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西南政法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政法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群]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行政法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科简介

 
监察法学科简介
 
    监察法学科于2018年开始招收实验班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全校最年轻的学科之一。
    监察法学科虽然年轻,但是西政对于“监察法学”的研究却由来已久。在国家监察法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本学科依托国内首个以监察法命名的学院,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从全校各学科遴选教师组成导师队伍,开展学科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团队。
 
一、学术队伍
 
    监察法教研室成立于2019年10月,是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乃至全校最年轻的教研室之一。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其中中青年专任教师5人,均具有法学博士学位。
 
二、课程设置
 
    教研室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监察法学》、《党内法规学》等。
    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的课程有:《监察法学》、《监察法学专题研究》、《监察法学原理与实务》、《监察法学经典案例研究》、《党内法规学》、《党内法规学专题研究》、《党内法规学原理与实务》、《监察制度比较研究》、《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专题研究》、《执纪检查模拟演练与案例分析》、《监察证据收集与运用实务》、《国际反腐败合作专题研究》等。
 
三、科研成果
 
    2018年监察法学院成立以来,监察法学科建设开始步入快车道,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五项,监察法教研室于2019年起开始出版《监察法论丛》年度集刊,属于全国范围内较早进行监察法专门研究的重要刊物。另外,2020年教研室与方正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知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出版十余本监察法相关系列著作,涵盖监察法原理的阐释、监察证据制度的完善、监察法律制度的梳理、监察问责的研究等监察法研究中的诸多热点问题。
 
四、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成立于2018年,同年开始招收监察法实验班本科生和硕士生,并成为获得监察法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成为全国最早获得监察法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之一。依托监察法学科发展,教研室拟于近期开展国家监察法律制度研究中心的建设。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律逻辑学学科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逻辑学学科点(硕士点)简介

 
    法律逻辑学学科点,是我国法律逻辑学的重要发源地和教学研究基地,也是我国唯一将“法律逻辑学”自主设置为法学二级学科的学科点(硕士学位点)。
    1985年,从马列部哲学教研室析出逻辑学教研室,改隶基础部。2004年,逻辑学教研室更名法律逻辑教研室,改隶行政法学院。
    1986年获授权招收诉讼逻辑研究方向(隶属于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更名法律逻辑学,改隶法学理论专业2004年自主设置为法学二级学科专业,并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2012年重新获国家学位办备案。
    法律逻辑学专业现设审判逻辑、侦查逻辑、说服与纠纷解决、法律思维与司法方法4个研究方向。学科点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7人。已培养硕士生200余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21人。
    在阳作洲教授、雍琦教授倡导、引领以及全体教师努力下,法律逻辑教研室一直是我国法律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曾受司法部委托主办多期全国性法律逻辑学师资培训班。我国第一部法律逻辑教材《法律专业逻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法律逻辑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一部司法逻辑专著《办案逻辑》(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部审判逻辑专著《审判逻辑简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一部系统探讨法律逻辑学的专著《法律适用中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第一部探讨司法询问中逻辑问题的《法庭证人询问中的推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均由本学科点教师独著、合著或主编、参编。多媒体课件《法律逻辑学讲义》(十讲)曾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006年)。2012年录制的公开视频课《法律逻辑学》已于2014年上线超星/尔雅学术视频。
    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法律逻辑》《逻辑学导论》《批判性思维训练》《申论思维与写作》《行政职业能力与思维训练》等。
    面向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数理逻辑基础》《中西逻辑思想史》逻辑学经典名著导读》《逻辑学前沿问题研究《法律逻辑引论》《审判逻辑专题研究》《侦查逻辑专题研究》法律推理方法》《法律论证原理
    学科点近年主持的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以及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出版专(译)著4部。
 
    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程和祥
    教研室主任:黄金华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行政法学学科简介

 
  行政法学199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1年通过重庆市教委的验收,并被评为重庆市的优秀示范性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王学辉教授。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级重点学科。现文正邦教授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学辉教授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带头人后备人员。郑传坤教授是学校确定的学科负责人。
 
  本学科于1992年开始招收行政法硕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已经培养了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研究生九届共156名。2006年招收行政法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招收行政法专业本科生。1999年,按国家教委的规定,行政法学科变更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招收“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现该专业共有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导师2人。在校学习的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研究生130多名。
 
