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同济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 [同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同济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同济大学考研难吗]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同济大学考研群] [同济大学研究生学费] [同济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同济大学研究生辅导] [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简介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起源于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的土木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61年同济大学在国内首创城市建设专业,杨佩昆教授等即开展了城市交通相关教学科研工作。1979年中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在同济大学成立,标志着同济大学乃至中国大陆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杨佩昆教授、周商吾教授、徐慰慈教授等的带领下,当时的主要研究定位于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及管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并使得同济大学成为中国大陆最早培养“交通工程”方向博士和硕士的大学。
     目前我系共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其中,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另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5人入选上海市浦江计划。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12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三,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设立交通工程专业的80多所大学网络排名)。经过211工程、985工程持续投入,本系拥有投资3000余万建成的 “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模拟实验平台”、“自然驾驶实验车队”、“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交通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共享交通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
      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城市交通系统由单一系统逐步发展到综合多元复杂系统,城市发展由单个城市主导转变为以大城市为核心、城市网络化的都市圈发展为主导的阶段。本系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凝练,逐步壮大,面向城市发展、综合交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形成综合交通规划、设计、运行与管理、安全与新能源、交通大数据等方面多项新理论和新理念,始终引领交通行业发展。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上奖项10余项,主编国家及省部级规范10余项。
      本系具备与时俱进、创新求实、学科交叉、争创世界一流的基本特点。30余年来,本系/学科源源不断输送中国交通工程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融资、金融及保险等方面创新型主导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分布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咨询设计、工程管理等众多行业。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简介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14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创办的土木科,1952年成立同济大学铁路公路系,1973年同济大学的铁路学科调整至上海铁道学院,2000年两校合并后,设铁道建筑工程系,后更名为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隶属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现有教师24名,其中教授10名、研究员2名、副教授5名,另外聘请4位院士为顾问或兼职教授。已形成四大主干方向: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规划、轨道结构与养护管理、轨道交通结构工程、轨道交通线路动力学。所在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并纳入同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正在建设“复杂基础设施力学理论”和“交通基础设施性能升级与智能化技术”两个一流学科团队。
      承担交通工程(轨道交通方向)、土木工程(铁道工程方向)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已为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主持原铁道部规划、建设、科技发展的主要领导多人,此外已建和在建的高速铁路、地铁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指挥人员和技术人员中,均有本系的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研究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并为全国10多条高速铁路、10余个城市的地铁等轨道交通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服务。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余项,编制行业和地方标准多部。
      近年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德国、英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固定的互访或联合研究,新近引进人员均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简介

.简介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源于1952年成立的公路、铁路和桥梁系,是我国最早的道路工程、铁路工程、交通工程教学与科研机构之一。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成为国内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点;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获得国内第一批交通工程博士点;1998年成为第一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被确定“道路与铁道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个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还拥有我国第一个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确定为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涉及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与养护、载运工具的运用与维修、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运输规划与运营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产生交通运输需求的主体、载运工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控制系统。
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方向秉承传统,面向我国公路、城市道路、铁道和机场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与管理的广泛技术需求,形成了覆盖多种交通设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并重、团队建设与基地建设并进的学科特色。围绕道路与铁道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前言性和关键性问题,在国家“973”和“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大批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学科在路面结构与材料、交通设施管理、路基工程、道路安全与设计等传统优势方向取得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拓了“枢纽机场布局规划与运营管理”、“新一代轨道交通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技术”、“智能铺面工程技术”等研究领域。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研究方向以发展智能化、高速化和品质化的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改善交通拥堵、提升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服务水平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排放等为基本目标,以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感知及智能化等为研究背景,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基础,系统科学、信息与通信及系统控制和管理等新理念、新方法、新系统为基础的交叉型学科,伴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本学科与时俱进地支撑着交通运输系统的变革并代表其发展方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围绕陆上交通(客流与物流,道路与轨道)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已经形成知识结构、年龄、学缘结构更为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8人,副教授21人。通过研究环境改善与研究基地建设,引进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围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前沿性和关键性问题,在国家“973”和“863”项目、科技攻关重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持下,依托长三角、上海等省市的重大交通规划决策与运行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开发,依托上海世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在城市群与大都市圈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大都市骨干交通系统管理智能化与信息化核心技术、基于道路网络时空资源优化的多模式交通设计理论及技术体系、交通拥挤收费理论和关键技术、城市群区域城际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理论及关键技术等五个方面取得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突破。
本学科云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拥有多名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形成了研究方向明确、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了解并进行国际前沿研究工作、勇于科技攻关与创新、年富力强的学术团队。
本学科无论在师资力量、研究条件(重点、开放实验室)、学科建设(博士点和博士生流动站)、人才计划(长江学者、杰青),还是在项目数量、成果水平、国内外影响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综合领先地位。在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机场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学科已发展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重要的原创性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该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高尚、学风正派,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奉献精神。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独立解决本学科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机场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面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研究前沿。能够承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能主持和组织科研与开发,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研究方向
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方向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研究方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
 
