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山东财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财经大学考研群]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学费]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辅导] [山东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公共管理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01)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事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实务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行政管理人才。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到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公司企业从事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的工作,或者到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具体要求包括: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扎实的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能够深入掌握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国内外行政管理研究发展的基本态势;熟悉作为决策环境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行政规则、行政程序以及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分析手段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工作能力。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写作论文摘要。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设为:
1.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
研究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剖析政府决策基本过程,探讨政策分析基本方法,分析中国政府部门政策。
2.公共部门行政管理与绩效
研究中外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行政管理的行为与过程,研究现代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电子政务与公共绩效信息化等。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与经验,为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服务。
3.企业行政管理
研究企业绩效管理、公共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内部行政事务与部门间协调组织管理、内部公共服务支撑系统管理等。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在校学习的基本年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及考核方式(具体内容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制定的课程学习及其他环节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申请论文答辩。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数为36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为学位课,为26学分;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为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1.学位公共课(共计4门,8学分)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两门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2门,3学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开设1门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占2学分;1门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
外国语课程(2门,5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程“英语精读”(3学分)和“英语听说”(2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基础课是指某学科门类中各个学科(专业)硕士生都要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研究方法、现代管理专题研究。每门3个学分,共计9学分。
3.学位必修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必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数量方法与软件应用、公共部门经济学。每门3学分,共计9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6学分)
专业选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生选修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程核心基础的延伸,要充分体现该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课程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践、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研究、领导科学理论与实践、中西方政治体制比较。至少修满6学分。
5.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2学分)
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化、交叉性和边缘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可开设一些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课程包括: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题、中国经济与管理专题。应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6.实践课程(1学分)
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计1学分。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各种实践完成后需提交书面实践报告,经指导老师评价合格后方可取得学分。
7.学术讲座(1学分)
学术讲座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专题综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讲座等。共不少于8次,计1学分。
8.补修课
补修课是指跨一级学科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学科(专业)相关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2门左右。补修课成绩必须及格,但不计学分。
五、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
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作为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增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科研任务进行。论文应有新见解,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课题,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写作计划。研究生要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在由本学科导师参加的论证会上,就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进度等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书等资料经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培养管理科备案。
2.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应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进度、论文内容、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应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由研究生院和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评审及组织公开答辩。
八、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九、本学科、专业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 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 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6
[5] W·布鲁斯,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政治体制,华夏出版社,1987
[6]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 查尔斯·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商务印书馆,1987
[8]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纪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
[9] 陈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 傅士成,行政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13]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 李寿初,中国政府制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5] 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 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7] 马克·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5
[19] 帕特里夏·基利等,公共部门标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 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1] 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2]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3] 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4] 让·雅克·拉丰,规制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5]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6] 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7]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8] 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9]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0] 张红凤,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1] 燕继荣,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学报、管理科学、中国软科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有关专题。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专业代码:120405)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先进理念和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到土地估价及资产评估机构、土地规划与设计研究单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及管理相关部门、房地产行业,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地籍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以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及执行等方面的管理及技术工作,或者到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具体要求包括: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管理、土地评估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熟悉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与所从事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将土地管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写作论文摘要。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有研究方向:
1.政府规制与土地政策
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为社会和政府提供决策意见为目标,研究土地政策及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发展历史与现状。主要涉及土地市场与政府规制、土地经营管理、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公共政策、土地产权理论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等。研究成果紧跟国情的需要而变化,尤其强调其实用性、政策建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土地评估与规划
研究土地及不动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不动产市场运行机制、不动产评估的模型和方法,研究基于中国国情的不动产市场管理、土地综合规划理论与方法。
3.资源环境与土地整理
研究资源环境保护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农村土地资源的整治方案、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务等。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在校学习的基本年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及考核方式(具体内容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制定的课程学习及其他环节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申请论文答辩。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数为36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为学位课,为26学分;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为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1.学位公共课(共计4门,8学分)
