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鲁东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鲁东大学研究生招生] [鲁东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鲁东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鲁东大学考研难吗] [鲁东大学研究生院] [鲁东大学考研群] [鲁东大学研究生学费] [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鲁东大学研究生辅导] [鲁东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2015-03-19 18:36    审核人:  
  
 
 
 
 
1 分子结构、光谱和反应动力学
 
主要研究内容:小型分子、团簇的结构、多体势能函数和光谱常数;生物分子、团簇、新型材料分子性质计算、预测和设计;分子的基态、激发态性质、结构和势能函数;分子水平上化学反应、大气性质和动力学行为、纳米材料的结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性能的机理;冷分子或超冷分子碰撞动力学;低维超冷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
 
取得成果:近5年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7项。
 
国内外研究现状:该方向研究内容涉及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等学科,吸引了国内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国内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在该方向研究都取得了不错成果。
 
今后关注领域及研究热点:原子、分子和团簇的结构与动力学;冷或超冷原子分子物理及应用;原子、分子体系的复杂相互作用。
 
将对上述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争取实现突破。研究成果将对推动各种条件下原子和分子操控实现、新现象和新规律的揭示、新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促进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内容:纳米尺度的量子介质(原子、分子以及半导体介质)与激光相互作用;纳米微固态系统中的量子相干效应;等离子体与激光相互作用。
 
取得成果:近5年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53篇;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
 
国内外研究现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设有该方向。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光机所、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今后关注领域及研究热点: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微纳光子学、分子回归谱理论、等离子体与激光相互作用。
 
将对上述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争取实现突破。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激光物理及其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3新型材料和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主要研究内容:超微粒、薄膜的结构和光电特性;单电子器件和单电子集成电路;新型器件构造及其运行机理;宽带隙薄膜的透明导电特性;多孔硅及其复合体系的发光性能;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取得成果:近5年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40余篇;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项。
 
国内外研究现状:新型材料和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倍受国内外很多学科关注。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上海光机所等单位在该方向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今后关注领域及研究热点:表面、界面、和薄膜的结构与性质;纳米系统的物性、器件物理及纳米结构表征;先进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中的物理问题
 
将对上述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争取实现突破。研究成果对发现新型功能材料、改进工艺流程、开发制备与表征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4复杂体系理论、模拟与计算
 
主要研究内容:从结构到性能预测为导向的复杂体系计算方法与应用;普适可靠的密度泛函形式、高精度和低标度的电子相关理论;物质形态转换过程中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与计算;激发态结构与过程理论;高维、多自由度及凝聚相体系的量子动力学理论与非平衡、非线性统计理论;自组装结构与过程多尺度的动力学理论;神经元网络动力学性质的非线性模拟。
 
取得成果:近5年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
 
国内外研究现状:复杂体系理论、模拟与计算对促进量子物理、量子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高性能计算机广泛应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本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今后关注领域及研究热点:复杂体系计算方法与应用;电子相关理论、高维、多自由度及凝聚相体系的量子动力学理论与非平衡、非线性统计理论。
 
将对上述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争取实现突破。研究成果对发现新型功能材料、改进工艺流程、开发制备与表征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  
2015-03-19 18:39    审核人:  
  
 
 
 
 
1.       山东省高校原子与分子物理重点实验室(“十五”、“十一五”)
 
