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考研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因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是个不错的研究生专业,所以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考研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070302分析化学 | 01光电分析化学 | (1)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或617有机化学④817无机及分析化学 |
02体内药物分析 | (1)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或617有机化学④817无机及分析化学 | |
03药物分子设计与评价 | (1)全日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或617有机化学④817无机及分析化学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070302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药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化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光电分析化学(02)药物分析(03)药物分子设计与评价 | |
招生人数: | 21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7)无机及分析化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7)有机化学 ④(817)无机及分析化学 |
|
备 注: |
20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2021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析化学专业考试大纲(学硕)
学院代码:015
学院名称:药学院
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 070302 分析化学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或 617 有机化学
④817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试科目名称:分析化学综合
加试科目名称:波谱分析、基础化学
初试科目: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本《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大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 机化学等专业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如化学生物学、有机光电材料、有机导电材料、农药合成、精细化工等研究方向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枝,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丰富,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及立体异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制备方法等内容;能完成反应、结构鉴定、合成等各类问题;熟习典型的反应历程及概念;了解化学键理论概念、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等中 间体的相对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进程中的作用;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了解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应用。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
(3) 有机化合物的普通命名及国际 IUPAC 命名原则和中国化学会命名原则的关系(4)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结构关系
2、有机化学反应
(1) 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
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芳烃、醇、酚、醚、醛、酮、醌、羧 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简单的杂环体系
(2) 主要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重排反 应、自由基反应、周环反应。
3、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反应机理
(1)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
(2)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卡宾、苯炔等活性中间体(3)有机反应机理的表达
4、有机合成
(1)官能团导入、转换、保护。(2)碳碳键形成及断裂的基本方法5、有机立体化学
(1)几何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2)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不对称合成简介
(3)取代、加成、消除、重排、周环反应的立体化学 6、有机化合物的常用的化学、物理鉴定方法
(1) 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化学鉴别方法
(2)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和质谱 (MS)的谱学特征
(3) 运用化学方法及四大波谱对简单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7、杂环化合物
含 N,S,O 等的五、六元杂环化合物
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一般的研究方法及分类,掌握 了解有机化合物特性。
1.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涵义、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1.2 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1.2.1 共价键的本质(价键法、分子轨道法、鲍林共振论简介)
1.2.2 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1.2.3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物理特性、立体异构,官能团异构,同分异构现象(体),
1.2.4 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1.2.5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1.3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1.4 了解有化合物的分类:按碳架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 烷烃和脂环烷烃
2.1 掌握烷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和物理性质变化趋势;了解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四面体概念 SP3 杂化、σ键(构型概念);
2.2 了解烷烃的重要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
2.3 理解烷烃的反应甲烷的卤代反应历程、游离基、游离基的稳定性和卤代反应的取向: 自由基取代反应、碳自由基形成及性质、链反应的引发与终止
2.4 了解环烷烃命名及反应及环己烷工业来源;掌握小环的张力及稳定性、椅式/船式构 型、a 键、e 键。
第三章 烯烃
掌握单烯烃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反应规律
掌握单烯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
3.1 熟悉烯的命名、结构、异构体、物理性质
3.1.1 理解烯烃的结构 SP2 杂化、π键
3.1.2 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和命名:碳架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系统命名法(烯 基的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Z/E
3.2 烯烃的反应
掌握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溴鎓离子、亲电试剂、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马氏规则、诱导 效应,游历基加成反应历程、过氧化物效应的解释马尔可尼可夫规则、加成反应中的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结构及性质、二烯的 1,4 加成和环加成反应;
3.2.1 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与乙硼烷的加成、加 X2、加 HX (马氏(Markovnikow)规则、过氧化物效应)、加 H2SO4、酸催化加 H2O、与有机酸醇酚加成、加 HOCl、自由基加成。
3.2.2 氧化:环氧化、高锰酸钾氧化和臭氧化
3.2.4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3.2.5 了解聚合反应
3.3 烯的来源和制备
3.3.1 掌握醇的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邻二卤代烷脱卤素
3.3.2 了解重要的烯烃:乙烯、丙烯
3.4 掌握共轭二烯烃特别是 1,3—丁二烯的性质、结构特点及用途
3.4.1 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离域键、离域能、共轭效应
3.4.2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特性:加成反应(1,2 和 1,4—加成)、狄耳斯—阿尔德(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3.4.3 重要的二烯烃:丁二烯和异戊二烯来源与反应 第四章 炔烃
4.1 掌握炔烃的分类、命名,结构(sp 杂化等)及同分异构现象
4.2 掌握炔烃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及反应规律, 如炔的反应:加成、氧化及末端H 的活性等
4.2.1 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乙硼烷、加 X2、加 HX、加 H2O、HCN、HOCl; 与含“活性氢”的有机物的亲核加成;与碱金属(K,Na,Li)及液氨还原加成;
4.2.2 炔键碳上的氢原子的性质和鉴定:弱酸性、金属炔化物及烃化(碳负离子)
4.2.5 掌握炔烃和烯烃的制备及反应活性的区别与共同点
4.3 了解炔的制备,特别是乙炔的性质、制备方法及用途第五章 苯及芳香烃
掌握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sp2 杂化)特别是苯的特性(芳香性)及结构特征
掌握芳烃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苯及同分物的反应,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取代效应的 解释,并能应用在有机合成中。了解苯、甲苯、萘的性质及重要用途;
5.1 芳香烃
5.1.1 熟悉苯的分子结构:凯库勒(Kekule)式、分子轨道法、共振论简介,芳香性解释
5.1.2 了解单环芳香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5.1.3 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1.3.1 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Fridel-Crafts)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 应历程(σ—络合物);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理论解释和合成上的应用)超共轭效应。
5.1.3.2 卤素(Cl)甲基化反应,
5.1.3.3 氧化反应:苯环侧链氧化
5.1.3.4 重要的单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
5.2 多环及稠环芳烃
5.2.1 了解三苯甲基化合物及其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5.2.2 掌握萘: 结构性质及其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5.2.3 了解蒽和菲:结构和性质(9、10 位的活泼性)
5.4 掌握芳香性:休克耳(Huckel)规则及其应用第六章 卤化烃
了解卤代烃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及重要化学性质
掌握几种重要的卤代烃制备方法,了解其性质、及应用
6.1 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结构、同分异构
6.2 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
6.2.1 掌握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反应:取代、消除、还原
6.2.1.1 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与硝酸银及氰化钠的反应
6.2.1.2 消去反应:札依切夫(Saytzeff)规则
6.2.1.3 与金属反应:格氏(Grignard)试剂、有机锂试剂
6.2.2 掌握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6.2.2.1 取代反应的离子机理 SN1、SN2; 消除反应的机理 E1、E2
6.2.2.2 亲核取代的立体化学
6.2.2.3 烃基结构、离去基团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
6.2.2.4 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脂肪烃与芳香烃对比,伯仲叔对比)
6.3 掌握一般卤代烃的制法:由烃制备、由醇制备、卤代烃的互换 第七章 醇、酚和醚
熟悉醇、酚、醚的分类和命名和结构同分异构(官能团异构)和光谱特性
掌握醇、酚、醚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氢键—醇与醚对比醇与的酚的酸性对比,醇的 反应、醚的反应、碘仿反应,醇的鉴别:Lucas 试剂和铬酐硫酸水法
了解醇、酚、醚中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
7.1 醇
7.1.1 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熟悉掌握其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卤化磷(或亚硫酰氯)反应,与无机酸(氢卤酸、 硫酸、硝酸),酰氯和酸酐等的成酯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反应,相邻二醇特有的反应Cu(OH)2、HIO4、片呐醇(pinacol)重排、羟基被置换反应(邻基参与效应)
7.1.2 掌握消去反应历程β—消去反应:反应历程 E1、E2, 消除反应的取向:札依切夫规则的解释,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7.1.3 掌握醇的制法:卤代烃水解,醛、酮的还原,由格氏试剂合成,烯烃的羟汞化。
7.2 酚
7.2.1 掌握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
(1) 酚羟基的性质:弱酸性、酚醚的生成、显色反应(FeCl3)
(2)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7.3 醚
7.3.1 掌握醚的制法: 醇的脱水,威廉姆逊(Williamson)
7.3.2 掌握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 第八章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
掌握醛、酮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异构、物性及光谱特性 掌握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
熟悉重要醛、酮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
8.1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8.1.1 熟悉并掌握与含氧、含硫、含碳、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及反应历程,加成— 消去反应历程,影响羰基活性的因素:加 HCN、NaHSO3、RMgX、ROH、H2O,与有机胺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与氨的衍生物的反应。
8.1.2 α—氢原子的反应:卤代(卤仿反应)、羟醛缩合
8.1.3 掌握其氧化还原反应
a) 氧化;托伦(Tollens)试剂、费林(Fehling)试剂、强氧化剂
b) 还原:H2, LiAlH4, NaBH4, B2H6, Zn/Hg/H+,NH2NH2/KOH 等还原成醇(双分子还原)、还原成烃、克里门逊(Clemmensen)反应、武尔夫—开歇纳(Wollf-Kishner)—黄鸣龙反应
c) 歧化: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
8.1.4 了解醛的自身加成聚和
8.1.5 了解醛的显色反应:希夫(Schiff)试验
8.2 掌握醛、酮的制法:醇的氧化、烃的氧化,偕二卤代物的水解,傅—克酰基化反应, 炔烃的羰基化,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
8.3 熟悉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1,4—加成; 第九章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性质
熟悉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9.1 羧酸的命名、物性及光谱特性
9.2 熟悉羧酸的结构与酸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场效应的影响)
9.3 熟悉羧酸的制备:由烃、伯醇或醛的氧化、由酯制备、由腈水解及金属有机试剂合 成如格氏试剂制备
9.4 掌握羧酸的反应
酸性羧基中氢原子的反应(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形成酸卤、酯、酰胺、脱 羧、α—H 的卤代反应、还原(被氢化铝锂还原)、酯化反应的机理羧基中的羧基的反应(酯化反应的历程:阐明机理的同位素法)
9.5 了解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丙烯酸、苯甲酸、萘乙酸。
9.6 熟悉羧酸衍生物酰卤、酯、酰胺、腈的分类、命名、结构比较、物理和化学性质、反应和制备;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及其相互转化:亲核取代反应(加成—消化反应历 程)、水解、醇解、氨解酯的水解及历程;与金属试剂的反应;羧酸衍生物的还原;酯缩合反应; 酰氨的脱水和霍夫曼(Hofffmann)降解反应。
9.7 熟悉并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与应用 a)乙酰乙酸乙酯:制备、互变异构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b)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9.8 熟悉取代羧酸(如卤代酸、羟酸、酮酸)的合成与反应,了解多元羧酸的性质 第十章 立体化学
10.1 了解对映异构( enantiomers )现象、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0.2 熟悉含有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a)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体、外消旋体、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b)对映异构体的构型: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掌握构型的 R/S 法(次序规则)、
c)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非对映体、内消旋体
10.3 掌握烯烃化合物的几何异构体:顺反异构及性质。
10.4 掌握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烯烃的加溴第十一章 红外,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熟悉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达到能够利用各种谱图的综合信息并结合简单化学反应去判断较为复杂的化合物的结构
11.1 红外光谱
11.1.1 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11.1.2 熟悉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影响红外吸收信号位移的因素
11.1.3 掌握重要官能团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解释