  从1985年组建宪法教研室和行政法教研室至今,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已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宪法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1人。另有本校兼职教师3人,外聘兼职教师1人。开设课程:《中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宪法史》、《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人权法律制度》等。现行政法教研室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7名,助教1名;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52岁左右,第一梯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第二梯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左右,第三梯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共承担行政法博士、硕士、本科、二学位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程序法》、《国家赔偿法》、《行政救济法》、《外国行政法》等课程以及研究生的《中国宪法专题》、《外国宪法专题》、《中国行政法专题》、《比较行政法专题》、《比较行政诉讼法专题》、《行政诉讼制度史》等课程。
 
  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全体教师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以下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积极承担教学任务,每学年人均完成250学时以上,小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
 
  2.在教学手段上,(1)推广由王学辉教授和谭宗泽副教授在国办首创的“双师多向互动式”教学法。即在一个2小时的教学时间段,由同堂上课的两位老师中的一位首先主讲一个小时,另一位针对主讲老师的内容点评半小时,再由学生提问,两位老师共同在讲台上回答学生的提问,再互相交流。该方法深得学生好评。(2)案例式教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课堂中,在讲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原理和立法规范时结合案例;二是通过模拟法庭实践,由学生自主组织、演示,老师辅导、点评,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教研室先后举行了多次模拟法庭。审判了一系列典型的行政诉讼案件,如“重庆邮电学院同居学生被开除一案”。通过法院旁听,与主审法官交流、与代理律师探讨,回校后组织辩论,老师总结点评,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每年假期和毕业前夕,教师都要分别负责组织安排学生到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实习。上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较快较好的适应将来所要从事的司法实际工作。(3)网络式教学与探讨。我们行政法教研室在中国宪法行政法法律网(简称宪行天下网,日点击量超过千次),开辟了专题探讨、理论研究、案例讨论、热点关注、新闻快报、宪行天下论坛、国外公法关注、经典书籍阅读资料以及凡人凡语评论,充分利用学校的宽带网络系统进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兴趣,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满足了教学需求。
 
  3.在科研方面:本学科教师共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2项,校级项目15项,英国人权基金会支助项目1项,香港大学资助项目1项。近三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6篇。出版专著13部,译著2部,教材15部,教辅材料5部。获得省部级奖5项,学校奖9项,学会奖13项。
 
  近年来有5位教师先后到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研修宪法与行政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宪法学学科简介

  一、学术队伍
    宪法学科目前共有18名老师,力量雄厚。老中青三代年龄层次合理,以60后老师为基础,以70后老师为中坚力量,以80后老师为生力军,形成了内在融洽、传承有序、相互协力的梯队式发展队伍。从年龄上看,60后老师5名,70后老师8名,80后老师5名,是一个成橄榄状的年龄结构。从职称上看,有5位教授,9位副教授,4位讲师,宪法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科发展队伍,新人辈出,后备充足。从学位上看,有博士学位的15位,硕士学位的3位,基本上都取得了博士学位。从学源上来看,宪法学科老师多来自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并国内外著名院校访学,寻求知识体系的创新,国内院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外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英国剑桥大桥、英国萨里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多数老师具有留学背景,学缘结构优良。
     二、课程建设和教材编撰
    宪法学科自建校以来非常注重教学工作,秉持“老师首先要站稳讲台”的西政传统,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撰。
       1952年作为西政前身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是全国第一批开设宪法学课程并撰写宪法学教材的高校。当时开设的课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苏联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编撰的教材有《中国国家法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提纲》(西南政法学院出版科1960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义》(西南政法学院出版科1964年版)。
     1977年学校复办后,相继开设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课程,并编写了复办后全国第一批宪法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宪法学参考资料选辑》《社会主义宪法学》《宪法》《外国宪法》《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概论》《资本主义宪法论》《社会主义宪法论》。
       1998年后宪法学科逐步发展,开创了本硕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本科生阶段,相继编撰了《宪法学新编》(朱福惠主编,1998),《中国宪法学》(莫江平主编,2001)《宪法学教程》(文正邦主编,2005)《中国宪法学》(汪太贤主编,2011)《外国宪法》(张震主编,2014)《世界各国宪法经典案例评析》(梁洪霞主编,2018)。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为宪法学,选修课有外国宪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人权法、生活中的人权、世界各国宪法经典案例评析、生活中的人权、宪法经济学等。目前硕士生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宪法名著导读、中国宪法专题、外国宪法专题;选修课有公法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宪治学说与制度研究、宪法经典案例研究、部门宪法研究、选举法及其方法研究。宪法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中,必修课为宪法与行政法学前沿专题研究、公法经典研读与研究方法、近代中国宪法史,选修课为近代中国宪法史、公法热点问题研究、宪制与人权理论。
     学术研究
      宪法学科自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6年被确认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宪法学科逐渐形成了宪法史、部门宪法、宪法实施以及人大制度等特色化的研究领域,并在近代宪法史、环境宪法、法院援引宪法、人大职权等领域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在研究方法上,形成宪法史学、宪法教义学、宪法社会学、政治宪法学等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宪法学科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成果斐然。其中发表的法学核心期刊包括:《中国法学》《法商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政法论坛》《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清华法学》《法学杂志》等;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除此之外,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报刊以及其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法学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后,宪法学科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内高水平期刊杂志(CSSCI)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包括校定B类7篇,校定C类63篇,校定D1类75篇,校定D2类57篇,校定E类107篇,出版专著近20本;获得各类课题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校级课题30项,为我国的宪法理论发展与宪法实施机制完善作出了贡献。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倡导要尊重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宪法的新时代!宪法学科全体同仁正在兢兢业业,奋勇拼搏,努力打造西政宪法特色名片,确保学科整体在全国的主流地位和一流水平,并力争在特定研究领域取得具有重大显示度的影响力。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律史学学科简介