 http://www.physics.ldu.edu.cn/focus/index.html
 
鲁东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是由学校1997年批准成立的原子与分子物理重点学科和2000年批准成立的分子与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组建而成。实验室2005年7月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10月继续被评为“十一五”原子与分子物理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有理论物理和原子与分子物理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一个招生方向。同时招收学科教学(物理)的教育硕士以及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同等学力研究生。任廷琦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传路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目前在校全日制研究生34名。教育硕士和同等学力研究生13名。 该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名,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4人博士后出站)。此外,实验室有客座研究人员6人,组成了一支科研水平高、素质过硬的研究队伍。实验室目前有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外聘导师2人)。 实验室有4个研究方向,面积近500平方米,设备总值1060万元。 实验室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在理论计算方面,有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HP ML570R04 服务器2台、HP-LH6000服务器2台、Dell-Precision 650工作站4台及32节点自搭建集群。计算软件主要有Material Studi、GAUSSIAN98/03、ADF2006、CrystalC3/06、MOLPRO2000、MOLCAS5.4、JAGUAR6.0 、VASP 4.6、Amber 9.0、ACES II 3、Nanosuiete(ATK2.1 +VNL1.3)、Turbomole 5.8等商业化软件及CPMD、GAMESS,HONDO、CP2K等大量共享软件。在实验方面,拥有Veceeo DI原子力显微镜、Tensor 37红外谱仪和磁控溅射制备系统等大型设备。价值约258万元的激光蒸发材料制备系统(PLD)正在采购之中。 实验室组建以来,共获得省、厅级奖20多项,发表论文365篇,其中被SCI收录96篇、被EI收录30篇,出版了4本专著和2本讲义。已经完成获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厅级项目2项,校科研项目10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校级课题15项,科研经费160万元。 
 
2.    山东省高校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重点实验室(“十二五”强化建设)
 
http://www.physics.ldu.edu.cn/molmat/index.asp
 
山东高校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十五”和“十一五”相继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十二五”省级强化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招收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和学科教学(物理)方向全日制研究生。此外,还招收招收学科教学(物理)的在职教育硕士以及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同等学力研究生。李清山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传路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目前在校全日制研究生40名,教育硕士研究生17名。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9人,博士讲师6人。此外,实验室有客座研究人员6人,组成了一支科研水平高、素质过硬的研究队伍。实验室目前有硕士生导师11人。 
 
实验室有完备的研究条件。计算设备有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7台HP服务器、4台Dell-Precision 650工作站。计算软件主要有Material Studio、MedeA 2.0, GAUSSIAN98/03、ADF2006、Crystal03/06、MOLPRO2000/2008、MOLCAS5.4、JAGUAR6.0 、VASP 4.6、Amber 9.0、ACES II 3、Nanosuiete(ATK2.1 +VNL1.3)、Turbomole 5.8等商业化软件及CPMD、GAMESS,HONDO、CP2K等大量共享软件。拥有Veceeo DI原子力显微镜、Tensor 37红外谱仪和磁控溅射制备系统等大型设备。设有分子反应动力学、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团簇与纳米结构、薄膜材料、理论物理、光学材料与器件6个研究室,有计算中心、资料室、学术报告厅、原子力显微镜室、大型仪器室。近5年来,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88篇、EI收录7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科研基金项目24项,科研总经费430万元。
 
3.    先进材料设计与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筹建)
 
目前,学院已具备材料结构设计与模拟和实验上制备与表征研究的能力,且处于国内较高水平。虽然研究对象都是先进功能材料,但分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小组。不利于开展协调具体研究对象和设计制备方案。设立先进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中心,聚集两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将有利于形成高效、高水平的材料研发体系。逐渐成为产学研结合、功能全面、运行规范的新型材料开发平台。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硕士概况

鲁东大学位于黄渤海之滨的烟台市。烟台是全国最早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繁荣。学校隶属于山东省人民政府,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依山傍海,环境优雅,是求学深造的理想学府。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鲁东大学术气氛浓、教风学风优良的重要院系之一。物理学专业自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开始招收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已有二十一届2505名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目前在校本科生761名。2009年物理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依托原子与分子物理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高校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重点强化实验室,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有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光学等专业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科教学(物理)两个招生方向。此外,学院还培养学科教学(物理)方向的在职教育硕士和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的同等学历研究生。学院已有87名研究生、41名教育硕士毕业获得学位。目前在校全日制研究生47名,教育硕士研究生16名。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为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现设有3个教研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高校重点强化实验室、1个物理学高校骨干学科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物理实验中心。设备固定资产达到2450多万元;全院现有在编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39名,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其中博士34人(5人博士后出站),硕士10人;有3名教师曾获国务院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各1人。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4400多人。
 
