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鲁东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鲁东大学研究生招生] [鲁东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鲁东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鲁东大学考研难吗] [鲁东大学研究生院] [鲁东大学考研群] [鲁东大学研究生学费] [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鲁东大学研究生辅导] [鲁东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鲁东大学文学院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广告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所属学院:文学院               标准学制:四年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代码:050303
专业大类:新闻传播学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适用年级:2018级              专业负责人:具香美
一、专业简介  
鲁东大学广告学专业始建于2006年,2017年从艺术学院调整至文学院。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策划、创意、制作、传播和经营管理的学科,它综合了市场营销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是国家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学科。
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目前各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文学院的平台优势、影视传媒系的师资队伍等教学内外部条件,对广告学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本校广告学专业依托文学院的跨学科师资条件,不但为学生提供广告人才必备的跨学科的“学理”支撑和合理的通识教育基础,还通过院内实践平台(全媒体实验中心)、校外实践基地(1861创意产业园)、专业细分方向社团及各种专业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
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在大学四年内得到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培养、锻炼与提升,培养学生成为备受行业需要、社会欢迎、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翘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通识知识基础、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相关技能;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具备较高的艺术设计素养和媒介素养;有强烈的现代市场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后能够在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咨询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广告运营、策划、创意、制作、营销、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广告营销、策划能力,成为备受行业需要、社会欢迎的跨学科、应用型、创新性广告人才,未来成长为业界精英。
三、毕业要求
总体表述: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广告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国内外广告界的动态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市场变化、消费形态、行业发展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新技术、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的变革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各种广告、品牌策划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备使用计算机、摄影、摄像以及广告设计软件等工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广告专业素质,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并对广告行业拥有饱满的激情和热情。
分项表述:
1.知识结构要求(A)
A1: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熟悉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法律、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心理知识、礼仪常识和沟通技巧。
A2: 专业知识:掌握广告学基本概念,广告策划的流程、广告文案的写作、消费心理特征、广告设计、广告法规以及市场调研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A3: 工具性知识:掌握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掌握文献检索信息的技术;掌握统计分析技术,能够处理相关调研数据。掌握广告编导与制作、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广告制作技术及书籍、海报、户外广告等广告设计的技术性知识。
A4: 跨学科知识:了解中国文化、掌握汉字词义及语义修辞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传播文化、媒介效果、受众人群特点、消费能力;理解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原理,掌握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其他与广告实务相关的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B)
B1: 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策划思考能力,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能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对市场、受众和竞争对手敏锐的感知和洞察。具备较强的创意联想和文案写作能力,拥有发散性思维,能快速有效提炼点子并形成文案。具备基础的设计表现能力,拥有良好的设计美感和熟练的设计表现能力。具备较强的广告提案能力,拥有良好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思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具备较强的设计执行能力,拥有从问题、策略、创意、表现到媒体的综合创意传播能力。具备较好的外语沟通和理解能力,能理解外国文化、赏析外国广告作品。
B2: 基础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能够提出策划方案并撰写文案,能够制作、设计基本的广告产品,能够对广告投放做出反馈分析。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B3: 专业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 具备市场环境分析、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 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较好的团队协作,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协作、保持谦虚、包容成员、资源共享、勇于担当、沟通交流。
B4: 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客户提出的具体要求做出创意性回应,创新广告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3.素质结构要求(C)
C1: 人文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较高素养;具有行业和社会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C2: 专业素质: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掌握广告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效果反馈、调整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传播意识、营销意识、公关意识、创新意识。
C3: 媒介素质: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媒介工具,能够快速、有效的甄别、分析海量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并了解不同媒介渠道的特点,运用适当的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C4: 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可在三至六年完成学业。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市场营销学、广告心理学、新媒体广告、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中外广告史、广告效果评估、广告法规与管理等。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市场调研与统计分析实践、影视广告创作实训、广告策划与创意实践、广告文案写作实践、广告摄影摄像实训、电脑图文设计实训。

