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
Add 湖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湖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湖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湖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群]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湖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是考生获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考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考研招生计划、考试计划、考试内容、考试大纲、考试政策、报录比、录取名单、复试名单、复试分数线、推免政策等等内容,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考生进行考研的信息主要来源,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生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初步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运用理论知识系统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3)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可以结合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二)考试内容
1. 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2. 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1)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
新古典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结构学派。
(2)区位选择因素
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3)新古典区位理论
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3. 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与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4.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的定义与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算。
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基础模型、输出基础模型、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乘数效应、基础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乘数估算方法。
区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5.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输出基础理论及其主要缺陷。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增长、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均衡增长。
(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理论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部门发展的极化、区域发展的极化、正反馈效应、推动性单位、因果累积循环过程、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2)极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和增长中心、中心—外围模型、倒U模型(从极化走向均衡)。
(3)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模型、创新的定义和创新过程、技术范式和技术路径、工业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区域创新环境、新产业区理论、柔性生产和专业化。
6. 区域分工和要素流动理论
区域分工的性质和特征、区域专业化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1)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绝对成本优势、比较成本优势、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斯托尔帕—萨缪尔森推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比较优势陷阱。
(2)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比较。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模型(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集群。
(4)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迁移模型、资本要素的流动及影响因素、技术要素的流动、技术进步的类型、技术扩散。
7. 产业梯度推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
(1)产业转移和技术传播的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特点、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2)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影响区域梯度转移快慢和传播强度的三种力量(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对梯度理论的争论、反梯度理论。
(3)区域技术传播理论
新古典区域技术传播理论、累积因果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级传播理论、新经济地理的传播理论。
(4)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累积增长和时空收缩、空间一体化理论、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理论。
8. 产业布局理论
在经济学中引入空间概念的意义、影响产业布局的各种因素、研究产业布局的方法、产业布局均衡的确定。
研究产业布局的早期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区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产业联合体理论、霍特林模型、圆环城市模型、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因果累积循环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建模方法、阿朗索和米尔斯的城市模型(主要内容、城市规模的确定原则)、公共物品的区域属性、公共物品对城市形成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参考书目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参考书目
吴殿廷主编.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2015
区域经济学编写组(安虎森主编,孙久文、吴殿廷副主编).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1】 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考试内容
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前景。
考试要求
1、 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 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
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 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
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
考试要求
1、 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形式及区域发展观的演变。
2、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区域贸易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3、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科学发展的内涵;理解如何促进区域科学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动力机制
考试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区域经济运行的动力来源。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系统的演化,掌握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迈克尔&波特区域竞争优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掌握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3、掌握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掌握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4、了解从企业家眼中和政府角度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优化
考试内容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结构优化、投入产出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掌握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理解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了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3、理解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掌握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
4、了解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五)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考试内容
经济地域运动论,集聚、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区划论,产业布局论
考试要求
1、掌握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理解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学说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掌握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都市圈开发模式等区域空间开发理论与模式。
2、理解空间扩散的原理、方式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掌握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原理;掌握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3、掌握经济区的概念、类型、划分的原则;掌握主体功能区内涵、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策;了解经济区的定量划分方法。
4、掌握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布局理论;理解产业集群论、总部经济论和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
(六)区域分工与合作
考试内容
区域差异论、区域分工论、区域协调发展论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差异的概念、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理解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掌握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威尔逊不平衡系数与库兹涅茨比率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掌握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倒U型学说等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理论;了解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及中国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理解区域增长趋同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2、掌握区域分工的概念、意义及形式;理解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掌握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区域分工理论;理解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
3、掌握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表现形式、效应和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形式;掌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方式;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方法;理解区域协同发展。
(七)EPD—环境、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试内容
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生态文明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考试要求