11.2 核磁共振谱
11.2.1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等价质子与非等价质子, 偶合常数
11.2.2 掌握简单典型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剖析: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峰面积的强度与 质子数,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第十二章 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
掌握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化学性质、反应规律和重要化合物的应用 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12.1 胺的分类、命名、结构物性和光谱特征
12.2 熟悉并掌握胺的性质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2. 1 胺的结构和碱性(结构特点、手性、碱性及影响碱性大小的因素)
12. 2. 2 成盐、四级铵盐的形成、特点及应用(彻底甲基化反应、四级铵碱的形成,相转移催化剂)、Hofmann 消除(规律、反应机理)
12.2.3 酰基化:乙酰化、酰卤、酸酐、苯磺酰氯(兴斯堡 Hinsberg 反应)
12.2.4 胺的氧化和 Cope 消除(顺型消除)
12.2.5 胺与亚硝酸的反应(重氮化反应)
12.2.6 胺的特殊反应:易氧化、苯环上易取代; Mannich 反应及其应用
12.3 熟悉掌握胺的制备:氨或胺的烃基化、芳卤的氨解(苯炔); 盖布瑞尔(Gabriei)合成法,用醇制备,含氮化合物的还原: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腈、酰胺、肟的还原; 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 霍夫曼重排)
12.4 掌握重氮和偶氮化合物:重氮甲烷及卡宾、氮烯、叠氮化物的制备、反应
12.5.1 重氮盐的制法
12.5.2 重氮盐的性质:去氮反应(被—H、OH、—X、—CN 取代)、留氮反应(偶合和还原)
12.6 硝基化合物
12.6.1 了解分类、结构和命名
12.6.2 掌握其性质:硝基对α—氢原子的影响(互变异构)还原、硝基对苯环上取代基的
影响
12.6.3 熟悉重要的硝基化合物:硝基苯、苦味酸、TNT
12.8 掌握含氮芳香化合物的以下有关内容
12.8.1 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质
12.8.2 芳胺的制备和芳胺的特性
12.8.3 苯炔的制备和环加成反应
12.8.4 芳胺的重氮盐及反应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第十三章 含硫、磷、硅化合物
熟悉含硫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
熟悉有机磷化合物的分类、命名以及有机磷农药的性质、性能和应用 了解含硅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13.1 硫、磷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成键特征
13.2 熟悉含硫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命名及合成与反应
硫醇和硫酚、硫醚、亚砜和砜、磺酸及其衍生物(磺胺药物、糖精) 第十四章 缩合反应(熟悉和掌握大部分内容)
14.1 醇、醛型缩合反应:满尼赫—胺甲基化反应、麦克尔加成、鲁宾逊增环反应
14.2 酯的酰基化反应:酯缩合反应(克莱森缩合反应、混合酯缩合、分子内的酯 缩合反应(狄克曼缩合反应)、用酰氯或酸酐进行酰基化
14.3 酮的烷基化、酰基化反应、经烯胺烷基化或酰基化
14.4 β-二羰基化合物的特性及在合成上的应用:β-二羧基化合物的特性 、丙二酸酯合成法、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1,3-二羧基化合物的γ-烷基化和γ-酰基化、酯缩合的逆向反应
14.5 魏悌锡反应及魏悌锡—霍纳尔反应:伊利德的结构、磷伊利德的制备、魏悌锡反应、 魏悌锡—霍纳尔反应、硫伊利德
14.6 芳醛与酸酐亲核加成反应:蒲尔金反应、克脑文格反应
14.7 醛、酮与α-卤代羧酸酯的反应:达参反应
14.8 苯甲醛的氰离子(CN-)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安息香酸重排
14.9 合成剖析:设计一个合成的例行程序[识别官能团,切断(几大类有机反应,几种典 型结构的切断),原料的选择,合成步骤的设计,选择性反应及保护基的应用,立体化学控制]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了解常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
熟悉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酸碱性
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等的合成及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了解吡啶、喹啉等的化学性质及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15.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5.2 熟悉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糠醛的结构和性质和制备及简单反应, 第十六章 周环反应
16.1 电环化反应
16.2 熟悉并掌握[ 2+2], [2+4] Diels-Alder 环加成反应
16.3 熟悉σ-迁移反应(Claisen 克来森重排,Cope 重排) 三、题型
判断对错题、选择题、填空题、完成反应、问答题(结构鉴定及机理题等)
初试科目: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本《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有机化学、制药、分析等专业及以过渡金属配合物功能材料制备与性能;无机精细化学品合 成与技术;化学生物学;物理有机化学;光电材料化学等研究方向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 考试。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内容丰富,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 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反应速率、 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 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考试内容
1、气体及化学热化学初步
(1) 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环境与体系、状态与状态函数、内能、功和热
(3) 反应热和自由能变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盖斯定律 2、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1)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质量作用定律;阿累尼乌斯公式
(2) 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应用
(3) 溶液酸度计算;缓冲溶液;分步沉淀;电极电势;常用滴定方法
质子平衡式;溶液的 pH 值及其计算;缓冲作用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计算原电池 电动势;判断反应方向;计算平衡常数、Ksp 及溶液 pH;EDTA 的性质及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
(4) 滴定法:滴定曲线与指示剂以及滴定的应用3、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和电子的玻粒二象性
(2) 波函数、概率密度、电子云;四个量子数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4、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1) 离子键、共价键理论
(2) 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几何构型
(3) 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5、化学分析
(1) 误差的分类、来源、减免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有效数字在分析实践中的运用
(3) 重量分析;滴定分析
(4) 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标定方法;滴定分析计算
(5) 光度分析法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系数;单一组分的分析;多组分分析。 6、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和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2)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熟悉胶体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
1.1 气体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道尔顿分压定律
1.2 溶液
了解分散系及稀溶液的通性
1.3 胶体溶液
了解溶胶的制备,溶胶的性质,胶团结构和电动电势,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2.1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
2.2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基础内容
2.3 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各种计算方法
2.4 掌握过程的△S、△G 的计算
2.5 掌握△G 与温度的关系式,及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第三章 化学平衡
了解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以及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从该表达式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包括运用多重平衡规则进行计算。
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定性判断以及移动程度的定量计算。
3.1 正确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及表示方法
3.2 掌握 Gibbs 自由能变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
3.3 利用 Van’t Hoff 等温式判断任意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
3.4 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温度、浓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5 多重平衡规则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掌握阿累尼乌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
4.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4.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2.1 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
4.2.2 质量作用定律
4.2.3 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式的确定
4.2.4 反应机理
4.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4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4.4.1 碰撞理论
4.4.2 过渡态理论
4.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五章 解离平衡
了解活度、离子强度等概念。
理解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缓冲溶液 pH 值计算。
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会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以及 有关计算。
5.1 酸碱理论
5.1.1 酸碱质子理论
5.1.2 酸碱电子理论
5.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2.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2.2 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2.3 两性物质的解离平衡
5.2.4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5.3 强电解质溶液
5.3.1 离子氛概念
5.3.2 活度和活度系数
5.4 缓冲溶液
5.4.1 缓冲作用原理和计算公式
5.4.2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5.5 沉淀溶解平衡
5.5.1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5.5.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5.5.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 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斯特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
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6.3 电极电势
掌握原电池,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式,原电池的电动势与△rG 的关系
6.4 电极电势的应用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判断氧化 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测定某些化学常数
6.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第七章 原子结构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
能理解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掌握四个量子数及物理意义,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轨道等含义。
能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 电子构型。
7.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7.1.1 氢光谱和玻尔理论
7.1.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7.2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7.2.1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7.2.2 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
7.2.3 四个量子数
7.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7.4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7.4.1 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
7.4.2 原子结构与元素基本性质第八章 分子结构
掌握离子键理论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 掌握电子配对法及共价键的特征。
能用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的构型。
了解离子极化、分子间力的概念,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征。
8.1 离子键和共价键
掌握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特征
8.2 轨道杂化理论
了解轨道杂化理论的基本要点,掌握杂化轨道的类型
8.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8.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8.5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8.6 氢键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定义、类型和结构特点。 理解配位离解平衡的意义及有关计算。
掌握螯合物的特点及应用。
9.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9.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9.3 配位解离平衡
掌握配位解离平衡和平衡常数,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掌握 EDTA 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9.4 螯合物的稳定性
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稳定性,了解螯合剂的应用第十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规则。
了解定量分析误差的产生和它的各种表示方法。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掌握分析结果有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0.1 有效数字
10.2 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方法
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
10.3 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掌握测定结果离群值的弃舍,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
10.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何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第十一章 重量分析法
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
简要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测定条件的选择。 掌握重量分析结果计算方法。
11.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1.2 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了解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是决定沉淀是否完全的主要因素
11.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共沉淀和后沉淀、表面吸附、生成混晶、包藏等是引起共沉淀的要主原因。
11.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11.5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法
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滴定分析法的基本知识。 熟练掌握配位滴定中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熟悉常用金属指示剂及 EDTA 法的应用范围熟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其选择
掌握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的原理
掌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熟悉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实际应用。
12.1 滴定分析法概论
了解滴定分析过程和方法分类,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掌握标准溶 液的配制、基准物、基准溶液及有关计算
12.2 酸碱滴定法
12.2.1 弱酸碱溶液中各物种的分布
12.2.2 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12.2.3 缓冲溶液
12.2.4 酸碱指示剂
12.2.5 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12.2.6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2.3 配位滴定法