   学院具有完备的培养条件。计算设备有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30多台HP和DELL服务器、4台Dell-Precision 650工作站。计算软件主要有Material Studio3.2/6.0、MedeA 2.0, GAUSSIAN98/03、ADF2006、Crystal03/06、MOLPRO2000/2008、MOLCAS5.4、JAGUAR6.0 、VASP 4.6、Amber 9.0、ACES II 3、Nanosuiete(ATK2.1 +VNL1.3)、Turbomole 5.8等商业化软件及CPMD、GAMESS,HONDO、CP2K等大量共享软件。拥有Veceeo DI原子力显微镜、Tensor 37红外谱仪和磁控溅射制备系统、脉冲激光蒸发镀膜系统、电子束/电阻蒸发镀膜系统等大型设备。设有分子反应动力学、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团簇与纳米结构、薄膜材料、理论物理、光学材料与器件6个研究室,有计算中心、资料室、学术报告厅、原子力显微镜室、大型仪器室以及研究生专用学习室和专用计算机房。2007年来,学院发表署名第一单位论文被SCI收录297篇、EI收录8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获得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4项,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7项,纵向科研经费达813.5万元。
 
   研究生个人发展充分、成果丰富。2007-2013七届毕业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已经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Macromolecul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30篇,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有4人分别到美国、德国、葡萄牙、荷兰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19人考取国内中科院或著名高校博士生,20人到高校工作,10人到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适度的道路,抓住机遇,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教师学术水平和办学水平。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和质量兴院的思想,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学院按照“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应用,全面发展”的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四化”工程,即“精化教材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活化课堂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取得了可喜成果,走出了一条“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之路。在教学上,物理学采院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多年来坚持让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专业课;二是下力气抓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本院的全部主干课程均通过了学校组织的合格课程验收;三是加大力度将主干课程建设成优质课或精品课,现已有一门建成省级精品课,2门建成校级精品课,7门主干课程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四是严格教学管理,严格考试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经过不懈努力,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取得了较好成绩:有一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七项成果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省级教改项目2项;自1988年以来,本科生四级英语通过率达到96%,六级英语通过率超过30%;有1011名应届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近5年来考取率超过50%),有2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有51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每次都载誉而归。
 
   由于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毕业生在各用人单位普遍受到好评,近年来就业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有600多人次被评为各级教学能手,其中有10人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有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正以豪迈的步伐、坚定的信念,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欢迎各位考生报考我院研究生。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联系方式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办公室:6672730
 
教务办公室:6673443
 
团总支:6674010
 
研究生教育办公室:6653397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鲁东大学
 
邮编:264025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简介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成立于1958年,经历了物理科、物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等发展阶段,2012年1月更名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建院以来,学院贯彻“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办院理念,坚持“教学立院、特色办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思路,聚焦半导体光电国家创新产业需求,充分发挥物理学基础研究创新引领优势,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立足山东,服务全国,面向未来基础研究和教育人才需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教育情怀,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2人,兼职/合作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队伍31人。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人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15人,学院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正向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快速迈进。
 
学科专业:设有物理学(筑峰实验班)、免费师范生(物理)、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五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和学科教学(物理)两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向。2019年,物理学学科被遴选为山东省博士点培育建设学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组建的专业群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物理学专业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2019年被评为“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课程。
 
培养条件:教学、科研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拥有大学物理、近代物理、光通信、应用物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原子与分子物理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高校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重点实验室、山东高校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拥有曙光4000A、浪潮天梭10K超级计算机、小型工作站等分子、团簇、复杂体系计算模拟平台。拥有激光蒸发、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等薄膜制备设备,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材料制备、测试、表征平台。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平台。
 
