(七)报考我院硕士生的方式有4种:推荐免试、全国统考、单独考试、联考。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除必须符合上述报考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截止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
2.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或已成为业务骨干。
3.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必须以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报考。初试时间与全国统考的时间一致,且必须在我院参加考试。
(八)推荐免试生必须是经考生所在毕业学校(学校必须有教育部批准的推荐免试资格)确认资格、在统考报名前通过我院复试并被接收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详细内容请查看《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缺一不可。网上报名具体时间和程序请考生于9月中下旬浏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报考须知及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页(http://graduate.uir.cn/)的相关公告。
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请依照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的“单考生报考须知”的要求报名。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须持有效的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持每学期均注册的学生证)、网上报名编号,按报考点指定的时间及地点配合采集电子信息、现场确认报名信息。国际关系学院考点的网上确认时间为每年11月上旬,具体时间和现场确认的详细提示事项请关注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通知。
四、入学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 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2.初试具体地点由报考点安排。初试方式为笔试。
3.初试科目:详见“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下列初试科目为全国统考或联考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全国统考或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大纲由其编制。其他科目由我校自主命题,考试大纲请到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阅。
4.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的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二)复试
我校实行差额复试。复试时间大约安排在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届时在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
复试的具体内容、方式及复试成绩所占权重,届时请浏览查询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办法”。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口语等科目(具体以公布的研究生复试工作办法为准)。
复试时考生须接受体格检查。复试考生携带加盖我院研招办公章的《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入学复试体检表扉页》,自行到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者,我院不予录取。
五、录取
我院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坚持“按计划招生、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思想政治与品德考核情况、平时工作业绩或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录取名单。
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考生在正式录取之前,须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
六、学费和奖助体系
我院学术型硕士生学费标准:每生每年8000元。
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如下:
翻译、工程硕士:每生每年15000元;
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每生每年20000元;
警务硕士:每生每年20000元。
研究生学费均按学年收取。
我院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研究生“三助”(助管、助研、助教)工作津贴等。
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以申报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所有学制年限内的全日制硕士生(委托培养学生除外)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按10个月发放)。
我院研究生(委托培养学生除外)学业奖学金的覆盖率在40%—60%之间。学术型硕士生奖励标准为:一等奖每人每年10000元,二等奖每人每年8000元,三等奖每人每年6000元。专业学位硕士的奖励标准为:一等奖每人每年12000元,二等奖每人每年10000元,三等奖每人每年8000元。
我院设有专项奖学金、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岗位,用以奖励或资助品学兼优、综合表现突出的研究生新生。
我院还可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或校内困难补贴。
七、其他
1.我院硕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考生可随时登录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有关信息公告。
2.我院招收的非委托培养、非定向研究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学院协助向用人单位推荐。
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去向趋于多元化,有政府机关、国有或民营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总体就业率约为95%。
3.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研究生毕业后须按协议书回原单位工作。
4.本章程由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解释。
八、联系方式
研究生部网站:http://graduate.uir.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91 联系电话/传真:010-62861184
一、招生人数
我校本年度拟招收硕士生总人数为320人,其中学术学位160人,专业学位160人。学习形式均为全日制,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二、报考条件和要求
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要求和我校招生体检标准。
(五)报考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生者,除符合上述条件外,毕业专业应为法学专业;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生者,除符合上述条件外,毕业专业应为非法学专业。
(六)我校招收委托培养研究生,仅限与我校签订有委托培养协议的单位。报名参加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考生,均需先提交所在单位的批准函,并经我校研招办确认,方可进行网上报名。
(七)报考我校硕士生的方式有4种:推荐免试、全国统考、单独考试、联考。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除必须符合上述报考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截止到2019年8月31日,下同)或研究生毕业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
2.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或已成为业务骨干。
3.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必须以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报考。初试时间与全国统考的时间一致,且必须在我校参加考试。
(八)推荐免试生必须是经考生所在毕业学校(学校必须有教育部批准的推荐免试资格)确认资格、在统考报名前通过我校复试并被接收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详细内容请查看《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缺一不可。网上报名具体时间和程序请考生于9月中下旬浏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考须知及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页()的相关公告。
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请依照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的“单考生报考须知”的要求报名。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须持有效的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持每学期均注册的学生证)、网上报名编号,按报考点指定的时间及地点配合采集电子信息、现场确认报名信息。国际关系学院考点的网上确认时间为每年11月上旬,具体时间和现场确认的详细提示事项请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通知。
四、入学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2.初试具体地点由报考点安排。初试方式为笔试。
3.初试科目:详见“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下列初试科目为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全国统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大纲由其编制。其他科目由我校自主命题,考试大纲请到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阅。
4.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的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二)复试
我校实行差额复试。复试时间大约安排在3月下旬,具体时间届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
复试的具体内容、方式及复试成绩所占权重,届时请浏览查询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办法”。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口语等科目(具体以公布的研究生复试工作办法为准)。
复试时考生须接受体格检查。我校体检方式为,复试考生携带加盖我校研招办公章的《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入学复试体检表扉页》,自行到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者,我校不予录取。
五、录取
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坚持“按计划招生、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思想政治与品德考核情况、平时工作业绩或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录取名单。