12.3.1 配位滴定法概述
12.3.2 氨羧配位剂与配位平衡
12.3.3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12.3.4 混合离子的滴定
12.3.5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示例
12.4 氧化原还滴定法
12.4.1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12.4.2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12.4.3 氧化还原滴定法分类及应用
12.5 沉淀滴定法
掌握滴定曲线,终点检测及其应用第十三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了解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特点。掌握光的吸收定律及其适用范围。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
了解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了解分光光度法的某些应用。
13.1 概述
了解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3.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及其吸光度的加和性
13.3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了解目视比色法、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及常用的几种分光光度计
13.4 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
13.5 分光光度法的某些应用
掌握单组分的测定、多组分的测定、光度滴定;了解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及配合物组成 的测定
第十四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和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了解沉淀分离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层析分离法的原理及应用。 了解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三、题型
判断对错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
复试科目:分析化学综合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攻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分析化学综合》,考试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各种滴定法分析、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的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的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容量分析部分(约占 30%) 第一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
2.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 t 分布,置信区间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
3. 熟悉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4. 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1. 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 达。
2. 熟悉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3. 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指示终点的原理。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1. 掌握各种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和滴定误差分析。
3. 熟悉影响各类型滴定曲线的因素。
4. 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1. 掌握各种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配位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和误差分析。
3. 熟悉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标定。
4. 了解配位滴定曲线,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计算以及条件电位的概念和影响条件电位因素的有关计算。
2. 掌握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条件。
3. 熟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电位突跃范围的因素。
4. 熟悉溴酸钾法和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
5. 了解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应用等第六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 掌握银量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
2. 掌握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
3. 掌握重量分析的测定条件及结果分析。
4. 熟悉银量法滴定曲线、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件。
5. 了解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第七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 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测定 pH 值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确定终点的方法及应用。
3. 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和方法。
4. 熟悉化学电池组成及分类。
5. 了解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应用。
6.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第二部分 光谱分析(约占 30%)
第一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 掌握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光谱法的分类。
2. 掌握光谱法的分类
3. 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各类光源、单色器、检测器。
4. 了解光谱分析法的发展。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定量方法。
3.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工作原理及几种光路类型。
4. 了解紫外光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比色法的原理及应用。第三章 荧光分析法
1. 掌握荧光法的基本原理,定量方法。
2. 熟悉荧光分光光度计基本部件、类型及应用。
3. 了解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1.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振动自由度和振动形式、基频峰与泛频峰、特征峰与相关峰、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
2. 熟悉红外光谱解析的方法。
3.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试样的制备。第五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概念,包括共振吸收线、半宽度、原子吸收曲线、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等。
2. 掌握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
3. 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定量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
4. 了解实验条件的选择,干扰与其消除方法。第六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 掌握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共振吸收条件,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氢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
2. 熟悉核磁共振氢谱一级简单图谱的解析方法。
3. 了解碳谱及相关谱和核磁共振仪。第七章 质谱法
1. 掌握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分子离子峰的判断依据,不同离子类型在结构分析中的作用,常见阳离子裂解类型及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2. 熟悉质谱仪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
3. 熟悉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及质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3. 了解综合波谱解析方法及一般步骤。
第三部分 分离分析部分(约占 40%)
第一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1. 掌握色谱法的有关概念和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
2. 掌握色谱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3. 熟悉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空间排阻色谱四类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
4. 了解色谱法的分类及色谱法的发展。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
1. 掌握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2. 掌握气相色谱法的色谱条件的选择依据。
2. 熟悉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各种常用检测器的构造和检测原理。
4. 掌熟悉色谱法的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5. 了解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分类与特点。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2. 掌握液相色谱法的色谱条件选择的依据。
3. 熟悉高校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各种常用检测器的构造和检测原理。第四章 平面色谱法
1. 掌握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2. 掌握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及显色方法的选择。
3. 熟悉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操作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 了解薄层扫描法,高效薄层色谱法。第五章 毛细管电泳法
1. 掌握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术语。
2. 掌握毛细管电泳中几种基本的分离模式。
3. 熟悉评价分离效果的参数及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操作条件的选择。
4. 了解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组成。第六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1. 掌握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及所提供的信息。
2.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接口技术,熟悉其他的接口技术。
3.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结构及各部件工作的基本原理。
4. 了解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的特点;毛细管电泳-质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及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技术。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 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
2. 蔡蕍主编,《分析化学实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年。
试卷题型
1.填空题;2.选择题;3.简答题;4.计算题
加试科目:基础化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攻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基础化学》。考试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和反应速率理论、溶液化学及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和近代物质结构等;掌握化学基本知识: 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及重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规律、配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了解当代化学发展的大致情况和主要方向。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四节 化学平衡第二章 溶液与胶体第一节 分散体系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三节 酸碱平衡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
第五节 胶体的特性与结构第六节 溶胶与凝胶
第三章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第一节 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第二节 吉布斯自由能变与电动势的关系第三节 电解
第四节 金属腐蚀与防护第四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第二节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第三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五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一节 离子键第二节 共价键
第三节 分子的几何构型第四节 分子间作用力第五节 晶体的内部结构
第六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非金属概论
第二节 卤化物
第三节 氧化物与硫化物
第四节 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第五节 氢化物
第六节 碳和氮的含氧酸盐第七节 硅酸盐
第七章 金属及配位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概论
第二节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分类和命名第三节 配合物中的化学键
第四节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第五节 配合物的某些应用
第八章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第一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第三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第四节 几种重要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第九章 环境化学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大气第三节 水第四节 土壤
第五节 食品、洗涤剂和垃圾
第十章 生命化学
第一节 生命体内的重要有机物第二节 生命体中的金属离子第三节 生命化学与医疗作用第十一章 能源
第一节 煤、石油和天然气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新能源
三、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 《普通化学》(第 1 版),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 《普通化学实验》,杨勇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四、试卷题型
1. 填空题;2. 选择题;3. 简答题;4. 综合题
加试科目名称:波谱分析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攻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波谱分析》,考试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波谱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章 紫外光谱
1. 了解吸收光谱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紫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3. 了解运用经验规则计算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4.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第二章 红外光谱
1. 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吸收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熟悉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及常用测试方法
4. 掌握红外吸收光谱谱图的解析方法
5. 了解红外光谱应用技术进展及拉曼光谱第三章 核磁共振
1. 掌握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2. 掌握 1H-核磁共振波谱与有机化合物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3. 掌握 13C-核磁共振波谱与有机化合物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4. 掌握核磁共振谱图解析方法,会熟练利用核磁共振解析图谱
5. 了解核磁共振样品制备、谱仪结构及使用方法第四章 二维核磁共振
1. 了解二维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 了解常用的化学位移相关谱,同、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二维核磁共振
3. 了解 HMQC、HSQC、HMBC、NOESY 等相关谱
4. 了解利用二维核磁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方法第五章 质谱
1. 掌握质谱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质谱仪的基本结构,常用电离方法、常用分析器等
3. 掌握质谱图中离子峰的主要类型及同位素离子峰的丰度的计算
4. 掌握质谱中常见的裂解类型,了解其基本原理
5. 了解典型化合物的质谱图特点
6. 熟悉利用质谱图来解析化合物结构的方法第六章 旋光谱和圆二色谱
1. 了解旋光谱、圆二色谱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圆二色谱在确定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上的应用第七章 综合解析
掌握谱图综合解析方法
