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江苏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江苏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江苏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江苏师范大学考研群]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江苏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传媒与影视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招生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简介

【培养特色】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各类媒体和党政事业单位,培养专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突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媒体实战及研究人才。
2.课程结构设置突出专业实践应用特色。构建了广电基础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战训练体系三维立体培养模块;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采写、编辑、摄制)、业界演练相结合;以摄制、策划、写作为核心能力,以教学促进科研,由科研整合实践,三轮驱动(课程教学驱动、项目研究驱动、技能实践驱动),实现学、研、技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3.一专多能、多渠道就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标准。结合多媒体时代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严格专业标准,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积累就业资本,在制作、策划、写作、创意等方面打造“更专业、更精深、更高端”的复合型媒体后备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省重点建设专业,是江苏省创办时间较早、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综合办学实力雄厚的专业。重在培养能适应新媒体时代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媒体策划创意人才、新媒体经营管理人才。所培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主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事编辑、记者、经营、管理等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媒体应用工作,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和提升空间。
  
【师资条件】
本系现有专业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2名; 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实现了博士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名;接近一半的教师具有报纸、电视等业界从业经历和经验;目前已获得6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名列同时期全省广播电视新闻系第一。师资结构合理,综合实力位于全省新闻院系前列。
  
  
【毕业去向】
1.研究深造。学术型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研究生增多,近5年来报名人中考研成功率超过35℅。
2.媒体就业。新媒体(政府网站、报纸网站、企业网站等)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弥补了传统媒体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吸纳就业者相对减少的缺陷。
3.政府公务员系统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就业。学生初次就业之后升职和高薪发展势头明显。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广告学专业简介

培养特色
        1.专业办学优势突出。本专业是江苏省办学最早(1993年),首批(2002年)唯一的省特色专业(全省广告学专业办学高校20所),学校首批唯一的非师范类省特色专业,首批省重点建设专业(2012),省品牌专业培育点(校品牌专业,2015),整体办学实力与学生就业、发展质量在江苏省及全国位列前茅。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突出。本专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和“专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化培养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品牌营销传播人才、新媒体营销与广告运营人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较为突出,学生获得的各类省级、国家级专业实践创新成果位居全国前列,近10年来获得的省优秀毕业设计数量全省同专业第一。
3.与世界多所名校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学校、学院先后与台湾世新大学(台湾新闻与传播学科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美国新闻传播学综合排名第一)、纽约电影学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开展半年、1年、“3+2”本硕连读等多种合作办学,本专业所有学生均可自愿选择去这些学校学习。
4.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发展质量位居所有文科专业前3名。本专业是文科所有专业中实际就业率最高、就业发展空间最为宽广的专业之一;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好于全省乃至全国许多“211”、“985”高校。近10年实际就业率每年皆为100%,其中专业相关度达到86.7%,高出全国同期53%的专业相关度33.7个百分点;多数学生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国内前100强广告公司或文化传媒类公司工作,高出全国同专业平均数值2倍以上;毕业10年以上学生担任公司中层和高层干部比例达到50.1% ,高出全国同专业平均数字3倍以上;毕业3年以上的学生平均年收入位居全校第二;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平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占班级总人数的30%以上;毕业十年的2006届学生人均年收入30万元以上(相关数字参照麦克斯《就业蓝皮书》及《2016江苏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现代广告业、传媒业、互联网产业及其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整合营销传播人才、广告策划创意人才、新媒体传播与运营人才(这些类型人才在所有文科专业市场需求排名第2),学生的整体策划与创意能力、品牌营销传播与管理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市场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更为突出。
  
【师资条件】
本系现有专业教师15名,其中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另有部分专业课程聘请学院其它系教授、副教授担任,整体师资力量名列全省同专业前2名。
  