科研成果:学院瞄准国际前沿,凝练研究方向,成果档次不断取得突破,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不断提升。2010年以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53项,各类立项经费2523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429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项,市厅级科研奖励23项。
 
人才培养:学院自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经培养4000余名毕业生。近三年来,本科生考研率保持在35%左右。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352人,发表学术论文11篇,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项。获国际比赛奖励38项、“挑战杯”等国家级比赛奖励116项、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比赛奖励253项,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共毕业全日制研究生175名,在职教育硕士74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经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被SCI收录论文264篇,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有8人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38人考取国内中科院或著名高校博士生,30人到高校工作,26人到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每年就业率100%。
 
学术交流:学院先后邀请了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詹明生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韩克利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王建国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管习文研究员、山西大学肖连团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新房教授等1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承办了第一届理论与计算物理化学国际研讨会(2005)、第二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2008)、第三届分子反应动力学前沿领域研讨会(2013)、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七届六次会议(2014)、全国群论教学研讨会第12届年会(2014)、第十八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2015)、第一届山东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2016)、山东物理名师暨名校长论坛(2015,2016,2017)、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2016)、2017年山东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暨系主任联席会议、第九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会议、2017泰山学者论坛(新能源专题)、2019年全国分子束外延学术会议。通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师生更好地掌握了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动态和热点,开拓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考研专业目录

  考研派快讯,据鲁东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考研专业目录已发布,详情如下:

008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32

联系电话:0535-6653397

 

★040100教育学

10(全日制)物理学科教学论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热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原子物理学

②基础物理实验

★070200物理学

01(全日制)分子结构、光谱和反应动力学

02(全日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03(全日制)新型材料和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04(全日制)光电信息理论与应用

05(全日制)复杂体系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0高等数学

④813量子力学或814普通物理(含力学、电磁学、光学)

复试科目:热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原子物理学

②数学物理方法

045105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01(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02(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普通物理(含力学、电磁学、光学)或815物理教学论

复试科目:热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原子物理学

②基础物理实验

  点击【】查看更多专业目录。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汇总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导师李清山


  李清山 博士 教授
  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曲阜师范大学光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委员会委员,
  山东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电话:0535-6687066
  Email:    
  教育经历:
  1992.2~1995.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4.9~1987.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78.2~1982.1: 曲阜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6.6~至今:鲁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99.4~2006.6: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1995.4~1999.4: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副院长、物理系主任; 
  1982.1~1984.9:曲阜师范学院物理系从事教学与科研研究。 
  目前研究领域:
  凝聚态光学性质研究 
  承担研究课题
  PLD制备的ZnO/多孔硅复合体系白光发射及其机制研究(No.J08LI04),项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起讫时间:2008.09-2010.12,资助金额6万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凝聚态物理》,《固体薄膜》,《固体光学》 
  本科生课程: 《力学》,《热学》 
  代表性成果
  参与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90多篇研究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奖项。近期部分论文:
  Effects of oxygen pressure on n-ZnO/p-Si heterojunctions fabricated using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 Discussion, VACUUM 81 (8): 943(2007) 
  Structural,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ZnS/porous silicon heterostructure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4 (3), 825(2007). 
  Photoconductive properties of ZnO thin films grown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22, 198(2007). 
  Photoconductive ultraviolet detectors based on ZnO film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53 (4), 2264(2006).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Mn-pinned spin valve array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 (5), 052107 (2006).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of 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 embedded in porous alumina,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3 (5),  843(2003).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导师杨传路