三、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吴立军主编,《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第三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年出版四、试卷题型
1. 填空题;2. 选择题;3. 简答题;4.综合解谱
20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有机化学专业考试大纲(学硕)
学院代码:014
学院名称: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070303 有机化学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有机化学 617
无机及分析化学 817
复试科目名称:化学综合(包含物理化学、仪器分析) 加试科目名称:物理化学、仪器分
目录
初试科目: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3
初试科目: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14
复试科目:化学综合(包含物理化学、仪器分析) 23
加试科目:仪器分析考试大纲 25
加试科目: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32
初试科目: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本《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大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 机化学等专业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如化学生物学、有机光电材料、有机导电材料、农药合成、精细化工等研究方向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枝,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丰富,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及立体异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制备方法等内容;能完成反应、结构鉴定、合成等各类问题;熟习典型的反应历程及概念;了解化学键理论概念、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等中 间体的相对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进程中的作用;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了解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应用。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
(3) 有机化合物的普通命名及国际 IUPAC 命名原则和中国化学会命名原则的关系(4)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结构关系
2、有机化学反应
(1) 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
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芳烃、醇、酚、醚、醛、酮、醌、羧 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简单的杂环体系
(2) 主要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重排反 应、自由基反应、周环反应。
3、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反应机理
(1)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
(2)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卡宾、苯炔等活性中间体(3)有机反应机理的表达
4、有机合成
(1)官能团导入、转换、保护。(2)碳碳键形成及断裂的基本方法5、有机立体化学
(1)几何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2)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不对称合成简介
(3)取代、加成、消除、重排、周环反应的立体化学 6、有机化合物的常用的化学、物理鉴定方法
(1) 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化学鉴别方法
(2)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和质谱 (MS)的谱学特征
(3) 运用化学方法及四大波谱对简单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7、杂环化合物
含 N,S,O 等的五、六元杂环化合物
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一般的研究方法及分类,掌握 了解有机化合物特性。
1.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涵义、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1.2 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1.2.1 共价键的本质(价键法、分子轨道法、鲍林共振论简介)
1.2.2 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1.2.3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物理特性、立体异构,官能团异构,同分异构现象(体),
1.2.4 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1.2.5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1.3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1.4 了解有化合物的分类:按碳架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 烷烃和脂环烷烃
2.1 掌握烷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和物理性质变化趋势;了解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四面体概念 SP3 杂化、σ键(构型概念);
2.2 了解烷烃的重要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
2.3 理解烷烃的反应甲烷的卤代反应历程、游离基、游离基的稳定性和卤代反应的取向: 自由基取代反应、碳自由基形成及性质、链反应的引发与终止
2.4 了解环烷烃命名及反应及环己烷工业来源;掌握小环的张力及稳定性、椅式/船式构 型、a 键、e 键。
第三章 烯烃
掌握单烯烃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反应规律
掌握单烯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
3.1 熟悉烯的命名、结构、异构体、物理性质
3.1.1 理解烯烃的结构 SP2 杂化、π键
3.1.2 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和命名:碳架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系统命名法(烯 基的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Z/E
3.2 烯烃的反应
掌握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溴鎓离子、亲电试剂、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马氏规则、诱导 效应,游历基加成反应历程、过氧化物效应的解释马尔可尼可夫规则、加成反应中的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结构及性质、二烯的 1,4 加成和环加成反应;
3.2.1 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与乙硼烷的加成、加 X2、加 HX (马氏(Markovnikow)规则、过氧化物效应)、加 H2SO4、酸催化加 H2O、与有机酸醇酚加成、加 HOCl、自由基加成。
3.2.2 氧化:环氧化、高锰酸钾氧化和臭氧化
3.2.4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3.2.5 了解聚合反应
3.3 烯的来源和制备
3.3.1 掌握醇的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邻二卤代烷脱卤素
3.3.2 了解重要的烯烃:乙烯、丙烯
3.4 掌握共轭二烯烃特别是 1,3—丁二烯的性质、结构特点及用途
3.4.1 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离域键、离域能、共轭效应
3.4.2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特性:加成反应(1,2 和 1,4—加成)、狄耳斯—阿尔德(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3.4.3 重要的二烯烃:丁二烯和异戊二烯来源与反应 第四章 炔烃
4.1 掌握炔烃的分类、命名,结构(sp 杂化等)及同分异构现象
4.2 掌握炔烃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及反应规律, 如炔的反应:加成、氧化及末端H 的活性等
4.2.1 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乙硼烷、加 X2、加 HX、加 H2O、HCN、HOCl; 与含“活性氢”的有机物的亲核加成;与碱金属(K,Na,Li)及液氨还原加成;
4.2.2 炔键碳上的氢原子的性质和鉴定:弱酸性、金属炔化物及烃化(碳负离子)
4.2.5 掌握炔烃和烯烃的制备及反应活性的区别与共同点
4.3 了解炔的制备,特别是乙炔的性质、制备方法及用途第五章 苯及芳香烃
掌握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sp2 杂化)特别是苯的特性(芳香性)及结构特征
掌握芳烃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苯及同分物的反应,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取代效应的 解释,并能应用在有机合成中。了解苯、甲苯、萘的性质及重要用途;
5.1 芳香烃
5.1.1 熟悉苯的分子结构:凯库勒(Kekule)式、分子轨道法、共振论简介,芳香性解释
5.1.2 了解单环芳香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5.1.3 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1.3.1 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Fridel-Crafts)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 应历程(σ—络合物);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理论解释和合成上的应用)超共轭效应。
5.1.3.2 卤素(Cl)甲基化反应,
5.1.3.3 氧化反应:苯环侧链氧化
5.1.3.4 重要的单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
5.2 多环及稠环芳烃
5.2.1 了解三苯甲基化合物及其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5.2.2 掌握萘: 结构性质及其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5.2.3 了解蒽和菲:结构和性质(9、10 位的活泼性)
5.4 掌握芳香性:休克耳(Huckel)规则及其应用第六章 卤化烃
了解卤代烃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及重要化学性质
掌握几种重要的卤代烃制备方法,了解其性质、及应用
6.1 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结构、同分异构
6.2 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
6.2.1 掌握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反应:取代、消除、还原
6.2.1.1 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与硝酸银及氰化钠的反应
6.2.1.2 消去反应:札依切夫(Saytzeff)规则
6.2.1.3 与金属反应:格氏(Grignard)试剂、有机锂试剂
6.2.2 掌握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6.2.2.1 取代反应的离子机理 SN1、SN2; 消除反应的机理 E1、E2
6.2.2.2 亲核取代的立体化学
6.2.2.3 烃基结构、离去基团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
6.2.2.4 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脂肪烃与芳香烃对比,伯仲叔对比)
6.3 掌握一般卤代烃的制法:由烃制备、由醇制备、卤代烃的互换 第七章 醇、酚和醚
熟悉醇、酚、醚的分类和命名和结构同分异构(官能团异构)和光谱特性
掌握醇、酚、醚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氢键—醇与醚对比醇与的酚的酸性对比,醇的 反应、醚的反应、碘仿反应,醇的鉴别:Lucas 试剂和铬酐硫酸水法
了解醇、酚、醚中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
7.1 醇
7.1.1 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熟悉掌握其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卤化磷(或亚硫酰氯)反应,与无机酸(氢卤酸、 硫酸、硝酸),酰氯和酸酐等的成酯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反应,相邻二醇特有的反应Cu(OH)2、HIO4、片呐醇(pinacol)重排、羟基被置换反应(邻基参与效应)
7.1.2 掌握消去反应历程β—消去反应:反应历程 E1、E2, 消除反应的取向:札依切夫规则的解释,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7.1.3 掌握醇的制法:卤代烃水解,醛、酮的还原,由格氏试剂合成,烯烃的羟汞化。
7.2 酚
7.2.1 掌握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
(1) 酚羟基的性质:弱酸性、酚醚的生成、显色反应(FeCl3)
(2)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7.3 醚
7.3.1 掌握醚的制法: 醇的脱水,威廉姆逊(Williamson)
7.3.2 掌握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 第八章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
掌握醛、酮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异构、物性及光谱特性 掌握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
熟悉重要醛、酮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
8.1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8.1.1 熟悉并掌握与含氧、含硫、含碳、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及反应历程,加成— 消去反应历程,影响羰基活性的因素:加 HCN、NaHSO3、RMgX、ROH、H2O,与有机胺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与氨的衍生物的反应。
8.1.2 α—氢原子的反应:卤代(卤仿反应)、羟醛缩合
8.1.3 掌握其氧化还原反应
a) 氧化;托伦(Tollens)试剂、费林(Fehling)试剂、强氧化剂
b) 还原:H2, LiAlH4, NaBH4, B2H6, Zn/Hg/H+,NH2NH2/KOH 等还原成醇(双分子还原)、还原成烃、克里门逊(Clemmensen)反应、武尔夫—开歇纳(Wollf-Kishner)—黄鸣龙反应
c) 歧化: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
8.1.4 了解醛的自身加成聚和
8.1.5 了解醛的显色反应:希夫(Schiff)试验
8.2 掌握醛、酮的制法:醇的氧化、烃的氧化,偕二卤代物的水解,傅—克酰基化反应, 炔烃的羰基化,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
8.3 熟悉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1,4—加成; 第九章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性质
熟悉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9.1 羧酸的命名、物性及光谱特性
9.2 熟悉羧酸的结构与酸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场效应的影响)
9.3 熟悉羧酸的制备:由烃、伯醇或醛的氧化、由酯制备、由腈水解及金属有机试剂合 成如格氏试剂制备
9.4 掌握羧酸的反应
酸性羧基中氢原子的反应(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形成酸卤、酯、酰胺、脱 羧、α—H 的卤代反应、还原(被氢化铝锂还原)、酯化反应的机理羧基中的羧基的反应(酯化反应的历程:阐明机理的同位素法)
9.5 了解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丙烯酸、苯甲酸、萘乙酸。
9.6 熟悉羧酸衍生物酰卤、酯、酰胺、腈的分类、命名、结构比较、物理和化学性质、反应和制备;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及其相互转化:亲核取代反应(加成—消化反应历 程)、水解、醇解、氨解酯的水解及历程;与金属试剂的反应;羧酸衍生物的还原;酯缩合反应; 酰氨的脱水和霍夫曼(Hofffmann)降解反应。
9.7 熟悉并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与应用 a)乙酰乙酸乙酯:制备、互变异构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b)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9.8 熟悉取代羧酸(如卤代酸、羟酸、酮酸)的合成与反应,了解多元羧酸的性质 第十章 立体化学
10.1 了解对映异构( enantiomers )现象、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0.2 熟悉含有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a)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体、外消旋体、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b)对映异构体的构型: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掌握构型的 R/S 法(次序规则)、
c)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非对映体、内消旋体
10.3 掌握烯烃化合物的几何异构体:顺反异构及性质。
10.4 掌握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烯烃的加溴第十一章 红外,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熟悉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达到能够利用各种谱图的综合信息并结合简单化学反应去判断较为复杂的化合物的结构
11.1 红外光谱
11.1.1 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11.1.2 熟悉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影响红外吸收信号位移的因素
11.1.3 掌握重要官能团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解释
11.2 核磁共振谱
11.2.1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等价质子与非等价质子, 偶合常数
11.2.2 掌握简单典型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剖析: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峰面积的强度与 质子数,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第十二章 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
掌握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化学性质、反应规律和重要化合物的应用 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12.1 胺的分类、命名、结构物性和光谱特征
12.2 熟悉并掌握胺的性质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2. 1 胺的结构和碱性(结构特点、手性、碱性及影响碱性大小的因素)
12. 2. 2 成盐、四级铵盐的形成、特点及应用(彻底甲基化反应、四级铵碱的形成,相转移催化剂)、Hofmann 消除(规律、反应机理)
12.2.3 酰基化:乙酰化、酰卤、酸酐、苯磺酰氯(兴斯堡 Hinsberg 反应)
