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兰州交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兰州交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兰州交通大学考研难吗]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兰州交通大学考研群]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费]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辅导] [兰州交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机电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濮良贵等编(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电工学 《电工学》(上下册),秦曾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沈维道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传热学 《传热学》,杨世铭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张也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第三版),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彭珍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单片机基础 《单片机基础》(修订版),李广第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1
泵与风机 《泵与风机》,沙毅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热工测试技术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严兆大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年同时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依托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机电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并已形成稳定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以人工智能、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检测技术与系统设计、机械(车辆)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可追溯到1958年建校伊始的金工教研室和金工实验室,2003年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8年6月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基础、联合相关材料研究机构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该学院以轨道交通相关材料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先进材料及其成型技术研发为宗旨,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及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高层次材料类专业技术人才,并积极推动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兰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于1958年成建制搬迁至兰州建立的学科之一。经过60多年的建设,已经在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及理论、铁道车辆热工理论与技术、轨道交通装备物联网技术、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材料与应用工程、轨道交通装备检测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该学科自 2006 年以来一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撑该学科的各级各类平台有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甘肃省工程实验室, 11个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建立的合作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成员包含双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 2 人、领军人才 9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5人、“555”创新人才 5人,共125人。其中,教授 30人,副教授 69人,其他高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37人、在读博士2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接近80%,现有博导13人,硕导120人,企业导师35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57人,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形成15个科研团队。
 该学科现有5个博士学位点,6个硕士学位点和8个本科专业,实验室面积达到 875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 3200万元,与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和研究生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日本福井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5年来,培养博士10人,硕士467名、本科5000余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42名、硕士研究生339名(不包含在职工程硕士)、本科生3818名。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70多项。其中,“973”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863”项目等其它国家级项目 7 项,铁道部和甘肃省等省部级项目18项,科研经费合计4000多万元,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 SCI、EI 检索论文 100多篇。有1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0项,另有25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部级技术鉴定,有30多项成果取得专利权。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简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简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甘肃省的重点学科,始于建校伊始设立的“内燃机车”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拥有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主要从事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主要以工程领域内的热工设备、热力系统、高速列车中涉及的热工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依托“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强化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及应用、铁道车辆节能高效换热设备、列车空气调节及噪声控制、列车空气动力学、新能源与工业余热利用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5个二级学科内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本学科在强化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及应用、铁道车辆节能高效换热设备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项目“对流传热传质的涡强化和磁化力抑制”主要研究通过涡产生器产生的二次流和磁化力特殊手段对对流传热传质过程有效控制的方法,成果获2011年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纵向涡产生器管翅式换热器”发明了在翅片上布置纵向涡产生器增强翅片侧二次流强度,进而强化翅片表面传热的多种翅片结构,建立了所发明翅片结构的核心关联式,形成了管翅式换热器翅片侧二次流强化传热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管翅式换热器设计,实现了产业化,成果在2014年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二次流强度与对流传热关系及其在换热器中的应用” 成果荣获201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简介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简介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2003年该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纳入机电工程学院进行管理和招生,该学科所在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我院主要开展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304)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智能控制与载运技术、载运工具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载运工具空气动力学与环境效应、载运工具热工技术与材料应用。
该学科围绕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完成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和铁路总公司、多家高铁企业及铁路勘察设计院等轨道交通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为行业标准制定和高铁企业进行产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隧道空气动力学可靠分析工具。团队发表论文近100余篇(SCI、EI和ISTP收录26篇),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0件,授权专利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一等奖1项。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在原金工教研室和金工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3年5月组建成立。以甘肃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支撑、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护及工程建设所需材料类人才培养及新材料、新工艺研发为主要宗旨。