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考生在正式录取之前,须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
六、学费和奖助体系
我校学术型硕士生学费标准:每生每年8000元。
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如下:
翻译、工程硕士:每生每年15000元;
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每生每年20000元;
警务硕士:每生每年20000元。
研究生学费均按学年收取。
我校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研究生“三助一辅”(助管、助研、助教、辅导员)工作津贴等。
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以申报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所有学制年限内的全日制硕士生(委托培养学生除外)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按10个月发放)。
我校研究生(委托培养学生除外)学业奖学金的覆盖率在40%—60%之间。学术型硕士生奖励标准为:一等奖每人每年10000元,二等奖每人每年8000元,三等奖每人每年6000元。专业学位硕士的奖励标准为:一等奖每人每年12000元,二等奖每人每年10000元,三等奖每人每年8000元。
我校设有专项奖学金、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岗位,用以奖励或资助品学兼优、综合表现突出的研究生新生。
我校还可给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或校内困难补贴。
七、其他
1.我校硕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考生可随时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有关信息公告。
2.我校招收的非委托培养、非定向研究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学校协助向用人单位推荐。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趋于多元化,有政府机关、国有或民营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总体就业率约为95%。
3.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研究生毕业后须按协议书回原单位工作。
4.本章程由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解释。
八、联系方式
研究生部网站: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91联系电话/传真:010-62861184
想知道招简、目录中有哪些重要信息?帮帮助你准确解读,。
考研网快讯,据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专业代码、专业领域、学院、研究方向 |
拟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
|
|
学制二年 |
|
8 |
|
|
研究方向: |
|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或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② 252二外俄语或253二外日语或254二外法语或255二外德语
③ 712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英语基础、英语写作、文学欣赏)
④ 84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综合 |
|
无 |
|
|
|
点击【】查看更多专业目录。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际关系 [030207]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国际关系学院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不区分院系所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政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25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1)国际关系史 ④(811)国际关系专业综合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711)国际关系史 ④(811)国际关系专业综合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711)国际关系史 ④(811)国际关系专业综合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61)法语 ③(711)国际关系史 ④(811)国际关系专业综合 |
备 注: |
|
联系电话:
010-62861184
学校邮箱:
uiryzb@uir.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uir.cn/index.php?id=143
学校网址:
http://www.uir.cn/
单位代码:10042
邮政编码:100091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处研招办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国际关系 专业代码:030207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政治学
专业介绍
以深圳大学为例
专业代码:030207 专业名称:国际关系 学制:3 所授学位:法学硕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问题,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教学、科研、外事及其他工作。
研究方向:
1、海权与国际关系:主要研究地缘政治与海权理论,探讨战后地缘政治变迁与大国崛起的关系,重点关注东北亚海洋安全格局及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2、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主要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环境、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以及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评介国外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状况。
3、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主要研究政府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国际舆论分析方法、政府危机公关研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关系,以及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问题、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如商人与中西文化交流、留学生群体研究、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4、亚太政治与外交关系:主要研究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关系,探讨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与周边大国的关系,分析美国亚太战略及其对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5、中美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和美国各自的对外战略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以及涉及到两国的亚太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等。
导师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形成了一个专业相互渗透、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专业共有导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在这7位教师中,有博士4人,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具备研究国际问题的良好基础。
学术带头人简介:姜安,教授,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教育部全国高校霍英东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广东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曾主持、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CSSCI转载或收录,出版及主编著作四部。学术骨干简介:徐建华,副教授,在《世界历史》、《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曾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娄亚萍,讲师,出版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研究》;在《国际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侨办青年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课程设置:
国际政治学、当代中国外交专题研究、政治学方法研究、政治学理论专题研究。
教学资源:
本专业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保持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特色:
国际关系专业按照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的总体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原则,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能够分析解读国内外各类相关问题,成为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就业方向:
目前该专业还没有毕业生。
对报考者要求:欢迎本科政治学专业、外语专业以及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报考本专业研究生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南开大学 山西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深圳大学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四川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兰州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2 政治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0 所,本次参评2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6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3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4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5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6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7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A- |
8 |
10053 |
中国政法大学 |