法律史学学科简介
   
    法律史学学科是西南政法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汇集了全国法律史学界著名的学者,包括张警教授、杨景凡教授、林向荣教授、杨和钰教授、杨联华教授、钱大经教授、俞荣根教授、陈金全教授等。他们为文革之后的中国法律史学术研究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子。法律史学学科师承传递,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成为一支学历学位、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与科研队伍。
  一、学术队伍
  学科现有教学人员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13人,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学历、年龄、学位、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2010年法律史学教学团队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学科带头人龙大轩教授领衔的“中华法文化传播教育教师团队”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课程设置
   学科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华法系与法制现代化》、《英美法概论》等。
  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法律史学研究方法概论》《中国传统法制精要》、《外国法制研究》、《中国历代法学思潮》、《西方法学源流》、《比较法律史导论》《儒家法思想探秘》、《中国近代宪政文化》、《中外法律原典选读》、《法人类学与民族传统法文化》、《中国传统司法专题研究》、《古典小说与传统法文化》等。
  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法律制度史专题研究》、《法律思想史专题研究》、《法律文化史专题研究》、《传统经典与法律文化》、《法律史史料学专题研究》、《新中国法制史专题研究》、《中国法律史学史专题研究》等。
  2003年《中国法制史》课程列为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建设成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13年成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三、科研成果
  2003年以来,学科在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形成了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在科研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实力。在法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学科成员在儒家法思想研究、道家法思想研究、汉律、宋律、金律、蒙元律研究、律学与律章句研究,民族法制研究、新中国法制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法学研究》、《民族研究》、《历史研究》、《法学家》、《现代法学》、《政法论坛》、《思想战线》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专著20部,在全国法学界都享有盛名,其中少数民族法文化研究在全国法学院校中独树一帜,富于特色,影响较大。
  自2012年以来学科成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律科学》《读书》《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5部。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实现国家重大课题的零突破。中央部委课题4项,重庆市省级课题12项。
  在获奖方面,学科成员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三等奖(龙大轩《八议成制于汉论考》)。2014年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俞荣根、龙大轩、杨玲、周欣宇、梁健《中华大典•法律典•法律理论分典》)。龙大轩被评为西政名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国家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四、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成立于1978年,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之一。2003年被批准为西部地区法律史专业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司法部确定为部级重点学科,后转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科现已建成三个研究中心,一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二是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法律文化博物馆),三是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央视《法律讲堂》西部拍摄基地)。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简介