  
【毕业去向】
本校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广告公司、文化传媒类公司、互联网行业、咨询策划类公司、创意设计类公司及大量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等从事与营销传播、广告、公关、网络传播等方面工作,且60%以上到上海、北京、广州、南京、苏州等一二线城市的一流广告、传媒类公司和企业就业;职业转换、升职、加薪的频次较高;很容易自主创业发展,成功率接近100%;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位居所有专业前列。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

【培养特色】
本专业在教学中注重高技术引领下“艺术技术融合、硬件软件兼备”的特色。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拔尖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构建理论学习、岗位见习、体验实习和专业实习“四习一体”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利用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电视台等平台进行校内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课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带动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专业赛事、活动,并与校外1+10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共同制作节目、联合培养学生的良好互动机制,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将“职业化”培养范畴的“职业思维”、“职业技能”、“职业气质”、“职业语言”四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以“立足苏北、面向全省、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抢占就业制高点”为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形成“立足广电资源、强化影视基础理论、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主打电视节目制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如普通话等级考试、国家职业摄影师资格证、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证等,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培养目标】
专业着眼于媒体的发展和产业前沿,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专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全局把握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为电视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输送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主创人员。它以广播电视编导基础知识、广播电视编导基本修养和职业道德的教学为基础,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本理论素养;同时特别强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将“编”与“导”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全面掌握采、写、摄、录、编、播等基本技能,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力求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层次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富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师资条件】
本系现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博士6名;另有部分专业课程聘请学院其他系教授、副教授担任,教师学科专业多类型,整体师资力量较强。
  
  
【毕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有近35%考上研究生,考研方向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新闻学等方向,多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继续深造,部分学生去美国、英国等国家留学,随着本专业与美国、台湾交流合作的深入,学生国外留学量将会增加;其次,本专业学生可到各类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文化传媒类公司、新媒体类公司及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从事与传媒宣传工作,就业面广,就业层次多。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

【培养特色】
以“技艺与审美相统一,理论与实践互促进”为培养宗旨。以“复合、拔尖、创新、国际化”为导向,构建理论学习、岗位见习、体验实习和专业实习“四习一体”的实践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市、省、国家、国际各类专业赛事,以赛促学;与校外1+10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共同制作节目、联合培养学生的良好互动机制;与境外多所高校合作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并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签订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以打造专业性为目标,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在课堂、生活、实习中的专业素养,分层设置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三大课程模块,逐步引导、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使其以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以强化技能训练为手段,强化资质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如普通话等级考试、国家职业摄影师资格证、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证等,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培养目标】
专业以影视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基础,致力于培养艺术鉴赏力佳、专业技能强,富于创造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艺术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从事各类影视节目摄影、图片摄影与后期制作的专业技能人才。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对操作能力的强化使输出的人才能够在各级电视台、网站、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新媒体传播公司、礼仪婚庆公司和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包括影视剧、宣传片、纪录片、广告、MTV等在内的各类影视节目的摄制等实际工作。
  
【师资条件】
本系现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博士6名;另有部分专业课程聘请学院其他系教授、副教授担任,教师学科专业多类型,整体师资力量较强。
  
【毕业去向】
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对操作能力的强化使输出的人才能够在各级电视台、网站、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新媒体传播公司、礼仪婚庆公司和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包括影视剧、宣传片、纪录片、广告、MTV等在内的各类影视节目的摄制等实际工作。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联系方式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联系方式
传真:0516-83867581
招生咨询:0516-83867506 
电子邮件:media@jsnu.edu.cn
云龙校区: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57号
邮政编码:221009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学院设有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影视摄影与制作4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设计(广告创意设计方向)、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4个学科方向硕士点。其中,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广告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分别为江苏省首批和第二批特色专业、省新闻与传播类重点建设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校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博士19人。聘请长江学者胡智锋教授为学院特聘教授,引进多名优秀博士,陆续派遣多名教师到海外留学。在读全日制本科生683人,本科生就业率在95%以上,本科生的考研率在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学院围绕教学中心工作,逐步建立“现代传媒”理念下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与江苏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20多家入园文化企业、全国多家媒体、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建设一大批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影视制作中心、校园电视台、《新传媒报》也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坚持重装备引领的理念,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专业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教学基地,及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广告研究所、影视制作中心、市场调查与舆情研究中心、广告设计与制作中心、品牌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等,配备有1500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学院影视制作实验室硬件设施先进,有数字高清电影摄影机ARRI-ALEXA及全套的后期制作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7项,省厅级项目50多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3项、省厅级优秀社科成果奖6项;在专业权威期刊、CSSCI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学院人才培养以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就业去向好著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到上海、北京、南京、苏州、无锡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传媒单位、知名广告公司、世界500强及国内行业100强企业。学生近年来先后获得获得国家级专业竞赛等级奖100多项,省级比赛等级奖200多项,获得多项省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团队奖。
 学院与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台湾综合实力最强)、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意大利布雷拉技术与艺术学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文学与教育学院传媒与创新艺术系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可选派去短期交流学习或攻读硕士研究生。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导师介绍:马武

