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电子信息(非全日制)专业现有少量接收调剂名额,热忱欢迎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优秀考生到我院继续深造。
一、接收调剂专业、计划及要求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位类别 |
学习方式 |
接收调剂计划 |
085400 |
电子信息 |
专业学位 |
非全日制 |
2人
(含士兵计划1人) |
1.政治思想好,品行端正,身体健康,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资格审查材料。
2.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初试成绩达到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A类地区复试分数线,且符合教育部调剂政策要求。
3.调剂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专业需与申请调剂专业属同一或相近学科门类,符合我校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4.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5.非全日制调剂专业接收报考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定向考生。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二、调剂申请时间
2020年6月4日12:00-6月5日12:00。
三、调剂复试资格审查
学院对考生复试资格进行网络线上审查。考生须按照学校要求通过指定方式上传复试资格审核材料和复试材料:
(1)本人准考证;
(2)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件(正反两面);
(3)学历学籍证明
①应届生提供学生证以及《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②往届生提供毕业证、学位证以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
③境外学历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报告。
(4)“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须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已将材料寄给研究生招办的考生,无需再次提交);
(5)须提供在职证明(应届生须提供签字盖章后的就业协议书)。
(6)考生诚信远程网络复试承诺书(系统内下载,本人签名);
(7)大学学习成绩单(考生所在单位教务处或档案管理部门盖章);
(8)英语四、六级成绩单或其他证明英语水平证书;
(9)科研成果佐证材料以及学科竞赛获奖证书;
(10)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生个人陈述表;
复试资格审查不符合规定者,不予批准参加复试。
复试考生将以上材料准备完毕后,进行电子扫描,按文件类别和顺序命名,形成一个PDF文件(以准考证号+姓名命名)。扫描的PDF文件大小不超过10M,于6月5日20:00点前发送至邮箱autxk@njupt.edu.cn。发送邮件要求,邮件主题:资格审查+准考证号+姓名+联系电话,不符合规则一律不予处理;不可以重复发送,不可以换不同邮箱重复发送。务必将所需材料一次性发送至邮箱,不接受多次补充发送材料。
四、复试形式及时间
1.已参加我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如在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申请调剂至我院电子信息专业(非全日制)的考生,可以选择不再参加本次复试(需要提交申请并和学院确认),以我院5月20日公示的第一志愿考生综合总成绩参与本次调剂复试的综合总成绩排序,也可以选择重新参加本次复试,以本次复试综合总成绩进行排序。
2.未参加过我院复试的考生,必须参加调剂复试。
3.调剂复试的笔试科目为:自动控制原理。
4.学院实行差额复试经初选后确定调剂复试考生名单。复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为便于学院复试工作人员联系,在调剂复试阶段应保持电话畅通,如调剂报考时填报的电话号码已更换,应提前向学院报备;若由于联系电话变更未及时告知学院而耽误调剂复试,责任由考生自负。
5.录取顺序:调剂我院的考生,严格按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同样分数以初试统考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邓老师
电话:025-85866510
六、其他
网络远程复试方式会出现很多新的、未曾遇到过的问题,特别是网络远程复试过程复杂,受网络质量、稳定性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复试过程的进行。希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确保复试工作顺利完成。复试过程中,如果软件平台或网络出现异常情况,应尽快修复网络,使得复试正常进行。如果不能较快恢复正常,影响复试进行,则必须立即报告学院研究生复试工作小组研究处理。如果确认是因为考生方面原因影响复试,由该考生承担相应责任。
其他要求参考《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及《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须知》,其他未尽事宜,按照南京邮电大学相关文件执行。未涉及部分,由本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理学院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于2006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成为北京市化学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科学评估中,我校化学一级学科位居前列。2018年3月份,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本学科经长期发展已形成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现有教授44人、副教授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人,45岁以下教师已成为学术带头人的主体。
本学科依托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系、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系及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建设。在注重基础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工作向下游延伸,形成了“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炼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经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纳米结构与限域催化化学、资源与环境分析化学及安全分析、清洁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功能有机化学、纳微尺度的计算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纳米化学与功能器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7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10294万元,与企业合作项目横向科研经费到款442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48余篇,其中SCI收录972篇,EI收录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75件,授权专利224件。
在为研究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英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研究骨干定期互访、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及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研究生等。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温州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贵州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喀什大学 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