12.2.4 胺的氧化和 Cope 消除(顺型消除)
12.2.5 胺与亚硝酸的反应(重氮化反应)
12.2.6 胺的特殊反应:易氧化、苯环上易取代; Mannich 反应及其应用
12.3 熟悉掌握胺的制备:氨或胺的烃基化、芳卤的氨解(苯炔); 盖布瑞尔(Gabriei)合成法,用醇制备,含氮化合物的还原: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腈、酰胺、肟的还原; 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 霍夫曼重排)
12.4 掌握重氮和偶氮化合物:重氮甲烷及卡宾、氮烯、叠氮化物的制备、反应
12.5.1 重氮盐的制法
12.5.2 重氮盐的性质:去氮反应(被—H、OH、—X、—CN 取代)、留氮反应(偶合和还原)
12.6 硝基化合物
12.6.1 了解分类、结构和命名
12.6.2 掌握其性质:硝基对α—氢原子的影响(互变异构)还原、硝基对苯环上取代基的
影响
12.6.3 熟悉重要的硝基化合物:硝基苯、苦味酸、TNT
12.8 掌握含氮芳香化合物的以下有关内容
12.8.1 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质
12.8.2 芳胺的制备和芳胺的特性
12.8.3 苯炔的制备和环加成反应
12.8.4 芳胺的重氮盐及反应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第十三章 含硫、磷、硅化合物
熟悉含硫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
熟悉有机磷化合物的分类、命名以及有机磷农药的性质、性能和应用 了解含硅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13.1 硫、磷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成键特征
13.2 熟悉含硫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命名及合成与反应
硫醇和硫酚、硫醚、亚砜和砜、磺酸及其衍生物(磺胺药物、糖精) 第十四章 缩合反应(熟悉和掌握大部分内容)
14.1 醇、醛型缩合反应:满尼赫—胺甲基化反应、麦克尔加成、鲁宾逊增环反应
14.2 酯的酰基化反应:酯缩合反应(克莱森缩合反应、混合酯缩合、分子内的酯 缩合反应(狄克曼缩合反应)、用酰氯或酸酐进行酰基化
14.3 酮的烷基化、酰基化反应、经烯胺烷基化或酰基化
14.4 β-二羰基化合物的特性及在合成上的应用:β-二羧基化合物的特性 、丙二酸酯合成法、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1,3-二羧基化合物的γ-烷基化和γ-酰基化、酯缩合的逆向反应
14.5 魏悌锡反应及魏悌锡—霍纳尔反应:伊利德的结构、磷伊利德的制备、魏悌锡反应、 魏悌锡—霍纳尔反应、硫伊利德
14.6 芳醛与酸酐亲核加成反应:蒲尔金反应、克脑文格反应
14.7 醛、酮与α-卤代羧酸酯的反应:达参反应
14.8 苯甲醛的氰离子(CN-)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安息香酸重排
14.9 合成剖析:设计一个合成的例行程序[识别官能团,切断(几大类有机反应,几种典 型结构的切断),原料的选择,合成步骤的设计,选择性反应及保护基的应用,立体化学控制]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了解常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
熟悉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酸碱性
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等的合成及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了解吡啶、喹啉等的化学性质及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15.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5.2 熟悉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糠醛的结构和性质和制备及简单反应, 第十六章 周环反应
16.1 电环化反应
16.2 熟悉并掌握[ 2+2], [2+4] Diels-Alder 环加成反应
16.3 熟悉σ-迁移反应(Claisen 克来森重排,Cope 重排) 三、题型
判断对错题、选择题、填空题、完成反应、问答题(结构鉴定及机理题等)
初试科目: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本《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有机化学、制药、分析等专业及以过渡金属配合物功能材料制备与性能;无机精细化学品合 成与技术;化学生物学;物理有机化学;光电材料化学等研究方向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 考试。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内容丰富,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 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反应速率、 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 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考试内容
1、气体及化学热化学初步
(1) 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环境与体系、状态与状态函数、内能、功和热
(3) 反应热和自由能变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盖斯定律 2、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1)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质量作用定律;阿累尼乌斯公式
(2) 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应用
(3) 溶液酸度计算;缓冲溶液;分步沉淀;电极电势;常用滴定方法
质子平衡式;溶液的 pH 值及其计算;缓冲作用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计算原电池 电动势;判断反应方向;计算平衡常数、Ksp 及溶液 pH;EDTA 的性质及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
(4) 滴定法:滴定曲线与指示剂以及滴定的应用3、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和电子的玻粒二象性
(2) 波函数、概率密度、电子云;四个量子数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4、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1) 离子键、共价键理论
(2) 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几何构型
(3) 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5、化学分析
(1) 误差的分类、来源、减免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有效数字在分析实践中的运用
(3) 重量分析;滴定分析
(4) 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标定方法;滴定分析计算
(5) 光度分析法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系数;单一组分的分析;多组分分析。 6、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和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2)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熟悉胶体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
1.1 气体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道尔顿分压定律
1.2 溶液
了解分散系及稀溶液的通性
1.3 胶体溶液
了解溶胶的制备,溶胶的性质,胶团结构和电动电势,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2.1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
2.2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基础内容
2.3 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各种计算方法
2.4 掌握过程的△S、△G 的计算
2.5 掌握△G 与温度的关系式,及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第三章 化学平衡
了解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以及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从该表达式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包括运用多重平衡规则进行计算。
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定性判断以及移动程度的定量计算。
3.1 正确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及表示方法
3.2 掌握 Gibbs 自由能变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
3.3 利用 Van’t Hoff 等温式判断任意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
3.4 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温度、浓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5 多重平衡规则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掌握阿累尼乌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
4.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4.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2.1 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
4.2.2 质量作用定律
4.2.3 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式的确定
4.2.4 反应机理
4.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4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4.4.1 碰撞理论
4.4.2 过渡态理论
4.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五章 解离平衡
了解活度、离子强度等概念。
理解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缓冲溶液 pH 值计算。
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会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以及 有关计算。
5.1 酸碱理论
5.1.1 酸碱质子理论
5.1.2 酸碱电子理论
5.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2.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2.2 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2.3 两性物质的解离平衡
5.2.4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5.3 强电解质溶液
5.3.1 离子氛概念
5.3.2 活度和活度系数
5.4 缓冲溶液
5.4.1 缓冲作用原理和计算公式
5.4.2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5.5 沉淀溶解平衡
5.5.1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5.5.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5.5.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 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斯特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
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6.3 电极电势
掌握原电池,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式,原电池的电动势与△rG 的关系
6.4 电极电势的应用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判断氧化 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测定某些化学常数
6.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第七章 原子结构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
能理解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掌握四个量子数及物理意义,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轨道等含义。
能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 电子构型。
7.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7.1.1 氢光谱和玻尔理论
7.1.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7.2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7.2.1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7.2.2 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
7.2.3 四个量子数
7.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7.4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7.4.1 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
7.4.2 原子结构与元素基本性质第八章 分子结构
掌握离子键理论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 掌握电子配对法及共价键的特征。
能用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的构型。
了解离子极化、分子间力的概念,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征。
8.1 离子键和共价键
掌握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特征
8.2 轨道杂化理论
了解轨道杂化理论的基本要点,掌握杂化轨道的类型
8.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8.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8.5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8.6 氢键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定义、类型和结构特点。 理解配位离解平衡的意义及有关计算。
掌握螯合物的特点及应用。
9.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9.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9.3 配位解离平衡
掌握配位解离平衡和平衡常数,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掌握 EDTA 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9.4 螯合物的稳定性
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稳定性,了解螯合剂的应用第十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规则。
了解定量分析误差的产生和它的各种表示方法。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掌握分析结果有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0.1 有效数字
10.2 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方法
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
10.3 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掌握测定结果离群值的弃舍,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
10.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何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第十一章 重量分析法
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
简要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测定条件的选择。 掌握重量分析结果计算方法。
11.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1.2 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了解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是决定沉淀是否完全的主要因素
11.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共沉淀和后沉淀、表面吸附、生成混晶、包藏等是引起共沉淀的要主原因。
11.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11.5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法
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滴定分析法的基本知识。 熟练掌握配位滴定中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熟悉常用金属指示剂及 EDTA 法的应用范围熟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其选择
掌握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的原理
掌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熟悉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实际应用。
12.1 滴定分析法概论
了解滴定分析过程和方法分类,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掌握标准溶 液的配制、基准物、基准溶液及有关计算
12.2 酸碱滴定法
12.2.1 弱酸碱溶液中各物种的分布
12.2.2 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12.2.3 缓冲溶液
12.2.4 酸碱指示剂
12.2.5 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12.2.6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2.3 配位滴定法
12.3.1 配位滴定法概述
12.3.2 氨羧配位剂与配位平衡
12.3.3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12.3.4 混合离子的滴定
12.3.5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示例
12.4 氧化原还滴定法
12.4.1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12.4.2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12.4.3 氧化还原滴定法分类及应用
12.5 沉淀滴定法
掌握滴定曲线,终点检测及其应用第十三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了解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特点。掌握光的吸收定律及其适用范围。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
了解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了解分光光度法的某些应用。
13.1 概述