 马武教授,硕士学位,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主任。现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协会高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1983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工作,1991年被河南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河南省优秀电化教育工作者,1999年教师节期间被洛阳市政府评为洛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7月被评为洛阳师范学院优秀党员。
  近年来,在国家一级期刊《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和全国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发表论文10余篇,在 全国公开发行刊物《电世界》、《有线电视》、《现代通信》、《电子制作》、《北京电子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基于协作的教师信息技术三整合 培训模式”2005年获河南省教育厅论文特等奖,“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2005年获河南省教育厅论文一等奖,“教育技术的三整合培训模式” 和“网络课程的网络协作开发系统研究”分别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9月获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论文一等奖,“网络课程的网络协作开发模 式”2005年获河南省教育厅论文二等奖,论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于2001年9月获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论文二等奖。出版《网络课程制作基 础》、《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两部(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电化教学基础》教材一部,任副主编,撰写四万余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 版),还参加《电化教育教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教师素质新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98年出版)两书的编写工作。
  主持的科研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于2004年7月通过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鉴定,2005年元月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1997-1998年参加河南省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师专开设《电化教学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的研究工作,此科研项目于98年9月通过河南省高校教学成果鉴定。 2001年度的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课程的网络协作开发系统研究》(项目批准编号:20018800002)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AYA010034)的子课题,2005年获河南省教育厅应用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主持制作《Flash动画制作中的声音处理技巧》、《种子的结构和成分》多媒体课件及电教录像教材十余部,其中《Flash动画制作中的声音处理 技巧》多媒体网络课件2006年9月获河南省教育厅特等奖,《种子的结构和成分》于2000年10月获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二等奖,录像教材《堂吉诃德形 象分析》和《电路分析基础》获河南省教委课堂教学电视片制作二等奖、《英语精读》、《航模制作》获河南省教委录像教材三等奖。德育电视片《熔铸心中的神 圣》获河南省教委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片制作三等奖。
  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新闻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洛阳有线电视台播出。曾连续三年获得河南省教育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奖。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1、网络教学辅导答疑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马武等 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2、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马武 省教育厅省骨干教师项目