  杨传路,博士,教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鲁东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硕士生导师。
  联系电话:0535-6672870(O),Email:  
  教育经历:
  1980.9~1984.7:四川宜宾学院物理系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8.9~1991.7:四川大学物理所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学习,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7.9~2000.7:四川大学物理所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4.7~1988.9:四川宜宾学院物理系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
  1991.7~1997.9:四川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2002.6~2004.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8~至今:鲁东大学物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
  目前研究领域:
  分子势能函数及动力学
  分子和纳米体系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分子电子学
  材料的分子设计
  完成或承担研究课题
  CH4F全维解析势能函数(10674114);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26万。起止年限:2007.01-2009.12。
  含两种离解极限分子体系的解析势能函数和动力学研究(10974078);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33万;起止年限:2010.01-2012.12。
  超冷温度下的势能函数(11174117);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56万;起止年限:2012.01-2015.12。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高等量子力学》、《专业英语》、《计算物理学》、《科学计算程序》
  本科生课程:《力学》、《电磁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代表性成果:
  近年来在《J.Chem.Phys》、《J.Phys.ChemA/B/C》、《Chem.Phys.Lett.》、《中国科学》、《中国物理快报》、《物理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33篇(被引用近700次),被EI收录57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指导硕士研究生27人,其中19人已经毕业获得学位。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其中1人已经获得学位。代表性论文:
  1.First-PrinciplesStudyofElectronicTransportPropertiesofDodecahedraneC20H20andItsEndohedralComplexLi@C20H20,J.Phys.Chem.C,113(35):15756(2009).
  2.Interactionsbetween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sandpolyethylene/polypropylene/polystyrene/poly(phenylacetylene)/poly(p-phenylenevinylene)consideringrepeatunitarrangementsandconformations:a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study,J.Phys.Chem.C,112(6):1803(2008)
  3.Crystallizationofalkanemeltsinducedbycarbonnanotubesandgraphenenanosheets:a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study,Phys.Chem.Chem.Phys.,13:15476–15482(2011).
  4.First-principlesstudyofstructureandquantumtransportpropertiesofC20fullerene,J.Chem.Phys.131:024311(2009)
  5.Crystallizationofalkanemeltsinducedbycarbonnanotubesandgraphenenanosheets:a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study,Phys.Chem.Chem.Phys.,13:15476–15482(2011).
  6.TheoreticalcharacteristicsoftheboundstatesofM-Xcomplexes(M=Cu,Ag,andAu,andX=He,Ne,andAr),J.Chem.Phys.131:244304(2009).
  7.InteractionsofMz-Xcomplexes(M=Cu,Ag,andAu;X=He,Ne,andAr;andz=±1),J.Chem.Phys.134:024306(2011)Abinitioconfigurationinteractionstudyofthegroundandlow-lyingelectronicstatesofNiI,J.Chem.Phys.,123:204308(2005).
  8.AbinitiostudyofLu2dimer,J.Chem.Phys.,116(15):6656(2002)
  9.DensityFunctionalTheoryStudiesofAun+(CH3OH)m(n=3,5,m=1-5)Complexes,J.Phys.Chem.A,113(7):1353(2009).
  10.Structural,electronic,andmagneticpropertiesofFe3C2cluster,J.Phys.Chem.A,112(20):4556(2008).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导师王美山


  王美山
  博士,教授,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鲁东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
  电话:0535-6672142(O),
  Email:  
  
  学习经历:
  •1999.9~2002.7: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4.9~1997.7:山东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学习,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0.9~1994.7: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4.8~至今:鲁东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
  •2002.8~2004.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7~1999.9:山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
  •2011.3~2011.9: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与工程研究院学术访问。
  
  目前研究领域:
  •多原子分子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
  •分子、团簇性质与非谐振力场的从头算研究;
  •多原子分子高激发振转能级的动力学计算;
  •分子反应体系的准经典轨线计算;
  •分子体系的光电子能谱计算。
  