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8年建校伊始设立的“车辆工程”专业,于1986年开始依托车辆工程专业招收机车车辆新材料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资格,2011年3月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材料系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支撑学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基本的材料工程应用技能和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尤其要掌握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所用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材料合成与制备、热处理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控制及改进、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科技开发、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支撑学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掌握材料成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的工程应用技能和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具备宽广的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尤其要掌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交通工程建设等所用材料及其加工成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焊接工艺及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应用技能,具有初步的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设计和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与制定、材料成型设备的设计与开发、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及结构设计、焊接质量检测与评定、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设备维护、生产组织管理、科技开发、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方向:焊接,模具。
研究生专业:材料系具有“轨道交通装备材料与应用工程”二级学科(0802Z5)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材料学(080502)和材料加工工程(080503)3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同时,具有“材料工程”(085204)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资格。
3、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 5人、副教授及高工9人(其中博导1名,硕导11名),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分别占到教师总数的70%和95%以上。
4、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现有轨道交通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功能材料与表界面技术、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与高效焊接技术、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等特色研究方向。近五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科研合同金额累计达500余万元。
5、荣誉获奖:科研成果
近五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厅局级奖励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50多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
6、现任系主任:冯利邦 教授 副主任:王彦平 教授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1、历史沿革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是在我校原“内燃机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新专业。我校在建校伊始就设立了“内燃机车”专业,198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将“内燃机车”更名为“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就先后包括锅炉、电厂热能、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冷冻与冷藏、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几十个小专业,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9个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进一步将以上9个专业合并为1个,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促进本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我校在1998年12月批准设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已培养13届学生,共2000余人,学生目前学生在校人数573人。
在努力培养本科学生的同时,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还为高水平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学科建设也得到大发展。自1986年开始依托车辆工程专业招收车辆热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9月获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月获热能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3月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依托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轨道交通力学应用工程实验室, 致力于我国铁路和西北经济特色能源利用及节能领域中所涉及的本学科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强化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及应用、铁道车辆关键部件热工学、列车空气动力学、工业余热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
2、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热能工程(如工业锅炉、采暖、供热中热交换设备等设计、制造及运用)、动力工程(如电站锅炉、透平机械、内燃机等设计、制造及运用)、流体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如铁道车辆制冷与空调、汽车制冷与空调、民用建筑制冷与空调,制冷站、冷库等设计、制造及运用)等领域。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由工程热物理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气工程基础知识: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构成。专业知识涉及的课程则根据各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原有的服务领域、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设置。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制冷空调设备、铁路客车空调、特种车辆、电站锅炉、汽轮机、工业锅炉、内燃机等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技术工作,也可在能源、动力、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汽车、冶金、航空、航天、舰船、环境保护等工程和研究领域,从事相关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师资队伍
能动系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8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读博士5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教师中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茅以升铁道科技奖1人,宝钢教育奖1人,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1人,甘肃省劳动模范1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校级荣誉称号,其中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铁道部优秀教师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甘肃省培养造就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2人;2人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
4、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厅级以上)
4.1 国家级项目
王良璧,对流传热过程的过程参量描述研究(508760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4万元,2009.01-2011.12
宋克伟,描述二次流强度的无量纲参数及其与二次流强化传热对应关系的研究(51006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1万元,2011.01-2013.12
马文林,铜摩擦表面的应变诱导晶粒细化及混合机制(511053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5万元,2012.01-2014.12
王良璧,高速列车关键热物理基础问题研究(51236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80万元,2013.01-2017.12
张昆,微重力环境下非稳态自然对流传质对蛋白质晶体生长特性影响(51206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5万元,2013.01-2015.12
林志敏,管翅式换热器数值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51206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5万元,2013.01-2015.12
宋克伟,流动与传热计算中的高效稳健并行代数多重网格方法研究 (5137608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万元,2014.01-2017.12
刘松,换热通道内纵向涡干涉机理研究(51366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55万元,2014.01-2017.12
林志敏,高速气流外掠阵列缝隙抽吸/射流的涡特性及其对换热单元的影响机理(513761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安交通大学主持),24万元,2014/01-2017/12
苏梅,纵向涡产生器几何形貌与纵向涡特性及对流换热关系研究(51406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4万元,2015.01-2017.12
常立民,倾斜特长异型管内单组分蒸汽强迫对流凝结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50万元,2015.01-2018.12
张永恒,纵/横向组合涡强度描述与其强化传热对应关系研究(51566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39万元,2016.01-2019.12
王良璧,低能耗建筑空调冷凝器和蒸发器研究(2012BAA10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97.5万元,2012.01-2014.12
梅元贵,高速列车隧道内诱发车体横向振动非定常流动的大涡模拟(51065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25万元,2011.01-2013.12
梅元贵,高速列车隧道气动效应数值模拟研究(2011CB711101),国家973计划,74万元,2011.01-2015.12
王良璧,燃料电池车用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湿度流量传感元件应用研究(2006AA11A144),国家863计划,89万元,2006.01-2009.12