  3、网络课件的网络协作开发系统研究 马武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优秀子课题
  4、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马武 校级精品课程
  5、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五要素 马武 张程 7300、21-23、教育信息化 2006.2、CN11-4829/TP
  6、基于协作的教师信息技术三整合培训模式 马武 7800、79-83、课程.教材.教法 2005.9、CN11-1278/G4
  7、信息技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 马武 5700、63-65、69、中国教育学刊 2005.10、CN11-2606/G4
  8、《网络课程制作基础》网络课程 马 16.8万 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8出版 书号ISBN 7-900395-46-6/G.181
  9、《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 马武 18.3万 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4.8出版 书号ISBN 7-900395-16-4/G.165
  10、搞好教育信息化 推动教育现代化 马武 4000、- 教育信息化 2005.1、CN11-4829/TP
  11、网络课程的网络协作开发模式 马武 焦化杰 6700、73-76、中国电化教育 2004.8、CN11-3792/G4
  12、网络课件的网络协作开发管理系统的设计 马武 李学文 5000、76-78、中国电化教育 2003.11、CN11-3792/G4
  13、教学技术定义的图示描述 马武 3450、10-11、中国电化教育 2000.2、CN11-3792/G4
  14、基于WEB的网络课件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马武 饶爱京 5450、54-56、中国电化教育 2002.6、CN11-3792/G4
  15、关于学习控制的定量分析 马武 杜立梅 8272、20-23、32、电化教育研究 2001.6、CN62-1022/G4
  16、网络课件的网络协作开发系统 马武 4800、44-46、中国电化教育 2001.10、CN11-3792/G4
  17、电教媒体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马武等 3000、31-32、中国电化教育 1999.9、CN11-3792/G4
  18、教育技术的“三整合”培训模式 马武 杜立梅 6100、33-35、教育探索 2001.11、CN23-1134/G4
  19、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和原则 饶爱京 马武 7350、74-76、教育探索 2003.2、CN23-1134/G4
  20、多媒体测试系统的快速高效制作方法 杜立梅 马武 4752、44-46、中国电化教育 2000.9、CN11-3792/G4
  21、教学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马武等6960、5-7、教育信息技术 2003.1、CN44-1529/G4
  22、网络教学与终身教育 马武等 6930、109-112、洛阳师院学报 2002.2、CN41-1032/G4
  23、论校园网建设的五要素 马武 王 岚 6800、 洛阳师院学报 2003.5、CN41-1032/G4
  24、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 马武等 5200、 中小学电教 2002.11、CN22-1044
  25、校园网用户管理系统 郭利周 马武 8600、 洛阳师院学报 2003.5、CN41-1032/G4
  26、利用电脑和彩色负片巧制幻灯片 马武 2800、 中国电化教育 1997.8、CN11-3792/G4
  27、电视编辑中误操作的解决办法 马武 1670、 中国电化教育 1996.2、CN11-3792/G4
  28、教学电视片图像与声音的处理方法 马武 3860、 中国电化教育 1997.3、CN11-3792/G4
  29、网络课件的网络协作开发系统研究 马武 4800、 教育技术通讯 2001.11
  30、基于WEB的网络课件评价系统 马武 饶爱京康 洪 5450、 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2002.6
  31、网络课件网络协作开发模式 马武 李群玲 3050、 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2003.12
  32、网络课件开发的精品策略 马武 4600、 教育技术通讯 2002.6
  33、教育电视片的特点及其节奏设计 马武 3600
  34、录像机的定时录像功能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马武 中国有线电视 1996.2、CN61-1309/TN
  35、为松下NV-J25录像机增加配音功能 马武 3340、 中国有线电视 1996.1、CN61-1309/TN
  36、《电化教学基础》副主编 马武 4.1万 1996年10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7-5349-1729-8
  37、《教师素质新论》第20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导师介绍:徐明