  承担国家研究课题
  •多原子分子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理论研究及其应用(No.10404030,20万元,主持2005-2007)
  •LiH2分子及其离子的激发态势能面和动力学性质研究(No.11074103,36万元,主持2011-2013)
  •超冷温度下分子反应碰撞势能函数(No.11174117,第二位,56万2012-2015)
  •反应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称陀螺分子转动取向的确定(No.20373071,第三位,27万2004-2006)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群论》、《分子结构理论》(两门课都是校级优质课立项)
  •本科生课程:《量子力学》、《分子结构与分子光谱》
  
  招生专业:原子与分子物理
  
  招生方向: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分子反应动力学
  
  代表性成果
  2007年获得山东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7年烟台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1项,2008年获得山东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2010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近年来,获得在《Phys.Chem.Chem.Phys.》、《J.Chem.Phys.》、《J.Phys.Chem.C》、《Chem.Phys.Lett.》等国际权威杂志上。代表性论文如下:
  [1]XiaohuLi,MeishanWang*,IlariaPino,ChuanluYangandLingzhiMa,Thestereodynamicsofthetworeactions:H+LiH+(v=0,j=0)→H2+Li+andH++LiH(v=0,j=0)→H2++Li,Phys.Chem.Chem.Phys.,11,10438-10445(2009)(SCI收录,影响因子:4.064)
  [2]XiaohuLi,MeishanWang*,IlariaPino,ChuanluYangandLingzhiMa,Theisotopiceffectsonstereodynamicsforthetworeactions:H+LiH+(v=0,j=0)→H2+Li+andH++LiH(v=0,j=0)→H2++Li,Phys.Chem.Chem.Phys.12:1-8(2010)(SCI收录,影响因子:4.064)
  [3]WeixiuPang,MeishanWang*,ChuanluYang,YongfengZhang,Abinitiostudyofspectroscopicconstantsandanharmonicforcefieldof74GeCl2,J.Chem.Phys.,126,194301(2007)(SCI收录,影响因子:3.149)
  [4]LaibinZhang,TingqiRen,HongmingWang,MeishanWang*,DensityFunctionalTheoryInvestigationofProductDistributionfollowingReactionofAcrylonitrileonDiamond(001)-2x1Surface,J.Phys.Chem.B,110,23395-23402(2006)(SCI收录,影响因子:4.189)
  [5]JieHu,MeishanWang,KeliHan,GuozhongHe,AttosecondresolutionquantumdynamicsbetweenelectronsandH2+molecules,Phys.Rev.A,74,063417(2006)(SCI收录,影响因子:3.047)
  [6]WenliangLi,MeishanWang*,ChuanluYang,XiaoguangMa,DehuaWang,WenwangLiu,Quasi-classicaltrajectorystudyofthecrosssectionsofthereactionsofD-+H2→H-+HDandH-+D2→D-+HD,Chem.Phys.Lett.,445,125-128(2007)(SCI收录,影响因子:2.207)
  [7]WenliangLi,MeishanWang*,ChuanluYang,WenwangLiu,TingqiRen,TheoreticalstudyofthestereodynamicsofthereactionsofD−+H2→H−+HDandH−+D2→D−+HD,Chem.Phys.,337,93-98(2007)(SCI收录,影响因子:1.961)
  [8]WenliangLi,MeishanWang*,YongmianDong,ChuanluYang,AcomparisonofthestereodynamicsbetweenthereactionsH+HH(D,T)andthereactionsH-+HH(D,T),Chem.Phys.,348,97-102(2008)(SCI收录,影响因子:1.961)
  [9]MaNing,WangMeishan*,YangChuanlu,MaXiaoguang,TheoreticalstudyoftheinfluenceofintensefemtosecondlaserfieldontheevolutionofthewavepacketandthepopulationofNaRbmolecule,Chin.Phys.B19(2),023301(2010)(SCI收录,影响因子:2.103)