B+ |
9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B+ |
10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11 |
1027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B+ |
12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13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4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15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16 |
10036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B |
17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8 |
10276 |
华东政法大学 |
B |
19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22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23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24 |
1003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B- |
25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26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7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28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29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30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1 |
10638 |
西华师范大学 |
B- |
32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33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C+ |
34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C+ |
35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36 |
10530 |
湘潭大学 |
C+ |
37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38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学 |
C+ |
39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40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C |
41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42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43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44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C |
45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C |
4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47 |
10447 |
聊城大学 |
C- |
4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C- |
49 |
10663 |
贵州师范大学 |
C- |
50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C- |
51 |
10719 |
延安大学 |
C- |
52 |
10755 |
新疆大学 |
C- |
53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302 政治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0 所,本次参评2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6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3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4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5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6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7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A- |
8 |
10053 |
中国政法大学 |
B+ |
9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B+ |
10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11 |
1027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B+ |
12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13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4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15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16 |
10036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B |
17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8 |
10276 |
华东政法大学 |
B |
19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22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23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24 |
1003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B- |
25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26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7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28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29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30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1 |
10638 |
西华师范大学 |
B- |
32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33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C+ |
34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C+ |
35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36 |
10530 |
湘潭大学 |
C+ |
37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38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学 |
C+ |
39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40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C |
41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42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43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44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C |
45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C |
4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47 |
10447 |
聊城大学 |
C- |
4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C- |
49 |
10663 |
贵州师范大学 |
C- |
50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C- |
51 |
10719 |
延安大学 |
C- |
52 |
10755 |
新疆大学 |
C- |
53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国际关系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3 |
复旦大学 |
A |
5 |
外交学院 |
A |
2 |
北京大学 |
A |
4 |
暨南大学 |
A |
6 |
云南大学 |
A |
B+等(10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
B等(9个):辽宁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湘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
C等(7个):名单略 |
2015-2016年国际关系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
学校名称
|
星 级
|
开此专业学校数
|
1 |
北京大学 |
5★ |
58 |
2 |
复旦大学 |
5★ |
58 |
3 |
外交学院 |
5★ |
58 |
4 |
暨南大学 |
4★ |
58 |
5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4★ |
58 |
6 |
清华大学 |
4★ |
58 |
7 |
中国人民大学 |
4★ |
58 |
8 |
华东师范大学 |
4★ |
58 |
9 |
南京大学 |
4★ |
58 |
10 |
厦门大学 |
4★ |
58 |
11 |
华中师范大学 |
4★ |
58 |
12 |
云南大学 |
3★ |
58 |
13 |
南开大学 |
3★ |
58 |
14 |
武汉大学 |
3★ |
58 |
15 |
四川大学 |
3★ |
58 |
16 |
吉林大学 |
3★ |
58 |
17 |
中山大学 |
3★ |
58 |
18 |
国际关系学院 |
3★ |
58 |
19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3★ |
58 |
2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3★ |
58 |
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18政治学原理
④833国际关系(含现代、当代和中国外交)
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 王绳祖主编 法律出版社,1986年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国际关系研究生就业方向:
从传统培养模式来看,国际政治的就业前景其实并不像一些传统的学科那样宽,因为它毕竟是一种精英教育,也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外交部或者进入外事机构,从事高级的外交活动,这个就业面还是比较窄的。单纯从就业来说,学习国际关系是一个选择,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就业前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