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
吉林大学865材料力学考研资料全套
优惠价:¥348
¥450
1
|
|
吉林大学919地理信息系统考研资料全套
优惠价:¥208
¥416
1
|
|
吉林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笔记资料全套
优惠价:¥498
¥785
1
|
|
吉林大学理论力学考研真题笔记资料全套
优惠价:¥253
¥469
1
|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吉林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吉林大学考研难吗]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大学排名] [吉林大学考研群] [吉林大学研究生学费] [吉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交通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所属研究方向名称、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详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脱产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2、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优良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未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4、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1-3学期,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5、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6、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学位课)应包含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专业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应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内容;补修课程为各学科针对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是否需要补学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的具体情况而设置的课程。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得低于18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得低于12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得低于14学分。
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考查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及格或不及格。考试、考查合格后方能取相应学分。学位课程中的公共课程考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进行,其他课程的考试、考查分别由各培养单位组织进行。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考试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100学时 3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40学时 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时 1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2、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一般为第一学期。
3、专业课:开课学期一般为第二学期。
4、选修课:开课学期一般为第二、三学期。
5、补修课: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二学期。
详细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科特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阅读不少于40篇的中、外相关文献,并由研究生在完成阅读后写出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应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完成。
六、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开题报告未获得通过者,由研究生与指导教师根据开题报告结论协商重新调研或立题,并由培养单位在开题报告完成后1个月内组织进行新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有关资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
七、中期考核
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各培养单位要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硕士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组织人员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
八、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
论文工作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所属研究方向名称、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详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脱产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2、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优良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未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4、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1-3学期,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5、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6、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学位课)应包含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专业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应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内容;补修课程为各学科针对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是否需要补学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的具体情况而设置的课程。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得低于18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得低于12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得低于14学分。
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考查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及格或不及格。考试、考查合格后方能取相应学分。学位课程中的公共课程考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进行,其他课程的考试、考查分别由各培养单位组织进行。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考试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100学时 3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40学时 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时 1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2、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一般为第一学期。
3、专业课:开课学期一般为第二学期。
4、选修课:开课学期一般为第二、三学期。
5、补修课: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二学期。
详细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科特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阅读不少于40篇的中、外相关文献,并由研究生在完成阅读后写出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应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完成。
六、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开题报告未获得通过者,由研究生与指导教师根据开题报告结论协商重新调研或立题,并由培养单位在开题报告完成后1个月内组织进行新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有关资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
七、中期考核
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各培养单位要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考查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硕士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组织人员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
八、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
论文工作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所属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以学分制为基础,学习年限为3年。总学分为32学分(必修课为18学分,选修课为14学分)。必要时可以延期毕业时间,但最多不超过1年。其中,学位课程考试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位,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学分。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选修课视具体情况确定为考试还是考查,一般情况为考查。