1、理解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掌握适度人口和人口数量过多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坎南、威克塞尔和索维等学者的适度人口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掌握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
4、掌握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内涵;理解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及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开发战略;掌握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
(八)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市职能与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与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掌握城市的概念、特征及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理解城市经济区的内涵与特点;掌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域功能。
2、掌握解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类型;理解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与演化;理解城市首位度理论、城市金字塔理论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了解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掌握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掌握中心地理论、城市带理论,理解城市群和都市圈开发,了解我国的城市群与城市带建设。
5、掌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目标,掌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意义、目标、对策。
(九)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类型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及任务,了解区域规划的发展演变;掌握区域总体规划的内容与重点,掌握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依据、原则、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理解区域开发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域的选择;掌握区域发展专项规划和专题规划的概念、内容、联系及区别。
3、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特征、目标;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及手段的运用。
(十)区域经济研究方法
考试内容
区域比较与评价方法、区域发展预测方法、区域发展优化与规划方法、区域发展决策与对策分析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理解区域发展预测方法,了解区域发展优化与规划方法,掌握区域发展决策与对策分析方法。
二、参考书目
吴殿廷主编.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2015
区域经济学编写组(安虎森主编,孙久文、吴殿廷副主编).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参考书目
高洪深编著.区域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概述
1.区域概念、类型与特征;
2.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易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2.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3.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4.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自然与环境支撑能力及机构优化和管理创新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经济周期波动含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3.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
4.基于企业家视角和政府管理视角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与优化
1.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3.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
4.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五)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1.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学说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空间扩散的原理、方式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原理,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3.经济区的概念、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方法,主体功能区内涵、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策;
4.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
(六)区域差异及区域分工与合作
1.区域差异、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威尔逊不平衡系数与库兹涅茨比率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工具,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倒U型学说等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理论;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及中国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区域增长趋同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2.区域分工的概念、意义及形式,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区域分工理论,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
3.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表现形式、效应和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与形式;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方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方法。
(七)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1.适度人口和人口数量过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布坎南等学者的适度人口理论,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
3.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三项基本国策与三大发展战略,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及其相应的资源开发战略,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
(八)城市与区域发展
1.城市的概念、特征,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经济区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2.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类型,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城市群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城市群的形成与演讲机制,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总部经济理论;
4.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
(九)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
1.区域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类型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依据、原则、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区域开发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域的选择;
3.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特征、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
4.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及手段的运用。
(十)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1.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3.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区域经济开发经验;
4.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的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复试】 考试科目名称: 区域经济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概述
1.区域概念、类型与特征;
2.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易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2.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3.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4.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自然与环境支撑能力及机构优化和管理创新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经济周期波动含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3.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
4.基于企业家视角和政府管理视角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与优化
1.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3.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
4.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五)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1.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学说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空间扩散的原理、方式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原理,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3.经济区的概念、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方法,主体功能区内涵、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策;
4.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
(六)区域差异及区域分工与合作
1.区域差异、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威尔逊不平衡系数与库兹涅茨比率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工具,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倒U型学说等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理论;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及中国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区域增长趋同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2.区域分工的概念、意义及形式,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区域分工理论,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
3.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表现形式、效应和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与形式;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方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方法。