了解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3.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及其吸光度的加和性
13.3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了解目视比色法、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及常用的几种分光光度计
13.4 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
13.5 分光光度法的某些应用
掌握单组分的测定、多组分的测定、光度滴定;了解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及配合物组成 的测定
第十四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和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了解沉淀分离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层析分离法的原理及应用。 了解生物试样的前处理。
三、题型
判断对错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
复试科目:化学综合(包含物理化学、仪器分析)
一、考试组成
化学综合是化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综合考试内容,试卷涵盖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和主观 能力测试三部分。其中,物理化学部分占40分,仪器分析40分,主观能力测试20分,共100分。 二、物理化学部分大纲
掌握理想气体定律、性质,真实气体及范德华方程;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叙述形式和数学表达式、等容热、等压热和焓。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中的应用。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示,了解卡诺定理。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变的计算及熵判据的应用。 吉布斯函数的计算(理想气体等温过程、相变过程、化学变化),吉布斯函数判据。掌握溶液、 混合物的概念和组成表示法;化学势的概念及表达式;拉乌尔定律和亨得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分配定律。掌握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基元反应,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了解反应分子数。 速率系数、速率常数、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零级、一级、二级反应速率方程及其特征,反应级数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方程,活化能。链反应及爆炸现象。了解催化作用、溶液中反应的基本特征等。掌握了解离子的电迁移,离子的迁移数;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的计算,摩尔电导率和浓度的关系。掌握离子独立定律和摩尔电导的关系;了解电导测定原理及应用,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互吸理论要点。离子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可逆电池和电动势;原电池组成,可逆电池具备的条件。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氢电极,电极电势与标准电极电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 素――奈斯特方程式,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掌握表面现象;表面积和比表面积,表面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铺展,湿润,接触角,扬氏方程,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拉普拉斯方程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吉布斯吸附公式。表面活性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兰格缪单分子等温吸附。了解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了解吸附等温线。分散系分类及胶体的基本特性。了解高分子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凝胶的形成和性质;乳状液的乳化和泡沫的发泡及消泡。
三、仪器分析部分大纲
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用对象。熟悉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以及其操作方法要
点,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分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分子质谱法,电分析化学,电位分析法, 色谱分离原理,气相色谱法,热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
四、主观能力部分测试大纲
通过主观论述题的形式来考察研究生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是 否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试科目:仪器分析考试大纲
本《仪器分析》考试大纲适用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 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等专业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如化学生物学、有机光电 材料、有机导电材料、农药合成、精细化工等研究方向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通过本课 程的考核,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法的 基本理论、仪器原理、实验技术;掌握仪器结构、原理和应用;基本掌握各种仪器分析的样品处 理技术;能把仪器分析技术运用到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实际样品检验中去。培养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并 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必要的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使学生养成分析工作 整洁、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一、考试内容
1、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
(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2) 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及检出限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1)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产生的机理,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的分类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作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3) 主要的电子跃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掌握溶剂对吸收光谱的 影响,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的异同点
(4) 分子荧光及磷光产生的机理,荧光效率及影响因素
(5) 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之间的区别,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的应用
(6) 原子光谱的产生的原理和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一般分析步骤,三种基本光源的分析 特性及光源的选择
(7) 原子发射光谱仪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原子吸收线的产生、轮廓及变宽, 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
(8) 原子吸收基本原理、定量依据、定量分析方法及计算,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 火焰原子化器的工作原理
(9) 原子吸收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方法,灵敏度的表示方法,检出限及有关计算 3、电分析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1) 电池的组成及表达式,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电极分类、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工作电极,液接电位、盐桥,极化现象等
(2) pH 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玻璃电极的特性、溶液 pH 值的计算, 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电位滴定中电极体系的选择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3) 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点, 扩散电流及扩散电流公式,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现代新极谱分析法的原理及特点
4、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1) 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分配系数,分配比,色谱峰,保留值,区域宽度等
(2) 塔板理论及有关柱效的计算,速率理论及解释速率理论方程,色谱分离的基本方 程及计算
(3) 气相色谱固定液的选择方法
(4) 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有关计算
(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特点和应用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1、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分类,标准曲线(绘制、线性范围、相关系数);
2、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及检出限的概念。 考核要求:
1、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
2、了解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3、了解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及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考核知识点:
1、电磁辐射的性质,电磁波谱区,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考核要求:
1、了解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产生的机理,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的分类;
2、了解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的区别。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考核知识点: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4、催化动力学光度法。考核要求:
1、掌握主要的电子跃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掌握溶剂对吸收光谱的 影响,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的异同点;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作用;
3、了解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和应用;
4、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结构原理,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第四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考核知识点:
1、分子荧光及磷光产生的机理,荧光效率及影响因素。
2、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的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3、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的分析仪器;
4、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的应用。考核要求:
1、掌握分子荧光及磷光产生的机理,荧光分析法与吸光光度法的区别;
2、掌握荧光效率及影响因素;
3、了解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之间的区别,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的应用;
4、了解荧光法、磷光法、化学发光法仪器特点。
第五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考核知识点:
1、原子光谱的产生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常用的发射光谱光源:直流电弧、交流电弧、高压火花;
3、单色仪的色散率及分辨率;
4、光谱定性分析。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分析结果判断。
5、光谱定量分析原理,乳剂特性曲线,谱线强度与试样浓度的关系,内标法。
6、原子发射光谱仪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考核要求:
1、掌握原子光谱的产生的原理和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一般分析步骤;
2、掌握三种基本光源的分析特性及光源的选择;
3、掌握光谱定性分析方法及定量分析方法及原理;
4、了解光栅单色仪的色散率及分辨率的计算;
5、了解原子发射光谱仪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六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考核知识点:
1、原子吸收线的产生、轮廓及变宽,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
2、峰值吸收与吸收定律;
3、空心阴极灯及其在原子吸收中的作用;
4、火焰原子化器与石墨炉原子化器。
5、原子吸收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方法;
6、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7、原子吸收光谱仪各组成部件及作用;
8、原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仪器与应用。 考核要求:
1、比较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原子吸收与与紫外可见、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2、掌握原子吸收基本原理、定量依据、定量分析方法及计算;
3、掌握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火焰原子化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原子吸收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方法;
5、了解灵敏度的表示方法,检出限及有关计算;
6、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各组成部件及作用;
7、了解无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冷原子法。
8、了解原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仪器与应用。 第七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
考核知识点:
1、电池的组成及表达式,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
2、电极分类、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工作电极;
3、液接电位、盐桥,极化现象。考核要求:
1、掌握有关电池的计算;
2、了解电分析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
考核知识点
1、PH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及特点,溶液PH值的测定;
2、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类型及其结构;
3、定量分析方法,总离子强度调节剂。
4、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测定误差。
5、电位滴定中电极体系的选择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考核要求:
1、掌握PH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玻璃电极的特性、溶液PH值的计算;
2、了解离子选择电极选择系数KIJ意义、及由干扰离子引起的测量误差计算。
3、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及有关的计算,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4、了解各类离子选择性电极;
5、了解电位滴定中电极体系的选择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第九章 极谱分析法
考核知识点:
1、经典极谱法的一般原理;
2、极化,极化电极,去极化电极,极谱过程的特殊性;
3、扩散电流及扩散电流公式,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4、极谱分析中的干扰电流及其排除;
5、简单金属离子和配位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及意义;
6、极谱定量分析方法,催化极谱法原理及其应用;
7、单扫描极谱法原理及应用,循环伏安法原理及应用;
8、脉冲极谱法原理及应用,溶出伏安法原理及应用。 考核要求:
1、掌握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点;
2、掌握极谱分析中的干扰电流及其排除;
3、掌握极谱定量分析方法及有关计算;
4、了解扩散电流及扩散电流公式,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5、了解简单金属离子和配位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及意义;
6、了解现代新极谱分析法的原理及特点。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
考核知识点:
1、色谱法分类,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分配系数,分配比,色谱峰,保留值,区域宽度等;
2、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色谱分离的基本方程式;
3、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气相色谱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4、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5、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特点和应用。考核要求:
1、掌握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分配系数,分配比,色谱峰,保留值,区域宽度等;
2、掌握塔板理论及有关柱效的计算,速率理论及解释速率理论方程,色谱分离的基本方 程及计算;
3、掌握气相色谱固定液的选择方法;
4、掌握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有关计算;
5、了解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及作用;
6、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特点和应用。 三、题型
考试题型可以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及选择、简答、计算等,覆盖教学大纲的85 以上。