2、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3个学期,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时间至少1年。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及开课时间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本专业文献不少于40篇,并写出文献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和考核小组考核确定是否合格。文献阅读报告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开题报告
通过文献阅读和学术调研,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并在第4学期初进行开题报告。按指定格式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公开报告,由专业考核小组负责考核。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然后方可进行论文工作,不合格者需要重作开题报告。
七、学科进展讲座
参加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讲座2次以上,提交学习报告或总结,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八、中期考核
在第5学期由专业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中期考核,主要检查论文进度完成情况,并结合实际给予指导,对不合格者提出具体要求,并延期学位论文答辩。
九、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至少1年。导师要全面掌握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物流工程专业所属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以学分制为基础,学习年限为3年。总学分为32学分(必修课为18学分,选修课为14学分)。必要时可以延期毕业时间,但最多不超过1年。其中,学位课程考试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位,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学分。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选修课视具体情况确定为考试还是考查,一般情况为考查。
2、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3个学期,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时间至少1年。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及开课时间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本专业文献不少于40篇,并写出文献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和考核小组考核确定是否合格。文献阅读报告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开题报告
通过文献阅读和学术调研,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并在第4学期初进行开题报告。按指定格式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公开报告,由专业考核小组负责考核。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然后方可进行论文工作,不合格者需要重作开题报告。
七、学科进展讲座
参加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讲座2次以上,提交学习报告或总结,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八、中期考核
在第5学期由专业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中期考核,主要检查论文进度完成情况,并结合实际给予指导,对不合格者提出具体要求,并延期学位论文答辩。
九、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至少1年。导师要全面掌握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所属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向带头人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以学分制为基础,学习年限为3年。总学分为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必要时可以延期毕业时间,但最多不超过1年。其中,学位课程考试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位,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学分。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选修课视具体情况确定为考试还是考查,一般情况为考查。
2、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3个学期,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及开课时间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阅读本专业文献不少于40篇,并写出文献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和考核小组考核确定是否合格。文献阅读报告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开题报告
通过文献阅读和学术调研,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并在第4学期初进行开题报告。按指定格式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公开报告,由专业考核小组负责考核。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然后方可进行论文工作,不合格者需要重作开题报告。
七、论文中期考核
在第5学期由专业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中期考核,主要检查论文进度完成情况,并结合实际给予指导,对不合格者提出具体要求,并延期学位论文答辩。
八、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至少1年。导师要全面掌握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一、 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本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道路与桥梁工程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具有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设立道桥结构计算的动态优化理论及应用、道路材料理论与实验研究、道路工程及其灾害防治、道路工程加固与检测共四个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及其带头人如下:
1.桥梁结构计算的动态优化理论及应用方向,学术带头人刘寒冰教授,主要研究道路、桥
梁结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及其动载下的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理论。
2. 道路材料理论与实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程永春教授,主要研究道路工程用材料性能改性研究、路基路面纤维复合材料综合设计与实验研究,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路面材料路用性能评价。
3. 道路工程加固与检测方向,学术带头人郭学东教授,主要研究桥梁现代检测方法与技术,路基路面损坏检测方法与技术,桥梁加固技术,路基路面修复方法与技术。
4.道路工程及其灾害防治方向,学术带头人戴文亭副教授,主要研究道路结构设计,路基与边坡稳定及路桥隧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评价、综合治理,特殊地区道路设计与施工,道路环境地质评价。
详细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以学分制为基础,学制3年。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可交叉进行。
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应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不少于三分之一,并提交3篇专业文献阅读报告,每篇字数不少于1.5万字,第一学年完成。由指导老师审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开题报告
第二学期末之前完成选题,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主要论述拟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现状、研究路线与方法、实验设备支撑条件等,开题报告由包括指导老师在内的三位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审核小组审查,并决定是否通过。未通过者应在三个月内重新进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七、中期考核
在论文工作期间进行一次中期考核。主要检查研究内容和工作进度,对于未通过者视其具体情况提出整改或再次开题的具体要求。
八、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三个学期。导师要全面掌握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介绍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道路与桥梁的理论、设计与检测技术的研究。2000年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系现有职工21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中青为主、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2008年以刘寒冰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获吉林大学创新团队资助。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吉林省省管高级专家1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1)道桥结构计算的动态优化理论及应用;(2)道路材料理论与实验研究;(3)道桥工程检测与加固;(4)道路与桥梁工程及其灾害防治;(5)道路规划与设计;(6)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