鲁东大学文学院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所属学院:文学院               标准学制:四年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代码:050304
   专业大类:新闻传播学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适用年级:2018级               专业负责人:袁丰雪
一、专业简介  
鲁东大学传播学专业创建于2015年。本专业在完成传播学基本培养规格和基本训练的同时,形成了东北亚区域跨文化传播学习、研究平台和立体化融媒体实践平台网络。
一是借力学校东北亚区域跨文化传播学习、研究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既熟练掌握传统媒体采编实务,又能谙熟新媒体传播技术与运营秘笈的能力;三是搭建全媒体实验中心,并借助电视台和各院系新闻网站、校广播电台、校报等实训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报刊、网络、影视、新媒体全方位、多环节的互动与实践,由学生按照媒体的专业流程和水准,定期制作新闻节目,并借助校园新闻网和教学网站的平台资源进行播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传播学专业学生的融媒体素养、跨文化传播、实践应用能力将在大学四年内得到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培养、锻炼与提升,毕业时成为媒体需要、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传播人才,未来成长为卓越应用型传播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统一、采编实务与新兴技能相融合的传播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新闻与出版机关、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含外企)、网络媒体等机构,从事信息的采写、编辑和传播、网站策划、网站建设与管理以及网络信息的采写、编辑和传播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同时也具有在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通讯社、新媒介机构从事新闻采写、编辑与制作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新闻与传播学基本原理、传播学研究方法,接受新闻采编业务、新媒体技术、编辑与制作、广告策划以及公共传播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较扎实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独立、综合地分析各类传播现象和解决各种沟通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较高的文字写作、口语表达水平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专业培养,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结构要求(A)
A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熟悉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法律、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心理知识、礼仪常识和沟通技巧,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A2:工具性知识:掌握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掌握文献、信息、资料检索的一般方法,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办公软件操作。
A3:专业性知识: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接受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的能力。掌握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媒体、报刊及广电媒体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影视艺术剪辑、非线性编辑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的道德与法规;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体经营和管理理念及技能; 掌握新闻采编及影视编导制作、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能够独立完成宣传或传播项目设计和制作,进行网站策划、建设、管理和传播;掌握数字出版业务及相关的策划业务。
A4:相关知识:需要具备一定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调查的软件知识;了解传播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B)
B1:综合能力:培养文献检索能力,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专业外语进行阅读,书写,口头表达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媒介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的能力。
B2:基础能力:具备基本的专业操作能力,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熟悉媒介融合的新趋势,熟练掌握新媒体及网络媒体应用技能;具有独立、综合分析各类传播现象和解决各种沟通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新闻采编、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内容生产的能力;能够从事现代传播媒体与社会组织机构的业务操作及组织管理;具备适应企事业单位营销策划、品牌传播、广告公关等整合营销传播工作的能力。
B3:专业实践能力:具备报刊、网络与新媒体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的业务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进行报刊、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制作,报刊、网络与新媒体界面版式编辑策划制作,报刊、网络与新媒体发行、运营及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够独立或团队进行受众分析、媒介效果等方面的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在新闻网站、商务网站、互联网企业、通信公司从事网络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也可以在新闻出版单位、新闻网站、调查咨询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策划设计、采编运营和调查分析工作。
B4: 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行创新的初步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C)
C1: 人文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较高素养,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实守信和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具有优良的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C2: 专业素质:具有较高的从事新闻、公关、广告、策划等传播活动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从事传统媒体、网络与新媒体采编业务和媒介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
C3: 媒介素质: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具有对于媒介传播,特别是新兴媒介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批判能力、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媒介使用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媒介进行文本的、图像和影视的传播。
C4: 身心素质: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在校学习时间可为三至六年。学生提前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最多提前一年)。学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未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允许延期毕业(最长可为六年)。对有特殊原因、特殊困难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允许中断学习,进行休学或创业(停学),保留学籍,停学时间不计入在校学习年限。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传播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史、跨文化传播、新媒体研究、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数字媒体技术、传播效果与测量。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应用写作实践、摄影摄像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效果与测量、受众与视听率分析、纪录片创作、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鲁东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简介