一、基本情况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是西部地区法学理论专业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于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属于全国最早一批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1992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2003年10月,本学科被批准为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招收第一届法理学博士研究生。2006年5月,本学科开设的《法理学》课程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06年,重庆市重点学科终期验收被评为“优秀”。 2007年,法理学教研室课程“法理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本学科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16年,法理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
  2000年以来,学科梯队成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现代法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专著30余部,在人员结构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颇有学术造诣的学术梯队。以学术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骨干为中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实力。本学科在法学理论改革和法理学课程改革以及新学科建设和发展上都开法学界先河;在新老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本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法哲学研究、法治理论研究、法功能与法价值研究以及西部法治发展研究等方面在全国法学界都负有盛名;本学科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在法学界获得了较好评价。与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相比,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位居前列,在西部地区更是首屈一指。本学科的许多研究有着极其良好的学术传统和优势。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长达79年办学历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学校复办40多年以来,重点发展的学术领域。我校在全国首开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的先河,并最先将其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优势。
  二、学术队伍
  法学理论学科现拥有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3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助教7人,拥有博士学位的30人。 另有包括卓泽渊教授、邓晓芒教授、刘小枫教授在内的外聘教师十余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付子堂,男,1965年10月生,河南南阳新野县人。1981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先后获该院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为武汉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课题组成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其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法理学、法律社会学以及科技法等。出版法学专著、教材、辞书等10余部,其中有多项属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法律功能论》、《法之理在法外》、《现代法理学》、《法律社会学》、《科技法学》等。曾参与国家重点图书《中华法学大辞典》之《法理学卷》撰稿工作,是《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现正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研究”。发表于《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和《法学评论》等国家级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50余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
  三、学术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起步较早、学术积淀深厚的传统研究强项。本学科一直保持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与优势。从1979年开始,黎国智等教授在全国率先开设“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课程,带领研究生探索和开拓这个重要的法学领域。1990年,黎国智教授主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992年,司法部“七五”重点项目成果,薛伦倬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新探》(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完成出版;1993年的国家规划教材,黎国智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也由黎国智教授任主编。
  在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法学理论学科先后有不少研究生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其中一些论文还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如本学科首届硕士研究生陈学明撰写的学位论文《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观及其法律思想初探》,之后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 1983 年第 1 期。随后,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杜万华、李力、孙启福、刘想树、周伟、沈霞、付子堂、张永和等人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比较集中而全面地研究了由马克思到列宁的每一历史时期的法律思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付子堂等教授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1990年代,付子堂教授在黎国智教授的指引下,持之以恒地继续耕耘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对法理学科编写的《马列主义法学论著一千篇目录和内容提要》书稿的体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作了大量的修改、重写和增写。尤其是根据1990年代以来中译本最新版的经典著作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补充了大量新的内容。经黎国智编审,于2000年主撰完成并出版了《法律意识形态的演进》(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比较完整、系统地呈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经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法律学说,更具体、充实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一脉相承地演进的整个历程。1999~2002年,付子堂教授在武汉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期间,继续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作为研究报告选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此书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遴选为国家级“研究生教学用书”。该书可以说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多年来师承相继,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领域凝聚而成的又一项成果。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课题组首席专家张文显教授亲自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一书作序,称赞本书“是迄今为止法学理论领域最为系统和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学术专著”。2010年,付子堂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经典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思路、路径、模式、机制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进入21世纪,学科一些年轻学者继续从法哲学、思想史、政治哲学、社会理论等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研究路径与思考视角,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呈现得更为系统、更为丰富。