设有道路与桥梁实验室和吉林大学道路工程实验检测中心,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有10多个大型试验平台,设备总值400余万元。具有道路工程质量检测(乙级)资质,可以对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和承载能力进行现场检测和实验鉴定。这些设备和条件为本科生开设测量、土工、道材、路基路面检测、桥梁检测等试验同时,也为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主持和承担“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达千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EI、SCI、ISTP收录的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6部,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先后检测斜拉桥、半刚构连续箱梁、双曲孔桥等各类桥梁100余座。采用碳纤维加固技术加固桥10余座。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新建桥梁的施工监控和健康监测,并形成预报预警系统。发明并研制路基冻融模拟试验机,提出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等新型路面结构。已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环境。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介绍
一、组织机构
主 任: | 王 薇 | 主管:消防安全等全面工作 |
副主任: | 丁同强 | 主管:研究生、科研工作 |
副主任: | 李志慧 | 主管:本科教学 |
支 书: | 丁同强 | 主管:支部全面工作 |
二、学科简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电子、通信、信息与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应用的学科,主要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等二级学科协调发展。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1)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系统,如系统建模与仿真、性能分析与评估、系统扩充与兼容等;(2)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如信息采集与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与算法、检测与估计、信息传输等;(3)智能运输系统(ITS)的理论与技术,如载运工具定位与跟踪、运行防护间隔控制、智能驾驶控制、故障诊断与运行自动化等;(4)交通信息系统,如交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通信协议、网络管理与计算机通信网等;(5)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与防护技术,如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可靠性理论、容错纠错技术、人机工程与状态监测等;(6)交通理论与交通控制,如交通流理论、信号控制方案优化及效果评价理论和方法、交通控制模拟技术等。从技术构成来看,本学科的核心是IT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是未来一定时期内IT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分支。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简介
吉林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下设“交通工程研究所”和“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以交通工程和道路交通运输领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其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汽车运输专业,并于1985年5月更名为交通运输系,2001年更名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获得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并与其他二级学科共享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大部分道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都采用由两个以上行政单位共建的方式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了满足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交通学院的整体发展规划,调集校内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正式成立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全面负责该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提高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质量提供了重要基础。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有博士学位的13人,有硕士学位的2人。先后有7名教师出国进修,30多人次参加境内外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邀请国外交通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经过“九五”期间“211工程”的建设,“智能运输系统”、“交通控制”、“交通安全”和“交通信息工程”等研究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由国家专项资金资助及自筹资金购置各类科研及实验研究设备总价值近2000万元,建成了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路面状况检测系统、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系统、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智能化交通监视与控制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PTV交通模拟系统(工程版)等,自行开发研制了交通流诱导系统、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勘察系统、交通事故再现与智能化处理系统、公共交通调度与信息查询系统、混合交通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车载导航系统等,大大改善了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手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中,有多位教师分别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国家智能运输系统专家组成员、中国交通规划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及长春市公安交通管理科技咨询专家、《中国公路学报》等交通运输学科核心刊物常务编委、中国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理事、吉林省交通工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实施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大会组织委员、长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等职务,在国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系分别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美国运输部科研成果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大庆市科技进步奖2项、吉林省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得科研专利6项,在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自1996年以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共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项目等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发表学术专著、专业教材和科技读物10余部,在核心专业期刊和著名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等国际著名收录系统收录的100余篇。目前承担运行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
四、本科生培养目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负责“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工作,具体目标是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相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必备的信息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在交通工程领域从事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高速公路交通监控、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信息系统分析、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分析、交通政策研究、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系统运行分析与评价以及交通事故智能化处理与交通安全分析与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五、研究生培养目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系统掌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能够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交通信息的需求研究、交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交通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技术组合优化、交通信息的融合处理、交通信息的合理运用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进行交通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某些方向具有深入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的能力主要学习。