加试科目: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本《物理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 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等专业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如化学生物学、有机光电 材料、有机导电材料、环境监测与治理、农药合成、精细化工等研究方向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 学考试。通过本课程的考核,促进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 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掌握热力学三定律、原理和应用;基本掌握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电化学及 界面与胶体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精神以 及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必要的理论和 操作技能的考核,使学生养成以物理化学为理论基础从微观及能量角度掌握化学反应过程,培养 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一、考试内容1、化学热力学
理想气体定律及范德华方程
热力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典型过程中的热、功计算,热化学,内能、焓变、熵、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函数的相互关系及 计算
熵判据
稀溶液的经验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多相平衡的一般条件,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应用,杠杆规则,步冷曲线
反应等温方程式,反应平衡常数及各种表示法,平衡转化率,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及计算
2、化学动力学反应级数
零级及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及计算链反应、光化学反应、催化反应
阿伦尼乌斯方程、活化能的计算及活化能与温度的关系 3、电化学
法拉第定律及计算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概念及计算,摩尔电导率和浓度的关系 离子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
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及电池符号的写法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应用 电解时电极反应及相关计算
金属电化学腐蚀及防护原理4、界面现象与胶体
表面现象与吸附现象接触角的概念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结构
胶体的光学、动力学及电化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及聚沉
唐南平衡
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气体
要求掌握理想气体定律、性质,真实气体及范德华方程等。
1.1 理想气体定律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
1.3 真实气体及范德华方程
1.4 气体的凝聚与蒸汽压第二章、热力第一定律
要求掌握热力第一定律基本概念;系统、环境、热力学平衡状态、过程途径、热和功。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等容热、等压热和焓。定容热容、定压热容、定容热容和定压热容之间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中的应用。定压反应热、定容反应热及其相互关系。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主要内容:
2.1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2 内能、热和功
2.3 热力学可逆过程
2.4 热力第一定律
2.5 焓和热容
2.6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
2.7 气体的绝热过程
2.8 相变(热)焓
2.9 反应热(热)焓和标准反应热(焓)
2.10 物质的摩尔生成焓及摩尔反应的关系
2.11 反应热(焓)与温度的关系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要求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示,了解卡诺定理。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变的计算及熵判据的应用。吉布斯函数的计算(理想气体等温过程、相变过程、化学变化),吉布 斯函数判据。热力学基本议程(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克拉贝龙方程。
3.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3.2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3.3 熵和熵变的计算
3.4 克劳修斯不待式
3.5 孤立体系熵增加原理和平衡判据
3.6 赫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几个热力学函数之家的关系3.8热力学第三定律
第四章、溶液-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
要求掌握溶液、混合物的概念和组成表示法;化学势的概念及表达式;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 律;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分配定律。
4.1 溶液、混合物的概念及其组成的表示方法
4.2 偏摩尔量
4.3 化学势及其表达式
4.4 气体的化学势表达式
4.5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4.6 理想液态的定义、通性几各组分的化学势
4.7 难挥发溶质和理想稀薄溶液的依数性
4.8 稀溶液的分配定律及其应用第五章、相平行
要求掌握相、相数、物种、物种数、组分、组分数、自由度数。吉布斯相律及其应用。单组分系统中水的相图(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双组分系统的液固平衡: 热分析法,步冷曲线的绘制,杠杆规则,有简单低共熔混合生成的系统,有化合物生成的系统。了解双组分液相部分互溶系统的液--液平衡相图。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相图,拉乌尔定律及其计算理想溶液的P—X图和T—X图;实际溶液对理想溶液产生偏差的原因和几种类型:双组分液相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杠杆规则,恒沸混合物,精馏原理:完全不互溶的双液体系—水蒸气蒸馏的原理和应用,分配定律。
5.1 相率
5.2 单组分体系相图
5.3 二组分体系的相图极其应用
5.4 三组分体系的相图极其应用第六章、化学平衡
要求掌握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标准平衡常数,利用吉布 斯自由能计算标准化学平衡常数,湿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6.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及化学反应的亲和势
6.2 复相反应的化学平衡,分解压及其应用
6.3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及其应用
6.4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和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大林自由能
6.5 湿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七章、电解质容液
要求掌握了解离子的电迁移,离子的迁移数;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的计算,摩尔电导率和浓度的关系。掌握离子独立定律和摩尔电导的关系;
了解电导测定原理及应用,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互吸理论要点。离子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可逆电池和电动势;原电池组成,可逆电池具备的条件。可逆电池和热力学;可逆电池电动势的计算,电池反应的G,由电动势E及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S和计算电池可逆放电反应过程的热。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了解电极电势产生的机理。氢电极,电极电势与标准电极电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奈斯特方程式,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电极的种类; 了解电极的种类、电解和极化。
7.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7.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7.3 电导
7.4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极其应用
要求熟悉电化学惯用的电极名称和符号,掌握电池表示方法及其与电池反应的“互译”,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理解标准电极电位的意义和用途,掌握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 熟悉热力学函数变化值、平衡常数与电动势、电极电位的关系,了解电动势和电极电位产生的原因。
8.1 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8.2 电动势的测定
8.3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8.5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8.6 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8.7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公式8.8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第九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了解电极极化的原因、极化的分类、极化的机理,理解过电位、分解电压等概念,掌握分解 电压和析出电位的计算方法,了解电化学腐蚀的机理和防腐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
9.1 分解电压9.2极化作用
9.3 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9.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9.5 化学电源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明确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概念,熟悉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公式(微分式和积分式)及其应用,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特征和测定反应级数的几种方法。了解典型复杂反应和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及其速率方程的建立,基本掌握复杂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了解反应机理的探索方法。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的应用,正确理解活化能的概念,并会用实验数据进行相关计算。
10.1 化学反应塑料表示方法、速率方程
10.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10.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经验式
10.4 活化能Ea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5 链反应
第十一章、界面现象
明确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概念,会用杨-拉普拉斯公式、Kelvin公式、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等解释一些现象。了解表面活性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化学吸附 与催化反应之间的关系,掌握朗格缪尔吸附理论要点,了解弗伦德利希等温式、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11.1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11.2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11.3液体界面的性质
11.4 液-固界面现象
11.5 表面活性剂极其作用
11.6 固体表面的吸附
11.7 吸附速率-吸附和解吸速率方程式第十二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超微不均匀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胶体分散体系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及电 学性质;了解大分子溶液的性质。
12.1 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12.2 溶液的制备和净化
12.3 溶胶的动力性质
12.4 溶胶的光学性质
12.5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12.6 大分子加聚和缩聚作用的机理和动力学方程式
12.7 唐南平衡
12.8 凝胶三、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070302分析化学考研参考书
考研网快讯,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初试参考书目:
615有机化学
《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上下册),邢其毅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15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4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复试加试科目参考书:
070302分析化学
《普通化学》(第1版)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普通化学实验》,杨勇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点击【】查看更多参考书目。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20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分析化学070302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药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化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 光电分析化学 02 体内药物分析 03 药物分子设计与评价 |
|
招生人数: | 23 | |
考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617数学二或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 |
|
备 注: | 专业复试笔试科目:分析化学综合 接受同等学力考生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基础化 学;2.波谱分析 熊老师15717913889 |
分析化学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专业介绍
专业点分布
专业院校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3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4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5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6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7 | 10384 | 厦门大学 | A |
8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9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10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11 | 10386 | 福州大学 | A- |
12 | 10486 | 武汉大学 | A- |
13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4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5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6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B+ |
17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18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9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0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21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22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3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4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25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6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B+ |
27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8 | 10697 | 西北大学 | B+ |
29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30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31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32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33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4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35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36 | 10370 | 安徽师范大学 | B |
37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38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B |
39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B |
40 | 10533 | 中南大学 | B |
41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42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43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44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45 | 11117 | 扬州大学 | B |
46 | 10075 | 河北大学 | B- |
47 | 10118 | 山西师范大学 | B- |
48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49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B- |
50 | 10255 | 东华大学 | B- |
51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B- |
52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53 | 10403 | 南昌大学 | B- |