  概言之,经由70年的传承,本学科已经形成颇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学术思想和传统: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将经典解读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前提;第二,强调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应遵从实践主导的应用模式;第三,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第四,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由政治机制向学术机制和社会实践机制转换问题;第五,强调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首要问题是克服教条主义倾向;第六,提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核心和关键是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现实问题的功效;第七,提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要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相生;第八,提出要以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引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第九,强调学术争鸣和开明的政治环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条件与机制;第十,强调要在自由和权利的意义上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建设的结合统一。
  (二)法学经典理论研究与法律社会学研究并重
  法学理论学科长期以来以“回归经典,关注现实”为训开展学术研究。在法学经典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经典文献展开长期深入研究之外,法理学科也非常重视对西方法理学、法哲学经典理论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本学科在法学经典释读、翻译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覆盖了中西古今的大部分经典。为展示法学理论学科在经典研究方向的成果,学科于2003年起编辑出版辑刊《经典中的法理》,截止目前,共出版8卷。
  在法律社会学研究方面,早在1980年代初期,王威教授就开始对20世纪最重要的法律社会学家——罗斯科·庞德的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并在多年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出版了《法律社会学——学科辨析与理论源流》一书。86级法理学硕士生田成有也致力于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出版了《法律社会学的学理与运用》。尔后,黎国智教授于1994年在《法学》发表《论腐败行为及其法律控制》、俞荣根教授于1996年在《中外法学》发表《法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兴起与发展》。1999年,付子堂教授的博士论文《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出版将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推向深处。
  近年来,法理学科的法律社会学研究已不再停留于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转向对法律现象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深入现实,推进扎实的田野调查。2006年,张永和教授采用法社会学和法人类学的方法,带领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对西安市临潼区的信访工作进行了历时一年半的调研,形成了学术专著《临潼信访》,该调研成果基本反映了西安市临潼区信访工作的真实状况,并对中国信访问题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模式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年青学者中,周尚君教授、张善根副教授也有相关研究成果产出。
  为展示法学理论学科在法律社会学研究方向的成果,学科于2003年起编辑出版辑刊《社会中的法理》,截止目前,共出版8卷。
  (三)法治与改革理论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央就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系列战略定位和重大部署。在此背景下,回答如何将法治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各领域,使法治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守护,成为了法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2014年,付子堂教授主持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关系研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理路、逻辑关系及重点问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内在关系视角、历史视角和社会科学技术,充分提炼和深度分析如何才能发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等正功能。以此重大项目为基点,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法学理论学科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性的观点。
  (四)人权理论研究
  人权理论研究是法理学科长期耕耘的另一学术领域。在第一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后的次年,黎国智教授、付子堂教授便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是全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专著。。该书选取了100多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进行分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基本轨迹,提炼、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与一般人权理论研究皆有开创性意义。张永和教授1991年撰写的硕士论文《论人权保护》,是我国有关人权问题研究最早的学位论文之一。
  2011年10月,学校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人文社科创新基地模式,成立了法学理论学科为主,以人权理论和实践为主的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中心由学科带头人付子堂教授兼任主任,张永和教授任执行主任。2011年11月,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一行来校调研,对我校人权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赞誉有加。认为我校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研究走在了前沿”,“西政过去走在前面,我相信现在和将来也会走在前面,特别是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的成立,有计划、有设想,非常好”。2016年,在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人权研究院,成为直属于学校的实体化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人权咨政、人权理论研究、人权实践调研、人权教育培训、人权对外宣传等工作。人权法学也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可以说,人权法学是在法学理论学科内部培育,成长并独立出来的。
  (五)地方法治理论研究
  地方法治理论是近年来法理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付子堂教授、周祖成教授、周尚君教授等学者积极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如付子堂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发表了《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周尚君教授在《法学研究》2013年第3期发表了《依法治国与地方法治》、在《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发表《地方法治试验的动力机制与制度前景》,周祖成教授在《法学研究》2016年第5期发表《法治如何定量——我国法治评估量化方法评析》等。2017年10月,周尚君教授获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可以说进一步将地方立法研究推向深入。
  (六)地方立法研究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2015年《立法法》修改,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从法律上明确了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科的立法研究,尤其是地方立法的研究起步较早。2012年,西南政法大学成立地方立法研究院,法学理论学科带头人周祖成教授出任执行主任。中心采用“1 + 3+N”模式,即由西南政法大学牵头,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核心协同单位,通过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动态增加中央部委、各省市相关单位共同建设。2013年7月,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法理论研究所、立法评估研究所、立法起草研究所、社会调查研究所、办公室和编辑部等机构。2014、2015年,中心牵头,全面完成重庆市人大、市政府委托的现行195件地方性法规和176件政府规章的全面清理。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联系方式
渝北校区: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301号 邮编:401120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2号 邮编:400031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介绍

行政法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是全国第一个被冠名为“行政法”的法学院。学院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律逻辑学、监察法学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监察法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监察法学院于2018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通过当天挂牌,系全国第一所命名为“监察法”的法学院。同年,经教育部备案,“监察法学”成为法学目录外二级学科。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本科实验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