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两门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2门,3学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开设1门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占2学分;1门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
外国语课程(2门,5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程“英语精读”(3学分)和“英语听说”(2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基础课是指某学科门类中各个学科(专业)硕士生都要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研究方法、现代管理专题研究。每门3个学分,共计9学分。
3.学位必修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必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数量方法与软件应用、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每门3学分,共计9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6学分)
专业选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生选修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程核心基础的延伸,要充分体现该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课程包括:土地经济学、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土地调查与制图、土地利用与规划学、地籍学、地理信息统计分析。至少修满6学分。
5.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2学分)
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化、交叉性和边缘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可开设一些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课程包括:政府规制经济学、中国经济与管理专题、城市管理学、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应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6.实践课程(1学分)
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计1学分。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各种实践完成后需提交书面实践报告,经指导老师评价合格后方可取得学分。
7.学术讲座(1学分)
学术讲座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专题综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讲座等。共不少于8次,计1学分。
8.补修课
补修课是指跨一级学科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学科(专业)相关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2门左右。补修课成绩必须及格,但不计学分。
五、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作为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增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科研任务进行。论文应有新见解,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课题,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写作计划。研究生要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在由本学科导师参加的论证会上,就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进度等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书等资料经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培养管理科备案。
2.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应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进度、论文内容、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应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由研究生院和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评审及组织公开答辩。
八、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九、本学科、专业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节选),人民出版社,2004
[2] 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
[3] 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
[4]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陆红生,土地管学理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 C.A.乌达钦,土地规划设计(上下册),1958
[7] 林增杰,地籍学,科学出版社,2006
[8] 李德仁、刘耀林,土地信息技术,地质出版社,2001
[9] 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 张熏华,土地与市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1] 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律法规全书(含相关政策),法律出版社,2015
[11]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 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6
[14] W•布鲁斯,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政治体制,华夏出版社,1987
[15]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纪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
[16] 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 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8] 马克•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9] 帕特里夏•基利等,公共部门标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 查尔斯•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商务印书馆,1987
[21] 陈昕主编,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2]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3] 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4] 张红凤、杨慧,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5] 张红凤,西方国家政府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6] William Alonso,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1964
[27] Grant Ian Thrall,Land Use and Urban F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8] J.R. Lowdon Wingo,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Land Use,Johns Hopkins Press,1961
[29] John F.Timmons&William G.Murray,Land Problem and Policy,Iowy State College Press,1950
[30] Helen F.Ladd,Local Government Tax and Land Use Policy,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31] Yilmaz Gurer,Urban Land Market and Policies,OCED Publication Service,1992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公共管理学报、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管理科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国管理科学
Land Use Policy;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Urban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方案
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04)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社会保障的现代理念和管理技能,能够研究和解决社会保障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到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工会组织等相关部门以及金融保险行业,从事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及保险投资等方面的管理及技术工作,或者到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向;把握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从事社会保障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社会保障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写作论文摘要。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有以下研究方向:
1.政府规制与社会保障政策
立足于政府规制理论,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研究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为政府与社会提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建议,研究成果紧跟国情的需要而变化,尤其强调其实用性、政策建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运营
面向中国社会,运用科学方法,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改革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与投资、支付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精算方法,为国家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3.养老服务业研究
适应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国际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探索养老服务业管理与运营的客观规律,丰富养老服务理论成果,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4.住房社会保障
运用住房保障的相关理论,借鉴西方国家住房保障的经验,立足国情,探讨我国住房改革以来所产生的住房保障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制定科学的住房保障政策提供建议。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在校学习的基本年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及考核方式(具体内容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制定的课程学习及其他环节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申请论文答辩。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数为36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为学位课,为26学分;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为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1.学位公共课(共计4门,8学分)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两门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2门,3学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开设1门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占2学分;1门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
外国语课程(2门,5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程“英语精读”(3学分)和“英语听说”(2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基础课是指某学科门类中各个学科(专业)硕士生都要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研究方法、现代管理专题研究。每门3个学分,共计9学分。
3.学位必修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必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数量方法与软件应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每门3学分,共计9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6学分)
专业选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生选修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程核心基础的延伸,要充分体现该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课程包括: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社会保障国际前沿专题、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住房保障研究、养老服务管理与运营、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企业年金研究。至少修满6学分。
5.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化、交叉性和边缘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可开设一些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课程包括:政府规制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管理。应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6.实践课程(1学分)
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计1学分。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各种实践完成后需提交书面实践报告,经指导老师评价合格后方可取得学分。
7.学术讲座(1学分)
学术讲座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专题综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讲座等。共不少于8次,计1学分。