  [10]YongfengZhang,MeishanWang*,ChuanluYang,MeizhongMa,WeixiuPang,AbinitiocalculationoftheionizationspectrumofSO2,Chin.Phys.B,17(11),4163-4169(2008)(SCI收录,影响因子:2.103)
  [11]WenliangLi,MeishanWang*,Theoreticalstudyoftheintegralcross-sectionsofthereactionH-+H2→H2+H-anditsisotopicvariants,Mol.Phys.,105((17-18),2329-2333(2007)(SCI收录,影响因子:1.69)
  [12]RongcaiMa,MeishanWang*,HongmingWang,First-Principlesstudyofthecarbon-oxygennanotubes,J.Comput.andTheor.Nanos.,5,608-613(2008)(SCI收录,影响因子:1.256)
  [13]YutingSun,MeishanWang*,ChuanluYang,YurongGuo,AbinitiostudyofspectroscopicconstantsandanharmonicforcefieldofFCO2radical,J.MolStruc-Theochem951,77-81(2010),(SCI收录,影响因子:1.167)
  [14]Yong-fengZhang,Mei-shanWang*,Mei-zhongMa,Rong-caiMa,Groundandlow-lyingExcitedStatesofSO2studiedbytheSAC/SAC-CIMethod,J.MolStruc-Theochem8597–10(2008).(SCI收录,影响因子:1.167)
  [15]MaNing,WangMeishan*,YangChuanlu,LiXiaohu,TheoreticalstudyoftheinfluenceofintensefemtosecondlaserfieldonthepopulationofNOmoleculeelectronicstates,ActaPhysicaSinica59(1),215-221(2010)(SCI收录,影响因子:1.277)
  [16]XiaoHuLi,MeiShanWang*,ChuanLuYang,LingZhiMa,NingMa,JiChengWu,AnExtendStudyofThePDDCSsforTheReactions:H+LiH+(v=0,j=0)→H2+Li+andH++LiH(v=0,j=0)→H2++Li,Chin.Chem.Lett.,21(3),376-378(2010)(SCI收录,影响因子:0.488)
  [17]MANing,WANGMei-Shan∗,XIONGDe-Lin,YANGChuan-Lu,MAXiao-Guang,WANGDe-Hua,TheoreticalStudyofInfluenceofFemtosecondLaserWavelengthonEvolutionofDoubleMinimumElectronicExcitedStateWavePacketforNaRb,Chin.Phys.Lett.27(3),073301(2010)(SCI收录,影响因子:0.743)
  [18]LaibinZhang,HongmingWang,MeishanWang*,andChuanluYang,FunctionalizationofDiamond(001)-2×1surfacebyCycloaddtionof1,3-Cyclohexadiene:ATheoreticalStudy,Int.J.QuantumChem.110(9),1748-1755(2009)(SCI收录,影响因子:1.368)
  [19]DelinXiong,MeiShanWang*,ControlofreactionchannelsofCsImoleculebyultra-shortlaserpulse,Chin.Phys.B,19(10),103303(1-5)(2010)(SCI收录,影响因子:1.368)
  [20]YongfengZhang,MeishanWang*,ChuanluYang,MeizhongMa,etal,AbinitiocalculationsoftheionizationspectrumofSO2,Chin.Phys.B,17(11):4163-4169(2008)(SCI收录,影响因子:2.103)
  [21]HongfeiWang,MeishanWang*,ChuanluYang,MeizhongMa,TheSAC/SAC-CIstudiesofgroundandlow-lyingelectronicexcitedstatesofOClO,OClO+andOClO-,Comp.Theo.Chem.965(1):41-46(2011)
  [22]HongfeiWang,MeishanWang*,etal,Excited-statehydrogenbondingdynamicsofmethylisocyanideinmethanolsolvent:ADFT/TDDFTstudy,Cent.Eur.J.Phys.9(3):792-799(2011)
  [23]HongfeiWang,MeishanWang*,etal,DFT/TDDFTstudyontheexcited-statehydrogenbondingdynamicsofhydrogen-bondedcomplexformedbymethylcyanideandmethanol,Comp.Theo.Chem.964(1-3):243-247(201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