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苏州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 [苏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苏州大学考研难吗]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苏州大学考研群] [苏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苏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苏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苏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东吴商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招生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金融学简介

苏州大学金融学专业介绍
发布者:董娜发布时间:2019-06-15浏览次数:5083
 
 
 
 
金融专业介绍
 
苏州大学金融学专业创建于1992年,是江苏省最早建设的金融学科之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4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苏州大学应用经济学设立最早、特色鲜明的领军方向,已涌现出国务院津贴专家等领军、骨干人才。培养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广泛分布于省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高校。
 
  
 
特色课程: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学院从90年代初就开设本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学科带头人万解秋教授编撰的《货币银行学通论》自90年代出版以来,已经三次改版发行,被数十所高校作为金融专业的主干教材,收到广泛好评。在长期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学院培育了一支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团队,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奖。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电子商务简介

苏州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介绍
发布者:董娜发布时间:2019-06-15浏览次数:2231
 
 
 
 
电子商务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领商业模式变革、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信息消费需求、促进现代服务业和信息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空间。电子商务专业是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面向现代经济社会领域商务活动的新兴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强调管理、经济和信息等多学科的融合,具有很强的知识交叉和实践应用特点,是典型的面向互联网商务就业和创业的创新类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和信息经济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和电子服务综合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商务运营、专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我校于2001年正式设立电子商务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是国内较早开始电子商务教育的学校之一。通过苏大电子商务人近二十年的努力和积累,苏大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日益成熟。当前本专业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包括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苏州大学“仲英青年学者”1人,校人才引进优秀青年学者4人,引进海外优秀博士7人。此外,本专业还聘请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陈健清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为海外系主任。近年来,苏大电子商务人专注于学科前沿研究、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应用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近5年,共承担各级前沿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在国际前沿SSCI/SCI收录学术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获奖多项,其中包括第七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等。
 
在校本科生106人,师生比1:4.6,每届招生基本实现1对1(1个老师1个本科生)的个性化服务、定制化培养。采用理论教学、沙盘模拟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体验式教学培养具备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高级电子商务人才。自成立以来,本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300余位专业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经济学简介

经济学专业简介
 
 
 
1.专业沿革
 
经济学专业是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经济学系的前身是经济研究所(1984年),1998年教育部下达新专业目录,经济研究所更名为经济学系。在历任院长、系主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学本科专业秉承经济学素养教育的理念,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经济学高级专业人才。
 
2.师资力量
 
经济学系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教师队伍中有10人拥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大多毕业于加拿大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日本京都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全球化视野。
 
3.专业发展
 
经济学专业是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专业历史悠久,科研教学成果丰富。教师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本着精选、精干、精培的原则,经济学专业控制学生数量,着重质量,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数理基础,适当提高培养要求,增加了数学和中高级经济学的培养课程,扩展了学生能力深度和就业深造宽度。近年来,多名毕业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录取为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比例达到95%以上,主要就业去向为国家部委各机关、事业单位、券商、生产性企业和各类金融企业等。
 
二、本科教育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经济学理论思维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行业分析、风险控制、政策分析与经营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经济学理论与计量分析工具;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攻读硕博士学位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性、科研型高级人才。
 
2.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管理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专业必修课程: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
 
专业选修课:数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博弈论、统计软件应用、国际金融、证券投资、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企业战略管理、中高级宏微观经济学等。
 
3、授予学位
 
本专业主要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学生也可以修读双学位。
 
鼓励学生进入本硕博连读模式。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会计学简介

苏州大学会计学专业
发布者:董娜发布时间:2019-06-15浏览次数:5212
 
会计学专业介绍:
 
苏州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立于1982年,拥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本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2年,会计学专业成为苏州大学第一批特色建设专业;2003年,会计学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2005年通过省教育厅验收并挂牌);本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在全国第四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入选江苏省第三期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名单。本专业同时还是“十二五”省重点专业类(工商管理类)建设的核心专业。本专业目前综合实力排名在全国600余所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校中位列前10%,在省内名列前茅。
 
  
 
主干课程:
 
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税法、经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金融学科简介

苏州大学金融学科
发布者:董娜发布时间:2019-04-27浏览次数:4993
 
学校金融类学科领域整体情况介绍
 
苏州大学金融学科创建于1992年,是江苏省最早建设的金融学科之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苏州大学金融类学科领域已涌现出国务院津贴专家等领军、骨干人才。1994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经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2012年设立专业硕士点;2013年设立省级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经过27年的建设,该专业已成为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之一。
 