(七)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1.适度人口和人口数量过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布坎南等学者的适度人口理论,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
3.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三项基本国策与三大发展战略,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及其相应的资源开发战略,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
(八)城市与区域发展
1.城市的概念、特征,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经济区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2.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类型,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城市群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城市群的形成与演讲机制,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总部经济理论;
4.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
(九)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
1.区域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类型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依据、原则、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区域开发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域的选择;
3.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特征、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
4.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及手段的运用。
(十)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1.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3.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区域经济开发经验;
4.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的启示。
二、参考书目
高洪深编著.区域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初步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运用理论知识系统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3)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可以结合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二)考试内容
1. 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2. 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1)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
新古典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结构学派。
(2)区位选择因素
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3)新古典区位理论
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3. 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与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4.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的定义与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算。
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基础模型、输出基础模型、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乘数效应、基础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乘数估算方法。
区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5.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输出基础理论及其主要缺陷。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增长、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均衡增长。
(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理论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部门发展的极化、区域发展的极化、正反馈效应、推动性单位、因果累积循环过程、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2)极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和增长中心、中心—外围模型、倒U模型(从极化走向均衡)。
(3)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模型、创新的定义和创新过程、技术范式和技术路径、工业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区域创新环境、新产业区理论、柔性生产和专业化。
6. 区域分工和要素流动理论
区域分工的性质和特征、区域专业化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1)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绝对成本优势、比较成本优势、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斯托尔帕—萨缪尔森推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比较优势陷阱。
(2)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比较。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模型(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集群。
(4)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迁移模型、资本要素的流动及影响因素、技术要素的流动、技术进步的类型、技术扩散。
7. 产业梯度推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
(1)产业转移和技术传播的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特点、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2)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影响区域梯度转移快慢和传播强度的三种力量(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对梯度理论的争论、反梯度理论。
(3)区域技术传播理论
新古典区域技术传播理论、累积因果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级传播理论、新经济地理的传播理论。
(4)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累积增长和时空收缩、空间一体化理论、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理论。
8. 产业布局理论
在经济学中引入空间概念的意义、影响产业布局的各种因素、研究产业布局的方法、产业布局均衡的确定。
研究产业布局的早期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区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产业联合体理论、霍特林模型、圆环城市模型、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因果累积循环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建模方法、阿朗索和米尔斯的城市模型(主要内容、城市规模的确定原则)、公共物品的区域属性、公共物品对城市形成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考试内容与要求
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考试内容
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前景。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
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
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形式及区域发展观的演变。
2、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区域贸易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3、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科学发展的内涵;理解如何促进区域科学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动力机制
考试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区域经济运行的动力来源。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系统的演化,掌握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迈克尔&波特区域竞争优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掌握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3、掌握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掌握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4、了解从企业家眼中和政府角度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优化
考试内容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结构优化、投入产出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掌握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理解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了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3、理解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掌握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
4、了解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五)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考试内容
经济地域运动论,集聚、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区划论,产业布局论
考试要求
1、掌握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理解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学说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掌握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都市圈开发模式等区域空间开发理论与模式。
2、理解空间扩散的原理、方式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掌握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原理;掌握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3、掌握经济区的概念、类型、划分的原则;掌握主体功能区内涵、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策;了解经济区的定量划分方法。
4、掌握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布局理论;理解产业集群论、总部经济论和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
(六)区域分工与合作
考试内容
区域差异论、区域分工论、区域协调发展论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差异的概念、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理解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掌握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威尔逊不平衡系数与库兹涅茨比率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掌握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倒U型学说等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理论;了解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及中国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理解区域增长趋同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2、掌握区域分工的概念、意义及形式;理解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掌握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区域分工理论;理解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