鲁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于2010年获批设立,2011年正式招生,迄今为止共招收7届学生,毕业6届学生。从筹办该学位点开始,学院高度重视,多方谋划,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运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服务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经过近八年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明确了培养目标,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凝炼专业特色,即应用性、针对性、融合性。
1.创新培养机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凸显应用性。通过强化课程设置,体现技能性;加强实习实践,锤炼执教力;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和双导师制,提升实战力。
2. 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性地培养,凸显针对性。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特点、根据中国学生的执教对象国意向与外国留学生本国汉语教师需求状况,选择不同的培养路径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
3.显中华文化元素与核心,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凸显融合性。要求学生能够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能将中国文化与所执教国地域文化融会贯通。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行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第一年主要以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第二年安排学生到国内外各类学校进行语言实习及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基地的作用,让学生以“职业”的身份进入海外企业及海外友好学校,实现学生在职业心理、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上的“零距离”转化和对接。
本专业组建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优化、职称结构协调的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博士23人,硕士9人;有海外经历的教师19人;有行业经历的教师16人。

鲁东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简介

鲁东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招生,2019年起招收第一批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24位,硕士生导师12位。其中,山东省突贡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学位教师16人。教师队伍中有三年的以上媒体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10人,有海外博士学习和多年访学经历的6人。这是一支朝气蓬勃、业务能力强、学术研究后劲足的团队。2018年,专业先后被吸纳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2人次被聘为上述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依托传播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三个本科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完备,2012年申请获得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建立起完备的全媒体实验教学平台。此外,近年来建立的教育部备案东北亚研究院、省语言与文学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省“十三五”“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及反观研究”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等,以及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的融媒体研究院,为学位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专业发展在理论引领和创新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经多年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
1.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特别体现在纪录片创作、媒介融合的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
2.以实践为导向,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在新媒体传播和跨国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3.坚持国际化发展思路,通过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教学机制。
4.专业带动,产业拓展,利用融媒体研究院指导一批学生走上文化传播产业创意的发展之路。
本学科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强化新闻传播教学实践,服务社会与区域经济,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方面具有区域的优势地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政府的总体要求,也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引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
五年来,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教学团队共获得国家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2项;出版专著10余部;在《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行业兼职教师实力雄厚,均是来自省内各大媒体具有丰富业务经验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善,实验条件完备,科研经费充裕,办学条件完备。

 

鲁东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硕士简介

学科教学(语文)(招生代码045103)是鲁东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个重要招生领域。招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类型。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师。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学业、达到相应标准后,可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双证)。
二、我院培养历史
2006年文学院开始招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 2009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截至目前,已经招收了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13届400多人。毕业生90%以上都在中小学、中职学校担任语文教师。
三、师资队伍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目前共有导师共13人,其中校内导师9人,校外兼职导师3人。导师队伍中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3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管理人员1人,3位老师指导的论文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论文。
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其中第二导师全部为基础教育一线、具有高级职称的语文教师。
四、培养方式及年限
(一)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应在第一、二学期完成;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可结合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进行;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1年,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论文开题,第三学期进行论文的研究与撰写,第四学期进行论文定稿、送审和论文答辩。
非全日制研究生利用假期授课、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研究生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二)课程设置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四部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7.5学分。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四部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不少于37.5学分。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教育实践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开展教学设计、教育调查、案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四)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学位论文的工作环节包括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重复率检测(全覆盖)、答辩。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鲁东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鲁东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硕士点建设起步较早,汉语言文字学(1998年)是鲁东大学最早获得授权的两个硕士点之一。其后,中国古代文学(2003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6年)、中国古典文献学(2006年)、文艺学(2006年)等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汉语言文字学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招生。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6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均良性发展。
文艺学:在西方文论中国化规律及其经验、新媒体文艺审美实践、中国古代生态美学及其现代影响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中文信息处理、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语障治疗与康复等领域,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语言产业,适应语言职业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学:词汇学基础理论研究与词典编纂实践相交叉,形成优势方向,词汇(语义)学理论、辞书史等学术研究与同义词词典、新词语词典编纂等在国内较有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东亚儒学、齐鲁与胶东古代与近现代典籍的搜集整理研究是其特色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从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制度等视角进行古代文学研究,在咏史诗、政用文、小说等具体文本与文体学研究方面成绩较为突出。
中国现当代文学:运用文化学、叙事学方法对“晚清”以来诸种文学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学理研究,在海外“中国形象”构建、地域文化与张炜文学创作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教师51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19名。具有博士学位 37 人,具有导师资格22人。整个教师队伍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科研潜力深厚。近五年来,本硕士点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
近五年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国家语委(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语言与文学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教研相长,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成为培养定位准确、学科方向齐全、人员结构合理、课程和教学体系完善、学术交流活跃、科学研究成果丰富、特色较为显著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历年来,本硕士点培育了大批语言文学研究、文学创作和服务社会的专门人才,已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鲁东大学文学院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535-6672782 6681034
  • 学院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 邮政编码:264025