现有专业教师18人,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130名左右。本学科是苏州大学应用经济学设立最早、特色鲜明的领军方向,已涌现出国务院津贴专家等领军、骨干人才。培养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广泛分布于省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高校。
 
该学科领域紧密结合金融领域的复杂性问题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特殊性,充分发挥金融学、管理学和数量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金融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本学科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在SSCI检索期刊和《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一流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同时,本学科还获得了多个重要科研成果奖。
 
  
 
   人才培养特色成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苏州大学金融学科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教改课题“大数据时代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重点项目立项。
 
近年来,我校金融学科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连续多年开设暑期学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课程,2019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资助。2011年开始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金融(中外合作教育)专业学生,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金融专业人才,满足国内金融国际化服务的需要。2011年依托老挝苏州大学,率先在老挝苏州大学开设国际金融专业。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合作,构建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苏州大学金融学专业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走出去创造条件。本专业每年派出多名学生前往美国乔治城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法国商科联盟、法国雷恩商学院、台湾东吴大学等大学进行为期一月至一年的交流活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有20多位同学被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攻读研究生。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苏州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苏州上市公司发展报告项目,系由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金融学科接受苏州上市公司协会、东吴证券公司委托,从2014年开始启动的一项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本项目已经持续五年时间。
 
本研究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对苏州市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研究,探究苏州市上市公司的亮点和成功经验,探讨苏州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及其影响,对苏州新三板企业和苏州拟上市公司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下一步苏州上市公司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分析。
 
本项目采用实地调研、理论研究、座谈会、讨论会的方式,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通过走访上市公司,与东吴证券、苏州上市公司协会开展座谈等方式,及时听取苏州上市公司协会、上市企业代表和东吴证券公司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对研究内容进行充实完善。
 
本项目研究成果《苏州上市公司发展报告》,连续五年都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在业界得到广泛好评,也为区域研究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师资

师资概览
    学院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教师121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24人,副教授61人,讲师47人,取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东吴学者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并聘请国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联系方式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地址:中国苏州东环路50号
 
电话:0086-512-67162489E-mail:dwsxy@suda.edu.cn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苏州 东环路50号 苏州大学东校区 财经科学馆
电话:0086-512-67162489
传真:0086-512-67411088
邮编:215021
E-Mail:dwsxy@suda.edu.cn
网站:http://sxy.suda.edu.cn
 
ps:
姓名
 
职务
 
办公电话
 
袁  楠
 
综合办公室主任
 
67162489
 
汤云佩
 
对外合作办公室主任
 
67162489
 
人事秘书
 
韩祥宗
 
科研秘书
 
67162489
 
组织秘书
 
汪  炜
 
外事秘书
 
67163562
 
程  萍
 
教务办公室主任
 
67162218
 
严宏伟
 
教务秘书
 
67162218
 
薛翔燕
 
教务秘书
 
67162218
 
陶  虹
 
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主任
 
67162577
 
王晓霞
 
研究生秘书
 
67162577
 
章永红
 
研究生秘书
 
67162396
 
缪爱国
 
专职组织员  
 
研究生工作助理  
 
67161367
 
杨  晴
 
成教秘书
 
67162016
 
柳建设
 
成教秘书
 
67162016
 
张凤琴
 
学工办主任
 
67162190
 
丁良超
 
团委书记
 
67162190
 
陶  勇
 
学工办副主任
 
67162190
 
黄  河
 
团委副书记
 
67162571
 
吴  杰
 
辅导员
 
67162571
 
韦  婧
 
辅导员
 
67162190
 
季存森
 
辅导员
 
67162571
 
胡  勇
 
MBA中心秘书
 
67504261
 
沈炜策
 
研究生辅导员
 
67162396
 
陈  炜
 
实验中心
 
67162309
 
薛  英
 
实验中心
 
67162309
 
邵新艳
 
资料室
 
67162426
 
沈  镛
 
行政秘书
 
67168079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简介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其前身为1982年苏州财校并入苏州大学时成立的财经系。1985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财政厅参与投资建设更名为苏州大学财经学院,也是苏州大学建立最早的二级学院。200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商学院。2010年4月苏州大学与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苏州大学商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学院下设经济系、财政系、金融系、经贸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商务系7个系科;乡镇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3个研究所和智能供应链研究中心、MBA中心。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博士授权点2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二级博士授权点4个(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硕士点14个(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区域经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税务专业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院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9个本科专业和国际会计(CGA)专业方向;2011年经 国家教育部批准开设“金融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金融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会计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67人,其中教师143人,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26人,副教授71人,讲师45人,取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7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省特聘教授1人,东吴学者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并聘请国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近2500人,二学位学生400多人,在籍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
 