4.2省部级项目
王良璧,新型内燃机车冷却系统技术开发(1002GKDA020),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60 万元,2009.01-2010.12
王良璧,管内壁面扭曲涡产生器强化传热机理研究(20106204110002),博士点基金项目,6万元,2011.01-2013.12
宋克伟,纵向涡干涉及其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145RJDA324) ,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20万元,2014.06-2016.12
张昆,水平圆筒内不同复杂结构下的自然对流换热及非线性特性(66010502),博士后基金项目,5万元,2014.09-2016.09
林志敏,管翅换热器涡强化肋侧局部机械能耗散与肋表面局部对流换热强度关联规律研究(1506RJDA061),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20万元,2015.6-2017.12
常立民,水质稳定剂性能与换热器污垢生长速率相关性研究(210145),甘肃省财政厅项目,25万元,2010.11~2013.11
金花,高速车辆关键热物理基础问题(212140),甘肃省财政厅项目,25万元,2012.01-2014.12
武祥,内燃机车散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1508RJZA085),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万元,2015.03-2017.03
曹茹, 车用柴油机零部件虚拟样机设计技术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6RJZA086),3万元,2015.03-2017.03
梅元贵,高速列车通过隧道诱发洞口次声波问题及减缓措施研究(1011GKCA035),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万元,2011.01-2013.12
梅元贵,高速地铁隧道压力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210104),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万元,2010.01-2012.12
许建林,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外部非定常流动特性研究(214145),甘肃省财政厅项目,20万元,2014.01-2016.12
5、荣誉获奖
冯丽珠,太阳能、中低温废热水驱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实验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
姜国栋,直流扫气二冲程内燃机缸内气体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和计算程序,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
金肇俊,董元信,东风4内燃机车GZ型高效自动空气滤清系统,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
王良璧,涡产生器式强化传热机理及其工程化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
梅元贵,高速铁路隧道压力波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2年。
梅元贵, 新型轮轨润滑装置运用研究,兰州铁路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3年。
梅元贵,高速铁路隧道缓冲结构气动设计特性计算方法与应用,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梅元贵,高速铁路隧道缓冲结构气动设计特性计算方法与应用,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王良璧,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对有限容积法的改进及其在工程传热与流动计算中的应用,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
王良璧,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
王良璧,对流传热传质的涡强化和磁化力抑制,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
梅元贵,CRH3高速动车组外部压力效应数值模拟和应用,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
6、现任系主任:林志敏 副教授;副主任:刘 岩 副教授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的介绍

机械电子工程系
1.历史沿革
机械系机电教研室成立于1993年,主要承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从199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于1999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后归入大机械累专业。鉴于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原机械工程系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上,于2001年申报了相近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开始招生,设立了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也得到相关单位的认可。
随着教育部逐步实施专业调整,学院在不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科方向,于2014年申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将原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改名机电系。
机电学院机电系承担机械电子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专业本科生培养及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任务
2.专业介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从2015年恢复招生,每年招生规模60人。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其重点是将控制、微电子以及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于机械装备和机械制造的过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机电设备系统及元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技术经济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已有15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学习。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检测和控制工程领域有关的信息处理、工业检测、微机测控、智能仪器及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和设备运行维护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铁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特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增设动车组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具有针对性、代表新技术的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能具有知识自我更新、适应铁路技术快速发展的潜力。
3.师资队伍
机电系现有教师14人,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9人,讲师4人,另有从机电系到学校机关、学院、机电技术研究所工作的教授5人,副教授多人。尽管由于学校人事变动,机电系人员发生较大变化,仍保持了较强的教学力量。其中45岁以上3人,30岁以上7人,有较合理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
近年来,机电系在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良好的成绩。先后建设了《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省级精品课程、《机械测试技术》校级级精品课程;获得“《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优化机械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铁道出版社等出版教材出版11部,期中机电系教师主编9部。
4.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厅级以上)
基于智能算法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
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中国铁路总公司
铁路货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铁路总公司
5.荣誉获奖
新型纸纱复合袋自动制袋机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风动系统 国家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四旋翼飞行器 甘肃省一等奖
铁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现任系主任、副主任。
祁文哲、殷红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的介绍

机械设计系
机械设计系成立于2014年,由原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图教研室与机械设计教研室整合而成。承担着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学生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精密机械设计、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CAD制图、科技英语等多门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负责上述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我校“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的组织承办工作。
机械设计系教师多年奋斗在专业基础教学的第一线,一直秉承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以老带青、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我系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4人。多人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校级“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奖”称号。在历届青年教师教学竟赛中,4人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竟赛一、二等奖。
机械设计系长期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承担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自2000年以来,完成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13项,其中6项分别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育厅级奖。总计编写教材11本(套),开发多媒体课件2套,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机械设计系教师在保证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及时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各类教学活动中。
机械设计系现任主任赵军,副主任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