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应具有本学科坚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和深入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具有独立分析能力,能主持和组织实施科研与生产所需的实验、检测、分析和研究,并取得创造性成果,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听、说、读、写达到熟练程度,具备学术带头人的良好素质,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的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工作。
六、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
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可以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道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的设计、开发、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随着“畅通工程”、“平安大道”等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随着智能运输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在我国的兴起,国家和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国家在“十五”期间确立了十项ITS重大攻关课题,并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青岛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作为ITS建设的示范城市,同时有更多的城市在积极创造条件对ITS的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开发、试验和应用,急需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本专业各层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由于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的高新技术公司从事该领域的业务,如亿阳集团、中国大恒、中国普天等,这又为本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硕士、博士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更具吸引力的就业机会。
七、师资队伍
博 导:杨兆升、曲昭伟、杨庆芳、于德新教 授:杨兆升、曲昭伟、杨庆芳
副教授:丁同强、李志慧、席建峰、陈永恒、王 薇、郑黎黎、宋现敏、
讲 师:曹宝贵、陶鹏飞、胡宏宇、林赐云、龚博文
工程师:魏 巍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介绍
简介:
交通运输管理工程系成立于1985年5月,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于2000年6月成立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目前本系设置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物流工程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实验室”和“现代物流研究所”。
系班子成员名单
系主任:宗 芳
副主任:唐 明、刘华胜
详细介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设置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物流工程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交通运输管理工程系成立于1985年5月,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于2000年6月成立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于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7年获得运输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1998年开始招生,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是“211工程”重点资助学科。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方向)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物流工程专业于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现代物流研究所建立于2001年6月,主要承担横向、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全体教职工和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实验室职工均为该所的兼职成员。本所还设有吉林省“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中心”。
一、学术队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梯队。拥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合计19名,在教师队伍中,教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5人,讲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吉林大学“师德标兵”1人,吉林大学“教学示范教师”1人,吉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比赛一等奖获得者1名,二等奖获得者2名,8名教师先后获得交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比赛一、二等奖。
二、开设课程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专 业 课:交通规划原理、运输技术经济学、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运输组织学、运输市场学、运输经济分析、运输商务管理、交通系统管理;
特色选修课: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会计学、城市客运交通规划、交通影响分析、公路网规划、国际贸易与货运代理等。
2、物流工程专业
专 业 课:物流基础、运输技术经济学、工厂总图运输、统计学原理与应用、物流工程、运输组织学、物流仓储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
特色选修课:物流机械技术、供应链管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自动化仓库设计、电子商务概论、物流配送技术、物流包装技术等。
三、培养目标(本科)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培养适应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能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本科生。
2.物流工程专业
培养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能在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组织、物流生产与经营管理、技术应用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生。
四、就业的行业部门
交通规划与管理系历来有学风严谨、教师敬业、学生勤以致学的优良传统,为交通运输及物流行业与兄弟院校培养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公认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交通运输的管理、规划、设计等部门和大型企业的物流部门、运输部门、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道路交通运输及物流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生产、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多数被分配到交通运输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著名研究院所、规划院、高等院校、及大中型国有企业。
五、特色(科研能力、研究方向)
本系充分发挥自身在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管理、物流工程等研究领域形成的多学科紧密融合的优势,瞄准交通运输研究领域前沿技术和我国交通运输及物流行业的自主创新需求,通过对研究方向的整合、学术团队的汇聚及学术资源的优化,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物流工程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目前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涵盖个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一个二级学科,并可接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内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进行科学研究。
1.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1)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2)交通网络分析技术;(3)交通运输系统管理;
(4)运输经济与物流管理。
2.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研究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1)交通运输系统规划;(2)交通网络分析技术;(3)交通运输系统管理;(4)运输经济。
物流工程专业:(1)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2)物流系统分析与集成技术;(3)供应链管理与仿真技术;(4)物流资源配置与优化技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通过“211”工程的建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在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及物流系统仿真等方面已经建设成了先进的科研基础条件平台。目前拥有的教学科研用实验室面积8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近千万元。交通规划与管理系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国家、部省级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千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共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9部。本科生课程《运输技术经济学》于2008年6月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另外,承担学校和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