3、掌握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表现形式、效应和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形式;掌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方式;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方法;理解区域协同发展。
(七)EPD—环境、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试内容
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生态文明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考试要求
1、理解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掌握适度人口和人口数量过多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坎南、威克塞尔和索维等学者的适度人口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掌握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
4、掌握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内涵;理解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及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开发战略;掌握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
(八)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市职能与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与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掌握城市的概念、特征及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理解城市经济区的内涵与特点;掌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域功能。
2、掌握解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类型;理解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与演化;理解城市首位度理论、城市金字塔理论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了解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掌握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掌握中心地理论、城市带理论,理解城市群和都市圈开发,了解我国的城市群与城市带建设。
5、掌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目标,掌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意义、目标、对策。
(九)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类型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及任务,了解区域规划的发展演变;掌握区域总体规划的内容与重点,掌握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依据、原则、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理解区域开发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域的选择;掌握区域发展专项规划和专题规划的概念、内容、联系及区别。
3、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特征、目标;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及手段的运用。
(十)区域经济研究方法
考试内容
区域比较与评价方法、区域发展预测方法、区域发展优化与规划方法、区域发展决策与对策分析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理解区域发展预测方法,了解区域发展优化与规划方法,掌握区域发展决策与对策分析方法。
专业名称:区域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02 门类/类别:经济学 学科/类别:应用经济学
开设专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沈阳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扬州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商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海南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延安大学 西安财经学院 兰州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石河子大学
专业解析:
1、学科简介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
它是在经济地理、生产力布局、投资经济和城市经济学基础上形成的,与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密切相关。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而各地区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从事区域经济学的科研、教学、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能创造性地进行区域经济研究工作和经济实践工作。
2)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区域综合集成技术及其方法。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首选英语),能够阅读与理解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不尽相同,在此以同济大学为例:
3、研究方向
(01)城市与区域经济规划
(02)旅游经济开发与规划
(03)城市经济与管理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17 经济学
此专业大学排名:
0202 应用经济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6 所,本次参评5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3 |
10034 |
中央财经大学 |
A+ |
4 |
10036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A |
5 |
10173 |
东北财经大学 |
A |
6 |
10272 |
上海财经大学 |
A |
7 |
10384 |
厦门大学 |
A |
8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9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10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11 |
10421 |
江西财经大学 |
A- |
12 |
10422 |
山东大学 |
A- |
13 |
10520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A- |
14 |
10651 |
西南财经大学 |
A- |
1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6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7 |
10038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B+ |
18 |
10070 |
天津财经大学 |
B+ |
19 |
10140 |
辽宁大学 |
B+ |
20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1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22 |
10286 |
东南大学 |
B+ |
23 |
10335 |
浙江大学 |
B+ |
24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学 |
B+ |
25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B+ |
26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7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8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29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30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31 |
11482 |
浙江财经大学 |
B+ |
32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学 |
B |
33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学 |
B |
34 |
10125 |
山西财经大学 |
B |
35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6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37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38 |
10273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B |
39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40 |
10327 |
南京财经大学 |
B |
41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42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B |
43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44 |
10593 |
广西大学 |
B |
45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46 |
10689 |
云南财经大学 |
B |
47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48 |
10240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B- |
49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50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51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52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B- |
53 |
10378 |
安徽财经大学 |
B- |
54 |
10385 |
华侨大学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56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57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B- |
58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59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60 |
11799 |
重庆工商大学 |
B- |
61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B- |
62 |
90026 |
军事经济学院 |
B- |
63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C+ |
64 |
10207 |
吉林财经大学 |
C+ |
65 |
10403 |
南昌大学 |
C+ |
6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67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68 |
10484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C+ |
69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C+ |
70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C+ |
71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C+ |
72 |
10592 |
广东财经大学 |
C+ |
73 |
10697 |
西北大学 |
C+ |
74 |
10766 |
新疆财经大学 |
C+ |
75 |
11560 |
西安财经学院 |
C+ |
76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77 |
11832 |
河北经贸大学 |
C+ |
78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C |
79 |
10075 |
河北大学 |
C |
80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C |
81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C |
82 |
10276 |
华东政法大学 |
C |
83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84 |
10295 |
江南大学 |
C |
85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86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C |
87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88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C |
89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90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学 |
C |
91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C |
92 |