  徐明,男,1961年2月 生,江苏泰兴。现任职在江苏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技术与艺术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广播电视新闻、编导、教 育技术学等专业主要教学工作与实践课程指导。个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电视媒介、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与艺术、专题与纪录片创作、DV纪录影像制作等内容。

  一、主要讲授课程

  1.广播电视新闻、编导专业《广播电视制作技术》课程
  2.广播电视新闻、编导专业《电视摄像》课程。
  3.广播电视新闻、编导专业《电视节目编辑》课程。
  4.教育技术学专业《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
  5.广播电视新闻、编导、教育技术专业《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课程。
  6.广播电视新闻、编导、教育技术专业《DV纪录影像创作》
  7.广播电视编导、教育技术专业《影视照明艺术》等课程。

  二、个人获奖概况

  1.2000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电教工作者;(省级)。
  2.2000年度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
  3.2003年获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获院级先进工作者。
  4.2004年获校先进工作者。
  5.2004年《电视摄像》网络课程获校第二届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
  6.2005年获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7.2006年获校先进工作者。
  8.2007获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9.2007获校先进工作者

  三、出版编着教材

  1.《DV纪录影像制作技巧》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任编着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全国DV培训统编教材)
  2、《现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任主编 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
  3、《电视摄像艺术》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任副主编 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

  四、个人发表论文(2001年-2007年)

  1.《数字化电视制作设备选型探讨》,电视技术,2001,(02)
  2.《高校教育电视台设备数字化进程的综合思考》,影视技术,2001(04)
  3.《谈教育电视再发展的几点问题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2(05)
  4.《数字视频制作网络平台建设中技术问题探讨》,影视技术,2002(05)
  5.《试论新世纪教育电视的发展趋势与传播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09
  6.《高校教育电视非线性视频制作网络的构建与技术应用》,中国有线电视2002(6)
  7.《新世纪教育电视发展对策》,中国有线电视,2002(22)
  8.《城市台创办医疗保健栏目的改进之我见》,中国有线电视,2003(01)
  9.《中小型演播室灯光设计与应用》,电视字幕、动画与特技,2003(04)
  10.《课堂教学电视教材摄制技巧与体会》,现代教育技术,2003(6)
  11.《高校教育电视设备采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线电视技术,2003(9)
  12.《论高校教育电视数字系统的总体规划与建设方案》,中国有线电视,2003(22)
  13.《数字摄像机DNW-7P技术特点与应用体会》影视技术,2003(9)
  14.《电视新闻演播室冷光源应用综述》,中国有线电视,2004(22)
  15.《旅游摄像中技术处理与技巧应用》,现代电视技术,2005.(03)
  16.《谈影视制作实验技术的培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 (06)
  17.《便携式数字DV摄像机的造型分析》,电视技术,2005(08)
  18.《DV数字技术与教育电视数字平台构建》,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06)
  19.《教育电视数字DV视频制作平台构建》,中国有线电视2005(11)
  20.《简易实用的教育电视演播室设计与设备选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12)
  21.《远程电视教学课程摄制中几点问题探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03)
  22.《信息环境.影视传播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影响》,电影评介,2007(22)
  23.《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艺术特征探析》,现代视听,2007(9)
  24.《Internet技术下远程教育电视媒体的传播策略》,教育前沿,2007(6)

  参与拍摄电视作品有:

  (1)校园电视剧《无雨的日子》,1996年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理想杯“一等奖”(国家级)。获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国家级)。
  (2)电视散文《生命的方舟》,电视公益广告等均获江苏推普电视节目“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拍摄校重点课程《精彩一课》《精品课程》系列。
  (3)参与制作课件有《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中学物理实验课件》均2002年校首届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其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获江苏省高等 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
  (4)参与制作卫生部音像制作课题《胎儿溶血病》《呼吸道及食管异物》人民卫生出版社。

  五、个人科研项目

  2000.4~2002.4《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2002.5~2004.5《影视教学多媒体平台建设及功能的开发》
  2004.11~2005.11《教育电视教学模式有效性与使用评价研究》
  2004.5~2005.4 《影视专业实践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04.5~2005.5 《电视摄像》重点课程与网络课程建设。
  2004.1-2004.12参与卫生部“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医学视听规划教材制作《胎儿溶血病》《呼吸道及食管异物》策划与制作。
  2006.4-2008.12《教育电视传播格局演变与创新发展研究》校人文重点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导师介绍:贾广惠

贾广惠,男,江苏徐州人,1972年7月生,中共党员,新闻学博士。现为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自然之友”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环保传播。
  从事过媒体记者工作,获得过江苏省好新闻奖和全国企业报好新闻奖等10项;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环保传播研究的探索者,自2004以来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自200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论文:

  1、《采访中旁观和参与的把握》,《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期
  2、《信息公开如何防止新闻泄密》,《传媒观察》,2005年第5期
  3、《增强贴近性 减少迎合度》,《新闻界》,2005第4期?
  4、《也为记者记录不幸说几句》,《新闻记者》,2005年第9期
  5、《解读“超级女声”》,《青年记者》,2005年第10期
  6、《 “超女”火爆与传媒背后的欲望推力》,《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7、《科学消费观与舆论导向关系》,《新闻知识》,2006年第2期
  8、《大众传媒要当好和谐社会的“安全阀”》,《新闻界》2006年第1期
  9、《接近性误区与新闻琐碎化》,《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
  10、《论传媒消费主义运作及其矫正》,《新闻知识》,2007年第3期
  11、《媒介环保传播中预警功能的缺失》,《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1期
  12、《传媒报道中隐私权的相对性》,《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
  13、《环境新闻与地方利益协调探析》,《今传媒》,2008年第1期
  14、《论传媒消费主义对公共性的瓦解》,《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15、《论新闻写作的几个问题》,《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
  16、《论“绿色奥运”视野下的生态文明传播》,《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17、《论依附传播与当代殖民化后果》,《河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18、《论道德标尺与传媒导向》,《新闻界》2008年第6期
  19、《论大众传媒与环保公共参与议题的构建》,《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2期
  20、《中国环保传播与公民社会建设》,《当代传播》2009年第1期
  21、《论新闻策划的公共利益标准》,《传媒观察》2009年第3期
  22、《论大众传媒与环保NGO对公共性的构建》,《新闻界》2009年第4期
  23、《中国环保与传媒议题》,《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9期
  24、《论环境风险与传媒议题的生成机制》,《人文杂志》2009年第5期

  二、工作及科研奖励:

  1、武汉大学2005——2006年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称号
  2、2008届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
  3、《媚雅与媚俗——当前媒体娱乐化问题》,第二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度)
  4、《反思“癌症村”现象与媒介传播责任》,第三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度)
  5、《论传媒消费主义对公共性的瓦解》获得第四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度)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导师介绍:谢常青

  谢常青,1966年2月生。现为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先后在《当 代传播》、《新闻界》、《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0余篇,与人合作出版《当代新闻传播的多维透视》(经济日报出版社) 《新闻作品分析》(人民日报出版社)等着作两部,参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一、近五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
  1. 《当前新闻图片失实现象透视》,当代传播【核心】,2007年第1期
  2.《论情感倾诉类报道在真实维度上的缺陷》,新闻知识 【核心】,2007年第6期
  3.《社会偏见的媒体因素及消减对策》,新闻爱好者【核心】,2007年12期
  4.《新闻故事化与新闻失实》,新闻界【核心】,2005年第3期
  5.《论新闻背景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新闻界【核心】,2005年第5期
  6.《新闻琐碎化——平民化报道中的不良倾向》,新闻知识【核心】,2004年第7期
  7.《新闻色情化——不容忽视的病态传播现象》,新闻爱好者【核心】,2004年第9期
  8.《辨析“受众本位”意识》,新闻爱好者【核心】,2003年第8期
  9.《论语言修辞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新闻爱好者【核心】,2003年第10期
  10.《新闻作品分析》,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年8月(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11.《当代新闻传播的多维透视》,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5月

  二、近五年以来所申报的课题
  1.2007—2009年,社会转型期传媒话语权的平衡构建.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主持
  2.2005—2007年,传播模式与新闻失实深层原因之关系研究.校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3.2004—2005年,新闻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研究.校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4.2003—2005年,当前新闻传播中非理性现象探析.校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5.2003—2006年,新闻失实状况调查及控制研究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主要成员
  6.2006—2008年,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思想史.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主要成员
  7.2008—2010年,保障农民知情权与建构农村信息传播网络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主要成员

  三、课程建设实绩
  1.主持校级重点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
  2.主持校首批多媒体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
  3.主持校级重点课程《新闻编辑学》的建设,如期完成并通过学校验收。

  四、进修情况
  1995.9—1996.7,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学、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