鲁东大学文学院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共57人(含在职进站研究的博士后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外聘在职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兼职导师2人、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合作导师10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合作导师5人、新闻与传播硕士合作导师7人。
近年来,先后有3人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焕阳、亢世勇、张清芳),1人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亢世勇),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亢世勇),2人被评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朴银姬、黄修志),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王东海),3人被评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亢世勇、朴银姬、何志钧)。
聘请了剑桥大学袁博平教授、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为名誉院长,聘请了北京大学袁毓林、清华大学孙茂松、中国传媒大学冯志伟、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微软亚洲研究院黄昌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扬忠等为兼职教授,定期在我院开设名师讲坛。
目前,文学院基本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爱岗敬业、勤奋进取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新时代,文学院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为目标,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强化“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推动学院工作行稳致远。

鲁东大学文学院简介

鲁东大学文学院肇始于1930年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语文科”,1958年建系开始高等教育,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撤系建院,改为汉语言文学院,2009年改为现名。文学院历史积淀深厚,名师辈出。著名作家吴伯箫、何其芳、臧克家、马少波、萧平,语言学家罗竹风、张志毅,民俗学家山曼等先生先后在此执教,培养出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著名作家矫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志民等众多优秀人才。


专业设置与教学成果
文学院现开设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和广告学5个本科专业,生源来自全国,文理兼招,现有在校本科生1634人。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是鲁东大学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迄今已有89年的历史,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有着悠久的文学创作传统,涌现了张炜、矫健等70多位作家,形成了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鲁大作家群”。
汉语言专业1999年开办,同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12月通过了鉴定验收,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面向产业,突出应用,产学研相结合,在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和辞书编纂出版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本专业拥有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平台,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注重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校企合作的社会实习四年不断线。近年来师生共发表电视新闻作品2000余篇。教师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经济新闻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新闻奖项20余项,学生获得包括泰山文艺奖、中国DV大赛二等奖等在内的奖励60余项。
传播学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立足全媒体、融媒体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格局,积极顺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统一、采编实务与新兴技能相融合的传播人才。本专业教学体系以系统的传播学理论知识传授为经,以传媒从业能力培养为纬,注重理论、创意、技能协调发展,课堂教学、课外传媒实践、传媒机构实习有机结合。
广告学专业2018年恢复招生。本专业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专业定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培养广告实务能力,开设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创意、创作、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课程。与周边多家广告公司与品牌策划公司协议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来完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与韩国名校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2016年,汉语言专业群获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立项。此项目以汉语言专业为核心专业,涵盖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广告学4个专业。
文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学院教学条件优良,设有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语言与文学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建有全媒体实验中心,设备总值达1700多万元。教学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基础课程逐步实现精优化,其中,建设有省级“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群”1个(包含5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坚持专业融合,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了大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语言与文学艺术应用型高水平人才。


学科平台建设与科学研究
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下设6个学科方向,分别是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学科教学(语文)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在校研究生111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有6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国家语委(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语言与文学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2012年以来,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2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获批科研经费总额1500余万元;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各类专著、词典、教材近80多部;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刊物发表论文473篇;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10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16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山东省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1项。 

鲁东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目录

  考研派快讯,据鲁东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鲁东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目录已发布,详情如下:

004文学院

76

联系电话:0535-6672782

 

★040100教育学

07(全日制)语文学科教学论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语文教学论

同等学力加试:

①现代汉语

②文学(含文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01(全日制)文艺学

02(全日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全日制)汉语言文字学

04(全日制)中国古典文献学

05(全日制)中国古代文学

06(全日制)中国现当代文学

1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4中国文学基础(含文学评论)

④805语言学基础

复试科目:

文学综合(限01、04、05、06方向选考)

语言学综合(限02、03方向选考)

同等学力加试:

①文学概论

②写作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01(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02(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06语言文学基础

复试科目:语文教学论

同等学力加试:

①文学综合(含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②写作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01(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02(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54汉语基础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专业综合(包括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与技能)

同等学力加试:

①文学综合

②写作

  点击【】查看更多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