8.补修课
补修课是指跨一级学科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学科(专业)相关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2门左右。补修课成绩必须及格,但不计学分。
五、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作为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增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科研任务进行。论文应有新见解,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课题,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写作计划。研究生要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在由本学科导师参加的论证会上,就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进度等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书等资料经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培养管理科备案。
2.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应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进度、论文内容、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应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由研究生院和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评审及组织公开答辩。
八、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九、本学科、专业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商务印书馆,2000
[2]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3]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人民出版社,2011
[4] 邓大松、刘昌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 邓大松、向运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人们出版社,2009
[6] 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7]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8]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 侯文若,社会保险,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11] 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12] 蒋月、王建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3] 常凯,劳动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 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5]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6] 黄有光,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 姚明霞,福利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18] 郝书辰等,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9] 张红凤,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0] 李中斌等,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1] 张红凤,西方国家政府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3]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里科著,解俊杰译,郑秉文校,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
[24]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5][美]R.科斯 A.阿尔钦 D.诺斯等,财产权利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7]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9]乔·B.史蒂文斯 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0][美]保罗·海恩 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研究、财政研究、社会保障研究、公共管理学报、国外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社会保障制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0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功底,以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门知识、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管理技术与手段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专业研究生能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教育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掌握开展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现代教育经济与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和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单位的教育事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培养注重创新性和灵活性,也可利用本专业知识,在相关企事业、行政机关、科研机构、咨询机构、高等院校,独立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决策管理、教学科研及相关的咨询工作。
经过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基本原理,能够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能掌握并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工具;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教育经济、教育管理、教育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需要。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写作论文摘要。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有以下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高等教育的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
2.高等教育管理。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高等教育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高等院校之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管理。
3.教育经济。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教育经济政策;政府和个人教育投资决策;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投资的效率和经济效益等内容。
4.比较高等教育。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借鉴意义的国别和专题进行比较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在校学习的基本年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及考核方式(具体内容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制定的课程学习及其他环节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申请论文答辩。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数为36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为学位课,为26学分;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为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1.学位公共课(共计4门,8学分)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两门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2门,3学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开设1门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占2学分;1门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
外国语课程(2门,5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程“英语精读”(3学分)和“英语听说”(2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基础课是指某学科门类中各个学科(专业)硕士生都要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研究方法、现代管理专题研究。每门3个学分,共计9学分。
3.学位必修课(共计3门,9学分)
学位必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数量方法与软件应用、高等教育学。每门3学分,共计9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6学分)
专业选修课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生选修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程核心基础的延伸,要充分体现该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课程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公共部门经济学、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分析、专业英语、学术前沿专题。至少修满6学分。
5.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2学分)
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化、交叉性和边缘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可开设一些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政府规制经济学、中国经济与管理专题。应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6.实践课程(1学分)
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计1学分。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各种实践完成后需提交书面实践报告,经指导老师评价合格后方可取得学分。
7.学术讲座(1学分)
学术讲座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专题综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讲座等。共不少于8次,计1学分。
8.补修课
补修课是指跨一级学科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学科(专业)相关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2门左右。补修课成绩必须及格,但不计学分。
五、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作为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增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科研任务进行。论文应有新见解,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课题,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写作计划。研究生要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在由本学科导师参加的论证会上,就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进度等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书等资料经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培养管理科备案。
2.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应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进度、论文内容、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应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由研究生院和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评审及组织公开答辩。
八、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九、本学科、专业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 孙绵涛,教育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柯佑祥,教育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志宏,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吴志宏,教育管理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张新平,教育行政组织的发展与创新:对基层教育行政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 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8] 陈永明,教育行政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 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1] 程振响、刘五驹,学校管理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3] 李帅军、穆岚,教育督导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14] 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5] 黄威,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6] 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7] 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8] 袁锐愕,外国教育管理史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9] 褚宏启,教育法制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 张乐天,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2005
[23] 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教育行政比较研究,台湾书店,1985