学院曾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以及“苏州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学院教学设备齐全,已建成一流的财经教学与办公大楼——财经科学馆,馆内设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金融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企业运营管理模拟实验室、外贸单证模拟实验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资料室及学术报告厅等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财经教学大楼内还有设施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学院十分注重学术研究以及对外交流与发展。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德国富特旺根大学、法国商科联盟、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以及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学院先后多次举办国际性与全国性学术会议,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300多项,撰写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获得180多项科研成果奖。
 
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为省内外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培训工作,为各类企业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已建立十多个干部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本着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育人才的目标,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为全国,特别是江苏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二十一世纪的征途上,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将切实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充分利用古城苏州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和自身办学条件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和科研人才。
 
 
 
 
 
地址:东校区财经科学馆
 
    电话:0512-67162489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财政系介绍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是本院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的专业,也是江苏省内高校最早开设的财政学本科专业,于1982年设置,至今有37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财政系同时设有财政学本科专业、财政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税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财政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应用经济学财政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了从财政学本科到博士后一条完整通畅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道,帮助同学顺利成长为财政学专业人才。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赋予了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应地,财政学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性也得到极大提升。本院开设的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财政、税务等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涉税中介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截止2019年3月,本专业共有11名专任教师,其中1位教授、6位副教授、4位讲师;6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目前有在校本科学生143人,生师比为13:1。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居于学校前茅,其中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77%,位列当年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各专业之首。2018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为35.48%,升学学校分布广泛,除苏州大学外,还包括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财政学专业本着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育人才的目标,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财税干部,所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内外财政、税务、会计、金融、审计等领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业务骨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毕业生心系母校,为母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工作出谋献策、穿针引线,成为苏州大学积极开展以培训为主的社会服务工作所能依托的重要资源。苏州大学各院系部门,如东吴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在财政学专业已毕业校友的帮助下,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推进与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企业的对接,积极营造服务地方的良好制度环境,不断提高以培训为主的社会服务地方的层次、水平、规模和质量。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金融学科介绍

学校金融类学科领域整体情况介绍
苏州大学金融学科创建于1992年,是江苏省最早建设的金融学科之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苏州大学金融类学科领域已涌现出国务院津贴专家等领军、骨干人才。1994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经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2012年设立专业硕士点;2013年设立省级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经过27年的建设,该专业已成为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之一。
现有专业教师18人,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130名左右。本学科是苏州大学应用经济学设立最早、特色鲜明的领军方向,已涌现出国务院津贴专家等领军、骨干人才。培养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广泛分布于省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高校。
该学科领域紧密结合金融领域的复杂性问题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特殊性,充分发挥金融学、管理学和数量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金融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本学科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在SSCI检索期刊和《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一流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同时,本学科还获得了多个重要科研成果奖。
人才培养特色成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苏州大学金融学科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教改课题“大数据时代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重点项目立项。
近年来,我校金融学科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连续多年开设暑期学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课程,2019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资助。2011年开始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金融(中外合作教育)专业学生,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金融专业人才,满足国内金融国际化服务的需要。2011年依托老挝苏州大学,率先在老挝苏州大学开设国际金融专业。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合作,构建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苏州大学金融学专业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走出去创造条件。本专业每年派出多名学生前往美国乔治城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法国商科联盟、法国雷恩商学院、台湾东吴大学等大学进行为期一月至一年的交流活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有20多位同学被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攻读研究生。
 企合作典型案例:苏州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苏州上市公司发展报告项目,系由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金融学科接受苏州上市公司协会、东吴证券公司委托,从2014年开始启动的一项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本项目已经持续五年时间。
本研究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对苏州市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研究,探究苏州市上市公司的亮点和成功经验,探讨苏州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及其影响,对苏州新三板企业和苏州拟上市公司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下一步苏州上市公司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分析。
本项目采用实地调研、理论研究、座谈会、讨论会的方式,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通过走访上市公司,与东吴证券、苏州上市公司协会开展座谈等方式,及时听取苏州上市公司协会、上市企业代表和东吴证券公司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对研究内容进行充实完善。
本项目研究成果《苏州上市公司发展报告》,连续五年都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在业界得到广泛好评,也为区域研究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