.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1.0~1.5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硕士生的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对部分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在校注册时间不少于1.5年)、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学分要求
学术型硕士生至少应修满28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论文工作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
答辩前需经本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小组审核,除学位论文满足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学术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并至少提供实质性参加实际研究计划的经历,经审核通过方可送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组织的上海市学位办的双盲检查。
申请硕士学位者,应至少在国内外正式期刊或在学院规定的会议范围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但已完成培养计划,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
学位申请按《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第六条执行。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与机场工程系简介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起源于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的土木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一直是我国该领域最优秀的系科之一。
1952年开始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上海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合并成立了同济大学“铁路公路系”,成为我国最早设置的道路工程学科。之后随着学科发展和专业调整,曾更名为“公路系”、“铁路道路与桥隧系”、“路桥系”、“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等,并于2001年成立“道路与机场工程系”至今。

同济德文工学堂 历史照片  
1952年系科开始独立培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本科生,后调整为“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目前分别在“交通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专业下的“道路与机场工程”方向培养本科生。    
1955年,系科开始招收“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研究生。随着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制度的改革,系科于1981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1998年,研究生专业进一步调整成为“道路与铁道工程”,设道路与机场工程、道路安全与环境工程等方向,并延续至今。

道路与机场工程——道路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围绕公路、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工程领域,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材料、安全、管理等理论、方法与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培养了包括建设部部长、交通部总工、大学校长、设计大师、企业家、学者等在内的一大批工程、管理及科研杰出人才。
曾主持了“七五”、“八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众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领衔完成了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支撑了我国高速公路和机场领域上百个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并与美国、德国、荷兰、法国等10余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

道路与机场工程——机场
本系现有教师36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16名,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获得者8名(其中包括长江学者1名、杰青1名),具有博士学位人数31名,实力雄厚。道路与机场工程系长期潜心于精英人才培养、科学技术难题研究及国际合作交流,正全力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可持续的系科特色

2020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考研复试分数线

2020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考研复试分数线

2018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考研复试分数线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钱劲松简介


 钱劲松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学院A627
  电话:021 6958 3006 电子邮件:qjs1001@126.com
  网址:http://www.jmling.com/details.aspx?ID=10
  
  教育背景
  本科:同济大学 交通土建工程(1997-2001)
  硕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2001-2004)
  博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2004-2007)
  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教授(2010.11 – 至今)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讲 师(2007.11 –2010.11)
  
  研究方向
  路基工程 地基处理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平衡湿度状态下高地下水位粘土路基永久变形特性与预估模型研究)、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低基质吸力黏性路基土浸湿曲线特征与模型)等科研项目,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系统行为和损坏模式研究)、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适应高速重载交通的路基长期性能研究)、上海市科委(高速重载交通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先后入选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上海高校青年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晨光计划)、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省部级(及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赵鸿铎简介


赵鸿铎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副主任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A640
  电话:021 6958 0415 电子邮件:hdzhao@tongji.edu.cn
  网址:http://www.jmling.com/details.aspx?ID=11
  教育背景
  本科:同济大学 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1994-1998)
  硕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1998-2001)
  博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2003-2007)
  
  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教授(2008.7 – 至今)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讲 师(2003.7 –2008.6)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助 教(2001.3 –2003.6)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访问学者(2009.8 - 2010.9)
  
  研究方向
  机场道面结构设计、机场道面养护与管理、智能铺面结构与材料
  
  主要研究成果
  参加工作10年来,长期从事铺面工程(道路路面和机场道面工程)的科研、教学与学科建设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了16项来源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交通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项关于铺面交通荷载、铺面结构、铺面预防性养护和铺面排水等方面的研究课题。  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技术、累积损伤原理、通行-覆盖率概念等,建立了我国机场沥青道面结构设计新方法。该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相关的道面结构施工技术已成为国家一级工法。在  姚祖康教授的指导下,研发了我国公路领域的第一个设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并融入了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建立了路面表面和内部排水技术体系,以及公路水毁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成果  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率先在国内展开智能铺面结构与材料的研究。智能铺面是指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信息交互、能量采集等智能能力的道路路面和机场道面。智能化是一下代铺面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下一代环境友好型铺面、功能型铺面、路联网系统的基础,符合铺面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在路面发电、自动轮迹分布规律检测等方面有了阶段性的成果。
  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纳入国家一级工法1部、行业标准1部、地方标准1部。依托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篇,参与出版教材1部。曾获得“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同济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孙大权简介


孙大权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学院A636
  电话:021 6958 3781 电子邮件:dqsun@tongji.edu.cn
  教育背景
  本科: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1993-1997)
  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有机化工(1997-2000)
  博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2000-2003)
  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2007.7 – 至今)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讲 师(2003.10 –2007.7)
  
  研究方向
  先进道路工程材料、道路材料微细尺度分析、特殊工程铺面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上海东海大桥桥面铺装、虹桥机场跑道加铺等重大工程设计与施工。发表SCI论文7篇,出版论著3部(合著),参与3部地方规范编写。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4项。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黄琴龙简介


黄琴龙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学院A634
  电话:021 6958 3006 电子邮件:hql04@yahoo.com.cn
  教育背景
  本科:同济大学 交通工程(1989-1993)
  硕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1997-2000)
  博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1995-1999)
  
  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2006.7 – 至今)
  研究方向
  路基路面工程
  主要研究成果
  10多年来,在道路路基、路面设计理论与工程技术应用等领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共参与多个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具体项目有: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和“加筋土路基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的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研究”和“旧水泥混凝土“碎石化”技术力学机理及施工工艺研究”、上海嘉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短工期条件下高速公路桥头引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依托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拓宽工程的“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拓宽路基路面关键技术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