本系经常与国外的高等院校交流信息,加强往来。近年来共有10余人次出国高访、研修、学术交流等。先后与美国西北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德国波鸿大学及丹麦技术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师资队伍
博士生导师:赵淑芝 贾洪飞 孙宝凤 宗 芳
教 授: 赵淑芝 贾洪飞 孙宝凤 张连富 王占中 宗 芳
副教授: 李 津 毛 佳 罗清玉 焦玉玲 田广东
讲 师: 唐 明 吴文静 金 宁 曹 阳 杨丽丽 刘华胜
高级工程师:贾正锐
实验员:潘嵩岩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系介绍
简介:
汽车运用工程系是原吉林工业大学1955年建校后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于1956年建立的,是我国第一个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于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原汽车运用工程博士点学科更名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学科。2003年设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博士学科,2004年设立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
详细介绍:
汽车运用工程系涵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两个博士学位学科(同时具备硕士授权),同时包括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和汽车服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汽车运用工程系是原吉林工业大学1955年建校后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于1956年建立的,是我国第一个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前苏联专家专门在该专业举办研究生班培养专业师资队伍。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于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是最早获得该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多年来,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在国内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在公路交通运输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1997年教育部将原汽车运用工程博士点学科更名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学科。
2003年教育部批准吉林大学设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博士学科点。
1998年教育部把原汽车运用工程本科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专业。
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自2005年起面向全国正式招生。
汽车运用工程研究所建立于2001年6月,是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承担横向、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汽车运用工程系全体教职工均为该所的兼职成员。
一、学术队伍
汽车运用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0位(含博士生导师6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1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50%。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3人,科研队伍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
二、开设课程
1、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专业:
专业课:汽车运用工程、汽车诊断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电器新技术、汽车构造;
特色选修课:热工与发动机原理;汽车市场营销、汽车事故工程、汽车可靠性技术管理、实验优化设计、物流基础、汽车运行材料、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汽车运输企业管理、汽车运输企业设计、汽车运用测试技术、汽车运输特种车辆、汽车排放与污染控制、汽车节能技术等。
2、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专业课: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服务系统规划与企业设计;
特色选修课:汽车装饰技术、汽车再生技术、汽车贸易、汽车服务信息系统、汽车评估、电子商务概论、汽车改装技术、供应链管理概论、汽车性能实验技术、汽车控制技术基础、汽车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运输工程、。
三、培养目标(本科)
1.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专业:
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理想远大、品质优良,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交通领域、汽车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汽车服务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
四、就业的行业部门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汽车生产、设计、服务、研究等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及在道路交通运输、运输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大型企业的运输部门、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道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设计、生产、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自专业建立以来,共培养出各类学生4000余人,其中博士生3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毕业生多数被分配到国家交通运输和管理系统的部、局、高等院校、著名研究院所、出版社及大中型国有企业,还有一些选择到沿海地区、涉外企业、知名的大型集团(公司)发挥才干。由于他们基础扎实,素质较高,因此大都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成为技术核心或骨干力量。国家许多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的领导及技术骨干均为我专业的毕业生。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拥有量飞速增长,社会对运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汽车智能诊断与维修、交通环境治理与安全及综合节能等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在这种有利的氛围下,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方向正在利用实力强、起点高、发展快的优势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以及新吉林大学的有利条件,努力建设,使之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五、特色(如科研能力、研究方向)
汽车运用工程系涵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两个二级学科,并可接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内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进行科学研究。
(一)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
1.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智能车辆导航技术;(2)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技术;(3)车辆智能化监测与诊断;(4)专用车辆与轨道交通;(5)汽车再制造理论与技术。
2.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智能车辆导航技术;(2)车辆智能化检测与诊断;(3)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技术;(4)专用车辆与轨道交通;(5)车辆运行仿真;(6)汽车再制造;(7)汽车服务理论与技术;(8)车辆运行状态监测与虚拟测试技术;(9)车辆维修、检测及信息管理技术。
(二)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二级学科
1.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车辆可靠性与安全技术;(2)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系统与技术;(3)车辆综合节能与清洁能源;(4)交通环境与系统资源优化。
2.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车辆可靠性与安全技术;(2)车辆综合节能与洁净能源;(3)交通安全保障系统与技术;(4)交通环境评价与控制技术;(5)汽车服务网络优化技术;(6)交通运输系统资源优化技术。
本系所辖专业试验设施完善、试验设备先进,建有省级汽车中心检测站一个。
到2007年底,本专业共完成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有1/3左右为国家及部省级的课题。近几年每年科研经费都在200万元以上;著有本专业的教材和专著十余部,近年来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此外,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实用新型等其他专利授权40余项;在教学方面,被列为国家级精品教材1项,省级精品教材2项,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汽车运用行业一直处于龙头位置,有较深的影响。
本专业经常与国外的高等院校交流信息,加强往来。近年来共有10人出国高访、研修、学术交流等。先后与美国堪萨斯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德国西柏林大学、荷兰汽车工业研究所(TNO)、荷兰屯特(Twente)大学等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师资队伍
博士生导师:许洪国、苏 建、李显生、李世武、金立生、施树明、刘玉梅、隗海林、张立斌、王云鹏(兼)、
教 授:许洪国、苏 建、李显生、李世武、金立生、施树明、刘玉梅、隗海林、张立斌
研究员:潘洪达
副教授:任 有、李文军、刘宏飞、陈 熔、杨志发、徐 观
讲 师:谭立东、王君立、王琳虹、任园园、孙文财、林惠英
高级工程师:祖力、戴建国、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