[24] 秦梦群,教育行政理论与应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25] 李聪明,教育事业的经营管理:教育行政学概要,(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
[26] 李帅军,教育法规概论,华文出版社,2008
[27] 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8]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9]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0]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2] 林文达,教育财政学,三民书局,1986
[33] 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4] 曲恒曲、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 刘泽云,教育投资收益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36] 李星云,教育经济学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政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公共管理学报、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教探索、比较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北大教育论坛、现代大学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世界教育信息、国外社会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有关专题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Z1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组织人力资源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人力资源的现代理念和管理技能,能够研究和解决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到各级公共组织和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应技术工作,或者到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组织与人力资源实践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向;把握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组织与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管理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组织与人力资源技术型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写作论文摘要。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有以下研究方向:
1.公共组织理论与行为研究
该方向基于组织理论基础,研究公共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运用行政组织相关理论,研究以行政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结构、组织形成、组织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运用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组织运营、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规律,运用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以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组织发展和运营规律。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
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特殊性在于,为保证公正、公平并兼顾效率的价值观和行政文化,依法对其所属人力资源进行预测、规划、考录、任用,并提供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因此该方向着眼于公共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各职能模块,从工作分析和评价、员工培训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动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实现组织与个人双赢,其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公共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和决策支持依据,挖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潜力,更好地行使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研究
该方向聚焦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方法、体制设计和指标评估和运行机制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评价理论及其在公共组织中评价的特殊规律、评价程序及其在中国国情下的实践模式、评价指标及其在不同职能部门中的使用方式、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和反馈机制等。其目标是总结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发展的规律、经验和教训,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在校学习的基本年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及考核方式(具体内容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制定的课程学习及其他环节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申请论文答辩。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数为36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为学位课,为26学分;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为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1.学位公共课(共计4门,8学分)
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两门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2门,3学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开设1门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占2学分;1门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
外国语课程(2门,5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程“英语精读”(3学分)和“英语听说”(2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计3门,9学分)
是指某学科门类中各个学科(专业)硕士生都要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研究方法、现代管理专题研究。每门3个学分,共计9学分。
3.学位必修课(共计3门,9学分)
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部门经济学。每门3学分,共计9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6学分)
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生选修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程核心基础的延伸,要充分体现该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课程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薪酬理论与管理、员工培训开发与职业管理、领导理论与管理。至少修满6学分。
5.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化、交叉性和边缘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可开设一些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课程包括: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劳动法与劳动关系、中国经济与管理专题。应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6.实践课程(1学分)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计1学分。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各种实践完成后需提交书面实践报告,经指导老师评价合格后方可取得学分。
7.学术讲座(1学分)
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专题综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讲座等。共不少于8次,计1学分。
8.补修课
是指跨一级学科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学科(专业)相关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2门左右。补修课成绩必须及格,但不计学分。
五、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作为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增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科研任务进行。论文应有新见解,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课题,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写作计划。研究生要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在由本学科导师参加的论证会上,就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进度等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书等资料经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交研究生部培养管理科备案。
2.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应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进度、论文内容、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应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由研究生部和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评审及组织公开答辩。
八、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九、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 [美]戴维·沃尔里奇,人力资源教程,新华出版社,2000
[2] [美]切斯、托马斯、卡拉奇,人才驱动的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美]贝克(Becker,B),人力资源计分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美]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刘俊男等译,战略地图,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7] [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 [美]詹姆斯·A·奈特,基于价值的经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9] [美]詹姆斯·巴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总经理的思考框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亚当·斯密,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2]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 [美]迈克尔·比尔,管理人力资本,华夏出版社,1998
[14] [美]H·A·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15][美]黑尔里格尔,岳进等译,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马丁·利克特,企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6
[17]吉雷、梅楚尼奇,组织学习、绩效与变革: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 [美]杨国安、欧瑞奇,学习力:创新、推广、执行,华夏出版社,2005
[19]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张红凤,西方国家政府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研究、财政研究、公共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科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报刊复印资料)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联系方式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4号教学楼三楼
邮政编码:250014
电话联系:0531-88583102
传真联系:0531-81793508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建于2011年,最早可追溯至原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2001年),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部分院系、科研机构合并组成,2018年3月,山东财经大学MPA中心划归公共管理学院。目前,学院学科完善,专业布局合理,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五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山东省“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泰山学者岗位、“山东省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创新智库”“山东省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政策运行动态仿真与效果评价分实验室”“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实验中心”等综合创新平台。
学院秉承“大道为公,善治天下”的院训,以“育人孕才、学术创新、咨政启民、文化传承”为发展宗旨、“开放、合作、创新、共赢”为发展理念,按照“一条主线、五大战略、九项工程”的发展思路,着力培养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管理类人才,通过打造“1176”学科体系,把公共管理学院建设为国内一流、省内顶尖的创新型学院。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成绩,位列全国30%至40%,全国财经类高校并列第六名,省属高校第一名,成为山东财经大学的高峰学科,2018年学院荣获校学科建设先进集体一等奖。目前,学院已经建成“山东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国际某个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水平科研成果孵化的基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