54 | 10414 | 江西师范大学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56 | 10530 | 湘潭大学 | B- |
57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B- |
58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59 | 10736 | 西北师范大学 | B- |
60 | 10755 | 新疆大学 | B- |
61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B- |
62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C+ |
63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64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65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6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67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C+ |
68 | 10280 | 上海大学 | C+ |
69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70 | 10346 | 杭州师范大学 | C+ |
71 | 10351 | 温州大学 | C+ |
72 | 10394 | 福建师范大学 | C+ |
7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C+ |
74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7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76 | 11658 | 海南师范大学 | C+ |
77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C |
78 | 10094 | 河北师范大学 | C |
79 | 10184 | 延边大学 | C |
80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81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C |
82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83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84 | 10373 | 淮北师范大学 | C |
85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7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C |
88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C |
89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90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91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92 | 10611 | 重庆大学 | C |
93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94 | 10203 | 吉林师范大学 | C- |
95 | 10231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C- |
9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97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98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C- |
99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100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101 | 10513 | 湖北师范大学 | C- |
102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103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C- |
104 | 11258 | 大连大学 | C- |
105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分析化学研究生院校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3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4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5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6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7 | 10384 | 厦门大学 | A |
8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9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10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11 | 10386 | 福州大学 | A- |
12 | 10486 | 武汉大学 | A- |
13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4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5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6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B+ |
17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18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9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0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21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22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3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4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25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6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B+ |
27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8 | 10697 | 西北大学 | B+ |
29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30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31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32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33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4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35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36 | 10370 | 安徽师范大学 | B |
37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38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B |
39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B |
40 | 10533 | 中南大学 | B |
41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42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43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44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45 | 11117 | 扬州大学 | B |
46 | 10075 | 河北大学 | B- |
47 | 10118 | 山西师范大学 | B- |
48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49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B- |
50 | 10255 | 东华大学 | B- |
51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B- |
52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53 | 10403 | 南昌大学 | B- |
54 | 10414 | 江西师范大学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56 | 10530 | 湘潭大学 | B- |
57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B- |
58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59 | 10736 | 西北师范大学 | B- |
60 | 10755 | 新疆大学 | B- |
61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B- |
62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C+ |
63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64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65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6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67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C+ |
68 | 10280 | 上海大学 | C+ |
69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70 | 10346 | 杭州师范大学 | C+ |
71 | 10351 | 温州大学 | C+ |
72 | 10394 | 福建师范大学 | C+ |
7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C+ |
74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7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76 | 11658 | 海南师范大学 | C+ |
77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C |
78 | 10094 | 河北师范大学 | C |
79 | 10184 | 延边大学 | C |
80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81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C |
82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83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84 | 10373 | 淮北师范大学 | C |
85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7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C |
88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C |
89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90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91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92 | 10611 | 重庆大学 | C |
93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94 | 10203 | 吉林师范大学 | C- |
95 | 10231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C- |
9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97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98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C- |
99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100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101 | 10513 | 湖北师范大学 | C- |
102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103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C- |
104 | 11258 | 大连大学 | C- |
105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分析化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1 | 武汉大学 | A+ | 8 | 西南大学 | A | 15 | 山东大学 | A |
2 | 北京大学 | A+ | 9 | 东北大学 | A | 16 | 西北师范大学 | A |
3 | 厦门大学 | A+ | 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17 | 四川大学 | A |
4 | 南京大学 | A+ | 11 | 兰州大学 | A | 18 | 陕西师范大学 | A |
5 | 湖南大学 | A | 12 | 南开大学 | A | 19 | 中南大学 | A |
6 | 浙江大学 | A | 13 | 华东师范大学 | A | |||
7 | 吉林大学 | A | 14 | 复旦大学 | A | |||
B+等(29个):西北大学、河北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同济大学、福州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桂林工学院、江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
||||||||
B等(29个):首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首大学、长春师范学院、沈阳药科大学、暨南大学、漳州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广西大学、延边大学、延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
||||||||
C等(20个):名单略 |
|
|
|
|
1 | 浙江大学 | 5★ | 157 |
2 | 南京大学 | 5★ | 157 |
3 | 北京大学 | 5★ | 157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5★ | 157 |
5 | 清华大学 | 5★ | 157 |
6 | 南开大学 | 5★ | 157 |
7 | 吉林大学 | 5★ | 157 |
8 | 武汉大学 | 5★ | 157 |
9 | 湖南大学 | 4★ | 157 |
10 | 复旦大学 | 4★ | 157 |
11 | 厦门大学 | 4★ | 157 |
12 | 西南大学 | 4★ | 157 |
13 | 华东理工大学 | 4★ | 157 |
14 | 兰州大学 | 4★ | 157 |
15 | 四川大学 | 4★ | 157 |
16 | 中山大学 | 4★ | 157 |
17 | 福州大学 | 4★ | 157 |
18 | 华东师范大学 | 4★ | 157 |
19 | 华南理工大学 | 4★ | 157 |
20 | 大连理工大学 | 4★ | 157 |
分析化学考研考什么
分析化学研究生考试科目:2015年复旦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化学系 | |||||||||||||||||
专业代码 | 070302 | 专业名称 | 分析化学 | 招生人数 | 6 | ||||||||||||
研究方向 |
01 色谱方法和高效分离分析 02 化学生物分析和蛋白质组分析 03 现代电分析化学及传感技术 04 天然药物分离分析 |
||||||||||||||||
考试科目 |
01、03、04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2方向 组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或 组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72细胞生物学 |
||||||||||||||||
复试科目 |
|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
||||||||||||||||
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 | 50% | ||||||||||||||||
备注 | 1.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 ||||||||||||||||
分析测试中心 | |||||||||||||||||
专业代码 | 070302 | 专业名称 | 分析化学 | 招生人数 | 3 | ||||||||||||
研究方向 |
05 分析仪器 06 质谱/光谱方法和高灵敏分离分析 07 波谱分析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
复试科目 |
|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
||||||||||||||||
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 | 50% | ||||||||||||||||
备注 | 1.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
分析化学考研参考书:
学院 | 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 初试科目 | 初试参考书目 | 初试内容范围 | 备注 |
015化学学院 |
070302分析化学 01电化学分析 02环境分析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 ③627有机化学 ④831无机化学 |
627《有机化学》第四版,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831《无机化学》第一版,宋天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
627有机化学:烷烃、单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脂环烃芳烃、卤代烃、 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制备和化学性质。周环反应(前线轨道理论),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吡啶的结 构和性质),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对映异构;近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简单UV谱、IR谱、1HNMR谱的应用)。 831无机化学: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基础与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 -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固体结构;配合物;元素化学(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 卤素、铜副族和锌副族、铬副族和钛副族、铁系元素和铂系元素、钛副族和钒副族、无机物性质规律讨论)。 |
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分析化学就业方向
分析化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就业范围很广泛,比如:质检部门,化工厂,质量检验单位,质量监督局,药厂等都很需要此专业的人才,此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药企,薪资待遇还算不错。其次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