10671 |
贵州财经大学 |
C |
93 |
10673 |
云南大学 |
C |
94 |
10741 |
兰州财经大学 |
C |
95 |
11287 |
南京审计大学 |
C |
96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C |
97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C- |
98 |
10053 |
中国政法大学 |
C- |
99 |
10058 |
天津工业大学 |
C- |
100 |
10069 |
天津商业大学 |
C- |
101 |
10139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C- |
102 |
10360 |
安徽工业大学 |
C- |
103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C- |
104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105 |
10681 |
云南师范大学 |
C- |
106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C- |
107 |
10759 |
石河子大学 |
C- |
108 |
11664 |
西安邮电大学 |
C-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202 应用经济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6 所,本次参评5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3 |
10034 |
中央财经大学 |
A+ |
4 |
10036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A |
5 |
10173 |
东北财经大学 |
A |
6 |
10272 |
上海财经大学 |
A |
7 |
10384 |
厦门大学 |
A |
8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9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10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11 |
10421 |
江西财经大学 |
A- |
12 |
10422 |
山东大学 |
A- |
13 |
10520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A- |
14 |
10651 |
西南财经大学 |
A- |
1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6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7 |
10038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B+ |
18 |
10070 |
天津财经大学 |
B+ |
19 |
10140 |
辽宁大学 |
B+ |
20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1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22 |
10286 |
东南大学 |
B+ |
23 |
10335 |
浙江大学 |
B+ |
24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学 |
B+ |
25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B+ |
26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7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8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29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30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31 |
11482 |
浙江财经大学 |
B+ |
32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学 |
B |
33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学 |
B |
34 |
10125 |
山西财经大学 |
B |
35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6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37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38 |
10273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B |
39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40 |
10327 |
南京财经大学 |
B |
41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42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B |
43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44 |
10593 |
广西大学 |
B |
45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46 |
10689 |
云南财经大学 |
B |
47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48 |
10240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B- |
49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50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51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52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B- |
53 |
10378 |
安徽财经大学 |
B- |
54 |
10385 |
华侨大学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56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57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B- |
58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59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60 |
11799 |
重庆工商大学 |
B- |
61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B- |
62 |
90026 |
军事经济学院 |
B- |
63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C+ |
64 |
10207 |
吉林财经大学 |
C+ |
65 |
10403 |
南昌大学 |
C+ |
6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67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68 |
10484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C+ |
69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C+ |
70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C+ |
71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C+ |
72 |
10592 |
广东财经大学 |
C+ |
73 |
10697 |
西北大学 |
C+ |
74 |
10766 |
新疆财经大学 |
C+ |
75 |
11560 |
西安财经学院 |
C+ |
76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77 |
11832 |
河北经贸大学 |
C+ |
78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C |
79 |
10075 |
河北大学 |
C |
80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C |
81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C |
82 |
10276 |
华东政法大学 |
C |
83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84 |
10295 |
江南大学 |
C |
85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86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C |
87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88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C |
89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90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学 |
C |
91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C |
92 |
10671 |
贵州财经大学 |
C |
93 |
10673 |
云南大学 |
C |
94 |
10741 |
兰州财经大学 |
C |
95 |
11287 |
南京审计大学 |
C |
96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C |
97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C- |
98 |
10053 |
中国政法大学 |
C- |
99 |
10058 |
天津工业大学 |
C- |
100 |
10069 |
天津商业大学 |
C- |
101 |
10139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C- |
102 |
10360 |
安徽工业大学 |
C- |
103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C- |
104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105 |
10681 |
云南师范大学 |
C- |
106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C- |
107 |
10759 |
石河子大学 |
C- |
108 |
11664 |
西安邮电大学 |
C- |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区域经济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1 |
南开大学 |
A+ |
8 |
吉林大学 |
A |
15 |
华东师范大学 |
A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9 |
武汉大学 |
A |
16 |
上海财经大学 |
A |
3 |
兰州大学 |
A+ |
10 |
南京大学 |
A |
17 |
四川大学 |
A |
4 |
暨南大学 |
A+ |
11 |
中山大学 |
A |
18 |
复旦大学 |
A |
5 |
厦门大学 |
A+ |
12 |
河南大学 |
A |
19 |
东南大学 |
A |
6 |
北京大学 |
A |
13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20 |
清华大学 |
A |
7 |
东北师范大学 |
A |
14 |
西北大学 |
A |
21 |
东北财经大学 |
A |
B+等(32个):西南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燕山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南昌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深圳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
B等(31个):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宁波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新疆财经学院、辽宁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河海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华侨大学
|
C等(22个):名单略 |
2015-2016年区域经济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
学校名称
|
星 级
|
开此专业学校数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5★ |
171 |
2 |
中央财经大学 |
5★ |
171 |
3 |
南开大学 |
5★ |
171 |
4 |
厦门大学 |
5★ |
171 |
5 |
兰州大学 |
5★ |
171 |
6 |
北京大学 |
5★ |
171 |
7 |
武汉大学 |
5★ |
171 |
8 |
暨南大学 |
5★ |
171 |
9 |
清华大学 |
5★ |
171 |
10 |
重庆工商大学 |
4★ |
171 |
1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4★ |
171 |
12 |
吉林大学 |
4★ |
171 |
13 |
东南大学 |
4★ |
171 |
14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4★ |
171 |
15 |
华东师范大学 |
4★ |
171 |
16 |
上海财经大学 |
4★ |
171 |
17 |
河南大学 |
4★ |
171 |
18 |
湖南大学 |
4★ |
171 |
19 |
复旦大学 |
4★ |
171 |
20 |
华中科技大学 |
4★ |
171 |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17 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适合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规划部门、咨询机构、房地产行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域,从事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资本运营、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投资与营销、教学科研等高层次经济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